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近代日本文人的战争观

2009年第2期

总第238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12 2009SumNo1238

【近世日本对外关系史研究】

甲午战争中近代日本文人的战争观

张秀强1,2

(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摘 要]甲午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国家主义情结。既有类似于正冈子规等

一些文人,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又有虽以明确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绝缘”于战争者,却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烈的国家主义情结。

  [关键词]甲午战争;近代日本;战争观;  [中图分类号]K313.41[]A]1001-6201(2009)02-0024-04

  ,在中日关系史上无疑是重要的一页。。有的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也有的虽以明确的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但事实上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本文拟就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日本文人在甲午战争中的不同际遇及其战争态度的分析,揭示日本国民的战争观,并从更深层次理解日本国民的国家主义情结。

一、亲临战事:正冈子规与甲午战争

作为知识界代表的正冈子规(1867—1902),其于文学方面的成就几乎可与夏目漱石相提并论。他对日本传统和歌进行改良,对于和歌的生命力的延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正冈子规的人生履历中,其追随战争的举动执着而热烈,充分地体现了日本国民的“国家主义”的“对外扩张”意念。这种意念内涵是以其亲临战事的方式得以展现。

1895年4月15日至5月14日,正冈子规作为报社《日本》的随军记者来到中国,所到之地有柳树屯、旅顺、大连金州等。他亲历日军的行动,亲眼目睹战争的实态,并根据此次随军体验,分别写下《阵中

(1895年4月28日—(1896年1月13日—日记》7月23日)、《从军纪事》2月19日)以及《金州杂

(1896)。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随军记者的经历,是正冈子规本人诗———明治二十八年金州滞在中所观》

积极争取而不是被日本政府征集的。在他的从军申请的正文中,正冈子规写道“:此番近卫师团出征,为向《日本》通报战况,本人愿意从军。如获许可,愿听从一切指挥。勿论本人一切身上之事,均由社主负

[1]责,特此连署申请。”关于去战场的原因其描述如下“:自打去年六月(阴历)西国风云突变,雷霆之声不

绝于耳,世间不再安宁。每日频闻捷报,自然开心。我身虽不贵,亦不甘隐于市井。与其为烦杂之事缠

[2]64身,不如从军,在大炮声中培养斗志,留草鞋足迹于异国山川。三月三日,离开东京。”可以看出,正

冈子规想去战场的理由中虽然有“留草鞋足迹于异国山川”的游兴成分,但主要还是想亲眼目睹日本军队的胜利“,在大炮声中培养斗志”。这段记述为正冈子规的《阵中日记》定下了歌颂日军胜利的基调。

1895年3月20日赴日议和的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4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  [收稿日期]2008-09-20

  [作者简介]张秀强(1975-),男,山东临沂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24・

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中日双方于3月30日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当接到出发命令的时候,正冈子规表达了他的内心喜悦。“至4月7日,终于

[2]67接到出发命令。愁眉顿开。急忙收拾行囊,三日时光,倏忽而过。”正冈子规在出发后一直保持这种愉

快的心情。在去中国的轮船上,他写道“:午后2时过对马。回望眼,寸青已没天际;极目处,唯见碧空接苍

[2]68海。幸生为男儿,得遂桑弧蓬矢之志。现已离开日本之地,此时之愉快,非他人所能体会。”到4月15

[2]70日,正冈子规经过反复周折,终于登陆。到大连地区柳树屯的时候“,心中快意,无以言表”。

子规此后遵照日本军部的安排,参观了日军大捷的战场,表现出对日军战果的欣喜与清军战败的鄙夷。4月19日,正冈子规参观旅顺军舰,看到日军将旅顺港占领,他写道“:此处为清军唯一港口,而今

[2]74已成我等之物。每思及此,不禁有双肩生风之感。”毫不掩饰对日军战胜的自豪之感,对于所谓的

[2]79①“三崎勇士”则感叹为“英魂永留此地,保卫帝国臣民安康”。

而言及清军战败,正冈子规的感触较为复杂,一方面表现出鄙夷之情,另一方面又蕴含着惋惜之意。“据说去年战争之际,清军无任何抵抗,望风而逃。”“此处层山相连,山巅炮台前后左右相望,连蚂蚁潜入

[2]74-75的缝隙都没有,据此天险要害而一朝土崩瓦解,清国之末日实在令人可叹。”4月20日,正冈子规

参观馒头山炮台,描写如下“:此处距海面近百米,备巨炮数门,中有两门口径达。右侧一门有中心轴炮架,一人操纵即可转向四方,在我国未曾见过。,几

[2]76与瓦砾相同,此言不过。”。1895年5月8

日,正冈子规在登金州城时,。携杖登城楼之上,观城内城外景色,,不知为谁而开。原野之上草色渐深,

[2]82恐有不知情者,。我轻声吟唱‘国破山河在’,内心一阵哀伤。”

,,其间暴露其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由于在中国滞留的时间短暂,,所以他所见到的民众也都是下层民众。4月13日,正冈子规尚未登陆,就在中国近海上看见乘着小舟前来乞讨的中国乞丐。“有人将残羹冷炙悉数投向那乞

[2]69丐,那人则笑嘻嘻地将扔下来的剩饭收起来,一点也没有亡国之恨的样子。”4月14日,子规虽然靠

港,但仍然没有获准登陆。“无事可做,只好去甲板处,观看乞丐船。他们划着小船,来到大船旁边,拿着一种像笊篱状的物品想要讨剩饭。水上的宪兵认为他们是流行病的媒介物,拿着棒子追上来管制。那

[2]70些乞丐们害怕被棒子打到头,用尽浑身的气力划桨离开。一边划桨,还一面回头笑。”正冈子规把这

些中国的乞丐刻画得不仅没有廉耻之心,而且“一点也没有亡国之恨的样子”,连“爱国之心”也没有。尽管在字里行间,正冈子规也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但总体来说,对中国的这些乞丐鄙视与厌烦不言自明。

《阵中日记》中“,亡国”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较高。正冈在讽刺乞丐没有爱国之心的时候,就是“亡国之恨”的说法;而当他登上金州城,口中低声吟诵的竟是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其中亡国恨的说法可以使人联想到杜牧的七绝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实际上,拥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的正冈子规对这首诗是熟悉的。因为不仅仅在《阵中日记》中,在正冈子规翌年创作的《金州杂诗》中“亡国恨”,这个说法也频繁出现。

正冈子规在甲午战争结束之后的一两年内的作品,集中反映了正冈子规本人对于时事的关注以及为日本军队的战胜歌功颂德。在他的这一类诗作中用极端煽动性的文字和坚定的口吻来鼓舞日本士兵为国捐躯。摘译如下:自打离开家乡,走出国门/就已把我的生命,交给了您/从没想着,活着回去/惜别爱妻时的誓言/到如今,已回想不起/勇敢地为国捐躯吧,立身又扬名/不要畏缩,我的弟兄们!来了。过来了。敌人就在那边/准备好了吗。勇敢前进/想要知道,日本刀的厉害,这正是时候/不要退却/斩吧,斩吧!砍倒你左边的敌人/斩吧,斩吧!砍倒你右边的敌人/越近越好,越靠近越好/砍倒敌人吧!直到

[3]308-309被砍倒的那一刻为止。从中使人不禁震撼于当年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渗透之深刻。

①根据史料记载,1894年10月,日军为确保在庄河花园口登陆成功,在登陆之前,派出山崎羔三郎、钟崎三郎、藤崎秀、猪田正吉、大熊鹏、向野坚一等6人作为间谍进行战前侦察。其中的三崎即:钟崎三郎、山崎羔三郎和藤崎秀。三人被清军抓获并处决。几天后,日军占领金州,日军找到了三崎的尸体,将其埋葬在“金州”城虎头山上,把虎头山改名为三崎山,又在三崎临刑地立起“三崎处死地纪念碑”。

・25・

谈及这次从军对于正冈子规的意义,日本学者冈保生总结道“:通过这次从军,子规的国家主义热情

[1]16没有得到丝毫的削减,反倒得到强化”,作为随军记者的子规,更多的是通过他的文字为日本军声

援。这也是日本方面“国家主义”在知识界中的响应。

二、战争“绝缘者”:泉镜花与尾崎红叶

在明治时期的文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没有亲临战事的体验,对待甲午战争也不像正冈子规的狂热,甚至有些人表明完全对政治不关心。泉镜花与尾崎红叶可以说是这类人的代表。特别是尾崎红叶在创作中很少涉及政治素材。这与他的创作主张有关,1888年,尾崎红叶在《砚友社社则》中表示了“与政治有关的文章誓死不写”的态度[4]。然而,他们与日本民众所瞩目的甲午战争究竟有怎样的关联,果真如他们所言,处于战争之外的“真空”中,能完全置身于“事外”?

与正冈子规的经历不同,泉镜花与尾崎红叶没有亲赴战场,他们是通过媒体的介绍了解甲午战争的状况的。其对战争的认知亦需通过作品予以展现。1894年10月1日至24日在《读卖新闻》上连载了

①泉镜花以甲午战争为题材的小说《预备兵》。由于发表当时,泉镜花年仅21岁,尚不出名,所以署名为

(某人”“なにがし”“之意)。关于这次创作,泉镜花的年谱中有如下记述“:1894月9日,丧父。归

乡。生活无计。受祖母激励,留下祖母和幼弟独自进京。10《预备兵》《、义血侠血》。两作皆为归乡中的试作。当时境况,上登载,全托

[5]6先生大斧钺之功。”泉镜花这里所说的先生。他的意思是《预备兵》能够在

《读卖新闻》上连载,,但考虑到泉镜花,,也应是中肯之词。因而从中可见此时的泉镜花从其,如从“无依无靠的处境”之角度解析其社会身份应为下层士人。《预备兵》,其间充斥以政府为主导下“以军国主义”为标志的“国家主义”理论在民间“下层群体”的实践。

这一作品情节的取材与时下的战争情形不无关系,在描写男主人公病死参军途中,至死不肯弃剑的壮举的时候,作者这样写道“:啊,野川少尉(即男主人公清澄———引用者注)终于死去了。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剑却没有丢弃。他虽然死去了,他的亲友却没有放开他的身躯。他虽然死去了,贞妇却没有离

[5]324开他的身旁。”这是作者对“义士”讴歌,而且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还借将军对清澄行为的赞扬表达了

对其敬意之情。从上述作品内容来看,泉镜花尽管树立了与狂热的爱国分子不同的军人形象,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一面,但最终也还是服务于时局,为日本政府的战争提供了声援。其最终也未能摆脱甲午战争对其创作以至价值观的潜在影响。从而从下层民众的角度解读了日本政府所倡导的狭隘的“国家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的武士道精神”。

明治时期著名通俗小说家尾崎红叶(1867—1903)与日本公认的近代文学大家夏目漱石同年出生,但成名比夏目早。他创立了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团体砚友社,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左右了明治的文坛。从他的小说内容上来看,也的确很少涉及政治,多数为文明开化时期男女的爱情物语。与他同时代出生的夏目漱石在作品中往往会透过主人公的言论来表达作者的主张,但尾崎红叶的小说至少在表面上都是爱情故事的讲述。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在谈及尾崎红叶与甲午战争的关系时,曾有国内的学者认为红叶是反战的。“日清战争(1894—1895)期间,红叶中断了创作,去从事《帝国文库・西鹤全集》上下两卷的校订工作。”“《内心的黑暗》着力刻画了盲人佐之市的形象,表现了他对真正爱情的顽强的争取精神,批判了封建家长对真正爱情的破坏行为。在国家主义、国权主义的口号震天价响,侵略战争的气氛日

①《预备兵》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风间清澄为一书生,甲午战争爆发后,仍不为时局所左右,安心读书。爱国的义母直子教育清澄身为日本国民要为日本出力。清澄的朋友也劝清澄投笔从戎,清澄不为所动,反劝其朋友要克制心情,专心学习。义母直子劝说清澄无效,决定捐出自己全部家产献给军队,并组织义勇兵支援日本政府,其举动被报道,市民纷纷效仿。义勇兵们慕名来直子处聚合,谈论国事,他们对战事采取隔岸观火态度的清澄不满,并在一次聚会中殴打了清澄。清澄遭到殴打时,得到曹长解围,清澄与曹长结为知己,却被义母直子逐出家门。原来清澄其实早有投笔从戎之心,只是不愿意像义母、朋友、义勇兵他们那样张扬。清澄在行军中不堪劳苦,得日射病而死。清澄至死不肯放开象征着军士的手中的剑,全军受清澄精神震撼。清澄最后得到将军的悼念。

・26・

益高涨的情况下,红叶不受其迷惑,继续描绘自己的市民社会风俗画,并对社会的黑暗现象有所揭露和批

[6]判,对人们之间真挚的友情给予歌颂,这充分说明红叶的创作立场是站在人民群众一边上的。”

然而上文所列举泉镜花的《预备兵》,就是在他的亲笔修改之下,并通过他的推荐,得以在《读卖新闻》上连载的。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尾崎红叶对甲午战争也并非完全绝缘。事实上,在尾崎红叶最受欢迎

(1898—的小说《金色夜叉》1902)中,就有和甲午战争相关的描写。一处是男主人公间贯一在女高利贷满

枝家客厅里看到的情景。作品具体描写如下:“贯一回过头来看时,那房檐下面一副黄海大战的水彩画,足

[7]155有五六尺阔;客厅角落里,还放着两盆菊花。”甲午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之一的黄海大战出现在此处看似

闲笔的景物描写中,绝对不是偶然。《金色夜叉》中还有一个场面,足以让人联想到甲午战争。在失恋打击下放弃前途做上高利贷生意的男主人公间贯一,在一次讨账过程中不期然地发现债主竟然是自己的同窗同学。面对同窗,间贯一依然坚持逼债且不退半步。他的态度最终惹怒了有些武功的蒲田。蒲田用武力将间贯一制服,并说出了下面的一段话“:这么一看,金钱的力量还是敌不过臂腕的力量啊。你们看,这是不是有些像《水浒传》里的场面!由此看来,要保卫国家的权利和利益,国际公法之类的东西抵得个屁用,重要的还是兵力!世界万国,又没有一个立法的君主在统治,国与国间的争端,应该由谁来公平解决呢?

[7]141这儿是唯一的审判机关:打!”在这里虽然没有提到甲午战争的字眼,,正是

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日本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时代。争端的唯一审判机关就是打。综上所述,,。我们寄希望于他们能够反战,。事实上,以知识界来看,代表着不同立场、不同阶层。

[参考文献]

[1][日]冈保生.日清战争与文坛———正冈子规的场合[J].国文学,1964(10):13.

[2][日]正冈子规.子规全集:第九卷[M].东京:改造社,1929.

[3][日]正冈子规.子规全集:第七卷[M].东京:改造社,1929.

[4][日]尾崎红叶.红叶全集:第十卷[M].东京:岩波书店,1994.

[5][日]泉镜花.镜花全集:第一卷[M].东京:岩波书店,1942.

[6]李均洋.尾崎红叶论[J].西北大学学报,1985(2):85.

[7][日]尾崎红叶.金色夜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155.

TheWarOutlookofJapaneseMenofLettersinSino-JapaneseWarof1894-1895

ZHANGXiu-qiang1,2

(11SchoolofForeignLangnages,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21SchoolofOrientalStudies,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TradeandLanguages,Canton510420,China)

Abstract:DuringtheSino-JapaneseWarof1894-1895,themenoflettersofJapaneseMeijiperiodshowedindifferentwaytheirnationalcomplex.Someadvocatedthewarpolicybybeingatthewar,whilesomearguedforrefrainingfromthewartoshowtheirindifferencetothewar.Thesemenoflettersdescribedtheirunderstandingofthewarandexposedtheiroutlookforthewaraswellasastrongnationalism.

Keywords:Sino-Japanesewarof1894-1895;modernJapan;waroutlook;nationalism

[责任编辑:赵 红]

・27・

2009年第2期

总第238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12 2009SumNo1238

【近世日本对外关系史研究】

甲午战争中近代日本文人的战争观

张秀强1,2

(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摘 要]甲午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国家主义情结。既有类似于正冈子规等

一些文人,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又有虽以明确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绝缘”于战争者,却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烈的国家主义情结。

  [关键词]甲午战争;近代日本;战争观;  [中图分类号]K313.41[]A]1001-6201(2009)02-0024-04

  ,在中日关系史上无疑是重要的一页。。有的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也有的虽以明确的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但事实上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本文拟就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日本文人在甲午战争中的不同际遇及其战争态度的分析,揭示日本国民的战争观,并从更深层次理解日本国民的国家主义情结。

一、亲临战事:正冈子规与甲午战争

作为知识界代表的正冈子规(1867—1902),其于文学方面的成就几乎可与夏目漱石相提并论。他对日本传统和歌进行改良,对于和歌的生命力的延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正冈子规的人生履历中,其追随战争的举动执着而热烈,充分地体现了日本国民的“国家主义”的“对外扩张”意念。这种意念内涵是以其亲临战事的方式得以展现。

1895年4月15日至5月14日,正冈子规作为报社《日本》的随军记者来到中国,所到之地有柳树屯、旅顺、大连金州等。他亲历日军的行动,亲眼目睹战争的实态,并根据此次随军体验,分别写下《阵中

(1895年4月28日—(1896年1月13日—日记》7月23日)、《从军纪事》2月19日)以及《金州杂

(1896)。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随军记者的经历,是正冈子规本人诗———明治二十八年金州滞在中所观》

积极争取而不是被日本政府征集的。在他的从军申请的正文中,正冈子规写道“:此番近卫师团出征,为向《日本》通报战况,本人愿意从军。如获许可,愿听从一切指挥。勿论本人一切身上之事,均由社主负

[1]责,特此连署申请。”关于去战场的原因其描述如下“:自打去年六月(阴历)西国风云突变,雷霆之声不

绝于耳,世间不再安宁。每日频闻捷报,自然开心。我身虽不贵,亦不甘隐于市井。与其为烦杂之事缠

[2]64身,不如从军,在大炮声中培养斗志,留草鞋足迹于异国山川。三月三日,离开东京。”可以看出,正

冈子规想去战场的理由中虽然有“留草鞋足迹于异国山川”的游兴成分,但主要还是想亲眼目睹日本军队的胜利“,在大炮声中培养斗志”。这段记述为正冈子规的《阵中日记》定下了歌颂日军胜利的基调。

1895年3月20日赴日议和的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4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  [收稿日期]2008-09-20

  [作者简介]张秀强(1975-),男,山东临沂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24・

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中日双方于3月30日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当接到出发命令的时候,正冈子规表达了他的内心喜悦。“至4月7日,终于

[2]67接到出发命令。愁眉顿开。急忙收拾行囊,三日时光,倏忽而过。”正冈子规在出发后一直保持这种愉

快的心情。在去中国的轮船上,他写道“:午后2时过对马。回望眼,寸青已没天际;极目处,唯见碧空接苍

[2]68海。幸生为男儿,得遂桑弧蓬矢之志。现已离开日本之地,此时之愉快,非他人所能体会。”到4月15

[2]70日,正冈子规经过反复周折,终于登陆。到大连地区柳树屯的时候“,心中快意,无以言表”。

子规此后遵照日本军部的安排,参观了日军大捷的战场,表现出对日军战果的欣喜与清军战败的鄙夷。4月19日,正冈子规参观旅顺军舰,看到日军将旅顺港占领,他写道“:此处为清军唯一港口,而今

[2]74已成我等之物。每思及此,不禁有双肩生风之感。”毫不掩饰对日军战胜的自豪之感,对于所谓的

[2]79①“三崎勇士”则感叹为“英魂永留此地,保卫帝国臣民安康”。

而言及清军战败,正冈子规的感触较为复杂,一方面表现出鄙夷之情,另一方面又蕴含着惋惜之意。“据说去年战争之际,清军无任何抵抗,望风而逃。”“此处层山相连,山巅炮台前后左右相望,连蚂蚁潜入

[2]74-75的缝隙都没有,据此天险要害而一朝土崩瓦解,清国之末日实在令人可叹。”4月20日,正冈子规

参观馒头山炮台,描写如下“:此处距海面近百米,备巨炮数门,中有两门口径达。右侧一门有中心轴炮架,一人操纵即可转向四方,在我国未曾见过。,几

[2]76与瓦砾相同,此言不过。”。1895年5月8

日,正冈子规在登金州城时,。携杖登城楼之上,观城内城外景色,,不知为谁而开。原野之上草色渐深,

[2]82恐有不知情者,。我轻声吟唱‘国破山河在’,内心一阵哀伤。”

,,其间暴露其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由于在中国滞留的时间短暂,,所以他所见到的民众也都是下层民众。4月13日,正冈子规尚未登陆,就在中国近海上看见乘着小舟前来乞讨的中国乞丐。“有人将残羹冷炙悉数投向那乞

[2]69丐,那人则笑嘻嘻地将扔下来的剩饭收起来,一点也没有亡国之恨的样子。”4月14日,子规虽然靠

港,但仍然没有获准登陆。“无事可做,只好去甲板处,观看乞丐船。他们划着小船,来到大船旁边,拿着一种像笊篱状的物品想要讨剩饭。水上的宪兵认为他们是流行病的媒介物,拿着棒子追上来管制。那

[2]70些乞丐们害怕被棒子打到头,用尽浑身的气力划桨离开。一边划桨,还一面回头笑。”正冈子规把这

些中国的乞丐刻画得不仅没有廉耻之心,而且“一点也没有亡国之恨的样子”,连“爱国之心”也没有。尽管在字里行间,正冈子规也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但总体来说,对中国的这些乞丐鄙视与厌烦不言自明。

《阵中日记》中“,亡国”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较高。正冈在讽刺乞丐没有爱国之心的时候,就是“亡国之恨”的说法;而当他登上金州城,口中低声吟诵的竟是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其中亡国恨的说法可以使人联想到杜牧的七绝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实际上,拥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的正冈子规对这首诗是熟悉的。因为不仅仅在《阵中日记》中,在正冈子规翌年创作的《金州杂诗》中“亡国恨”,这个说法也频繁出现。

正冈子规在甲午战争结束之后的一两年内的作品,集中反映了正冈子规本人对于时事的关注以及为日本军队的战胜歌功颂德。在他的这一类诗作中用极端煽动性的文字和坚定的口吻来鼓舞日本士兵为国捐躯。摘译如下:自打离开家乡,走出国门/就已把我的生命,交给了您/从没想着,活着回去/惜别爱妻时的誓言/到如今,已回想不起/勇敢地为国捐躯吧,立身又扬名/不要畏缩,我的弟兄们!来了。过来了。敌人就在那边/准备好了吗。勇敢前进/想要知道,日本刀的厉害,这正是时候/不要退却/斩吧,斩吧!砍倒你左边的敌人/斩吧,斩吧!砍倒你右边的敌人/越近越好,越靠近越好/砍倒敌人吧!直到

[3]308-309被砍倒的那一刻为止。从中使人不禁震撼于当年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渗透之深刻。

①根据史料记载,1894年10月,日军为确保在庄河花园口登陆成功,在登陆之前,派出山崎羔三郎、钟崎三郎、藤崎秀、猪田正吉、大熊鹏、向野坚一等6人作为间谍进行战前侦察。其中的三崎即:钟崎三郎、山崎羔三郎和藤崎秀。三人被清军抓获并处决。几天后,日军占领金州,日军找到了三崎的尸体,将其埋葬在“金州”城虎头山上,把虎头山改名为三崎山,又在三崎临刑地立起“三崎处死地纪念碑”。

・25・

谈及这次从军对于正冈子规的意义,日本学者冈保生总结道“:通过这次从军,子规的国家主义热情

[1]16没有得到丝毫的削减,反倒得到强化”,作为随军记者的子规,更多的是通过他的文字为日本军声

援。这也是日本方面“国家主义”在知识界中的响应。

二、战争“绝缘者”:泉镜花与尾崎红叶

在明治时期的文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没有亲临战事的体验,对待甲午战争也不像正冈子规的狂热,甚至有些人表明完全对政治不关心。泉镜花与尾崎红叶可以说是这类人的代表。特别是尾崎红叶在创作中很少涉及政治素材。这与他的创作主张有关,1888年,尾崎红叶在《砚友社社则》中表示了“与政治有关的文章誓死不写”的态度[4]。然而,他们与日本民众所瞩目的甲午战争究竟有怎样的关联,果真如他们所言,处于战争之外的“真空”中,能完全置身于“事外”?

与正冈子规的经历不同,泉镜花与尾崎红叶没有亲赴战场,他们是通过媒体的介绍了解甲午战争的状况的。其对战争的认知亦需通过作品予以展现。1894年10月1日至24日在《读卖新闻》上连载了

①泉镜花以甲午战争为题材的小说《预备兵》。由于发表当时,泉镜花年仅21岁,尚不出名,所以署名为

(某人”“なにがし”“之意)。关于这次创作,泉镜花的年谱中有如下记述“:1894月9日,丧父。归

乡。生活无计。受祖母激励,留下祖母和幼弟独自进京。10《预备兵》《、义血侠血》。两作皆为归乡中的试作。当时境况,上登载,全托

[5]6先生大斧钺之功。”泉镜花这里所说的先生。他的意思是《预备兵》能够在

《读卖新闻》上连载,,但考虑到泉镜花,,也应是中肯之词。因而从中可见此时的泉镜花从其,如从“无依无靠的处境”之角度解析其社会身份应为下层士人。《预备兵》,其间充斥以政府为主导下“以军国主义”为标志的“国家主义”理论在民间“下层群体”的实践。

这一作品情节的取材与时下的战争情形不无关系,在描写男主人公病死参军途中,至死不肯弃剑的壮举的时候,作者这样写道“:啊,野川少尉(即男主人公清澄———引用者注)终于死去了。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剑却没有丢弃。他虽然死去了,他的亲友却没有放开他的身躯。他虽然死去了,贞妇却没有离

[5]324开他的身旁。”这是作者对“义士”讴歌,而且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还借将军对清澄行为的赞扬表达了

对其敬意之情。从上述作品内容来看,泉镜花尽管树立了与狂热的爱国分子不同的军人形象,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一面,但最终也还是服务于时局,为日本政府的战争提供了声援。其最终也未能摆脱甲午战争对其创作以至价值观的潜在影响。从而从下层民众的角度解读了日本政府所倡导的狭隘的“国家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的武士道精神”。

明治时期著名通俗小说家尾崎红叶(1867—1903)与日本公认的近代文学大家夏目漱石同年出生,但成名比夏目早。他创立了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团体砚友社,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左右了明治的文坛。从他的小说内容上来看,也的确很少涉及政治,多数为文明开化时期男女的爱情物语。与他同时代出生的夏目漱石在作品中往往会透过主人公的言论来表达作者的主张,但尾崎红叶的小说至少在表面上都是爱情故事的讲述。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在谈及尾崎红叶与甲午战争的关系时,曾有国内的学者认为红叶是反战的。“日清战争(1894—1895)期间,红叶中断了创作,去从事《帝国文库・西鹤全集》上下两卷的校订工作。”“《内心的黑暗》着力刻画了盲人佐之市的形象,表现了他对真正爱情的顽强的争取精神,批判了封建家长对真正爱情的破坏行为。在国家主义、国权主义的口号震天价响,侵略战争的气氛日

①《预备兵》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风间清澄为一书生,甲午战争爆发后,仍不为时局所左右,安心读书。爱国的义母直子教育清澄身为日本国民要为日本出力。清澄的朋友也劝清澄投笔从戎,清澄不为所动,反劝其朋友要克制心情,专心学习。义母直子劝说清澄无效,决定捐出自己全部家产献给军队,并组织义勇兵支援日本政府,其举动被报道,市民纷纷效仿。义勇兵们慕名来直子处聚合,谈论国事,他们对战事采取隔岸观火态度的清澄不满,并在一次聚会中殴打了清澄。清澄遭到殴打时,得到曹长解围,清澄与曹长结为知己,却被义母直子逐出家门。原来清澄其实早有投笔从戎之心,只是不愿意像义母、朋友、义勇兵他们那样张扬。清澄在行军中不堪劳苦,得日射病而死。清澄至死不肯放开象征着军士的手中的剑,全军受清澄精神震撼。清澄最后得到将军的悼念。

・26・

益高涨的情况下,红叶不受其迷惑,继续描绘自己的市民社会风俗画,并对社会的黑暗现象有所揭露和批

[6]判,对人们之间真挚的友情给予歌颂,这充分说明红叶的创作立场是站在人民群众一边上的。”

然而上文所列举泉镜花的《预备兵》,就是在他的亲笔修改之下,并通过他的推荐,得以在《读卖新闻》上连载的。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尾崎红叶对甲午战争也并非完全绝缘。事实上,在尾崎红叶最受欢迎

(1898—的小说《金色夜叉》1902)中,就有和甲午战争相关的描写。一处是男主人公间贯一在女高利贷满

枝家客厅里看到的情景。作品具体描写如下:“贯一回过头来看时,那房檐下面一副黄海大战的水彩画,足

[7]155有五六尺阔;客厅角落里,还放着两盆菊花。”甲午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之一的黄海大战出现在此处看似

闲笔的景物描写中,绝对不是偶然。《金色夜叉》中还有一个场面,足以让人联想到甲午战争。在失恋打击下放弃前途做上高利贷生意的男主人公间贯一,在一次讨账过程中不期然地发现债主竟然是自己的同窗同学。面对同窗,间贯一依然坚持逼债且不退半步。他的态度最终惹怒了有些武功的蒲田。蒲田用武力将间贯一制服,并说出了下面的一段话“:这么一看,金钱的力量还是敌不过臂腕的力量啊。你们看,这是不是有些像《水浒传》里的场面!由此看来,要保卫国家的权利和利益,国际公法之类的东西抵得个屁用,重要的还是兵力!世界万国,又没有一个立法的君主在统治,国与国间的争端,应该由谁来公平解决呢?

[7]141这儿是唯一的审判机关:打!”在这里虽然没有提到甲午战争的字眼,,正是

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日本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时代。争端的唯一审判机关就是打。综上所述,,。我们寄希望于他们能够反战,。事实上,以知识界来看,代表着不同立场、不同阶层。

[参考文献]

[1][日]冈保生.日清战争与文坛———正冈子规的场合[J].国文学,1964(10):13.

[2][日]正冈子规.子规全集:第九卷[M].东京:改造社,1929.

[3][日]正冈子规.子规全集:第七卷[M].东京:改造社,1929.

[4][日]尾崎红叶.红叶全集:第十卷[M].东京:岩波书店,1994.

[5][日]泉镜花.镜花全集:第一卷[M].东京:岩波书店,1942.

[6]李均洋.尾崎红叶论[J].西北大学学报,1985(2):85.

[7][日]尾崎红叶.金色夜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155.

TheWarOutlookofJapaneseMenofLettersinSino-JapaneseWarof1894-1895

ZHANGXiu-qiang1,2

(11SchoolofForeignLangnages,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21SchoolofOrientalStudies,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TradeandLanguages,Canton510420,China)

Abstract:DuringtheSino-JapaneseWarof1894-1895,themenoflettersofJapaneseMeijiperiodshowedindifferentwaytheirnationalcomplex.Someadvocatedthewarpolicybybeingatthewar,whilesomearguedforrefrainingfromthewartoshowtheirindifferencetothewar.Thesemenoflettersdescribedtheirunderstandingofthewarandexposedtheiroutlookforthewaraswellasastrongnationalism.

Keywords:Sino-Japanesewarof1894-1895;modernJapan;waroutlook;nationalism

[责任编辑:赵 红]

・27・


相关文章

  • 王中忱:殖民主义冲动与二叶亭四迷的中国之旅
  • 人文与社会 提交 2011/11/14 阅读: 120 来源:日本学论坛2001.1 摘要:中学时代,二叶亭四迷曾在岛根县松江市有名的汉学私塾---相长舍跟随儒学者内村友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具有良好的汉学素养.但如果由此以为他埋骨中国的夙愿 ...查看


  • 糊涂的历史观:近代中国落后的真正原因
  • 糊涂的历史观:近代中国落后的真正原因 作者: 康德衡 对于历史,人们可以采取宽容的态度,但是绝对不能忘记.澄清历史事实不是要追究清算,而是要深刻地吸取教训以便指导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蒙元和满清是中国殖民地时代 1.满清对中国社会的摧残 当代 ...查看


  • 2016陕西中考历史答案
  • 2016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分) 1.下列图片所体现的制度或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从图1看 ...查看


  • 毛概论文--李鸿章的是非功过
  • 论李鸿章的是非功过 10121101 尉东颖 少年之志 李鸿章,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他少年聪慧,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他20岁便作<入都>诗10 首 以抒发胸怀.其一云:&qu ...查看


  • 张季鸾编辑思想中的自由主义思潮与报恩思想
  • 摘 要:张季鸾先生是民国时期声名显赫的一位报人,他所主笔的<大公报>被公认为是我国民营报业成功的典范.本文以张季鸾办报活动中的自由主义思潮与报恩思想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两者在不同时期对他编辑活动的影响,论述其中所包含的对 ...查看


  • 浅谈李鸿章
  • 浅谈李鸿章 辛童乐 [摘要]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对人的研究有助于历史的全面学习.清朝的全权大臣李鸿章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在局势纷乱,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近代.李鸿章身处高位,他是如何突破中国外交.政治等困局?他对当时中国境况是如何 ...查看


  • 4-历史阶段特征
  •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1.先秦--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 2.秦汉--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封建大一统时期 • 3.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发展和民族融合 • 4.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 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 ...查看


  • 中国人的奴性
  • 谈中国人的奴性--是谁在逃避责任? 来看到一个朋友发的微信,是介子平写的<中国之殇>一文.作者大谈中国人奴性.将近代中国落后与其它列强的根源都归罪于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奴性. 作者介子平假借华裔作家--张纯如的口吻写出中国人在二 ...查看


  •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测试题及答案
  • 09届高三中近现史单元思维能力测试(一) 第一单元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按清政府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