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6日 18:54:19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新华社太原2月16日专电题:打破大锅饭 催生新辉煌——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转企改制成功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李建平
“春来潮涌风帆劲,无边光景时日新。”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六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正是如此。2011年集团销售收入实现68亿元,总资产达67亿元,与集团成立之初相比,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翻了两番,利润增长10倍。发展速度之快,创历史最好水平。
从财政赤字化,资源碎片化,经营粗放化,人员老龄化的单位,到迈入全国出版行业先进行列,这背后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一系列改革转型之举。
体制改革:只产生动力,不产生矛盾
在人们舍不得事业单位编制这个“铁饭碗”时,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3家原本可以保留事业单位编制的出版单位却主动放弃事业单位,转为企业。
山西人民出版社便是其中之一,社长李广洁告诉记者:“我在职工代表大会上给大家算了一笔账。改企后,我们可以免税,离退休人员和即将退休人员的工资有了保障,每年可以节省200多万元,这些钱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将带来1000万元到2000万元的销售收入。”离休人员待遇有保障、在职人员多劳多得。员工算清了账,主动配合改革。
李广洁信心的背后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改革的3点原则: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发展;改革的成效是激发活力;改革的关键是以人为本。
10家出版单位无一保留全部转制为企业,13家报刊社提前全部完成转企任务。集团共核销事业单位编制 23家、人员编制938名。改革力度之大,在全国地方出版集团形成了特色。由于思想工作到位,转企工作仅8个月就全部顺利完成。这期间无一人上访,无一人下岗,做到了人心不散,秩序不乱。
分类管理:既激发活力,又产生效益
“目前,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部分企业难以突破新体制旧机制的胶着状态。转企改制,体制转变是转‘壳’,机制转变是转‘核’。只有‘壳’和‘核’一起转,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齐峰说。
山西出版集团转企后,2010年试行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分类管理制度,淡化了所属单位行政级别,以各成员单位上年度所经营和所占用的国有经营资产、上年度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以及自主产品销售规模等指标为主要依据,按不同权重比率计算分值,按所得总分从高至低排序,依序分作若干等级进行区别管理。
2010年起,集团开始实行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分类管理制度,按资产规模、经营状况、贡献大小将各单位分为A、B、C等不同类别,在薪酬等多方面实行资源差异化配置。
分类管理激发了大家的竞争活力与工作干劲,行政级别意识逐渐淡化了。“看到各单位之间的巨大差别,一些C类企业的社长甚至愿意离开‘一把手’的岗位,到A类企业去做一个项目负责人。”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企划研发部主任康宏说道。
分类管理办法实行以来,刺激了内部竞争,形成了活力剧增、争先创优的发展氛围。2011年各单位全部超额完成三年发展指标。
资源整合:既统出合力,又分出活力
解决了人的积极性问题,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着手解决旗下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各自为政、无序竞争,致使内耗严重、资金不畅的现象。
“集团刚组建时,重复经营、多头经营、内部争抢出版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后来我们将教材资源统起来,成立了教材中心;把报刊资源统起来,成立了报刊中心,引导各出版单位走专业化、品牌化的道路。”齐峰说。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图书竞争力明显提升,产生了一批畅销和长销图书,仅2010年,就有20多种图书30余次登上各类畅销图书排行榜。《公司的力量》被列为全国优秀畅销书,销售突破30万,创集团市场图书单本发行历史新高,《丧家狗——我读论语》同时在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出版发行,《央企真相》首印10万销售一空,正在加印。
在对内畅销的同时,对外“走出去”也取得重要成果。自2008年始,连续3年实现版权贸易顺差,输出对象由东南亚地区向西方主流国家拓展,输出项目在中医、武术、少儿、三晋文化等方面形成特色,成为全国20家出版“走出去”重点单位之一。
统筹两个资源 做好两篇文章——解读山西建设文化强省路线图
编织惠民网络 传导幸福生活——山西“十个全覆盖”透视
《一把酸枣》洒遍世界舞台 《粉墨春秋》粉墨登场——一个地方艺术职业学院的精品创作之路
2012年02月16日 18:54:19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新华社太原2月16日专电题:打破大锅饭 催生新辉煌——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转企改制成功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李建平
“春来潮涌风帆劲,无边光景时日新。”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六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正是如此。2011年集团销售收入实现68亿元,总资产达67亿元,与集团成立之初相比,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翻了两番,利润增长10倍。发展速度之快,创历史最好水平。
从财政赤字化,资源碎片化,经营粗放化,人员老龄化的单位,到迈入全国出版行业先进行列,这背后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一系列改革转型之举。
体制改革:只产生动力,不产生矛盾
在人们舍不得事业单位编制这个“铁饭碗”时,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3家原本可以保留事业单位编制的出版单位却主动放弃事业单位,转为企业。
山西人民出版社便是其中之一,社长李广洁告诉记者:“我在职工代表大会上给大家算了一笔账。改企后,我们可以免税,离退休人员和即将退休人员的工资有了保障,每年可以节省200多万元,这些钱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将带来1000万元到2000万元的销售收入。”离休人员待遇有保障、在职人员多劳多得。员工算清了账,主动配合改革。
李广洁信心的背后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改革的3点原则: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发展;改革的成效是激发活力;改革的关键是以人为本。
10家出版单位无一保留全部转制为企业,13家报刊社提前全部完成转企任务。集团共核销事业单位编制 23家、人员编制938名。改革力度之大,在全国地方出版集团形成了特色。由于思想工作到位,转企工作仅8个月就全部顺利完成。这期间无一人上访,无一人下岗,做到了人心不散,秩序不乱。
分类管理:既激发活力,又产生效益
“目前,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部分企业难以突破新体制旧机制的胶着状态。转企改制,体制转变是转‘壳’,机制转变是转‘核’。只有‘壳’和‘核’一起转,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齐峰说。
山西出版集团转企后,2010年试行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分类管理制度,淡化了所属单位行政级别,以各成员单位上年度所经营和所占用的国有经营资产、上年度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以及自主产品销售规模等指标为主要依据,按不同权重比率计算分值,按所得总分从高至低排序,依序分作若干等级进行区别管理。
2010年起,集团开始实行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分类管理制度,按资产规模、经营状况、贡献大小将各单位分为A、B、C等不同类别,在薪酬等多方面实行资源差异化配置。
分类管理激发了大家的竞争活力与工作干劲,行政级别意识逐渐淡化了。“看到各单位之间的巨大差别,一些C类企业的社长甚至愿意离开‘一把手’的岗位,到A类企业去做一个项目负责人。”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企划研发部主任康宏说道。
分类管理办法实行以来,刺激了内部竞争,形成了活力剧增、争先创优的发展氛围。2011年各单位全部超额完成三年发展指标。
资源整合:既统出合力,又分出活力
解决了人的积极性问题,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着手解决旗下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各自为政、无序竞争,致使内耗严重、资金不畅的现象。
“集团刚组建时,重复经营、多头经营、内部争抢出版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后来我们将教材资源统起来,成立了教材中心;把报刊资源统起来,成立了报刊中心,引导各出版单位走专业化、品牌化的道路。”齐峰说。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图书竞争力明显提升,产生了一批畅销和长销图书,仅2010年,就有20多种图书30余次登上各类畅销图书排行榜。《公司的力量》被列为全国优秀畅销书,销售突破30万,创集团市场图书单本发行历史新高,《丧家狗——我读论语》同时在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出版发行,《央企真相》首印10万销售一空,正在加印。
在对内畅销的同时,对外“走出去”也取得重要成果。自2008年始,连续3年实现版权贸易顺差,输出对象由东南亚地区向西方主流国家拓展,输出项目在中医、武术、少儿、三晋文化等方面形成特色,成为全国20家出版“走出去”重点单位之一。
统筹两个资源 做好两篇文章——解读山西建设文化强省路线图
编织惠民网络 传导幸福生活——山西“十个全覆盖”透视
《一把酸枣》洒遍世界舞台 《粉墨春秋》粉墨登场——一个地方艺术职业学院的精品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