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

原始社会

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奴隶社会(夏商—春秋末年)

井田制,千耦齐耘

(1)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表现:① “公田”:贵族占有; ②“私田”:分授给农夫,只有使 用权,没有所有权

(3)内容: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家公有;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诸侯要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

(3)瓦解:齐 管仲,相地而衰征;鲁 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秦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战国—1840)

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官田(公田)”

私有——

①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②君主土地私有制

③地主土地所有制(豪强地主、士族地主)

土地来源:占有公田转私,获赐,兼并买卖(主要)

租佃关系:战国产生,汉代普遍

 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地租形态:劳役-实物(宋)-货币(明清) 农民雇工自主权积极性提高

人身依附关系:东汉豪强地主形成田庄,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之后依附关系越来越减弱,特别是明清时契约纳租方式确立后。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提高了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清末民初(1840—1924)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截止1952)

(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2)辛亥革命:平均地权(理念)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目的:为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

影响: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目的: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政策:1927 打土豪,分田地 ;

1931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影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①目的: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②影响:中共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但对地主的封建剥削又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这一措施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抗日,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目的:调动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

政策:1946-5《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影响: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认识: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

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 3建国后(1949—1978)编辑 1950土改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

①目的: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特点: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④影响: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1953-1956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1958后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①方针和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

②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③过程: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编辑

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①主要形式: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

②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改革后新体制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

③性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实质: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⑤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凋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原始社会

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奴隶社会(夏商—春秋末年)

井田制,千耦齐耘

(1)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表现:① “公田”:贵族占有; ②“私田”:分授给农夫,只有使 用权,没有所有权

(3)内容: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家公有;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诸侯要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

(3)瓦解:齐 管仲,相地而衰征;鲁 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秦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战国—1840)

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官田(公田)”

私有——

①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②君主土地私有制

③地主土地所有制(豪强地主、士族地主)

土地来源:占有公田转私,获赐,兼并买卖(主要)

租佃关系:战国产生,汉代普遍

 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地租形态:劳役-实物(宋)-货币(明清) 农民雇工自主权积极性提高

人身依附关系:东汉豪强地主形成田庄,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之后依附关系越来越减弱,特别是明清时契约纳租方式确立后。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提高了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清末民初(1840—1924)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截止1952)

(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2)辛亥革命:平均地权(理念)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目的:为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

影响: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目的: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政策:1927 打土豪,分田地 ;

1931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影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①目的: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②影响:中共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但对地主的封建剥削又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这一措施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抗日,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目的:调动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

政策:1946-5《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影响: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认识: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

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 3建国后(1949—1978)编辑 1950土改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

①目的: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特点: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④影响: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1953-1956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1958后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①方针和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

②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③过程: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编辑

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①主要形式: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

②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改革后新体制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

③性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实质: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⑤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凋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相关文章

  • 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周期性增长分析
  • 摘要 农业增长除受到基本投入要素的影响,还受制度因素的影响.对于制度因素对农业增长的影响的研究,大多文献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方法,通过对1978-2007年总体和不同阶段农业增长与农村土地制度.价格制度.财政制度和税 ...查看


  • 古代赋税制度
  • 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 ...查看


  • 对我国三次土地制度变革的再认识
  • 以土地利用制度为线索 汪军民 [该文章阅读量:17次][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本文认为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农村实行的土地制度,名义上是农民享有土地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土地使用权,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并不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在人民公社制度下 ...查看


  • 浅谈土地权属纠纷
  • 浅谈土地权属纠纷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土地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土地的权属矛盾也愈加突出,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常常受到各种损害.土地权属纠纷处理是国土资源部门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发展,强化土地权属管理,保护公民和法人权益方面 ...查看


  •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党国英 土地制度改革始终是中国整体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观察表明,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 ...查看


  • 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的测度与评析
  • 第23卷第12期2009年12月中国土地科学ChinaLandScienceVol.23No.12Dec.,2009 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的测度与评析 吴泽斌,刘卫东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摘要:研究目的:从执行力角 ...查看


  • 简论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与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前景
  • 按:此文是我牵头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期中论文小组于2009年年底完成的,作者为:王箐丰 杜洋 林致远 周夷 黄维 董悦(以姓氏笔画为序)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行农村土地实行的集体所有制进行分析,剖析其带来的三大问题:城乡土地 ...查看


  • 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1949-1998 认为能够遵照人的意愿而控制进化过程,这似乎是一种奢望.[1] 一.框架 本文用制度学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对1949-1998年50年间土地产权制度[2]变迁作以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制度变迁告诉大家,制度 ...查看


  •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一.从历史考察中看农地制度 • 中国古代三次农地变革的成败昭示 •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过三次大的农地变革,其中有两次比较成功,一次完全失败. • 第一次变革是战国初秦国商鞅主持的"废井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