黄河口人的中秋节
□ 薄文军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近年来,有商家盲目“复古求繁”,写作“仲秋节”,其实是不对的。
古人对岁时、节令、月首、月中、月末等多有别称,每年的12个月(不含润月)也不例外,从农历正月到腊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称为“仲秋”。至于“中秋节”,则是因为八月十五这天正处于整个秋季(通俗意义,与节气、地方小气候等略有出入)的中间,所以称为“中秋”。换言之,“仲秋”是整个的农历八月,“中秋”则是指八月十五这一天。
与全国各地一样,黄河口人的中秋节,是一年当中仅次于春节、元宵节的重要节日。清朝光绪九年(1883)《利津县志》载:“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以月饼诸物相馈送,夕陈瓜果于庭以祭月,并于月下燕饮为乐。”1914年版《乐安县志》载:“中秋以瓜果月饼相馈遗(值丰年则家相招饮,谓之圆月)。”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版和1935年版《沾化县志》均载:“中秋(八月十五)设月饼、瓜果于庭以拜月,亲朋馈送瓜饼,为应节时物。”
在黄河口地区,人们习惯称麦收时节为“麦秋”,而称秋收时节为“大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收成已定,秋播接近尾声,各家各户难掩丰收的喜悦,都会食月饼求团圆,探亲访友也多以月饼相馈赠。到了晚上,各家都在庭院里摆设瓜果、酒肴、月饼等供品祭月。全家人欢聚在一起,吃酒赏月,庆贺丰年。从这层意义上讲,中秋节更应该算是中国人的“感恩节”。
黄河口至今流传着“八月十五杀鞑子——齐了心”的歇后语。讲的是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将士兵分养在各家各户,作威作福,欺压百姓,闹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终官逼民反,各地老百姓在八月十五前夕,通过月饼传递情报,相约在八月十五晚上一起动手,杀死鞑子兵。
遥想当年那个月光皎洁的中秋之夜,神州大地却不得不演绎着杀戮与血腥的故事,令人一声叹息。换言之,古往今来,年年月圆,岁岁金秋,当年的大清河(黄河)尾闾人却并非都是在忙碌与幸福中度过的。相传,清朝道光二年(1822),妖病满天下,人们在八月初一日提前过年,避免灾害。“因逃天上三痧症,逼出人间元旦秋。”当时乐安(广饶)县的民间说唱艺人西若涛曾在诗文唱辞中提及此事。
(节自作者区域文化新著《穿越黄河口》,略有修改,该书已由中国文联出版出版发行。)
黄河口人的中秋节
□ 薄文军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近年来,有商家盲目“复古求繁”,写作“仲秋节”,其实是不对的。
古人对岁时、节令、月首、月中、月末等多有别称,每年的12个月(不含润月)也不例外,从农历正月到腊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称为“仲秋”。至于“中秋节”,则是因为八月十五这天正处于整个秋季(通俗意义,与节气、地方小气候等略有出入)的中间,所以称为“中秋”。换言之,“仲秋”是整个的农历八月,“中秋”则是指八月十五这一天。
与全国各地一样,黄河口人的中秋节,是一年当中仅次于春节、元宵节的重要节日。清朝光绪九年(1883)《利津县志》载:“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以月饼诸物相馈送,夕陈瓜果于庭以祭月,并于月下燕饮为乐。”1914年版《乐安县志》载:“中秋以瓜果月饼相馈遗(值丰年则家相招饮,谓之圆月)。”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版和1935年版《沾化县志》均载:“中秋(八月十五)设月饼、瓜果于庭以拜月,亲朋馈送瓜饼,为应节时物。”
在黄河口地区,人们习惯称麦收时节为“麦秋”,而称秋收时节为“大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收成已定,秋播接近尾声,各家各户难掩丰收的喜悦,都会食月饼求团圆,探亲访友也多以月饼相馈赠。到了晚上,各家都在庭院里摆设瓜果、酒肴、月饼等供品祭月。全家人欢聚在一起,吃酒赏月,庆贺丰年。从这层意义上讲,中秋节更应该算是中国人的“感恩节”。
黄河口至今流传着“八月十五杀鞑子——齐了心”的歇后语。讲的是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将士兵分养在各家各户,作威作福,欺压百姓,闹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终官逼民反,各地老百姓在八月十五前夕,通过月饼传递情报,相约在八月十五晚上一起动手,杀死鞑子兵。
遥想当年那个月光皎洁的中秋之夜,神州大地却不得不演绎着杀戮与血腥的故事,令人一声叹息。换言之,古往今来,年年月圆,岁岁金秋,当年的大清河(黄河)尾闾人却并非都是在忙碌与幸福中度过的。相传,清朝道光二年(1822),妖病满天下,人们在八月初一日提前过年,避免灾害。“因逃天上三痧症,逼出人间元旦秋。”当时乐安(广饶)县的民间说唱艺人西若涛曾在诗文唱辞中提及此事。
(节自作者区域文化新著《穿越黄河口》,略有修改,该书已由中国文联出版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