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看"生命"

  摘 要:西藏作家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放生羊》荣获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本文尝试解读有着浓厚宗教信仰的主人公的生命意义、生存智慧,以存在主义角度分析存在于主人公身上的生命矛盾,探索作品中人称转换所暗含的情感脉动。   关键词:《放生羊》 佛教信仰 生命意义 存在主义 人称转换   西藏作家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放生羊》,向读者展示了身为佛教徒的年扎老人的独特生命历程,读后我开始叩问自己的灵魂,将其与当下人们的很多普遍心态和生存状态做了比较。   虔诚的佛教徒坚信生命的轮回,就像文中的年扎老人虽然贫穷、无依,却会坦然地面对死亡。虔诚的佛教徒坚信若虚心忏悔、赎罪,人是可以洗清罪孽的,所以他们更加珍惜生命,多积德、多供养,期许下一世再轮回成人或者进入更高层的极乐净土。虔诚的佛教徒坚信万物的生命和灵魂都是同等的,所以他们更加尊重生命,放生、不杀生。虔诚的佛教徒坚信因果,所以他们万事随缘、不攀缘,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世界上许多虔诚的宗教信徒都相信有神秘、神奇的力量存在于这个世界,而目前的我们无法用肉眼来识别,甚至有些时候、有些现象,背后有着强烈的、微妙的暗示,例如梦,作品便是从“梦”开始的。   “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的让我咋舌。”{1}这是桑姆在年扎梦中的姿态,桑姆的“到来”,令年扎意识到已去世十二年的亡妻,依旧在地狱里受尽煎熬,渴望人世间的亲人能为她多祈祷、救赎罪孽,使她能尽早投胎转世。梦结束于黎明之前,老人的心久久不能平复。偶然的机缘,老人遇见了与之“一见如故”“深有缘分”的一只待宰割的羊,于是决定买下它作为放生羊,替妻子赎罪。他开始和羊一起生活,带它去拜佛、积功德,开始了一段温情脉脉、在信仰的庇护下光芒熠熠的生活,后来老人被查出已经癌症晚期,生命为时不多,所幸的是领会到本来牵挂的亡妻,可能已脱离苦海、再轮回为人,然而与之相伴相依、如亲人、如同道的放生羊,却成了老人新的难以割舍的牵挂。   一、信仰、虔诚之下的生命意义及生存智慧   文章始终贯穿着死生的深刻内涵,从中细细体会,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在信仰力量下存在的灵魂、生命,它的意义及给我们带来的关于生存的智慧。   (一)为“他”   从人类有了文明之后,似乎就开始了对生命意义、存在意义的追问,尽管站在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上的人们进行着不同的思考,但始终没有一个终极答案。我们只能按照自身心灵的维度和深度所契合的层次来选择令自己心悦诚服的说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为他”,文中的年扎老人在信仰的指引下,早已用他们独特的宗教情怀诠释了生命,放下了对生死的执着,练就好了面对死亡时的心智。在桑姆托梦之后,他不再那么坦然地面对死亡了,此时的老人意识到他的生命并不该是在信仰的伴随和指引下,安然地、释怀地等待死亡自然地、默默地降临,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为曾经的、已故的亲人做些什么,于是开始了对亡妻的救赎。   年扎老人的生活简朴至极,用现代人的视角看,“穷得只剩信仰了”,他那年老的、脆弱的生命的意义在为亡亲、为他(包括放生羊)。而看似比他富有的我们,舒适地生活、享受在丰富饱满的物质世界中,物欲得到满足的同时,心灵之中究竟还有多少空间容得下去关心他人,真正地用爱意、善意去体贴、体谅身边的生命?   (二)对“他”   这一点体现在年扎老人与周围存在的关系上。   他周围的人与事,几乎都存在于他的宗教世界里,与他的信仰发生或必然、或蕴含着必然的偶然,或大或小、或淡或浓的关系。在路上遇见的甘肃肉贩子,当老人决心买下他手中那只与其“一见如故”、含泪望着他的羊时,甘肃人先是惊讶,沉思了一会儿,欣然接受,还包括与邻居,与为放生羊钻耳洞、戴红布条的老人,与善良的服务员,与寺院的僧人等等,都是十分和谐的相处,这份“君子之交淡如水”之中,包含着健康的、友善的、令人欣慰的、互予温暖而又互取温暖的美好。   与周围的一片和谐略显不同的是,在转经的路上偏遇天下大雨,老人和放生羊躲进一处大门下避雨,站在最里面的一个小伙子踢了放生羊一脚,周围其他的转经人纷纷指责、训斥他,而老人只是静静地听着他们发出的感慨,温情脉脉地注视着放生羊,甚至心中没起丝毫波澜,这份来自内心的透彻的宁静、淡然,它与外界无关,更不会受之影响、干扰。老人内在保持着、份淡雅的、默然的菩提心,生出慈悲的力量,为信仰、为真正在乎的事,外在只以淡淡的微笑面对,无论悲喜。   年扎老人在宗教的指引下,以一种淡淡的姿态面对周围、面对世界。世界的进步是需要更加激情的动力,然而急迫的人们是否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呢?太富激情、太过饱满地展示自我,急于喊出自己的声音,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过早、过急地下判断、做抉择,少了份仔细思考、回味过后的心领神悟,不仅事物背后深藏的东西不易被看见,就是对待周围的人也太易宽己而薄人了吧。   二、菩提惠泽――佛教观念与存在主义   (一)“他人即地狱”   卡夫卡的许多经典作品都含蓄且深刻地解释、演绎着令他深有感悟的存在主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他人即地狱”,某种程度上,他人的存在会阻碍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例如《城堡》《变形   记》等。   (二)本是不惧、不悲、不伤,而后缘何顾虑又惆怅   1.不惧、不悲、不伤   不得不说年扎老人及其所代表的虔诚的佛教徒藏民,对待死亡,不仅不避讳、逃避,反而能够真正坦然地、自然地不惧、不悲、不伤。这令我着实惊讶、震撼,亦深深为之动容,生活在那片天之外的我们,看似无所不能,我们正创造着令世界震惊、咋舌的经济、社会,虽已少了先前“人定胜天”的狂妄,却也在高傲地昂头挺胸、阔步前行,然而外在强大的我们,又有几分胆量、几度从容来正视死亡、笑待死亡,又有几人能做到不惧、不悲、不伤,我们真的勇敢吗?真的有力量吗?

  摘 要:西藏作家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放生羊》荣获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本文尝试解读有着浓厚宗教信仰的主人公的生命意义、生存智慧,以存在主义角度分析存在于主人公身上的生命矛盾,探索作品中人称转换所暗含的情感脉动。   关键词:《放生羊》 佛教信仰 生命意义 存在主义 人称转换   西藏作家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放生羊》,向读者展示了身为佛教徒的年扎老人的独特生命历程,读后我开始叩问自己的灵魂,将其与当下人们的很多普遍心态和生存状态做了比较。   虔诚的佛教徒坚信生命的轮回,就像文中的年扎老人虽然贫穷、无依,却会坦然地面对死亡。虔诚的佛教徒坚信若虚心忏悔、赎罪,人是可以洗清罪孽的,所以他们更加珍惜生命,多积德、多供养,期许下一世再轮回成人或者进入更高层的极乐净土。虔诚的佛教徒坚信万物的生命和灵魂都是同等的,所以他们更加尊重生命,放生、不杀生。虔诚的佛教徒坚信因果,所以他们万事随缘、不攀缘,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世界上许多虔诚的宗教信徒都相信有神秘、神奇的力量存在于这个世界,而目前的我们无法用肉眼来识别,甚至有些时候、有些现象,背后有着强烈的、微妙的暗示,例如梦,作品便是从“梦”开始的。   “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的让我咋舌。”{1}这是桑姆在年扎梦中的姿态,桑姆的“到来”,令年扎意识到已去世十二年的亡妻,依旧在地狱里受尽煎熬,渴望人世间的亲人能为她多祈祷、救赎罪孽,使她能尽早投胎转世。梦结束于黎明之前,老人的心久久不能平复。偶然的机缘,老人遇见了与之“一见如故”“深有缘分”的一只待宰割的羊,于是决定买下它作为放生羊,替妻子赎罪。他开始和羊一起生活,带它去拜佛、积功德,开始了一段温情脉脉、在信仰的庇护下光芒熠熠的生活,后来老人被查出已经癌症晚期,生命为时不多,所幸的是领会到本来牵挂的亡妻,可能已脱离苦海、再轮回为人,然而与之相伴相依、如亲人、如同道的放生羊,却成了老人新的难以割舍的牵挂。   一、信仰、虔诚之下的生命意义及生存智慧   文章始终贯穿着死生的深刻内涵,从中细细体会,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在信仰力量下存在的灵魂、生命,它的意义及给我们带来的关于生存的智慧。   (一)为“他”   从人类有了文明之后,似乎就开始了对生命意义、存在意义的追问,尽管站在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上的人们进行着不同的思考,但始终没有一个终极答案。我们只能按照自身心灵的维度和深度所契合的层次来选择令自己心悦诚服的说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为他”,文中的年扎老人在信仰的指引下,早已用他们独特的宗教情怀诠释了生命,放下了对生死的执着,练就好了面对死亡时的心智。在桑姆托梦之后,他不再那么坦然地面对死亡了,此时的老人意识到他的生命并不该是在信仰的伴随和指引下,安然地、释怀地等待死亡自然地、默默地降临,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为曾经的、已故的亲人做些什么,于是开始了对亡妻的救赎。   年扎老人的生活简朴至极,用现代人的视角看,“穷得只剩信仰了”,他那年老的、脆弱的生命的意义在为亡亲、为他(包括放生羊)。而看似比他富有的我们,舒适地生活、享受在丰富饱满的物质世界中,物欲得到满足的同时,心灵之中究竟还有多少空间容得下去关心他人,真正地用爱意、善意去体贴、体谅身边的生命?   (二)对“他”   这一点体现在年扎老人与周围存在的关系上。   他周围的人与事,几乎都存在于他的宗教世界里,与他的信仰发生或必然、或蕴含着必然的偶然,或大或小、或淡或浓的关系。在路上遇见的甘肃肉贩子,当老人决心买下他手中那只与其“一见如故”、含泪望着他的羊时,甘肃人先是惊讶,沉思了一会儿,欣然接受,还包括与邻居,与为放生羊钻耳洞、戴红布条的老人,与善良的服务员,与寺院的僧人等等,都是十分和谐的相处,这份“君子之交淡如水”之中,包含着健康的、友善的、令人欣慰的、互予温暖而又互取温暖的美好。   与周围的一片和谐略显不同的是,在转经的路上偏遇天下大雨,老人和放生羊躲进一处大门下避雨,站在最里面的一个小伙子踢了放生羊一脚,周围其他的转经人纷纷指责、训斥他,而老人只是静静地听着他们发出的感慨,温情脉脉地注视着放生羊,甚至心中没起丝毫波澜,这份来自内心的透彻的宁静、淡然,它与外界无关,更不会受之影响、干扰。老人内在保持着、份淡雅的、默然的菩提心,生出慈悲的力量,为信仰、为真正在乎的事,外在只以淡淡的微笑面对,无论悲喜。   年扎老人在宗教的指引下,以一种淡淡的姿态面对周围、面对世界。世界的进步是需要更加激情的动力,然而急迫的人们是否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呢?太富激情、太过饱满地展示自我,急于喊出自己的声音,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过早、过急地下判断、做抉择,少了份仔细思考、回味过后的心领神悟,不仅事物背后深藏的东西不易被看见,就是对待周围的人也太易宽己而薄人了吧。   二、菩提惠泽――佛教观念与存在主义   (一)“他人即地狱”   卡夫卡的许多经典作品都含蓄且深刻地解释、演绎着令他深有感悟的存在主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他人即地狱”,某种程度上,他人的存在会阻碍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例如《城堡》《变形   记》等。   (二)本是不惧、不悲、不伤,而后缘何顾虑又惆怅   1.不惧、不悲、不伤   不得不说年扎老人及其所代表的虔诚的佛教徒藏民,对待死亡,不仅不避讳、逃避,反而能够真正坦然地、自然地不惧、不悲、不伤。这令我着实惊讶、震撼,亦深深为之动容,生活在那片天之外的我们,看似无所不能,我们正创造着令世界震惊、咋舌的经济、社会,虽已少了先前“人定胜天”的狂妄,却也在高傲地昂头挺胸、阔步前行,然而外在强大的我们,又有几分胆量、几度从容来正视死亡、笑待死亡,又有几人能做到不惧、不悲、不伤,我们真的勇敢吗?真的有力量吗?


相关文章

  • 塔尔寺的菩提叶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伫立在塔尔寺的菩提树下,在心里吟哦这句偈语,微凉的秋风轻抚脸庞,落叶缤纷.我沉浸在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首明心见性的禅诗意境里,欲领会其中的禅意,然终究是俗人一个,不能醍醐灌顶地"顿 ...查看


  • 苦心菩提3
  • 三 对法律不负责任的世间人,对因果不负责任的修道人,他肯定罪恶累累,果报重重.心觉便是佛,心正便是法,心净便是僧.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清净无染.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 学佛人首先要把人做好,如果人都做 ...查看


  • 星月菩提说王菲
  • 一直喜欢王菲,不是因为她是天后,也不是因为好奇她丰富而跌宕起伏的情感经历,而是喜欢她无论在哪一种状态中,生命内部都会透出一种超尘无染的气质,无论是落寞的,悲伤的,痛苦的,还是喜悦欢乐的,乃至颓废的,都是那么深,那么真,却不激烈,节制与宁静, ...查看


  • 堪布索达吉入行论讲记(10)
  • 第十节课 现在正在讲第一品中‚菩提心的 功德‛,昨天通过点金剂.如意宝.如意树.护送者四个比喻宣说了菩提心1的无上功德,今天继续宣讲这部分内容. 在介绍这个问题时,昨天提到了 芭蕉树,有关此树,我向一些南方人打听过,也有人说它只生一次果后就 ...查看


  • [转载]菩提在此心,处处莲花开
  • (2015-07-07 17:18:16)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菩提在此心,处处莲花开作者: 请点击文字进入文章分类目录 美图欣赏望子成人 生命感悟生活艺术 认识自己 万事万物 职场创业 佛道精华 思维方式 生命科学百悟生命秘方 ...查看


  • 菩提树下的红尘恋
  • 那样的一个女子,似哺育了她的富士山一般,有着宁静炽热的美.她温良谦恭,心性似她的名字纤尘不染--雪子,生于十九世纪的扶桑女子,和所有二八年华的女儿一样,在涩如绽蓓的锦绣年华里,无数次的,于盈盈的烛光中,许下最纯真的爱情梦想. 或许,真的是老 ...查看


  • _槭树下的家_阅读教程_江菲菲
  • 编短文.演讲稿.推荐词. 生知识积累还不够多,读书大多数停留 六.教学评价 在"看"上.因而本次阅读指导,从最开始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到后来的情1.过程性评价:读书活动全员参节问答PK赛,再到讨论会.情节改与,考虑到学生 ...查看


  • 榕树下 心灵鸡汤:人生之不可管理
  • 若能在美丽中欣赏美丽,在痛苦中觉醒痛苦,在烦恼中关照烦恼,在悲哀中超越悲哀,在每一个生命的过程.生活的片断中都保有坚毅的心情.广大的气度.庄严的胸襟也就好了. 认识到"人生是需要管理的"和"人生是不可管理的&q ...查看


  • 心美在菩提树下
  • 心,美在菩提树下 --读<心美,一切皆美>有感 寿光一中 一一级52班 辅导教师 任恒雨 范兆麟 心,美在菩提树下 --读<心美,一切皆美>有感 素洁恬淡的封面在色彩斑斓的书丛中显得耳目一新,心里涌起一种弥足珍贵的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