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藏作家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放生羊》荣获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本文尝试解读有着浓厚宗教信仰的主人公的生命意义、生存智慧,以存在主义角度分析存在于主人公身上的生命矛盾,探索作品中人称转换所暗含的情感脉动。 关键词:《放生羊》 佛教信仰 生命意义 存在主义 人称转换 西藏作家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放生羊》,向读者展示了身为佛教徒的年扎老人的独特生命历程,读后我开始叩问自己的灵魂,将其与当下人们的很多普遍心态和生存状态做了比较。 虔诚的佛教徒坚信生命的轮回,就像文中的年扎老人虽然贫穷、无依,却会坦然地面对死亡。虔诚的佛教徒坚信若虚心忏悔、赎罪,人是可以洗清罪孽的,所以他们更加珍惜生命,多积德、多供养,期许下一世再轮回成人或者进入更高层的极乐净土。虔诚的佛教徒坚信万物的生命和灵魂都是同等的,所以他们更加尊重生命,放生、不杀生。虔诚的佛教徒坚信因果,所以他们万事随缘、不攀缘,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世界上许多虔诚的宗教信徒都相信有神秘、神奇的力量存在于这个世界,而目前的我们无法用肉眼来识别,甚至有些时候、有些现象,背后有着强烈的、微妙的暗示,例如梦,作品便是从“梦”开始的。 “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的让我咋舌。”{1}这是桑姆在年扎梦中的姿态,桑姆的“到来”,令年扎意识到已去世十二年的亡妻,依旧在地狱里受尽煎熬,渴望人世间的亲人能为她多祈祷、救赎罪孽,使她能尽早投胎转世。梦结束于黎明之前,老人的心久久不能平复。偶然的机缘,老人遇见了与之“一见如故”“深有缘分”的一只待宰割的羊,于是决定买下它作为放生羊,替妻子赎罪。他开始和羊一起生活,带它去拜佛、积功德,开始了一段温情脉脉、在信仰的庇护下光芒熠熠的生活,后来老人被查出已经癌症晚期,生命为时不多,所幸的是领会到本来牵挂的亡妻,可能已脱离苦海、再轮回为人,然而与之相伴相依、如亲人、如同道的放生羊,却成了老人新的难以割舍的牵挂。 一、信仰、虔诚之下的生命意义及生存智慧 文章始终贯穿着死生的深刻内涵,从中细细体会,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在信仰力量下存在的灵魂、生命,它的意义及给我们带来的关于生存的智慧。 (一)为“他” 从人类有了文明之后,似乎就开始了对生命意义、存在意义的追问,尽管站在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上的人们进行着不同的思考,但始终没有一个终极答案。我们只能按照自身心灵的维度和深度所契合的层次来选择令自己心悦诚服的说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为他”,文中的年扎老人在信仰的指引下,早已用他们独特的宗教情怀诠释了生命,放下了对生死的执着,练就好了面对死亡时的心智。在桑姆托梦之后,他不再那么坦然地面对死亡了,此时的老人意识到他的生命并不该是在信仰的伴随和指引下,安然地、释怀地等待死亡自然地、默默地降临,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为曾经的、已故的亲人做些什么,于是开始了对亡妻的救赎。 年扎老人的生活简朴至极,用现代人的视角看,“穷得只剩信仰了”,他那年老的、脆弱的生命的意义在为亡亲、为他(包括放生羊)。而看似比他富有的我们,舒适地生活、享受在丰富饱满的物质世界中,物欲得到满足的同时,心灵之中究竟还有多少空间容得下去关心他人,真正地用爱意、善意去体贴、体谅身边的生命? (二)对“他” 这一点体现在年扎老人与周围存在的关系上。 他周围的人与事,几乎都存在于他的宗教世界里,与他的信仰发生或必然、或蕴含着必然的偶然,或大或小、或淡或浓的关系。在路上遇见的甘肃肉贩子,当老人决心买下他手中那只与其“一见如故”、含泪望着他的羊时,甘肃人先是惊讶,沉思了一会儿,欣然接受,还包括与邻居,与为放生羊钻耳洞、戴红布条的老人,与善良的服务员,与寺院的僧人等等,都是十分和谐的相处,这份“君子之交淡如水”之中,包含着健康的、友善的、令人欣慰的、互予温暖而又互取温暖的美好。 与周围的一片和谐略显不同的是,在转经的路上偏遇天下大雨,老人和放生羊躲进一处大门下避雨,站在最里面的一个小伙子踢了放生羊一脚,周围其他的转经人纷纷指责、训斥他,而老人只是静静地听着他们发出的感慨,温情脉脉地注视着放生羊,甚至心中没起丝毫波澜,这份来自内心的透彻的宁静、淡然,它与外界无关,更不会受之影响、干扰。老人内在保持着、份淡雅的、默然的菩提心,生出慈悲的力量,为信仰、为真正在乎的事,外在只以淡淡的微笑面对,无论悲喜。 年扎老人在宗教的指引下,以一种淡淡的姿态面对周围、面对世界。世界的进步是需要更加激情的动力,然而急迫的人们是否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呢?太富激情、太过饱满地展示自我,急于喊出自己的声音,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过早、过急地下判断、做抉择,少了份仔细思考、回味过后的心领神悟,不仅事物背后深藏的东西不易被看见,就是对待周围的人也太易宽己而薄人了吧。 二、菩提惠泽――佛教观念与存在主义 (一)“他人即地狱” 卡夫卡的许多经典作品都含蓄且深刻地解释、演绎着令他深有感悟的存在主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他人即地狱”,某种程度上,他人的存在会阻碍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例如《城堡》《变形 记》等。 (二)本是不惧、不悲、不伤,而后缘何顾虑又惆怅 1.不惧、不悲、不伤 不得不说年扎老人及其所代表的虔诚的佛教徒藏民,对待死亡,不仅不避讳、逃避,反而能够真正坦然地、自然地不惧、不悲、不伤。这令我着实惊讶、震撼,亦深深为之动容,生活在那片天之外的我们,看似无所不能,我们正创造着令世界震惊、咋舌的经济、社会,虽已少了先前“人定胜天”的狂妄,却也在高傲地昂头挺胸、阔步前行,然而外在强大的我们,又有几分胆量、几度从容来正视死亡、笑待死亡,又有几人能做到不惧、不悲、不伤,我们真的勇敢吗?真的有力量吗?
摘 要:西藏作家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放生羊》荣获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本文尝试解读有着浓厚宗教信仰的主人公的生命意义、生存智慧,以存在主义角度分析存在于主人公身上的生命矛盾,探索作品中人称转换所暗含的情感脉动。 关键词:《放生羊》 佛教信仰 生命意义 存在主义 人称转换 西藏作家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放生羊》,向读者展示了身为佛教徒的年扎老人的独特生命历程,读后我开始叩问自己的灵魂,将其与当下人们的很多普遍心态和生存状态做了比较。 虔诚的佛教徒坚信生命的轮回,就像文中的年扎老人虽然贫穷、无依,却会坦然地面对死亡。虔诚的佛教徒坚信若虚心忏悔、赎罪,人是可以洗清罪孽的,所以他们更加珍惜生命,多积德、多供养,期许下一世再轮回成人或者进入更高层的极乐净土。虔诚的佛教徒坚信万物的生命和灵魂都是同等的,所以他们更加尊重生命,放生、不杀生。虔诚的佛教徒坚信因果,所以他们万事随缘、不攀缘,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世界上许多虔诚的宗教信徒都相信有神秘、神奇的力量存在于这个世界,而目前的我们无法用肉眼来识别,甚至有些时候、有些现象,背后有着强烈的、微妙的暗示,例如梦,作品便是从“梦”开始的。 “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的让我咋舌。”{1}这是桑姆在年扎梦中的姿态,桑姆的“到来”,令年扎意识到已去世十二年的亡妻,依旧在地狱里受尽煎熬,渴望人世间的亲人能为她多祈祷、救赎罪孽,使她能尽早投胎转世。梦结束于黎明之前,老人的心久久不能平复。偶然的机缘,老人遇见了与之“一见如故”“深有缘分”的一只待宰割的羊,于是决定买下它作为放生羊,替妻子赎罪。他开始和羊一起生活,带它去拜佛、积功德,开始了一段温情脉脉、在信仰的庇护下光芒熠熠的生活,后来老人被查出已经癌症晚期,生命为时不多,所幸的是领会到本来牵挂的亡妻,可能已脱离苦海、再轮回为人,然而与之相伴相依、如亲人、如同道的放生羊,却成了老人新的难以割舍的牵挂。 一、信仰、虔诚之下的生命意义及生存智慧 文章始终贯穿着死生的深刻内涵,从中细细体会,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在信仰力量下存在的灵魂、生命,它的意义及给我们带来的关于生存的智慧。 (一)为“他” 从人类有了文明之后,似乎就开始了对生命意义、存在意义的追问,尽管站在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上的人们进行着不同的思考,但始终没有一个终极答案。我们只能按照自身心灵的维度和深度所契合的层次来选择令自己心悦诚服的说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为他”,文中的年扎老人在信仰的指引下,早已用他们独特的宗教情怀诠释了生命,放下了对生死的执着,练就好了面对死亡时的心智。在桑姆托梦之后,他不再那么坦然地面对死亡了,此时的老人意识到他的生命并不该是在信仰的伴随和指引下,安然地、释怀地等待死亡自然地、默默地降临,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为曾经的、已故的亲人做些什么,于是开始了对亡妻的救赎。 年扎老人的生活简朴至极,用现代人的视角看,“穷得只剩信仰了”,他那年老的、脆弱的生命的意义在为亡亲、为他(包括放生羊)。而看似比他富有的我们,舒适地生活、享受在丰富饱满的物质世界中,物欲得到满足的同时,心灵之中究竟还有多少空间容得下去关心他人,真正地用爱意、善意去体贴、体谅身边的生命? (二)对“他” 这一点体现在年扎老人与周围存在的关系上。 他周围的人与事,几乎都存在于他的宗教世界里,与他的信仰发生或必然、或蕴含着必然的偶然,或大或小、或淡或浓的关系。在路上遇见的甘肃肉贩子,当老人决心买下他手中那只与其“一见如故”、含泪望着他的羊时,甘肃人先是惊讶,沉思了一会儿,欣然接受,还包括与邻居,与为放生羊钻耳洞、戴红布条的老人,与善良的服务员,与寺院的僧人等等,都是十分和谐的相处,这份“君子之交淡如水”之中,包含着健康的、友善的、令人欣慰的、互予温暖而又互取温暖的美好。 与周围的一片和谐略显不同的是,在转经的路上偏遇天下大雨,老人和放生羊躲进一处大门下避雨,站在最里面的一个小伙子踢了放生羊一脚,周围其他的转经人纷纷指责、训斥他,而老人只是静静地听着他们发出的感慨,温情脉脉地注视着放生羊,甚至心中没起丝毫波澜,这份来自内心的透彻的宁静、淡然,它与外界无关,更不会受之影响、干扰。老人内在保持着、份淡雅的、默然的菩提心,生出慈悲的力量,为信仰、为真正在乎的事,外在只以淡淡的微笑面对,无论悲喜。 年扎老人在宗教的指引下,以一种淡淡的姿态面对周围、面对世界。世界的进步是需要更加激情的动力,然而急迫的人们是否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呢?太富激情、太过饱满地展示自我,急于喊出自己的声音,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过早、过急地下判断、做抉择,少了份仔细思考、回味过后的心领神悟,不仅事物背后深藏的东西不易被看见,就是对待周围的人也太易宽己而薄人了吧。 二、菩提惠泽――佛教观念与存在主义 (一)“他人即地狱” 卡夫卡的许多经典作品都含蓄且深刻地解释、演绎着令他深有感悟的存在主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他人即地狱”,某种程度上,他人的存在会阻碍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例如《城堡》《变形 记》等。 (二)本是不惧、不悲、不伤,而后缘何顾虑又惆怅 1.不惧、不悲、不伤 不得不说年扎老人及其所代表的虔诚的佛教徒藏民,对待死亡,不仅不避讳、逃避,反而能够真正坦然地、自然地不惧、不悲、不伤。这令我着实惊讶、震撼,亦深深为之动容,生活在那片天之外的我们,看似无所不能,我们正创造着令世界震惊、咋舌的经济、社会,虽已少了先前“人定胜天”的狂妄,却也在高傲地昂头挺胸、阔步前行,然而外在强大的我们,又有几分胆量、几度从容来正视死亡、笑待死亡,又有几人能做到不惧、不悲、不伤,我们真的勇敢吗?真的有力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