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成分》(课件1)
一:说教材与指导思想
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良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严正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二:说教法:
在课文的基础上我事先让学生搜集资料,组织交流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优秀成果,教师在此基础上汇总讲解,并事先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使师生共享。这样能够创造性的开发使用教材,既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满足了学生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同时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学习资源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
三:说学法指导:
初三学生学到本章内容,对新物质的认知过程基本形成了一定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通过交流,讨论培育学生的合作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准备阶段:准备有关多媒体课件,并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一名,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具体操作过程大体分六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约3分钟)
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空气清新的海岸(课件2)人们徜徉在这样清新优美的环境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课件3)这是另外一种情形:弥天的大雾,污浊的空气,滚滚的浓烟遮住了蓝天,这强烈的对比,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同样是空气,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了解多少?还想知道多少?引出课题
——〈〈空气的成分〉〉
第二板块:认识空气的组成(约17分钟)
这一板块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我想分四步完成:
一:所知:学生对有关空气的知识已有一些了解,首先可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用 “我要发言”(课件4)鼓励他们对已知的空气的成分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所知,教师及时鼓励并点拨(课件5)。
二:所思: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并没有得到满足,教师放手给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当学生提出“想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问题时,教师指出经过漫长的科学研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
三:所想:请同学们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时间后,请同学们发表意见。学生可能提出多种方案,如用蜡烛在集气瓶内燃烧,教师事先在讲台上准备一个带刻度(5等份)的集气瓶,蜡烛等相关仪器,让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并观察液面的变化--- 水上升的体积约为集气瓶的十分之一,教师根据结果的不准确性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通过探讨得知,是因为燃烧后的气体造成了误差。
四:活动天地(课件6)
根据学生实验思路的完善,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铜,它在空气中加热,生成一种固体氧化铜(同时展示玻璃管内的细铜丝)。并请学生板书文字表达式,进而引出反应原理。再进一步说明实验装置,操作要领,让学生分组进入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整个过程,教师采用设想、辨析、否定、改进、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经历从耗氧间接测量到选择恰当的耗氧物两个探究阶段,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展的乐趣。学生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老师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在学生群体思维停滞处给予语言点拨,辅以提供器材让学生实践反思,并不直接牵引。使学生在探究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最后,通过 “多识一点”(课件7)录像“空气成分的发现史”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圣,培养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同时了解可用红磷完成该实验。并最后总结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课件8)
第三板块:关注空气质量:(约10分钟)
这一部分也是本节的重点,分三步完成:
一:网上求助:对于学生而言,空气污染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课前我让学生 利用报刊、网络等信息资源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教师利用 “网上求助”(课件9)用一件件令人发指的事实展现恐怖的无形杀手----空气污染,与学生共享,让学生感受到空气污染的危害!
二:实验探究:现在的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空气质量了,而我们更关心的是我们身边的空气,怎样搜集我们想要的空气样品呢?事先,我组织学生讨论了这一问题,并选取普遍认可的方法:用塑料瓶和排水法。在课前,让学生分别搜集家中,操场上,教室里和超市里的空气样品,进入实验探究(课件10)用澄清石灰水测定搜集到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并对于结果的差异可引导学生从瓶子的大小,倒石灰水的量是否一样多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解决了三个问题:采集气体的方法,验证二氧化碳和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课件11)
三:活动天地:出示“空气质量日报”(课件12)通过学生对课本的自学了解空气污染指数及空气的主要污染物。
四:多识一点:此时的学生,对消除空气污染会更感兴趣,可进一步对学生放手,让其发扬主人翁意识,对身边的空气污染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给出常用的空气污染防治方法(课件
13),这样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板块: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约5分钟)
对于分离液态空气法,学生并不了解。教师直接引题(课件14)并通过通俗易懂的卡通画帮助学生理解。(课件15-23)同时,在此基础上,给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知识可帮助学生从微观上对二者加以区分(课件24),再出示铁粉和硫粉,将其混合让学生探讨能否分离?如何分离,并让学生上台演示,帮助学生明确“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纯净物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没有转化成其他物质。”此时引导学生进一步举出更多的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例子。
第五板块:长话短说(约5分钟)
让学生行后而三思,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课件26)在谈收获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质疑释疑,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对于学生学完本节课提出的新问题,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信息资源自行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无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第六板块:挑战自我(约5分钟)(课件27)
通过三个课堂练习及一个研究性课题(课件28),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
空气的成分
组成
空气 质量
资源
副板书:铜+氧气 氧化铜
敬请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空气的成分》
说 课 教 案
单 位:莱西市实验中学
姓 名: 徐春梅
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成分》(课件1)
一:说教材与指导思想
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良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严正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二:说教法:
在课文的基础上我事先让学生搜集资料,组织交流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优秀成果,教师在此基础上汇总讲解,并事先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使师生共享。这样能够创造性的开发使用教材,既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满足了学生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同时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学习资源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
三:说学法指导:
初三学生学到本章内容,对新物质的认知过程基本形成了一定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通过交流,讨论培育学生的合作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准备阶段:准备有关多媒体课件,并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一名,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具体操作过程大体分六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约3分钟)
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空气清新的海岸(课件2)人们徜徉在这样清新优美的环境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课件3)这是另外一种情形:弥天的大雾,污浊的空气,滚滚的浓烟遮住了蓝天,这强烈的对比,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同样是空气,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了解多少?还想知道多少?引出课题
——〈〈空气的成分〉〉
第二板块:认识空气的组成(约17分钟)
这一板块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我想分四步完成:
一:所知:学生对有关空气的知识已有一些了解,首先可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用 “我要发言”(课件4)鼓励他们对已知的空气的成分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所知,教师及时鼓励并点拨(课件5)。
二:所思: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并没有得到满足,教师放手给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当学生提出“想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问题时,教师指出经过漫长的科学研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
三:所想:请同学们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时间后,请同学们发表意见。学生可能提出多种方案,如用蜡烛在集气瓶内燃烧,教师事先在讲台上准备一个带刻度(5等份)的集气瓶,蜡烛等相关仪器,让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并观察液面的变化--- 水上升的体积约为集气瓶的十分之一,教师根据结果的不准确性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通过探讨得知,是因为燃烧后的气体造成了误差。
四:活动天地(课件6)
根据学生实验思路的完善,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铜,它在空气中加热,生成一种固体氧化铜(同时展示玻璃管内的细铜丝)。并请学生板书文字表达式,进而引出反应原理。再进一步说明实验装置,操作要领,让学生分组进入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整个过程,教师采用设想、辨析、否定、改进、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经历从耗氧间接测量到选择恰当的耗氧物两个探究阶段,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展的乐趣。学生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老师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在学生群体思维停滞处给予语言点拨,辅以提供器材让学生实践反思,并不直接牵引。使学生在探究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最后,通过 “多识一点”(课件7)录像“空气成分的发现史”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圣,培养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同时了解可用红磷完成该实验。并最后总结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课件8)
第三板块:关注空气质量:(约10分钟)
这一部分也是本节的重点,分三步完成:
一:网上求助:对于学生而言,空气污染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课前我让学生 利用报刊、网络等信息资源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教师利用 “网上求助”(课件9)用一件件令人发指的事实展现恐怖的无形杀手----空气污染,与学生共享,让学生感受到空气污染的危害!
二:实验探究:现在的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空气质量了,而我们更关心的是我们身边的空气,怎样搜集我们想要的空气样品呢?事先,我组织学生讨论了这一问题,并选取普遍认可的方法:用塑料瓶和排水法。在课前,让学生分别搜集家中,操场上,教室里和超市里的空气样品,进入实验探究(课件10)用澄清石灰水测定搜集到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并对于结果的差异可引导学生从瓶子的大小,倒石灰水的量是否一样多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解决了三个问题:采集气体的方法,验证二氧化碳和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课件11)
三:活动天地:出示“空气质量日报”(课件12)通过学生对课本的自学了解空气污染指数及空气的主要污染物。
四:多识一点:此时的学生,对消除空气污染会更感兴趣,可进一步对学生放手,让其发扬主人翁意识,对身边的空气污染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给出常用的空气污染防治方法(课件
13),这样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板块: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约5分钟)
对于分离液态空气法,学生并不了解。教师直接引题(课件14)并通过通俗易懂的卡通画帮助学生理解。(课件15-23)同时,在此基础上,给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知识可帮助学生从微观上对二者加以区分(课件24),再出示铁粉和硫粉,将其混合让学生探讨能否分离?如何分离,并让学生上台演示,帮助学生明确“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纯净物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没有转化成其他物质。”此时引导学生进一步举出更多的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例子。
第五板块:长话短说(约5分钟)
让学生行后而三思,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课件26)在谈收获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质疑释疑,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对于学生学完本节课提出的新问题,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信息资源自行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无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第六板块:挑战自我(约5分钟)(课件27)
通过三个课堂练习及一个研究性课题(课件28),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
空气的成分
组成
空气 质量
资源
副板书:铜+氧气 氧化铜
敬请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空气的成分》
说 课 教 案
单 位:莱西市实验中学
姓 名: 徐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