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绩: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一)
也说“白描”
——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一)
[按]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由一个个具体问题入手,审思语文高考中的一系列问题,希望引起语文界同仁的思考、研究和讨论,以期获得建设性的成果。使语文高考成为推动语文教学和语文课改的强劲动力。
高考前夕,到北京市铁二中讲课。针对某种强调专业术语,忽视感悟生活、关注语言、锤炼思维的语文备考现象,我一如既往地表明自己反对在语文备考中死背专业术语的态度。谈到诗歌鉴赏,我强调“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泡”开诗歌。至于回答问题,只需要就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展开即可。
讲座结束,一位青年教师问我:“您说不用理会那些专业术语?”我说:“没错,用自己的话回答就行,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好。用不着去趸那些‘诗歌流派’‘表现手段’‘修辞方法’的名词。”这个小伙子问:“那高考题中的‘白描’呢?”
是啊,那一年“诗歌鉴赏”的参考答案中有“白描”这个专业术语呀。
这位老师指的是2006年北京卷第12题。题目要求“鉴赏”的诗歌是陶渊明的移居(其二) :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题目是: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参考答案是: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看来,尽管“参考答案”里有“意思对即可”的表述。但“白描”一词,仍然在语文老师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按《现代汉语词典》,“白描”解释为: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果严格按照“参考答案”,那就必须答出“白描”这一专业术语;就算按“意思对即可”的从宽要求,也需要答出“简练单纯”或“不加渲染烘托”的意思。但是在考试里,能这样作答的同学少之又少。例如,下面的回答最终也都得到了阅卷的认可:
①本诗表现了诗人与村人悠闲共处的生活乐趣。“佳日”“登高”体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趣;“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体现了作者与村人融洽的感情;五、六句用顶针的手法体现了朋友间深厚的感情;最后两句体现出远离世事,自力更生的乐趣。作者在清新的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
②表现了诗人田园生活悠闲,与周围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乐趣。作者一一叙述了好天气里登高赋诗,这是一种悠闲;与邻居随意
而饮,与朋友谈笑风生,这是一种惬意;躬耕田野,自给自足,这是一种充实。田园生活的乐趣跃然纸上。
在阅卷实际中,题目第二问“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所考查的意图完全落空。
阅卷打塌,没了标准。但对语文教学和高考备考可是影响深远。来年,乃至此后若干年(有一本畅销的备考资料,就名为“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白描”都势必成为语文老师要帮助同学弄明白的专业概念。“白描”,并非高中“教学大纲”,也非高考“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却因命题专家率性一用而平添成为语文的负担。
语文老师总不能只讲一个“白描”吧,那与之相对的“渲染烘托”也得说清楚呀。不会只有一个“白描”吧?“黑描”呢?这倒是没有,但是可有“越描越黑”。还有“越描越重”,还有“轻描淡写”,还有“描龙画凤”„„
不开玩笑了,严肃一点。和“白描”并列朝堂的写作手法,可是林林总总:描状、赋陈、咏物、相生、转承、虚实、倒插、逆挽、反接、突接、仿效、点化、起兴、曲喻、比体、衬垫、衬跌、顿挫、用事、层递、复迭、错综、点染、侧重„„命题专家比我学问大多了,我可说不全。很多备考资料,就津津于铺排诠释这些专业术语。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命题专家有意无意的一笔“白描”,扭曲着中学语文的方向!而在“语言、形象、感情”的诗歌鉴赏关键点上,“参考答案”又给得相当荒疏。题目要求“具体说明”,而“参考答案”十分笼统。
高考承担“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和“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双重任务。这样两个“有利于”,不是凭空的,而是要通过具体问题体现的。
“表现了什么乐趣”,是就“感情”层面提问。“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是就“形象”层面提问。我们当然应该启发同学们读懂诗歌,从“语言”入手,逐层理解。比较完整的思考应该是这样的:
陶渊明的这首“闲居”,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乐趣。诗人在与乡邻的交往中体会到浓浓的自然、质朴、真诚、醇厚、愉悦的情愫,这让他觉得由衷的快乐和满足。这种乐趣是通过朴实的描述和抒情表现出来,洋溢在全诗字里行间的。开头两句描述“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诗人的感情和兴致,缘自和谐的人际氛围,他要用诗歌来吟咏。中间六句对生活情景的描述展示出这种乐趣的具体内容。经过邻家门口就要打招呼,有酒便一起来喝,彼此关系亲切、自然;农忙时各自去忙,稍有闲暇就会思念,相互交往浓醇、无碍;相互思念就披衣聚谈,说说笑笑从没有厌倦的时候,亲如一家,无拘无束。结尾四句直抒胸臆,表达对这种和谐的、完全不同于官场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的珍惜留恋和从中得到的人生感悟——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在中学语文教学和高考中率意介入专业术语,是把鲜活、具体的问题简单化、教条化,是一种思维的懒惰。我不同意那种“诗人使用了****的方法”的说法。专业术语不是中学语文的根本,只是对语言现象的梳理和解释。例如“共产党像太阳”这句歌词。创作者并无意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他只是发自内心地把对共产党的感受表达出来。我们解释一下,才谓之为“比喻”。简单的做法,会使中学语文走入死背术语教条的泥淖。请命题专家三思而慎为。
王大绩: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一)
也说“白描”
——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一)
[按]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由一个个具体问题入手,审思语文高考中的一系列问题,希望引起语文界同仁的思考、研究和讨论,以期获得建设性的成果。使语文高考成为推动语文教学和语文课改的强劲动力。
高考前夕,到北京市铁二中讲课。针对某种强调专业术语,忽视感悟生活、关注语言、锤炼思维的语文备考现象,我一如既往地表明自己反对在语文备考中死背专业术语的态度。谈到诗歌鉴赏,我强调“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泡”开诗歌。至于回答问题,只需要就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展开即可。
讲座结束,一位青年教师问我:“您说不用理会那些专业术语?”我说:“没错,用自己的话回答就行,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好。用不着去趸那些‘诗歌流派’‘表现手段’‘修辞方法’的名词。”这个小伙子问:“那高考题中的‘白描’呢?”
是啊,那一年“诗歌鉴赏”的参考答案中有“白描”这个专业术语呀。
这位老师指的是2006年北京卷第12题。题目要求“鉴赏”的诗歌是陶渊明的移居(其二) :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题目是: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参考答案是: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看来,尽管“参考答案”里有“意思对即可”的表述。但“白描”一词,仍然在语文老师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按《现代汉语词典》,“白描”解释为: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果严格按照“参考答案”,那就必须答出“白描”这一专业术语;就算按“意思对即可”的从宽要求,也需要答出“简练单纯”或“不加渲染烘托”的意思。但是在考试里,能这样作答的同学少之又少。例如,下面的回答最终也都得到了阅卷的认可:
①本诗表现了诗人与村人悠闲共处的生活乐趣。“佳日”“登高”体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趣;“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体现了作者与村人融洽的感情;五、六句用顶针的手法体现了朋友间深厚的感情;最后两句体现出远离世事,自力更生的乐趣。作者在清新的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
②表现了诗人田园生活悠闲,与周围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乐趣。作者一一叙述了好天气里登高赋诗,这是一种悠闲;与邻居随意
而饮,与朋友谈笑风生,这是一种惬意;躬耕田野,自给自足,这是一种充实。田园生活的乐趣跃然纸上。
在阅卷实际中,题目第二问“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所考查的意图完全落空。
阅卷打塌,没了标准。但对语文教学和高考备考可是影响深远。来年,乃至此后若干年(有一本畅销的备考资料,就名为“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白描”都势必成为语文老师要帮助同学弄明白的专业概念。“白描”,并非高中“教学大纲”,也非高考“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却因命题专家率性一用而平添成为语文的负担。
语文老师总不能只讲一个“白描”吧,那与之相对的“渲染烘托”也得说清楚呀。不会只有一个“白描”吧?“黑描”呢?这倒是没有,但是可有“越描越黑”。还有“越描越重”,还有“轻描淡写”,还有“描龙画凤”„„
不开玩笑了,严肃一点。和“白描”并列朝堂的写作手法,可是林林总总:描状、赋陈、咏物、相生、转承、虚实、倒插、逆挽、反接、突接、仿效、点化、起兴、曲喻、比体、衬垫、衬跌、顿挫、用事、层递、复迭、错综、点染、侧重„„命题专家比我学问大多了,我可说不全。很多备考资料,就津津于铺排诠释这些专业术语。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命题专家有意无意的一笔“白描”,扭曲着中学语文的方向!而在“语言、形象、感情”的诗歌鉴赏关键点上,“参考答案”又给得相当荒疏。题目要求“具体说明”,而“参考答案”十分笼统。
高考承担“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和“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双重任务。这样两个“有利于”,不是凭空的,而是要通过具体问题体现的。
“表现了什么乐趣”,是就“感情”层面提问。“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是就“形象”层面提问。我们当然应该启发同学们读懂诗歌,从“语言”入手,逐层理解。比较完整的思考应该是这样的:
陶渊明的这首“闲居”,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乐趣。诗人在与乡邻的交往中体会到浓浓的自然、质朴、真诚、醇厚、愉悦的情愫,这让他觉得由衷的快乐和满足。这种乐趣是通过朴实的描述和抒情表现出来,洋溢在全诗字里行间的。开头两句描述“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诗人的感情和兴致,缘自和谐的人际氛围,他要用诗歌来吟咏。中间六句对生活情景的描述展示出这种乐趣的具体内容。经过邻家门口就要打招呼,有酒便一起来喝,彼此关系亲切、自然;农忙时各自去忙,稍有闲暇就会思念,相互交往浓醇、无碍;相互思念就披衣聚谈,说说笑笑从没有厌倦的时候,亲如一家,无拘无束。结尾四句直抒胸臆,表达对这种和谐的、完全不同于官场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的珍惜留恋和从中得到的人生感悟——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在中学语文教学和高考中率意介入专业术语,是把鲜活、具体的问题简单化、教条化,是一种思维的懒惰。我不同意那种“诗人使用了****的方法”的说法。专业术语不是中学语文的根本,只是对语言现象的梳理和解释。例如“共产党像太阳”这句歌词。创作者并无意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他只是发自内心地把对共产党的感受表达出来。我们解释一下,才谓之为“比喻”。简单的做法,会使中学语文走入死背术语教条的泥淖。请命题专家三思而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