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做官何和用人之道

柳宗元论官场和为人之道

唐代官制

唐承隋制,官场仍由门阀士族主导,一般人很难挤进去,当时大多数读书人靠投门托情、投机钻营来求官取利,这已是社会的常态。为求官阿谀权势,以至卑躬屈膝,时人也不为耻。读书人上书权贵,献文献诗显白取媚蔚然成风。这股靠门第做官之风起于魏、晋、南北朝。当时社会门阀势力风行。北魏孝文帝时,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其中八氏、十姓,出于皇帝宗属,或附属魏的诸国的王氏。而余下三十六族、九十二姓,都是世代的部落大族。当时讲门阴,靠祖先的功勋可得官取利。东汉景帝时,选举官员多为门阀包办。三国时,魏文帝曹丕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郡用有“声望”的人为中正官,负责考察本州人才品德,分成九等,作为选任官吏的依据。由于中正官都是世族豪门,选人的依据又是“家世”,自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沿此之风,我国自魏晋时代士族地主兴起以来,社会上重门阀修谱牒成风。到唐代士族地主虽日见衰败,可讲门阀、修谱牒之风仍很盛行,有些人为了抬高身分故意伪造世系给自己套些阔祖宗来,就连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是这样。李唐称陇西郡望,冒托西凉嫡系,还编造瞎话说自己是道家始祖李耳之后。唐太宗时,撰《士族志》,修《氏族志》,并“颁下诸州,藏为永式(世代相传的定式)”。有人因“耻其家代无名,乃奏改其书”。《新唐书》记载这样一件事,说李白死后,宣歙观察使范传正访其后裔,这时李白惟有的二孙女已因孤穷嫁为民妻,当告知要将她们改为士族时,因不愿更嫁,乃止。唐代有个叫郑仁表的人,靠文章和门阀做过起居郎(编修皇帝起居言行录的官),尝以门阀文章自高,他有诗曰:“文章世上争开路,阀阅山东拄破天。”这里的阀阅是指世家门第,当时的世宦门前都立有旌表(牌坊、匾额等)功绩的柱子。郑仁表荥(yíng)阳人,山东大姓,诗说他家门前的柱子可以捅破天。可见门阀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气势。

门阀子弟

《颜氏家训•勉学篇》对门阀子弟有很精彩的描述:“贵游子弟,多无学术。”“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马车,穿高跟木鞋。“从容出游,往若神仙。”他们不学无术,科举考试时,偷看别人的答卷。虽靠门第为高官,却只能借他人之手为赋作诗。他们在众人前洗脚,便溺(撒尿);入他人堂,戏谑妇女;纵恣淫欲,无行无礼。世族无能,史书把它比之为朽木粪墙,遭丧乱之际,便转死沟壑,随风而靡,他们积古沿袭的虚名也就丧失了。这里顺便说一句题外话,日本人穿的木屐(jī木头鞋)应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柳宗元《永州马退山茅亭记》有“谢公之屐齿不及”这样的话,这里的谢公是指东晋的谢灵运,他常穿带齿的木鞋登山。宋代叶紹翁《游园不值》诗是大家熟悉的,其诗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屝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从诗里看,穿木鞋出游在宋代也很流行。据《魏书》载,当时门第之见在亲属之间也泾渭分明。同堂兄弟,因婚亲贵贱不同,便有士庶(世家大族与普通庶族)之异。“势利之见,存于骨肉之间。”为了维持族姓贵贱的恒久不变,当时的士庶间禁止通婚。门望较下之家,以与望族结婚为莫大的荣幸。门阀制自魏晋至隋唐绵历数百年,说到底是家天下维护自己统治歧视士族(读书人)所为。永贞革新时,朝中旧派老臣反对王叔文、王丕等革新派,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出身寒门,又以棋艺、书法以进。柳宗元生于世代显宦之家,但他反对门阀制,后来贬到永州时,专门写《六逆论》等文公开为王叔文正名,痛斥贱妨贵等邪说。

官场一瞥

唐时官场,我们从柳文和当时人谈及的情景里,也可窥其一斑。柳宗元在《与杨诲之疏解车义第二书》里谈到他刚入仕时看到的官场情景:“及为蓝田尉,日暮(早晚)走谒于大官堂下,与卒伍无别。居曹(官署)俗吏满前,更说买卖,商算赢缩”。大家都在做生意。李翱,

字习之,大历七年生,贞元十四年进士,韩愈侄婿,韩门大弟子。著有《李文公集》,其《疏决进献》揭发各地官吏“有作官店以居商贾者,有酿酒而官沽者”。这是说官吏经商和酿酒赢利。《百官行状奏》指摘:“今之作行状者非其门生即其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和。”行状,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专为记述死者生平行事而作的文章,一般都请人或由亲朋故旧代笔,妄为赞语谀辞是常事。其官场污秽溢于言表。张籍,柳宗元同时人,也是韩愈弟子。其《张司业诗集》八卷《贾客乐》说:南方商贾用船贩运,“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而“农夫税多长辛苦”。《野老歌》说:“老翁家贫山下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依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官商逐利奢靡可见一般。官吏求利,把官场当市场经营,用做买卖的手段结交朋友这是当时习以为常的事。

柳宗元《送李判官往桂林序》说:“士之习为吏者,恒病于少文。”由此可见,唐代不知诗书的纨绔子弟靠门阴作官的比比皆是。《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称:唐李据,宰相(李)降之姪,生绮纨间,曾不知书,门阴调补渑池丞。判决祗承人(官府办杂务的衙役):“如此痴顽,岂合喫杖(吃板子)?决(判)五下。”人有曰:“岂合喫杖?不合决他。”李曰:“公何会?岂是助语,共之乎者也何别。”这里说宰相李降侄子李据,纨绔子弟,不学无术,靠门第做官,为渑池丞。县丞是辅佐县令的八品官。一次,他在判罚祗承人时,错用助词“岂”字,引起争议。“岂”字一般反用,表示反问,作难道解。有人认为,祗承人如此痴顽(呆傻),既不合吃板子,你怎么判决他。而李据却反驳说,你知道什么?岂是助语,正过来使用有何区别。意思是,祗承人如此痴顽,正合吃板子,打他五大板。这看来是笑话,但它生动地透视出唐代官场社会的现实。

说选官四种人

杨凭与柳宗元书信曾说举荐选拔贤才难,显然是安慰才不得用的柳宗元。柳宗元回信,在《与杨京兆凭书》里详细述说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士,理之本也。”说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可由于“知之(了解人才)难,言之(举荐人才)难,听信之(相信人才)难”,“圣人之道,不益于世用”。柳宗元例举了四种人:有才而耻于向别人说的,是上等人才;有才而乐于向别人说的,次之;没有才能而善于自我吹嘘的,是祸国殃民的家伙,贼也;没有才能也不说可看着象有才能似的,实际是土块木头。可这种人近世却受欢迎,被认为是“长者”,授重臣,亨厚禄,位列三公。其实这是在说那些靠门阀作官的庸类。人们往往说老实愚笨的人没有害处,这在乡村称那些平常人为“长者”还可以。可让这些人去为官,尤其是为高官,如同把一些泥塑木雕一类的东西摆放在朝廷上,给他们穿上礼服,配给仆从护卫在他们身边奔走,怎么能靠这些人去解救百姓的苦难呢?这样的人地位愈高对社会的影响愈坏。“圣人之道,不益于世用”(圣人之道不能有益于社会),都是用人不当啊!柳宗元《祭吕衡州温文》说:而耻于言说,象大志知之者不过十人的吕温,“聪明正直,行为君子,天则必速其死。道德仁义,志存生人,天则必夭其身。”八司马都是不善自我标榜的名流才子,可却遭害被贬。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说:“自古贤人才士,秉志遵分,被谤议不能自明者,仅以百数(数以百计)。”

柳宗元论官场和为人之道

唐代官制

唐承隋制,官场仍由门阀士族主导,一般人很难挤进去,当时大多数读书人靠投门托情、投机钻营来求官取利,这已是社会的常态。为求官阿谀权势,以至卑躬屈膝,时人也不为耻。读书人上书权贵,献文献诗显白取媚蔚然成风。这股靠门第做官之风起于魏、晋、南北朝。当时社会门阀势力风行。北魏孝文帝时,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其中八氏、十姓,出于皇帝宗属,或附属魏的诸国的王氏。而余下三十六族、九十二姓,都是世代的部落大族。当时讲门阴,靠祖先的功勋可得官取利。东汉景帝时,选举官员多为门阀包办。三国时,魏文帝曹丕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郡用有“声望”的人为中正官,负责考察本州人才品德,分成九等,作为选任官吏的依据。由于中正官都是世族豪门,选人的依据又是“家世”,自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沿此之风,我国自魏晋时代士族地主兴起以来,社会上重门阀修谱牒成风。到唐代士族地主虽日见衰败,可讲门阀、修谱牒之风仍很盛行,有些人为了抬高身分故意伪造世系给自己套些阔祖宗来,就连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是这样。李唐称陇西郡望,冒托西凉嫡系,还编造瞎话说自己是道家始祖李耳之后。唐太宗时,撰《士族志》,修《氏族志》,并“颁下诸州,藏为永式(世代相传的定式)”。有人因“耻其家代无名,乃奏改其书”。《新唐书》记载这样一件事,说李白死后,宣歙观察使范传正访其后裔,这时李白惟有的二孙女已因孤穷嫁为民妻,当告知要将她们改为士族时,因不愿更嫁,乃止。唐代有个叫郑仁表的人,靠文章和门阀做过起居郎(编修皇帝起居言行录的官),尝以门阀文章自高,他有诗曰:“文章世上争开路,阀阅山东拄破天。”这里的阀阅是指世家门第,当时的世宦门前都立有旌表(牌坊、匾额等)功绩的柱子。郑仁表荥(yíng)阳人,山东大姓,诗说他家门前的柱子可以捅破天。可见门阀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气势。

门阀子弟

《颜氏家训•勉学篇》对门阀子弟有很精彩的描述:“贵游子弟,多无学术。”“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马车,穿高跟木鞋。“从容出游,往若神仙。”他们不学无术,科举考试时,偷看别人的答卷。虽靠门第为高官,却只能借他人之手为赋作诗。他们在众人前洗脚,便溺(撒尿);入他人堂,戏谑妇女;纵恣淫欲,无行无礼。世族无能,史书把它比之为朽木粪墙,遭丧乱之际,便转死沟壑,随风而靡,他们积古沿袭的虚名也就丧失了。这里顺便说一句题外话,日本人穿的木屐(jī木头鞋)应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柳宗元《永州马退山茅亭记》有“谢公之屐齿不及”这样的话,这里的谢公是指东晋的谢灵运,他常穿带齿的木鞋登山。宋代叶紹翁《游园不值》诗是大家熟悉的,其诗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屝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从诗里看,穿木鞋出游在宋代也很流行。据《魏书》载,当时门第之见在亲属之间也泾渭分明。同堂兄弟,因婚亲贵贱不同,便有士庶(世家大族与普通庶族)之异。“势利之见,存于骨肉之间。”为了维持族姓贵贱的恒久不变,当时的士庶间禁止通婚。门望较下之家,以与望族结婚为莫大的荣幸。门阀制自魏晋至隋唐绵历数百年,说到底是家天下维护自己统治歧视士族(读书人)所为。永贞革新时,朝中旧派老臣反对王叔文、王丕等革新派,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出身寒门,又以棋艺、书法以进。柳宗元生于世代显宦之家,但他反对门阀制,后来贬到永州时,专门写《六逆论》等文公开为王叔文正名,痛斥贱妨贵等邪说。

官场一瞥

唐时官场,我们从柳文和当时人谈及的情景里,也可窥其一斑。柳宗元在《与杨诲之疏解车义第二书》里谈到他刚入仕时看到的官场情景:“及为蓝田尉,日暮(早晚)走谒于大官堂下,与卒伍无别。居曹(官署)俗吏满前,更说买卖,商算赢缩”。大家都在做生意。李翱,

字习之,大历七年生,贞元十四年进士,韩愈侄婿,韩门大弟子。著有《李文公集》,其《疏决进献》揭发各地官吏“有作官店以居商贾者,有酿酒而官沽者”。这是说官吏经商和酿酒赢利。《百官行状奏》指摘:“今之作行状者非其门生即其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和。”行状,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专为记述死者生平行事而作的文章,一般都请人或由亲朋故旧代笔,妄为赞语谀辞是常事。其官场污秽溢于言表。张籍,柳宗元同时人,也是韩愈弟子。其《张司业诗集》八卷《贾客乐》说:南方商贾用船贩运,“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而“农夫税多长辛苦”。《野老歌》说:“老翁家贫山下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依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官商逐利奢靡可见一般。官吏求利,把官场当市场经营,用做买卖的手段结交朋友这是当时习以为常的事。

柳宗元《送李判官往桂林序》说:“士之习为吏者,恒病于少文。”由此可见,唐代不知诗书的纨绔子弟靠门阴作官的比比皆是。《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称:唐李据,宰相(李)降之姪,生绮纨间,曾不知书,门阴调补渑池丞。判决祗承人(官府办杂务的衙役):“如此痴顽,岂合喫杖(吃板子)?决(判)五下。”人有曰:“岂合喫杖?不合决他。”李曰:“公何会?岂是助语,共之乎者也何别。”这里说宰相李降侄子李据,纨绔子弟,不学无术,靠门第做官,为渑池丞。县丞是辅佐县令的八品官。一次,他在判罚祗承人时,错用助词“岂”字,引起争议。“岂”字一般反用,表示反问,作难道解。有人认为,祗承人如此痴顽(呆傻),既不合吃板子,你怎么判决他。而李据却反驳说,你知道什么?岂是助语,正过来使用有何区别。意思是,祗承人如此痴顽,正合吃板子,打他五大板。这看来是笑话,但它生动地透视出唐代官场社会的现实。

说选官四种人

杨凭与柳宗元书信曾说举荐选拔贤才难,显然是安慰才不得用的柳宗元。柳宗元回信,在《与杨京兆凭书》里详细述说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士,理之本也。”说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可由于“知之(了解人才)难,言之(举荐人才)难,听信之(相信人才)难”,“圣人之道,不益于世用”。柳宗元例举了四种人:有才而耻于向别人说的,是上等人才;有才而乐于向别人说的,次之;没有才能而善于自我吹嘘的,是祸国殃民的家伙,贼也;没有才能也不说可看着象有才能似的,实际是土块木头。可这种人近世却受欢迎,被认为是“长者”,授重臣,亨厚禄,位列三公。其实这是在说那些靠门阀作官的庸类。人们往往说老实愚笨的人没有害处,这在乡村称那些平常人为“长者”还可以。可让这些人去为官,尤其是为高官,如同把一些泥塑木雕一类的东西摆放在朝廷上,给他们穿上礼服,配给仆从护卫在他们身边奔走,怎么能靠这些人去解救百姓的苦难呢?这样的人地位愈高对社会的影响愈坏。“圣人之道,不益于世用”(圣人之道不能有益于社会),都是用人不当啊!柳宗元《祭吕衡州温文》说:而耻于言说,象大志知之者不过十人的吕温,“聪明正直,行为君子,天则必速其死。道德仁义,志存生人,天则必夭其身。”八司马都是不善自我标榜的名流才子,可却遭害被贬。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说:“自古贤人才士,秉志遵分,被谤议不能自明者,仅以百数(数以百计)。”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 ...查看


  • 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利弊
  • 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利弊 一.科举制度概念: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
  •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型:新课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 ...查看


  • 关于廉洁自律的诗句
  • 关于廉洁自律的诗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阎闾话短长.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 ...查看


  • 司马光人才思想简论
  • 司马光人才思想简论 谢继忠 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今陕西夏县)人.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又是北宋中叶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目前学术界对司马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思想.哲学思想和治学方法等方面,而对其人才思想却有所忽视,偶有所论,也很简 ...查看


  • "官职变迁"词复习
  • 解释下列文言文语句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 一.解释下列例句中表"授官.做官"的加点词语 1.辟.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②<宋史"辛弃疾传 ...查看


  • 文言文中官职升迁贬谪之词
  • 文言文中官职升迁贬谪之词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 ...查看


  • 高考文言文中表示升官贬官常用词是什么
  •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贬官常用词是什么 一(18)苏铭辉 朱韵梦 整理 高考文言文段多是选自人物传记,文章在记叙其生平时常涉及职位的变迁,而那些表官职变迁的文言词语对文义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及相关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查看


  • 子刘子自传
  • 子刘子自传 原文 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由大王父已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