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资料
2008年6月号下旬刊○文学语言学研究
《大卫・科波菲尔》中三位人物形象浅析
杨青建1
张军华2
213164)
(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常州摘
要:本文结合狄更斯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人物,
籍、生活用具的钱来大吃大喝;自始自终,她都操着一口可笑的、不合时宜的正式英语,和她丈夫一唱一合。
米考伯太太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型要追溯到狄更斯的母亲。母亲应当属于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狄更一次是悲斯在他的自传中曾两次提到母亲伊丽莎白,“
天悯人得令人发笑,她试图开办一所学校,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另一次则是心肠如铁,几近犯罪,急切地将十二岁的查尔斯送回他所憎恶的黑鞋油作坊干活”。[1]的确,尽管伊丽莎白在狄更斯童年时充当了他知识的启蒙者的角色,在他成年后对他的家计也不乏帮助,但由于幼小时敏感的心灵在童工作坊所受伤害太深,他一直未能在心里驱除掉“坏母亲”的阴影,致使这样的形象在他小说中一再出现。
童年对此,作家米・斯莱特(MichaelSlater)认为:“时期母亲对他过分苛刻,不顾狄更斯年小体弱的特点,过早地将他推向社会,……才创造出一系列中年妇女的形象,如……米考伯太太,她们愚昧无知,头脑简单,能力低下,不善家政,致使丈夫负债入狱,……”正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因为把我大(狄更斯)送回黑鞋油作坊而感到满意这件事”,在《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让温顺、美丽、善良的母亲在大卫幼年时就去世了,而让米考伯太太滑稽登场,顶替了大卫母亲一职,这样狄更斯就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她进行细致的讽刺性描写。
分析其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的三位女性人物・形象:米考伯太太、爱格妮和朵拉,探讨三位人物形象塑造的得失,并探究其原因,指出狄更斯“将经历绘成艺术”的创作路线是造成这些局限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狄更斯人物形象米考伯太太爱格妮朵拉
1.引言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十四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开辟了现实主义的新天地。他将敏锐的笔触伸展到当时社会的每个角落,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具体的社会画面,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和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一起,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由于狄更斯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他的生活和作品长期以来一直备受文学评论家的关注。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小大卫自身的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
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因此分析其中几位重要的人物形象,将对研究他的情感和创作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中三位女性人物形象:米考伯太太、爱格妮和朵拉。
2.2爱格妮
爱格妮作为大卫的妻子,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
分析爱格妮这一人物形象需要了解狄更斯的感情凯瑟世界。狄更斯和妻子凯瑟琳一起生活达22年之久。琳大概可以归入大家闺秀一类,她温柔、文静,精通音乐与法语,而且心灵手巧。尽管狄更斯与凯瑟琳的婚姻以失败而告终,但在《大卫・科波菲尔》创作期,他们两人的关系尚属和谐,凯瑟琳是狄更斯的得力助手和安慰者,狄更斯也乐于与她分享生活和文学上的成就。[8]乔象锺,陈铁民.唐代文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23-428.
华夏集》探源[J].中国翻译,[9]蒋洪新.庞德的《
2.对三位人物形象的分析
有人将狄更斯的成功总结为“将经历绘成艺术”。这是一种精妙的概括。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来自现实,正是现实生活帮助他形成了感情世界最深层的潮流。因此,在我们对狄更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不能忽略他身边的人物,他们是作品中人物的雏形。
2.1米考伯太太
让我们先看看米考伯太太。她愚昧无知,能力低下,且爱慕虚荣,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一出滑稽剧;她将娘家的辉煌成天挂在嘴边,虽然她的“娘家人”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出现;她显然不懂得持家之道,她可以用典当书书局,1988:6031.
长干行》的理解与翻[5]高庆选.再谈庞德对李白《
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40-42.
文化翻译”的困惑[J].外语教学,2005,[6]蔡平.“(6):75-78.
[7]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2001,(1):56-58.
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10]谢辉.从《
美再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3
○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年6月号下旬刊
文教资料
不能不使人感到失望。作为小说中一位重要的女主角,读者无从解读她的内心,无法触及她的灵魂,而只能透过一层面纱,感受她的浪漫柔情。结果在读者心中,她也只留下了看似清晰实质模糊的影像,这是由于生活的缺憾带来了艺术的失败!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狄更斯的妻妹玛丽。她在狄更斯创作《大卫科波菲尔》的时候已经去世了,但她在・完美无瑕,狄更斯的心中留下了年轻的圣徒形象,永远“
远远超出其性别与年龄方面世俗的庸碌与虚荣,如同她现在身居天国的情形一样”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爱。《・爱格格妮是凯瑟琳与玛丽的结合。米斯莱特曾指出:“・妮……大概应把她更多地同已故的玛丽・藿格斯联系在一起,但在品格个性,体态外貌,言谈举止方面,在她的甜蜜、耐心、文静、沉着及和蔼可亲方面看来,显然可以认为,这个人物的塑造确实是对凯瑟琳在家政方面的
[2]赞词。”
3.2人物形象缺少变化
众所周知,人是环境的动物。纵然米考伯太太一些体现她本质的东西不会因环境和时间而改变,但是她总会由于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在外在的言行举止或其他方面有一点点改变,这才能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才能使读者感到作者的确在描绘生活。正如我们读到鲁迅先生笔下少年和成年闰土,感到一些震撼,从而感叹生活的无情,赞叹作者表现力一样。
再看看朵拉。她永远是一个孩子,婚前婚后都没有一点改变。这恐怕是玛丽亚年轻的形象在狄更斯心中的烙印,他无意让她改变。但是最后也许狄更斯觉得她继续存在下去,会妨碍大卫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于是不他就让她死去,让位于爱格妮,以此来保持她的“变”。以死来终结,保护了一些永恒的东西,作家可谓用心良苦。所以到最后,朵拉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她只是一个爱的精灵而已!
为什么狄更斯如此塑造他笔下的人物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可以归结到他的“将经历绘成艺术”的创作方法。作家要把爱得至深、恨到至极或爱恨交加的人物原型经过加工向某一艺术形象转化,他对这些原型的感情和印象就是他的出发点。如果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加强这一感情或印象的话,他就让他创造的形象从出场到谢幕始终如一,要么扮演愚昧,要么扮演善良,要么扮演天真。狄更斯过于注重对人物某种固有形象的塑造,而使她们失去了她们本应具有的复杂人性和社会性,成不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有人将狄更斯笔下的人物称为“扁形人物”,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2.3朵拉
朵拉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型是狄更斯的初恋情人玛丽亚。年轻时候的玛丽亚美丽而多情,擅长于展现自己的魅力,并以身边聚集着的追求者为骄傲的资本。在年轻的狄更斯心中,她俨然是一位天仙。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玛丽亚年轻时美丽可爱的形象一直藏在狄更斯的记忆里。后来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她摇身一变成・了孩子般的朵拉。在给玛丽亚的信中,狄更斯说:“我想朵拉’这个人物整个风貌的点点滴滴你一定已看到,‘
有时都是你往昔的化身。”
[3]
但狄更斯并不想刻画玛丽亚其人,而只是渲泄他心中一度火热的初恋之情。所以他创作的朵拉并没有以任何实在的方式有血有肉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仅仅是以爱的精灵的幻像进入小说中。“一顶草帽飘着翠蓝色的丝带,一头如云的鬓发,还有一条小黑狗,用两只纤柔的白臂抱在怀里,身后映衬着盛开的鲜花及繁茂的绿叶”,这一令人难忘的形象一成不变!
3.三位人物塑造的局限性
天才的文学家将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加工,变成了他笔下鲜明的艺术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到三位人物,读者就会想到米考伯太太对米考伯先生的忠诚,爱格妮对大卫的关心和指引,朵拉的美丽和天真。这是因为作者成功运用了夸张的讽刺手法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作家的成功举世瞩目,但同时,他的失误也不容忽视。
4.结语
总观狄更斯的人物描写,他对刻画人物是不遗余力的,他从来都不会吝惜笔墨对人物衣帽、行为、神情进行细致的描写。这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见到了这些人物。这是作家成功之处。但问题是,文学作品应表现的是“人”,他具有复杂的社会性,不能只是一个形象。狄更斯的失误之处在于他把生活中的人物在他心中的形象搬到了笔头,但没有更多地挖掘他们背后的东西,以塑造不朽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CharlesDickens.DavidCopperfield[M].Beijing:
3.1人物的形象不够丰满
狄更斯为笔下的人物描绘了一个个逼真的肖像,他们戴着作者雕刻的面具,在该上场的时候张张嘴,说说特定的台词,摆摆规定好的姿势。这样的人物就如同一个老说着同样话语的玩偶一样,给人印象虽深刻,但终究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人。“他(狄更斯)赋予他的傀儡一种魅力,凭借这种魅力,他可以不顾这些傀儡是否具
[4]
有人的本性”但是,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应该是具有复。
杂人性的人物,而不是漫画中一个个用线条描出的人像,他们不能没有自己的灵魂。
比如,狄更斯把妻妹玛丽天使般的印象和妻子凯瑟琳结合,创作了一个完美、纯净,但缺血少肉的“灵大卫魂”爱格妮。她总是在一层纱的后面,半遮半掩着。只有在极端兴奋或悲痛中,才想起她温情脉脉的面容和围绕在她身边的温馨的光环。至于她感情的发展轨迹,小说中无从知晓,只是在最后大卫向她求婚时,她才交待了一句:“我从来是爱你的。”这爱从哪里开始,,,,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4.
狄更斯著.董秋斯译.大卫科波菲尔.人[2]查尔斯・・
民文学出版社,1981.
[3]米・斯莱特著.麻益民译.狄更斯与女性.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4]罗经国.狄更斯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5]王佩兰.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6]AnnetteT.RubinsteinTheGreatTraditioninEng-toⅡ.
34
文教资料
2008年6月号下旬刊○文学语言学研究
《大卫・科波菲尔》中三位人物形象浅析
杨青建1
张军华2
213164)
(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常州摘
要:本文结合狄更斯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人物,
籍、生活用具的钱来大吃大喝;自始自终,她都操着一口可笑的、不合时宜的正式英语,和她丈夫一唱一合。
米考伯太太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型要追溯到狄更斯的母亲。母亲应当属于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狄更一次是悲斯在他的自传中曾两次提到母亲伊丽莎白,“
天悯人得令人发笑,她试图开办一所学校,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另一次则是心肠如铁,几近犯罪,急切地将十二岁的查尔斯送回他所憎恶的黑鞋油作坊干活”。[1]的确,尽管伊丽莎白在狄更斯童年时充当了他知识的启蒙者的角色,在他成年后对他的家计也不乏帮助,但由于幼小时敏感的心灵在童工作坊所受伤害太深,他一直未能在心里驱除掉“坏母亲”的阴影,致使这样的形象在他小说中一再出现。
童年对此,作家米・斯莱特(MichaelSlater)认为:“时期母亲对他过分苛刻,不顾狄更斯年小体弱的特点,过早地将他推向社会,……才创造出一系列中年妇女的形象,如……米考伯太太,她们愚昧无知,头脑简单,能力低下,不善家政,致使丈夫负债入狱,……”正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因为把我大(狄更斯)送回黑鞋油作坊而感到满意这件事”,在《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让温顺、美丽、善良的母亲在大卫幼年时就去世了,而让米考伯太太滑稽登场,顶替了大卫母亲一职,这样狄更斯就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她进行细致的讽刺性描写。
分析其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的三位女性人物・形象:米考伯太太、爱格妮和朵拉,探讨三位人物形象塑造的得失,并探究其原因,指出狄更斯“将经历绘成艺术”的创作路线是造成这些局限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狄更斯人物形象米考伯太太爱格妮朵拉
1.引言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十四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开辟了现实主义的新天地。他将敏锐的笔触伸展到当时社会的每个角落,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具体的社会画面,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和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一起,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由于狄更斯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他的生活和作品长期以来一直备受文学评论家的关注。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小大卫自身的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
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因此分析其中几位重要的人物形象,将对研究他的情感和创作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中三位女性人物形象:米考伯太太、爱格妮和朵拉。
2.2爱格妮
爱格妮作为大卫的妻子,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
分析爱格妮这一人物形象需要了解狄更斯的感情凯瑟世界。狄更斯和妻子凯瑟琳一起生活达22年之久。琳大概可以归入大家闺秀一类,她温柔、文静,精通音乐与法语,而且心灵手巧。尽管狄更斯与凯瑟琳的婚姻以失败而告终,但在《大卫・科波菲尔》创作期,他们两人的关系尚属和谐,凯瑟琳是狄更斯的得力助手和安慰者,狄更斯也乐于与她分享生活和文学上的成就。[8]乔象锺,陈铁民.唐代文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23-428.
华夏集》探源[J].中国翻译,[9]蒋洪新.庞德的《
2.对三位人物形象的分析
有人将狄更斯的成功总结为“将经历绘成艺术”。这是一种精妙的概括。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来自现实,正是现实生活帮助他形成了感情世界最深层的潮流。因此,在我们对狄更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不能忽略他身边的人物,他们是作品中人物的雏形。
2.1米考伯太太
让我们先看看米考伯太太。她愚昧无知,能力低下,且爱慕虚荣,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一出滑稽剧;她将娘家的辉煌成天挂在嘴边,虽然她的“娘家人”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出现;她显然不懂得持家之道,她可以用典当书书局,1988:6031.
长干行》的理解与翻[5]高庆选.再谈庞德对李白《
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40-42.
文化翻译”的困惑[J].外语教学,2005,[6]蔡平.“(6):75-78.
[7]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2001,(1):56-58.
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10]谢辉.从《
美再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3
○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年6月号下旬刊
文教资料
不能不使人感到失望。作为小说中一位重要的女主角,读者无从解读她的内心,无法触及她的灵魂,而只能透过一层面纱,感受她的浪漫柔情。结果在读者心中,她也只留下了看似清晰实质模糊的影像,这是由于生活的缺憾带来了艺术的失败!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狄更斯的妻妹玛丽。她在狄更斯创作《大卫科波菲尔》的时候已经去世了,但她在・完美无瑕,狄更斯的心中留下了年轻的圣徒形象,永远“
远远超出其性别与年龄方面世俗的庸碌与虚荣,如同她现在身居天国的情形一样”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爱。《・爱格格妮是凯瑟琳与玛丽的结合。米斯莱特曾指出:“・妮……大概应把她更多地同已故的玛丽・藿格斯联系在一起,但在品格个性,体态外貌,言谈举止方面,在她的甜蜜、耐心、文静、沉着及和蔼可亲方面看来,显然可以认为,这个人物的塑造确实是对凯瑟琳在家政方面的
[2]赞词。”
3.2人物形象缺少变化
众所周知,人是环境的动物。纵然米考伯太太一些体现她本质的东西不会因环境和时间而改变,但是她总会由于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在外在的言行举止或其他方面有一点点改变,这才能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才能使读者感到作者的确在描绘生活。正如我们读到鲁迅先生笔下少年和成年闰土,感到一些震撼,从而感叹生活的无情,赞叹作者表现力一样。
再看看朵拉。她永远是一个孩子,婚前婚后都没有一点改变。这恐怕是玛丽亚年轻的形象在狄更斯心中的烙印,他无意让她改变。但是最后也许狄更斯觉得她继续存在下去,会妨碍大卫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于是不他就让她死去,让位于爱格妮,以此来保持她的“变”。以死来终结,保护了一些永恒的东西,作家可谓用心良苦。所以到最后,朵拉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她只是一个爱的精灵而已!
为什么狄更斯如此塑造他笔下的人物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可以归结到他的“将经历绘成艺术”的创作方法。作家要把爱得至深、恨到至极或爱恨交加的人物原型经过加工向某一艺术形象转化,他对这些原型的感情和印象就是他的出发点。如果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加强这一感情或印象的话,他就让他创造的形象从出场到谢幕始终如一,要么扮演愚昧,要么扮演善良,要么扮演天真。狄更斯过于注重对人物某种固有形象的塑造,而使她们失去了她们本应具有的复杂人性和社会性,成不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有人将狄更斯笔下的人物称为“扁形人物”,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2.3朵拉
朵拉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型是狄更斯的初恋情人玛丽亚。年轻时候的玛丽亚美丽而多情,擅长于展现自己的魅力,并以身边聚集着的追求者为骄傲的资本。在年轻的狄更斯心中,她俨然是一位天仙。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玛丽亚年轻时美丽可爱的形象一直藏在狄更斯的记忆里。后来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她摇身一变成・了孩子般的朵拉。在给玛丽亚的信中,狄更斯说:“我想朵拉’这个人物整个风貌的点点滴滴你一定已看到,‘
有时都是你往昔的化身。”
[3]
但狄更斯并不想刻画玛丽亚其人,而只是渲泄他心中一度火热的初恋之情。所以他创作的朵拉并没有以任何实在的方式有血有肉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仅仅是以爱的精灵的幻像进入小说中。“一顶草帽飘着翠蓝色的丝带,一头如云的鬓发,还有一条小黑狗,用两只纤柔的白臂抱在怀里,身后映衬着盛开的鲜花及繁茂的绿叶”,这一令人难忘的形象一成不变!
3.三位人物塑造的局限性
天才的文学家将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加工,变成了他笔下鲜明的艺术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到三位人物,读者就会想到米考伯太太对米考伯先生的忠诚,爱格妮对大卫的关心和指引,朵拉的美丽和天真。这是因为作者成功运用了夸张的讽刺手法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作家的成功举世瞩目,但同时,他的失误也不容忽视。
4.结语
总观狄更斯的人物描写,他对刻画人物是不遗余力的,他从来都不会吝惜笔墨对人物衣帽、行为、神情进行细致的描写。这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见到了这些人物。这是作家成功之处。但问题是,文学作品应表现的是“人”,他具有复杂的社会性,不能只是一个形象。狄更斯的失误之处在于他把生活中的人物在他心中的形象搬到了笔头,但没有更多地挖掘他们背后的东西,以塑造不朽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CharlesDickens.DavidCopperfield[M].Beijing:
3.1人物的形象不够丰满
狄更斯为笔下的人物描绘了一个个逼真的肖像,他们戴着作者雕刻的面具,在该上场的时候张张嘴,说说特定的台词,摆摆规定好的姿势。这样的人物就如同一个老说着同样话语的玩偶一样,给人印象虽深刻,但终究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人。“他(狄更斯)赋予他的傀儡一种魅力,凭借这种魅力,他可以不顾这些傀儡是否具
[4]
有人的本性”但是,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应该是具有复。
杂人性的人物,而不是漫画中一个个用线条描出的人像,他们不能没有自己的灵魂。
比如,狄更斯把妻妹玛丽天使般的印象和妻子凯瑟琳结合,创作了一个完美、纯净,但缺血少肉的“灵大卫魂”爱格妮。她总是在一层纱的后面,半遮半掩着。只有在极端兴奋或悲痛中,才想起她温情脉脉的面容和围绕在她身边的温馨的光环。至于她感情的发展轨迹,小说中无从知晓,只是在最后大卫向她求婚时,她才交待了一句:“我从来是爱你的。”这爱从哪里开始,,,,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4.
狄更斯著.董秋斯译.大卫科波菲尔.人[2]查尔斯・・
民文学出版社,1981.
[3]米・斯莱特著.麻益民译.狄更斯与女性.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4]罗经国.狄更斯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5]王佩兰.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6]AnnetteT.RubinsteinTheGreatTraditioninEng-toⅡ.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