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为什么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回答很简单,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这个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和理解。

首先,从近代中国历史的演变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相对帝国主义而言)和民主进步(相对封建主义而言)。在中国,哪一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取得了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在晚清,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有可能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并未成功。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以及民国初年由同盟会改组的中国国民党,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有可能通过推翻清政府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软弱,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被清政府最后一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窃夺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家分裂,人民涂炭。五四运动以后,国家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前进方向有清楚的阐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第一步是实行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从十年内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进行了艰苦的革命斗争,并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

号召,鼓舞着广大人民。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悍然发动以消灭中共为目的的内战,结果在内战中彻底失败。这个结局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第二,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之一是大同思想。《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的大同理想,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老百姓的追求。大同理想比较容易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例如,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他最看重的是民生主义,使用的英文词是Socialism,这个英文同通常被翻译成社会主义,孙中山认为翻译成民生主义更好,有时候,孙中山直接用社会主义来说明他的民生主义主张。1912年,孙中山曾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希望“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并不是要反对资本和资本家,只是要反对少数人对社会财富的垄断,防止资本家垄断所产生的社会流弊。 由于民生主义学说中蕴含若干与社会主义相近的设想,因此往往被评价为社会主义。实际上,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孙中山又强调,他的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好朋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指出:“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又说,“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思

想在中国人民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这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历史选择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三,从近代国际环境和民族危机的影响来看。1929-1933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深深陷入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恐慌之中,资本主义的吸引力在危机中日益受到质疑。与此同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成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迅速彰显。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社会主义制度、计划经济及马克思主义,知识界在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进行思索时,不少人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热切追求,社会主义思想由此达到高潮。

第四,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来看。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引起了知识界、工业界人士对国民党政府执政能力的怀疑。“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以消灭中共为目 的,悍然撕毁“双十协定” 和新政协决议,拒绝组织联合政府,发动内战,使得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共的政治、经济主张。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以上四点,充分说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知识分子的理解、民主党派的拥护,就连工商界也不反对。这就是为什么1953年提前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十分顺利的原因,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也已经证明,这一选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

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为什么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回答很简单,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这个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和理解。

首先,从近代中国历史的演变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相对帝国主义而言)和民主进步(相对封建主义而言)。在中国,哪一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取得了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在晚清,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有可能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并未成功。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以及民国初年由同盟会改组的中国国民党,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有可能通过推翻清政府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软弱,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被清政府最后一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窃夺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家分裂,人民涂炭。五四运动以后,国家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前进方向有清楚的阐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第一步是实行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从十年内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进行了艰苦的革命斗争,并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

号召,鼓舞着广大人民。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悍然发动以消灭中共为目的的内战,结果在内战中彻底失败。这个结局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第二,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之一是大同思想。《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的大同理想,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老百姓的追求。大同理想比较容易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例如,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他最看重的是民生主义,使用的英文词是Socialism,这个英文同通常被翻译成社会主义,孙中山认为翻译成民生主义更好,有时候,孙中山直接用社会主义来说明他的民生主义主张。1912年,孙中山曾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希望“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并不是要反对资本和资本家,只是要反对少数人对社会财富的垄断,防止资本家垄断所产生的社会流弊。 由于民生主义学说中蕴含若干与社会主义相近的设想,因此往往被评价为社会主义。实际上,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孙中山又强调,他的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好朋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指出:“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又说,“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思

想在中国人民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这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历史选择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三,从近代国际环境和民族危机的影响来看。1929-1933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深深陷入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恐慌之中,资本主义的吸引力在危机中日益受到质疑。与此同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成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迅速彰显。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社会主义制度、计划经济及马克思主义,知识界在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进行思索时,不少人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热切追求,社会主义思想由此达到高潮。

第四,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来看。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引起了知识界、工业界人士对国民党政府执政能力的怀疑。“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以消灭中共为目 的,悍然撕毁“双十协定” 和新政协决议,拒绝组织联合政府,发动内战,使得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共的政治、经济主张。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以上四点,充分说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知识分子的理解、民主党派的拥护,就连工商界也不反对。这就是为什么1953年提前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十分顺利的原因,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也已经证明,这一选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

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相关文章

  • 初中历史开卷全套资料
  • 初中历史开卷全套资料 1.14-16世纪,欧洲有那三件重大运动?分别对以后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影响? 答:1)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从此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为其资本主义大方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将欧洲人民从封建神学思想下解 ...查看


  • 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影响
  • 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影响 [1**********]70 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想 摘要:阐述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当时中国人民在选择救国道路上的影响 关键词:十月革命 中国的方向 选择 影响 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 引言:96年前俄国爆 ...查看


  • 古今中外改革知识梳理及练习
  • 古今中外改革知识梳理及练习 一.改革的分类: 1是否改变社会性质(社会制度): ①不改变社会性质(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戊戌变法.新经 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卡达尔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②改变社会性质 ...查看


  • 中国正在说塘约道路
  • 6月23日晚,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栏目请来<塘约道路>一书的作者王宏甲来讲讲塘约道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当时,王宏甲讲了很多很好的内容,但有两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塘约道路有两条最重要,一条是组织起来,一条是党 ...查看


  • 专题二近代化的探索
  • ※中考历史复习导学案※ 专题二:近代化的探索 一.知识梳理 1.艰难的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包括(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 . . . 四个重大历史事件. 2.近代化探索的分段与特征 [多维思考] 1.如何整体看待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中国的 ...查看


  • 资本主义发展史
  • 资本主义发展史 ★主体线索和分期 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历史,对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可抓住两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的发生史,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资本主义的发生史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代,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资本 ...查看


  • 八下[历史与社会]教材问题答案汇总(8页)
  • 第五单元 因为起义军的做法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粮食的需求. 修筑长城的主观因素是军事防御,其客观效果却是为边民提供了交往的场所,使双方能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在民族交融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清朝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 ...查看


  • 第21课---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 第21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学习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首先打开关闭的日本国门的国家,倒幕派的组成力量.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和主要代表人物:归纳.概括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概述武装倒幕运动:理解并分析明治维新的性质和作用. 2 ...查看


  • 从三个逻辑上深刻理解习总书记提出"三个自信"的重大意义
  • --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体会 谷春立 2014年05月13日13:37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从三个逻辑上深刻理解习总书记提出"三个自信"的重大意义 最近,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