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 2
1设计题目 ......................................................................... 2
2 设计内容 ......................................................................... 2 3 设计资料及要求 ................................................................... 2 4 设计期限 ......................................................................... 3 5 参考资料 ......................................................................... 3 6 计算书格式要求 ................................................................... 3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 5
1.工程概况 ........................................................................ 5 2. 设计参数说明 ................................................................... 5 3结构平面布置 ..................................................................... 5
3.1结构平面布置的原则 ......................................................... 5 3.2 构件尺寸设计 ............................................................... 5 4.板的设计 ......................................................................... 6
4.1荷载的计算 ................................................................. 6 4.2计算简图及跨度 ............................................................. 7 4.3弯距设计值计算 ............................................................. 8 4.4截面配筋计算 ............................................................... 9 4.5板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 ...................................................... 10 5次梁计算 ........................................................................ 11
5.1 次梁配筋的构造要求 ........................................................ 11
5.2荷载计算 .................................................................. 13 5.3计算简图 .................................................................. 13 5.4内力计算 .................................................................. 13 5.5截面配筋计算 .............................................................. 14 6.主梁设计 ........................................................................ 16
6.1荷载计算 .................................................................. 17
6.2计算简图及跨度 ............................................................ 17 6.3内力计算 .................................................................. 17 6.4内力包络图 ................................................................ 20 6.5配筋计算 .................................................................. 21 6.6附加横向钢筋 .............................................................. 22 6.7主梁纵筋的弯起和截断 ...................................................... 19 7防水设计 ........................................................................ 23
7.1 防水混疑土设计 ............................................................ 23 7.2 卷材防水层 ................................................................ 23 8 人防设计 ........................................................................ 23 8.1 地下室人防设计要求 ........................................................ 24 参考资料 .............................................................................. 24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1.工程概况
设计地下室顶板离地面为粉质粘土,土的抗剪强度为24.6Kpa,内摩擦角为21.5度,土层透水性为:微弱,土层厚度2.2m,地下水位为-2.0m,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弱溶解性,综合评价其腐蚀等级为:中等腐蚀,土的密度为15.8KN/m3.
2.设计参数说
主梁下附墙垛尺寸为400×400㎜,下设计柔垫为200㎜,混凝土柱尺寸为600×600㎜;地下室的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工程概况,结合前人设计经验,取顶板设计厚度为200mm;混凝土采用C40,板内采用钢筋HRB335级别热轧钢筋,次梁和主梁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钢筋混凝土的容重为22.5KN/m,设计忽略地下水的荷载,顶板荷载为15KN/m。平顶粉刷荷载为0.43KN /m3;地下室顶板人防等级为6级。 C40等级混凝土:
fc19.1N/mm2
3
2
,
ft1.71N/mm2
HRB335级热轧钢筋:HRB400级热轧钢筋:
fy300N/mm2
fy360N/mm2
参照混凝土的设计规范,取永久组合系数为0.7.
3结构平面布置
3.1结构平面布置的原则
在进行结构平面布置时,应遵守下述布置原则:
(1) 梁格的布置要考虑生产工艺、使用要求和支承结构的合理性。
(2) 柱网与梁格尺寸除应满足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外,还应使结构具有尽能好的经济效果。 (3) 梁格应尽可能布置得规整、统一,板的厚度和梁的截面尺寸尽量统一减少梁板跨度的变化,以简化计算,方便施工。
(4)避免集中荷载直接作用于板上。
3.2 构件尺寸设计
根据设计参数说明,板厚
hb
200mm;参照表1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中,取次梁截面高度
h=(1/18~1/12)×6300350~525㎜,另外,次梁截面宽度取h=(1/18~1/12)×6300350~525㎜;主梁截
(450~787.5)mm面高度h=(1/14~1/8)6300。
表1梁板结构参数选择
但在地下建筑中,取值稍有偏于安全,取次梁hc600mm,bc400mm;取主梁hz900mm,bz500mm。根据设计要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图如附图一
4.板的设计
4.1荷载的计算
土层荷载
15.82.234.76
KN/m
2
2
钢筋混凝土自重 22.50.24.5KN/m 平顶粉刷荷载 0.43KN/m
恒荷载标准值 34.764.50.4339.69KN/m 活荷载标准值 15KN/m
总荷载设计值
按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gdqd(1.239.61.315)1.067.128KN/m
2
2
2
由上可知,对于板而言,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所得荷载设计值较大,所以板内力计算时取
gdqd67.128KN/m。
4.2计算简图及跨度
参照设计规范,梁板的跨度计算,根据下表2:
表2梁板的跨度计算
注:表中为梁的支承宽度,为板的搁置长度,为板厚。
次梁截面高度h=600mm,b=400mm。根据结构的平面布置,板的实际支承情况,板的计算跨度为:
边跨 :
L1=Ln+h/2=(2100-400/2-185)+200/2=1815mm
故边跨取
L1=1815mm
中间跨取
L2=2100-400=1700mm
边跨与中间跨的跨度差(1815-1700)/1700=6.76%
Ln+a/2=1815mm
A
4.3弯距设计值计算
(gq)l各板控制截面的弯矩设计值按下式计算:Mdd0
2
ⅠⅡⅢⅢⅢⅢⅢⅡⅠ
B CC
CCCCB A
根据上面的公式计算得:
M1
111
(gdqd)l0
2
111
67.1281.815
2
20.1kNm
1122
MBgdqd)l067.1281.81520.1kNm
11111122
MC-(gdqd)l0-67.1281.713.86kNm
1414M2M3
116
(gdqd)l0
2
116
2
67.1281.712.12kNm
4.4截面配筋计算
板截面有效高度
h20040160mm0
。
因中间板带的内区格四周与梁整体连接,故M最少配钢筋率为
min0.45
ftfy
2
、
M
3
和
M
c
值可降低20%,从而取值为四周的0.8倍。
100%0.45
1.71300
100%0.2565%
板截面配筋计算过程见下表3,
注意:表中支座截面0.1,取0.1计算;当min=0.45ft/fy100%As/Ac100%时,按min配钢筋
4.5板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
板截面剪力设计值可按下式计算:
V(gq)lddn
为荷载重分布剪力系数,参照表4
板截面最大剪力设计值发生在内力支座,其值为
V0.5567.1281.762.765kN
在本设计中有,h0=160mm
N/mm。
2
h1.0
1000mm;b;
ft1.71
0.7kftbh00.71.01.711000160191.52V62.765kN
由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符合
V0.7fbhht0
,则板不需要配箍筋和弯起钢筋。
5次梁计算
5.1 次梁配筋的构造要求
(1) 截面尺寸:次梁的跨度l = 4 m~6 m,梁高h=(1/18~1/12),梁宽b =(1/3~1/2)h,应满足表1-7的规
定。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一般为0.6%~1.5%。
(2) 次梁在砌体墙上的支承长度a≥240 mm。
(3)钢筋的直径: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表5的规定。对钢筋直径的要求出于混凝土结构截面受力的需要。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钢筋的尺寸应与截面高度及跨度有一定的比例,过于纤细的钢筋难以起到应有的承载受力和构造的作用。
表1-5 梁内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
注:h为梁高,l为梁的跨度。
(4) 钢筋的间距: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能够与混凝土协同工作,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粘结锚固作用。因此,受力钢筋周围应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层握裹。对于构件边缘的钢筋,表现为保护层厚度;而对于构件内部的钢筋,则表现为钢筋的间距。钢筋间距还应考虑施工时浇筑混凝土操作的方便。梁纵向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表6的规定。
表1-6 梁内纵向钢筋的最小净距
注:(1)净间距为相邻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
(2)当梁的下部钢筋配置多于2层时,两层以上水平方向中距应比下边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
(5) 梁侧的纵向构造钢筋:由于混凝土收缩量的增大,近年在梁的侧面产生收缩裂缝的现象时有发生。裂缝一般呈枣核状,两头尖而中间宽,向上伸至板底,向下至于梁底纵筋处,截面较高的梁,情况更为严重。
(6) 当连续次梁的跨度相等或相差不超过20%,且活载与恒载之比q/g≤3时,梁内纵向钢筋的弯起及
截断可按图4行。
图4等跨连续次梁的钢筋布置
《规范》规定: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 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沿高度配
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 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 mm。此处,腹板高度hw ,矩形截面为有效高度;对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对I形截面,取腹板净高。
(7) 对钢筋混凝土薄腹梁或需作疲劳验算的钢筋混凝土梁,应在下部二分之一梁高的腹板内沿两侧配置直径为8 mm~14 mm、间距为100 mm~150 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应按下密上疏的方式布置。在上部二分之一梁高的腹板内,纵向构造钢筋上述第(5)条的规定配置。如图1-5所示,中间支座负钢筋的弯起,第一排的上弯点距支座边缘为50 mm;第二排、第三排上弯点距支座边缘分别为h和2h。 支座处上部受力钢筋总面积为As,则第一批截断的钢筋面积不得超过As/2,延伸长度从支座边缘起不
小于ln/5+20d(d为截断钢筋的直径);第二批截断的钢筋面积不得超过As/4,延伸长度不小于ln/3。所余下的纵筋面积不小于As/4,且不少于两根,可用来承担部分负弯矩并兼作架立钢筋,其伸入边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得小于la。
位于次梁下部的纵向钢筋除弯起的外,应全部伸入支座,不得在跨间截断。下部纵筋伸入边支座和中间支座的锚固长度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
连续次梁因截面上、下均配置受力钢筋,所以一般均沿梁全长配置封闭式箍筋,第一根箍筋可距支座边50 mm处开始布置,同时在简支端的支座范围内,一般宜布置一根箍筋。 根据设计平面布置图,有主梁hz800mm,b
z
500
mm。次梁的实际支承及计算简图见下图:
ⅠⅡⅢⅡⅠ
A
5.2荷载计算
板传来的恒荷载
BC
CB
A
36.692.695.4KN/m 次梁自重
250.40.60.24KN/m 次梁粉刷
200.430.60.23.44KN/m
恒荷载标准值
102.84KN/m 活荷载标准值 152.639.0KN/m
总荷载设计值 按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gdqd(1.2102.841.339.0)1.0174.108KN/m
按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gdqd(1.35102.840.71.339.0)1.0174.324
KN/m
经比较,次梁内力计算时取
gdqd
=174.324KN/m
5.3计算简图
次梁按考虑塑性重分布计算内力,故次梁的计算跨度为: 边跨
(6300500/2185)6012mm L1=1.025Ln=1.025
6300250185240/25985mm
故边跨取
L1=5985mm。
中间跨
l02ln2=6300-500=5800mm 边跨与中跨的计算跨度先差
%,故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内力 (59855800)/58003.18%10
5.4内力计算
连续次梁各截面的弯距及剪力计算值分别见表7表8
表7 次梁弯距计算值表
5.5截面配筋计算
l5800 次梁跨中截面按T型梁截面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翼缘计算宽度,边跨及中间跨均按较小的
min{,4001700}19330,bS0}
33值采用:
bf = =
h200mmh
跨中及支座截面均按一排钢筋考虑,故取060040560mm,翼缘厚度f。
,
,
fbhf(h1cf0
M
’,
hf
,
2
)
1.019.11.933200560200/23396.7kNm M
3
此值大于跨中弯矩设计值
1
,
M
2
,,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型截面,支座按矩形截面计算,
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见表9:
11
次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如表 ,按规定,考虑到塑性内力重分布时,箍筋数量过应增大20%,
故计算时将
As
sv
乘以1.2;配箍筋率
0.36ft0.00188 ,各截面均满足要求。
fy
Asvbs
12
由于次梁的
qdgd
35.49138.83
0.263,跨度少于20%故可按照构造要求确定,纵向受力钢筋的弯起,
其中搭接长度
1.2la
(
la
为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次梁配图筋如下图:
次梁配筋图1:50
次梁钢筋明细表
mm672032
699016140
6500
28678048
[1**********]200
4540
[***********]0
440540500
6360
3-35-5
6.主梁设计
主梁按弹性理论计算内力。柱截面尺寸为600×600mm,主梁实际支承和计算简图6所示
6.1荷载计算
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按集中荷载考虑。
次梁传来的荷载 102.846.3=647.9kN
主梁自重 220.5(0.9-0.2)2.1=16.17kN 主梁粉刷 0.432(0.9-0.2)2.1=1.26kN
恒荷载标准值 664.4kN
活荷载标准值 152.16.3198.45KN
13
恒载设计值
G=1.2664.4=797.28kN
活载设计值
Q=1.3198.45=258.0kN
6.2计算简图及跨度
由于主梁线刚度较柱线刚度大很多,故中间支座按铰支座考虑。主梁的支承长度为370mm。 计算跨度:
边 跨 l011.025ln1 l01ln1
b2a2
b2
(6300400/2200)400/26247.5mm =1.025
4002)
4002
3702
6285mm
(6300200
故边跨的计算跨度取l016248mm 中间跨 l026300mm
边跨与中间跨的平均跨度为
l0
62486300
2
6274
边跨与中间跨的计算跨度相差
63006248
0.83%10%, 故计算时可采用等跨连续梁的弯矩
6300
和剪力系数。计算简图如图上所示
QQQ
6.3内力计算
对图所示三跨连续梁,可采用附表1.2所示内力系数计算各控制截面内力,即
kGlkQl弯矩 M1o2o
14
剪力 VkGkQ 34
式中,k、k、k、k为内力系数,由附表1.2查取。
下面以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为例说明计算过程,即取G=797.28kN和Q=258.0kN计算,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组合计算过程从略(经计算不控制截面设计)。Gl0 和 Ql0 计算如下:
边跨
Gl0797.286.248=4981.40kNm Ql0258.06.248=1612.0kNm
中间跨
Gl0797.286.300=5022.86kNm Ql0258.06.300=1625.40kNm
支座B
Gl0797.286.274=5002.13kNm
Ql0258.06.274=1618.70kNm
不同荷载组合下各截面的弯距及剪力计算结果见表7和表8。
表7 主梁弯距计算表(kN/m)
15
表8 主梁剪力计算表(kN)
16
主梁配图筋如下图
主梁钢筋明细表
编号钢筋简图长度(mm200200
[***********]450130
[***********][1**********]0
[1**********]
200200
[***********]0
300200
[***********]
200200
6.4内力包络图
将各控制截面的组合弯矩值和组合剪力值,分别绘于同一坐标图上,即得内力叠合图,其外包线即是内力包络图,如下图所示。图中括号内的数值表示按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的相应计算值。可见,对主梁而言,按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所得的内力设计值将控制截面配筋。 (注:内力包络图见附录四)
6.5配筋计算
在正弯矩作用下主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计算配筋,边跨及中间跨的翼缘宽度均按较小值采用, 则:bf=min{
,
,
l03
,bS0}=min{
62483
,5005800}2082.7mm
故取:bf=2083mm;并取:h080060740mm。
’
,
1fcbfhf(h0
hf2
,
)1.019.12083200(740
2002
)5092.52kNm
此值大于M1和M2,故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主梁支座截面及负弯矩作用下的跨中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取h080060740。支座B边缘截面
17
弯矩MB按下式计算:
M
1838.7
V02
b1691.921055.28
0.72
1322.57kNm
B
其中支座截面剪力V0797.28258.01055.28kN。主梁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结果分别见表2.3.11和2.3.12.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主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18
(注:主梁的配筋图见附录五)
6.7主梁纵筋的弯起和截断
按同比例在同一坐标图上绘出弯矩包络图和抵抗弯矩图。绘制抵抗弯矩图时,应注意弯起点受弯起
la
fyft
d
承载力充分利用点的距离应不小于 间距
S
max
h0/2
;弯起钢筋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箍筋的最大允许
。由于边跨跨中只允许弯起228的钢筋,为满足受剪承载力和上述构造要求,在B支座
处设置了专用于受剪压筋,其上弯起点距支座边缘的距离为50mm。
根据每根钢筋的弯起承载力水平直线和弯矩包络图的交点,确定支座上部受力钢筋(抵抗支座负弯矩)的理论截断点至理论截断点的距离应大于20d,且至充分利用点的距离应大于
1.2lah0
(因 fyft
d
V0.7ftbh0
la
),本设计中大部分纵筋由后者控制钢筋截断点,其中锚固长度按 确定,
取40d(d为纵筋直径)。但由伸出的长度应按
1.2la1.7h0
1.2lah0
所确定的截断点仍位于负弯矩受拉区内,故从其充分利用截面
确定,另外钢筋的搭接长度取200mm。
7防水设计
防空地下室设计应做好室外地面的排水处理,避免在上部地面建筑周围积水。防空地下室的防水设计
19
不应低于《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规定的防水等级的二级标准。上部建筑范围内的防空地下室顶板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当有条件时宜附加一种柔性防水层。
7.1 防水混凝土设计 7.1.1一般规定
(1) 防水混凝土应通过调整配合比,掺加外加剂、掺合料配制而成,抗渗等级不得小于S6。 (2) 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一级(0.2MPa)。
7.1.2设 计
(1) 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规定。
(2) 防水混凝土的环境温度,不得高于80℃;处于侵蚀性介质中防水混凝土的耐侵蚀系数,不应小于0.8。
(3) 防水混凝土结构底板的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mm,在软弱土层中不应小于150mm。
(4) 防水混凝土结构, 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7.1.3 材 料
(1) 防水混凝土使用的水泥,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MPa;在不受侵蚀性介质和冻融作用时,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必须掺用高效减水剂;在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时,应按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在受冻融作用时,应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2) 防水混凝土所用的砂、石,石子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泵送时其最大粒径应为输送管径的1/4;吸水率不应大于1.5%;不得使用碱活性骨料。其他要求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 53—92)的规定;拌制混凝土所用的水,应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 63—89)的规定。
(3) 防水混凝土可根据工程需要掺入减水剂、膨胀剂、防水剂、密实剂、引气剂、复合型外加剂等外加剂,其品种和掺量应经试验确定。所有外加剂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一等品及以上的质量要求。 (4) 每立方米防水混凝土中各类材料的总碱量(Na2O当量)不得大于3kg
,灰砂比宜为1:1.5~1:2.5;水灰比不得大于0.55;普通防水混凝土坍落度不宜大于50mm。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20±20mm,入泵前坍落度每小时损失值不应大于30mm,坍落度总损失值不应大于 60mm;掺加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混凝土含气量应控制在3%~5%; 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缓凝时间宜为6—8h。 (5) 使用减水剂时,减水剂宜预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6) 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必须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不应小于2min。掺外加剂时,应根据外加剂的技术要求确定搅拌时间。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搅拌。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或二次掺加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7) 防水混凝土必须采用高频机械振捣密实,振捣时间宜为10~30s,以混凝土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应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渗加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应采用高频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7.2 卷材防水层 7.2.1 一般规定
(1)卷材防水层适用于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或受振动作用的地下工程。 (2)卷材防水层应铺设在混凝土结构主体的迎水面上。
(3) 卷材防水层用于建筑物地下室应铺设在结构主体底板垫层至墙体顶端的基面上,在外围形成封闭的防水层。
20
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 矿物资源工程081班 罗剑
7.2.2 设 计
(1)卷材防水层为一或二层。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不应小于3mm,单层使用时,厚度不应小于4mm,双层使用时,总厚度不应小于6mm;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单层使用时,厚度不应小于1.5mm,双层使用时,总厚度不应小于2.4mm。
(2) 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或45°(135°)折角,其尺寸视卷材品质确定。在转角处、阴阳角等特殊部位,应增贴1~2层相同的卷材,宽度不宜小于500mm。
7.2.3 材 料
(1) 卷材防水层应选用高聚物改性沥青类或合成高分子类防水卷材,卷材外观质量、品种规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卷材及其胶粘剂应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耐久性、耐刺穿性、耐腐蚀性和耐菌性;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主要物理性能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
(2) 粘贴各类卷材必须采用与卷材材性相容的胶粘剂,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间的粘结剥离强度不应小于8N/10mm;合成高分子卷材胶粘剂的粘结剥离强度不应小于15N/10mm,浸水168h后的粘结剥离强度保持率不应小于70%。
8 人防设计
8.1 地下室人防设计要求
8.1.1材料设计
(1)防空地下室结构的材料选用,应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下水位以下或有盐碱腐蚀时,外墙不宜采用砖砌体。当有侵蚀性地下水时,各种材料均应采取防侵蚀措施。
(2)防空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不得采用冷轧带肋钢筋、冷拉钢筋等经冷加工处理的钢筋。
8.1.2 构造要求
砌体结构的防空地下室,由防护密闭门至密闭门的防护密闭段,应采用整体现浇钢筋混疑土结构。
8.1.3人防防水设计
结合《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 50038—2005),参照地下室顶板的防水设计施工。
参考资料
1.《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
4.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和框架考虑内力重分布设计规程(CECS 51:93);
5.《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
6.《人民防空地下室规范》(GB 50038-2005);
7.《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8.《地下防水工程实用技术》沈春林编写,机械工业出版社 ;
9.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
10.教材:《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21
目录
《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 2
1设计题目 ......................................................................... 2
2 设计内容 ......................................................................... 2 3 设计资料及要求 ................................................................... 2 4 设计期限 ......................................................................... 3 5 参考资料 ......................................................................... 3 6 计算书格式要求 ................................................................... 3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 5
1.工程概况 ........................................................................ 5 2. 设计参数说明 ................................................................... 5 3结构平面布置 ..................................................................... 5
3.1结构平面布置的原则 ......................................................... 5 3.2 构件尺寸设计 ............................................................... 5 4.板的设计 ......................................................................... 6
4.1荷载的计算 ................................................................. 6 4.2计算简图及跨度 ............................................................. 7 4.3弯距设计值计算 ............................................................. 8 4.4截面配筋计算 ............................................................... 9 4.5板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 ...................................................... 10 5次梁计算 ........................................................................ 11
5.1 次梁配筋的构造要求 ........................................................ 11
5.2荷载计算 .................................................................. 13 5.3计算简图 .................................................................. 13 5.4内力计算 .................................................................. 13 5.5截面配筋计算 .............................................................. 14 6.主梁设计 ........................................................................ 16
6.1荷载计算 .................................................................. 17
6.2计算简图及跨度 ............................................................ 17 6.3内力计算 .................................................................. 17 6.4内力包络图 ................................................................ 20 6.5配筋计算 .................................................................. 21 6.6附加横向钢筋 .............................................................. 22 6.7主梁纵筋的弯起和截断 ...................................................... 19 7防水设计 ........................................................................ 23
7.1 防水混疑土设计 ............................................................ 23 7.2 卷材防水层 ................................................................ 23 8 人防设计 ........................................................................ 23 8.1 地下室人防设计要求 ........................................................ 24 参考资料 .............................................................................. 24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1.工程概况
设计地下室顶板离地面为粉质粘土,土的抗剪强度为24.6Kpa,内摩擦角为21.5度,土层透水性为:微弱,土层厚度2.2m,地下水位为-2.0m,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弱溶解性,综合评价其腐蚀等级为:中等腐蚀,土的密度为15.8KN/m3.
2.设计参数说
主梁下附墙垛尺寸为400×400㎜,下设计柔垫为200㎜,混凝土柱尺寸为600×600㎜;地下室的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工程概况,结合前人设计经验,取顶板设计厚度为200mm;混凝土采用C40,板内采用钢筋HRB335级别热轧钢筋,次梁和主梁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钢筋混凝土的容重为22.5KN/m,设计忽略地下水的荷载,顶板荷载为15KN/m。平顶粉刷荷载为0.43KN /m3;地下室顶板人防等级为6级。 C40等级混凝土:
fc19.1N/mm2
3
2
,
ft1.71N/mm2
HRB335级热轧钢筋:HRB400级热轧钢筋:
fy300N/mm2
fy360N/mm2
参照混凝土的设计规范,取永久组合系数为0.7.
3结构平面布置
3.1结构平面布置的原则
在进行结构平面布置时,应遵守下述布置原则:
(1) 梁格的布置要考虑生产工艺、使用要求和支承结构的合理性。
(2) 柱网与梁格尺寸除应满足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外,还应使结构具有尽能好的经济效果。 (3) 梁格应尽可能布置得规整、统一,板的厚度和梁的截面尺寸尽量统一减少梁板跨度的变化,以简化计算,方便施工。
(4)避免集中荷载直接作用于板上。
3.2 构件尺寸设计
根据设计参数说明,板厚
hb
200mm;参照表1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中,取次梁截面高度
h=(1/18~1/12)×6300350~525㎜,另外,次梁截面宽度取h=(1/18~1/12)×6300350~525㎜;主梁截
(450~787.5)mm面高度h=(1/14~1/8)6300。
表1梁板结构参数选择
但在地下建筑中,取值稍有偏于安全,取次梁hc600mm,bc400mm;取主梁hz900mm,bz500mm。根据设计要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图如附图一
4.板的设计
4.1荷载的计算
土层荷载
15.82.234.76
KN/m
2
2
钢筋混凝土自重 22.50.24.5KN/m 平顶粉刷荷载 0.43KN/m
恒荷载标准值 34.764.50.4339.69KN/m 活荷载标准值 15KN/m
总荷载设计值
按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gdqd(1.239.61.315)1.067.128KN/m
2
2
2
由上可知,对于板而言,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所得荷载设计值较大,所以板内力计算时取
gdqd67.128KN/m。
4.2计算简图及跨度
参照设计规范,梁板的跨度计算,根据下表2:
表2梁板的跨度计算
注:表中为梁的支承宽度,为板的搁置长度,为板厚。
次梁截面高度h=600mm,b=400mm。根据结构的平面布置,板的实际支承情况,板的计算跨度为:
边跨 :
L1=Ln+h/2=(2100-400/2-185)+200/2=1815mm
故边跨取
L1=1815mm
中间跨取
L2=2100-400=1700mm
边跨与中间跨的跨度差(1815-1700)/1700=6.76%
Ln+a/2=1815mm
A
4.3弯距设计值计算
(gq)l各板控制截面的弯矩设计值按下式计算:Mdd0
2
ⅠⅡⅢⅢⅢⅢⅢⅡⅠ
B CC
CCCCB A
根据上面的公式计算得:
M1
111
(gdqd)l0
2
111
67.1281.815
2
20.1kNm
1122
MBgdqd)l067.1281.81520.1kNm
11111122
MC-(gdqd)l0-67.1281.713.86kNm
1414M2M3
116
(gdqd)l0
2
116
2
67.1281.712.12kNm
4.4截面配筋计算
板截面有效高度
h20040160mm0
。
因中间板带的内区格四周与梁整体连接,故M最少配钢筋率为
min0.45
ftfy
2
、
M
3
和
M
c
值可降低20%,从而取值为四周的0.8倍。
100%0.45
1.71300
100%0.2565%
板截面配筋计算过程见下表3,
注意:表中支座截面0.1,取0.1计算;当min=0.45ft/fy100%As/Ac100%时,按min配钢筋
4.5板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
板截面剪力设计值可按下式计算:
V(gq)lddn
为荷载重分布剪力系数,参照表4
板截面最大剪力设计值发生在内力支座,其值为
V0.5567.1281.762.765kN
在本设计中有,h0=160mm
N/mm。
2
h1.0
1000mm;b;
ft1.71
0.7kftbh00.71.01.711000160191.52V62.765kN
由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符合
V0.7fbhht0
,则板不需要配箍筋和弯起钢筋。
5次梁计算
5.1 次梁配筋的构造要求
(1) 截面尺寸:次梁的跨度l = 4 m~6 m,梁高h=(1/18~1/12),梁宽b =(1/3~1/2)h,应满足表1-7的规
定。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一般为0.6%~1.5%。
(2) 次梁在砌体墙上的支承长度a≥240 mm。
(3)钢筋的直径: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表5的规定。对钢筋直径的要求出于混凝土结构截面受力的需要。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钢筋的尺寸应与截面高度及跨度有一定的比例,过于纤细的钢筋难以起到应有的承载受力和构造的作用。
表1-5 梁内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
注:h为梁高,l为梁的跨度。
(4) 钢筋的间距: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能够与混凝土协同工作,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粘结锚固作用。因此,受力钢筋周围应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层握裹。对于构件边缘的钢筋,表现为保护层厚度;而对于构件内部的钢筋,则表现为钢筋的间距。钢筋间距还应考虑施工时浇筑混凝土操作的方便。梁纵向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表6的规定。
表1-6 梁内纵向钢筋的最小净距
注:(1)净间距为相邻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
(2)当梁的下部钢筋配置多于2层时,两层以上水平方向中距应比下边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
(5) 梁侧的纵向构造钢筋:由于混凝土收缩量的增大,近年在梁的侧面产生收缩裂缝的现象时有发生。裂缝一般呈枣核状,两头尖而中间宽,向上伸至板底,向下至于梁底纵筋处,截面较高的梁,情况更为严重。
(6) 当连续次梁的跨度相等或相差不超过20%,且活载与恒载之比q/g≤3时,梁内纵向钢筋的弯起及
截断可按图4行。
图4等跨连续次梁的钢筋布置
《规范》规定: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 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沿高度配
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 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 mm。此处,腹板高度hw ,矩形截面为有效高度;对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对I形截面,取腹板净高。
(7) 对钢筋混凝土薄腹梁或需作疲劳验算的钢筋混凝土梁,应在下部二分之一梁高的腹板内沿两侧配置直径为8 mm~14 mm、间距为100 mm~150 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应按下密上疏的方式布置。在上部二分之一梁高的腹板内,纵向构造钢筋上述第(5)条的规定配置。如图1-5所示,中间支座负钢筋的弯起,第一排的上弯点距支座边缘为50 mm;第二排、第三排上弯点距支座边缘分别为h和2h。 支座处上部受力钢筋总面积为As,则第一批截断的钢筋面积不得超过As/2,延伸长度从支座边缘起不
小于ln/5+20d(d为截断钢筋的直径);第二批截断的钢筋面积不得超过As/4,延伸长度不小于ln/3。所余下的纵筋面积不小于As/4,且不少于两根,可用来承担部分负弯矩并兼作架立钢筋,其伸入边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得小于la。
位于次梁下部的纵向钢筋除弯起的外,应全部伸入支座,不得在跨间截断。下部纵筋伸入边支座和中间支座的锚固长度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
连续次梁因截面上、下均配置受力钢筋,所以一般均沿梁全长配置封闭式箍筋,第一根箍筋可距支座边50 mm处开始布置,同时在简支端的支座范围内,一般宜布置一根箍筋。 根据设计平面布置图,有主梁hz800mm,b
z
500
mm。次梁的实际支承及计算简图见下图:
ⅠⅡⅢⅡⅠ
A
5.2荷载计算
板传来的恒荷载
BC
CB
A
36.692.695.4KN/m 次梁自重
250.40.60.24KN/m 次梁粉刷
200.430.60.23.44KN/m
恒荷载标准值
102.84KN/m 活荷载标准值 152.639.0KN/m
总荷载设计值 按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gdqd(1.2102.841.339.0)1.0174.108KN/m
按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gdqd(1.35102.840.71.339.0)1.0174.324
KN/m
经比较,次梁内力计算时取
gdqd
=174.324KN/m
5.3计算简图
次梁按考虑塑性重分布计算内力,故次梁的计算跨度为: 边跨
(6300500/2185)6012mm L1=1.025Ln=1.025
6300250185240/25985mm
故边跨取
L1=5985mm。
中间跨
l02ln2=6300-500=5800mm 边跨与中跨的计算跨度先差
%,故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内力 (59855800)/58003.18%10
5.4内力计算
连续次梁各截面的弯距及剪力计算值分别见表7表8
表7 次梁弯距计算值表
5.5截面配筋计算
l5800 次梁跨中截面按T型梁截面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翼缘计算宽度,边跨及中间跨均按较小的
min{,4001700}19330,bS0}
33值采用:
bf = =
h200mmh
跨中及支座截面均按一排钢筋考虑,故取060040560mm,翼缘厚度f。
,
,
fbhf(h1cf0
M
’,
hf
,
2
)
1.019.11.933200560200/23396.7kNm M
3
此值大于跨中弯矩设计值
1
,
M
2
,,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型截面,支座按矩形截面计算,
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见表9:
11
次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如表 ,按规定,考虑到塑性内力重分布时,箍筋数量过应增大20%,
故计算时将
As
sv
乘以1.2;配箍筋率
0.36ft0.00188 ,各截面均满足要求。
fy
Asvbs
12
由于次梁的
qdgd
35.49138.83
0.263,跨度少于20%故可按照构造要求确定,纵向受力钢筋的弯起,
其中搭接长度
1.2la
(
la
为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次梁配图筋如下图:
次梁配筋图1:50
次梁钢筋明细表
mm672032
699016140
6500
28678048
[1**********]200
4540
[***********]0
440540500
6360
3-35-5
6.主梁设计
主梁按弹性理论计算内力。柱截面尺寸为600×600mm,主梁实际支承和计算简图6所示
6.1荷载计算
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按集中荷载考虑。
次梁传来的荷载 102.846.3=647.9kN
主梁自重 220.5(0.9-0.2)2.1=16.17kN 主梁粉刷 0.432(0.9-0.2)2.1=1.26kN
恒荷载标准值 664.4kN
活荷载标准值 152.16.3198.45KN
13
恒载设计值
G=1.2664.4=797.28kN
活载设计值
Q=1.3198.45=258.0kN
6.2计算简图及跨度
由于主梁线刚度较柱线刚度大很多,故中间支座按铰支座考虑。主梁的支承长度为370mm。 计算跨度:
边 跨 l011.025ln1 l01ln1
b2a2
b2
(6300400/2200)400/26247.5mm =1.025
4002)
4002
3702
6285mm
(6300200
故边跨的计算跨度取l016248mm 中间跨 l026300mm
边跨与中间跨的平均跨度为
l0
62486300
2
6274
边跨与中间跨的计算跨度相差
63006248
0.83%10%, 故计算时可采用等跨连续梁的弯矩
6300
和剪力系数。计算简图如图上所示
QQQ
6.3内力计算
对图所示三跨连续梁,可采用附表1.2所示内力系数计算各控制截面内力,即
kGlkQl弯矩 M1o2o
14
剪力 VkGkQ 34
式中,k、k、k、k为内力系数,由附表1.2查取。
下面以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为例说明计算过程,即取G=797.28kN和Q=258.0kN计算,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组合计算过程从略(经计算不控制截面设计)。Gl0 和 Ql0 计算如下:
边跨
Gl0797.286.248=4981.40kNm Ql0258.06.248=1612.0kNm
中间跨
Gl0797.286.300=5022.86kNm Ql0258.06.300=1625.40kNm
支座B
Gl0797.286.274=5002.13kNm
Ql0258.06.274=1618.70kNm
不同荷载组合下各截面的弯距及剪力计算结果见表7和表8。
表7 主梁弯距计算表(kN/m)
15
表8 主梁剪力计算表(kN)
16
主梁配图筋如下图
主梁钢筋明细表
编号钢筋简图长度(mm200200
[***********]450130
[***********][1**********]0
[1**********]
200200
[***********]0
300200
[***********]
200200
6.4内力包络图
将各控制截面的组合弯矩值和组合剪力值,分别绘于同一坐标图上,即得内力叠合图,其外包线即是内力包络图,如下图所示。图中括号内的数值表示按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的相应计算值。可见,对主梁而言,按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所得的内力设计值将控制截面配筋。 (注:内力包络图见附录四)
6.5配筋计算
在正弯矩作用下主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计算配筋,边跨及中间跨的翼缘宽度均按较小值采用, 则:bf=min{
,
,
l03
,bS0}=min{
62483
,5005800}2082.7mm
故取:bf=2083mm;并取:h080060740mm。
’
,
1fcbfhf(h0
hf2
,
)1.019.12083200(740
2002
)5092.52kNm
此值大于M1和M2,故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主梁支座截面及负弯矩作用下的跨中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取h080060740。支座B边缘截面
17
弯矩MB按下式计算:
M
1838.7
V02
b1691.921055.28
0.72
1322.57kNm
B
其中支座截面剪力V0797.28258.01055.28kN。主梁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结果分别见表2.3.11和2.3.12.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主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18
(注:主梁的配筋图见附录五)
6.7主梁纵筋的弯起和截断
按同比例在同一坐标图上绘出弯矩包络图和抵抗弯矩图。绘制抵抗弯矩图时,应注意弯起点受弯起
la
fyft
d
承载力充分利用点的距离应不小于 间距
S
max
h0/2
;弯起钢筋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箍筋的最大允许
。由于边跨跨中只允许弯起228的钢筋,为满足受剪承载力和上述构造要求,在B支座
处设置了专用于受剪压筋,其上弯起点距支座边缘的距离为50mm。
根据每根钢筋的弯起承载力水平直线和弯矩包络图的交点,确定支座上部受力钢筋(抵抗支座负弯矩)的理论截断点至理论截断点的距离应大于20d,且至充分利用点的距离应大于
1.2lah0
(因 fyft
d
V0.7ftbh0
la
),本设计中大部分纵筋由后者控制钢筋截断点,其中锚固长度按 确定,
取40d(d为纵筋直径)。但由伸出的长度应按
1.2la1.7h0
1.2lah0
所确定的截断点仍位于负弯矩受拉区内,故从其充分利用截面
确定,另外钢筋的搭接长度取200mm。
7防水设计
防空地下室设计应做好室外地面的排水处理,避免在上部地面建筑周围积水。防空地下室的防水设计
19
不应低于《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规定的防水等级的二级标准。上部建筑范围内的防空地下室顶板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当有条件时宜附加一种柔性防水层。
7.1 防水混凝土设计 7.1.1一般规定
(1) 防水混凝土应通过调整配合比,掺加外加剂、掺合料配制而成,抗渗等级不得小于S6。 (2) 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一级(0.2MPa)。
7.1.2设 计
(1) 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规定。
(2) 防水混凝土的环境温度,不得高于80℃;处于侵蚀性介质中防水混凝土的耐侵蚀系数,不应小于0.8。
(3) 防水混凝土结构底板的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mm,在软弱土层中不应小于150mm。
(4) 防水混凝土结构, 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7.1.3 材 料
(1) 防水混凝土使用的水泥,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MPa;在不受侵蚀性介质和冻融作用时,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必须掺用高效减水剂;在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时,应按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在受冻融作用时,应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2) 防水混凝土所用的砂、石,石子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泵送时其最大粒径应为输送管径的1/4;吸水率不应大于1.5%;不得使用碱活性骨料。其他要求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 53—92)的规定;拌制混凝土所用的水,应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 63—89)的规定。
(3) 防水混凝土可根据工程需要掺入减水剂、膨胀剂、防水剂、密实剂、引气剂、复合型外加剂等外加剂,其品种和掺量应经试验确定。所有外加剂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一等品及以上的质量要求。 (4) 每立方米防水混凝土中各类材料的总碱量(Na2O当量)不得大于3kg
,灰砂比宜为1:1.5~1:2.5;水灰比不得大于0.55;普通防水混凝土坍落度不宜大于50mm。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20±20mm,入泵前坍落度每小时损失值不应大于30mm,坍落度总损失值不应大于 60mm;掺加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混凝土含气量应控制在3%~5%; 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缓凝时间宜为6—8h。 (5) 使用减水剂时,减水剂宜预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6) 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必须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不应小于2min。掺外加剂时,应根据外加剂的技术要求确定搅拌时间。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搅拌。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或二次掺加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7) 防水混凝土必须采用高频机械振捣密实,振捣时间宜为10~30s,以混凝土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应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渗加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应采用高频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7.2 卷材防水层 7.2.1 一般规定
(1)卷材防水层适用于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或受振动作用的地下工程。 (2)卷材防水层应铺设在混凝土结构主体的迎水面上。
(3) 卷材防水层用于建筑物地下室应铺设在结构主体底板垫层至墙体顶端的基面上,在外围形成封闭的防水层。
20
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 矿物资源工程081班 罗剑
7.2.2 设 计
(1)卷材防水层为一或二层。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不应小于3mm,单层使用时,厚度不应小于4mm,双层使用时,总厚度不应小于6mm;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单层使用时,厚度不应小于1.5mm,双层使用时,总厚度不应小于2.4mm。
(2) 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或45°(135°)折角,其尺寸视卷材品质确定。在转角处、阴阳角等特殊部位,应增贴1~2层相同的卷材,宽度不宜小于500mm。
7.2.3 材 料
(1) 卷材防水层应选用高聚物改性沥青类或合成高分子类防水卷材,卷材外观质量、品种规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卷材及其胶粘剂应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耐久性、耐刺穿性、耐腐蚀性和耐菌性;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主要物理性能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
(2) 粘贴各类卷材必须采用与卷材材性相容的胶粘剂,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间的粘结剥离强度不应小于8N/10mm;合成高分子卷材胶粘剂的粘结剥离强度不应小于15N/10mm,浸水168h后的粘结剥离强度保持率不应小于70%。
8 人防设计
8.1 地下室人防设计要求
8.1.1材料设计
(1)防空地下室结构的材料选用,应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下水位以下或有盐碱腐蚀时,外墙不宜采用砖砌体。当有侵蚀性地下水时,各种材料均应采取防侵蚀措施。
(2)防空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不得采用冷轧带肋钢筋、冷拉钢筋等经冷加工处理的钢筋。
8.1.2 构造要求
砌体结构的防空地下室,由防护密闭门至密闭门的防护密闭段,应采用整体现浇钢筋混疑土结构。
8.1.3人防防水设计
结合《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 50038—2005),参照地下室顶板的防水设计施工。
参考资料
1.《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
4.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和框架考虑内力重分布设计规程(CECS 51:93);
5.《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
6.《人民防空地下室规范》(GB 50038-2005);
7.《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8.《地下防水工程实用技术》沈春林编写,机械工业出版社 ;
9.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
10.教材:《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