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这一章里论述了三个道理: 1、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2、对那些危害社会的人要严惩不贷; 3、残害生命者将会受到严厉惩罚。本章内容分三个部分:
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大的威胁莫过于一个 “死”字。当一个人连死都不害怕的时候,他就什么都不怕了。这个时候,如果拿 “死”来恐吓他是没有一点作用的。什么样的人不会怕死呢?有革命理想的人不怕死。在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由毛主席起草、周总理题写的碑文中的英雄们不怕死。他们 “ 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 在历次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了。这些英雄们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在最近广为传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老检察长陈岩石回忆起他在当年的一次战斗中,那位年仅十五岁、只有一天党龄的战士小顺子,为了炸掉日
寇的碉堡英勇牺牲了。他虽死犹生。
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时候会死,这一点他自己无法把握,因为生老病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有一点自己是完全可以把握的:就是让自己活得有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否则的话,就和行尸走肉一
样,虽生犹死。
二、“ 若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
而杀之,孰敢?
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刁蛮的人,为非作歹、欺行霸市、无恶不作。而且这些作恶多端的恶徒,每每受到惩罚后仍然执迷不悟。可是常言说的好 :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有道是 : “ 善恶终有报,只看来早或来迟。” 有些做了坏事的人, 可能在短时间内平安无事,暂时能躲过稽查人员的眼光,但只要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留下不良的烙印,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老子在上一章里面已明确告诉我们 :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有谁见过恶人有善报的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恶人将会越来越少。老子在第二章里已明确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
三、“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但是在精神文明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老子说:“恒有司杀者杀。”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必须要有掌管刑法的人去执行刑律。要加强法制建设。把那些为非作歹的人绳之以法。然而,不是掌管刑法的人去随意杀人,那就好比外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削木材。哪些人是掌管刑法的人呢?比如公检法机关、军队这些国家专政工具的人都是专门掌管刑法的人。除此之外的人如果随意去伤害一个无辜,就好比是代替木匠去砍削木材的人,这
些人很少有不伤到他自己 “手” 的。
有出裘派名剧叫《探阴山》,又叫《铡判官》。说的是北宋时期包拯公正执法的一个故
事:
民女柳金蝉被无赖李保所害,嫁祸于书生颜查散使其含冤入狱,案卷递到了开封府。包拯恐冤屈好人,乃下到阴曹地府查看。原来判官张洪是李保的舅舅,暗中篡改了生死簿,整个过程恰好被一小鬼发现。真相大白后。阎君
怒斥张洪。包拯刀铡判官。
故事中的包拯为什么要这么严格地细查暗访?因为包公一方面是在秉公执法,另一方面老包也怕杀错了人伤到他自己的手。伤到自己的手只是一个比喻,所以包拯在另一出戏《铡美案》中宁肯得罪皇太后,也要为秦香莲匡扶正义,为什么呢?因为他非常清楚错杀无辜的
后果比得罪皇太后更严重。
老子在这一章里论述了三个道理: 1、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2、对那些危害社会的人要严惩不贷; 3、残害生命者将会受到严厉惩罚。本章内容分三个部分:
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大的威胁莫过于一个 “死”字。当一个人连死都不害怕的时候,他就什么都不怕了。这个时候,如果拿 “死”来恐吓他是没有一点作用的。什么样的人不会怕死呢?有革命理想的人不怕死。在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由毛主席起草、周总理题写的碑文中的英雄们不怕死。他们 “ 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 在历次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了。这些英雄们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在最近广为传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老检察长陈岩石回忆起他在当年的一次战斗中,那位年仅十五岁、只有一天党龄的战士小顺子,为了炸掉日
寇的碉堡英勇牺牲了。他虽死犹生。
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时候会死,这一点他自己无法把握,因为生老病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有一点自己是完全可以把握的:就是让自己活得有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否则的话,就和行尸走肉一
样,虽生犹死。
二、“ 若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
而杀之,孰敢?
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刁蛮的人,为非作歹、欺行霸市、无恶不作。而且这些作恶多端的恶徒,每每受到惩罚后仍然执迷不悟。可是常言说的好 :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有道是 : “ 善恶终有报,只看来早或来迟。” 有些做了坏事的人, 可能在短时间内平安无事,暂时能躲过稽查人员的眼光,但只要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留下不良的烙印,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老子在上一章里面已明确告诉我们 :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有谁见过恶人有善报的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恶人将会越来越少。老子在第二章里已明确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
三、“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但是在精神文明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老子说:“恒有司杀者杀。”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必须要有掌管刑法的人去执行刑律。要加强法制建设。把那些为非作歹的人绳之以法。然而,不是掌管刑法的人去随意杀人,那就好比外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削木材。哪些人是掌管刑法的人呢?比如公检法机关、军队这些国家专政工具的人都是专门掌管刑法的人。除此之外的人如果随意去伤害一个无辜,就好比是代替木匠去砍削木材的人,这
些人很少有不伤到他自己 “手” 的。
有出裘派名剧叫《探阴山》,又叫《铡判官》。说的是北宋时期包拯公正执法的一个故
事:
民女柳金蝉被无赖李保所害,嫁祸于书生颜查散使其含冤入狱,案卷递到了开封府。包拯恐冤屈好人,乃下到阴曹地府查看。原来判官张洪是李保的舅舅,暗中篡改了生死簿,整个过程恰好被一小鬼发现。真相大白后。阎君
怒斥张洪。包拯刀铡判官。
故事中的包拯为什么要这么严格地细查暗访?因为包公一方面是在秉公执法,另一方面老包也怕杀错了人伤到他自己的手。伤到自己的手只是一个比喻,所以包拯在另一出戏《铡美案》中宁肯得罪皇太后,也要为秦香莲匡扶正义,为什么呢?因为他非常清楚错杀无辜的
后果比得罪皇太后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