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修复及注意事项:
(1)由于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在进行实地修复时,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才能够达到抑制湿地退化和实现湿地污染修复的目的
(3)在湿地修复中,应从整体着手,重点改善污染水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指标。并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土壤环境和植物群落,乃至其微生物环境特征,进而实现动物群落包括珍稀水禽的恢复,做到从系统,整体上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在对湿地进行修复时,应针对不同的湿地生态系统,查明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和退化机制,分析其退化的驱动力特征,提出针对性的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策略,从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及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生态措施等方面着手,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改善 注意事项及努力方向: 1、微生物的有效性
2、寻找极端微生物资源 3、切勿引发生物入侵 4、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5、严格控制水生植物数量 6、修复生物季节性 7、非水生植物的利用
8、虑食性食藻鱼的安全性
9、加强“生物操纵”理论的应用研究
10、 加强污染源控制
控制重金属迁移转化和毒性效应的湖沼学过程: 1) 颗粒物的沉积作用 2) 沉积物的再悬浮利用 3) 沉积物—水界面相互作用 4) 水体季节性温度分层 湿地修复的理论依据: (1)水体自净理论
(2)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理论 (3)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 (4)生态演替理论 (5)扰动理论 (6)系统理论
各类污染物污染水体造成的后果概括为三方面: (1)使水体缺氧(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
(2)使水体具有生物毒性 (3)水体功能破坏
我国富营养化湖泊/水库表现出的共同特征: (1) 总氮和总磷浓度水平高 (2) 透明度差
(3) 多数湖泊叶绿素含量高 我国富营养化湖泊的主要类型: (1) 浮游植物响应性—藻型 (2) 大型植物响应性—草型 (3) 非响应性 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1)污染液从各种污染源通过包气带向地下水面渗透
(2)利用井、钻孔、坑道或熔岩通道将废液、废水直接排放到地下—地下水污染最严重 (3)污染地表水 湿地污染的危害与影响: (1)湿地水体富营养化 (2)湿地景观类型丧失
(3)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我国湿地丧失和水质恶化的后果: (1)蓄洪能力下降 (2)生态环境恶化
(3)自然资源受到破坏 (4)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
河流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模式:
1) 明确被恢复对象,确定系统边界 2) 退化景观诊断分析
3) 生态退化的综合评价
4) 恢复与重建的生态规划与风险评价 5) 进行恢复与重建的优化模式试验与模拟研
究 湖泊水生植物的演化原因: 1) 湖泊富营养化:草型——藻型 2) 水生动物取食:可食——不可食
3) 不合理的收割、围垦等:破坏植物群落结构 湖泊萎缩的表现形式:
(1)沼泽化 (2)咸化 (3)湖体破碎化 (4)消亡化 湖泊萎缩的成因:
(1)全球气候变化(干旱)等自然因素 (2)开发(用水)围垦(造地)等人为因素 全国水资源质量呈下降态势:
(1)地表水硬度日趋增高(2)有机污染有加重趋势(3)水库湖泊的营养盐水平成升高趋势,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污染生态效应的3个层次:
(1)生物个体污染效应(2)生物群体污染效应 (3)生态系统污染效应 水环境污染物作用机制:
(1)物理机制(2)化学机制(3)生物学机制(4)综合机制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1)降水入渗补给(2)地表水入渗补给(3)地下水的人工补给
河流生态系统的评价方法:
(1)指示物种法(2)指示体系法(3)河流参考断面法
湿地修复评价方法:
(1)协议评价法 (2)参考湿地比较法 (3)水文地貌分类法 (4)综合法 (1)固定化作用(2)氧化还原作用(3)微生物作用
优点:效率高 缺点:(1)装置布点受地层岩性限制(2)处理埋深大、流速大的污染地下水时施工难度大 湖泊和水库环境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氮、磷等营养盐过量输入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的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大气酸沉降和矿山废水导致的湖泊酸化,不合理的人为开发活动导致的湖泊污染加剧热污染
湖泊沉积物疏浚操作不当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湖泊沉积物疏浚过程中的扰动可造成短时期内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升高;疏浚工程可能对湖泊底栖生态造成影响
覆盖层阻隔下层污染物向水体迁移的主要机制: 颗粒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减少水动力或生物扰动,覆盖层下的无氧环境有利于某些厌氧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湖泊生态恢复涉及的最基本的生态学理论:
限制因子理论、生态适应性、生态位、自然演替理论、自我设计和认为设计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恢复阈值理论等
湖泊恢复需遵循的共同原则: 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需求以及生态恢复技术的可靠性或有效性
河流缓冲区域修复的主要措施:
稳定堤岸、恢复植被、改变河床形态、改变河流的水力学和生物学特征
水环境修复技术分类:主要分为3类 1、化学方法2、物理方法3、生物—生态方法 物理方法:(1)冲刷/稀释(2)曝气(3)机械/人工除藻(4)底泥疏浚
化学方法:(1)化学沉降法(2)钝化法(3)酸碱中和法(4)化学除藻法 生物方法:(1)底泥生物修复技术(2)地下水生物修复技术(3)地表水生物修复 水生植物的恢复需要根据以下原则: (1)先锋物种选择原则........
先锋物种的选择需要遵循适应性原则、本土性原则、净化能力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 (2)群落配置....
通过人为设计,根据环境条件和群落特性,在空间、时间进行植物群落布置。水生植物群落的布置主要根据河流历史的植物群落结构为模版,适当引入经济价值较高、有特殊用途、适应能力强及生态效应好的物种,建立稳定、多层、高效的植物群落
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修复及注意事项:
(1)由于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在进行实地修复时,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才能够达到抑制湿地退化和实现湿地污染修复的目的
(3)在湿地修复中,应从整体着手,重点改善污染水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指标。并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土壤环境和植物群落,乃至其微生物环境特征,进而实现动物群落包括珍稀水禽的恢复,做到从系统,整体上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在对湿地进行修复时,应针对不同的湿地生态系统,查明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和退化机制,分析其退化的驱动力特征,提出针对性的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策略,从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及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生态措施等方面着手,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改善 注意事项及努力方向: 1、微生物的有效性
2、寻找极端微生物资源 3、切勿引发生物入侵 4、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5、严格控制水生植物数量 6、修复生物季节性 7、非水生植物的利用
8、虑食性食藻鱼的安全性
9、加强“生物操纵”理论的应用研究
10、 加强污染源控制
控制重金属迁移转化和毒性效应的湖沼学过程: 1) 颗粒物的沉积作用 2) 沉积物的再悬浮利用 3) 沉积物—水界面相互作用 4) 水体季节性温度分层 湿地修复的理论依据: (1)水体自净理论
(2)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理论 (3)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 (4)生态演替理论 (5)扰动理论 (6)系统理论
各类污染物污染水体造成的后果概括为三方面: (1)使水体缺氧(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
(2)使水体具有生物毒性 (3)水体功能破坏
我国富营养化湖泊/水库表现出的共同特征: (1) 总氮和总磷浓度水平高 (2) 透明度差
(3) 多数湖泊叶绿素含量高 我国富营养化湖泊的主要类型: (1) 浮游植物响应性—藻型 (2) 大型植物响应性—草型 (3) 非响应性 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1)污染液从各种污染源通过包气带向地下水面渗透
(2)利用井、钻孔、坑道或熔岩通道将废液、废水直接排放到地下—地下水污染最严重 (3)污染地表水 湿地污染的危害与影响: (1)湿地水体富营养化 (2)湿地景观类型丧失
(3)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我国湿地丧失和水质恶化的后果: (1)蓄洪能力下降 (2)生态环境恶化
(3)自然资源受到破坏 (4)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
河流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模式:
1) 明确被恢复对象,确定系统边界 2) 退化景观诊断分析
3) 生态退化的综合评价
4) 恢复与重建的生态规划与风险评价 5) 进行恢复与重建的优化模式试验与模拟研
究 湖泊水生植物的演化原因: 1) 湖泊富营养化:草型——藻型 2) 水生动物取食:可食——不可食
3) 不合理的收割、围垦等:破坏植物群落结构 湖泊萎缩的表现形式:
(1)沼泽化 (2)咸化 (3)湖体破碎化 (4)消亡化 湖泊萎缩的成因:
(1)全球气候变化(干旱)等自然因素 (2)开发(用水)围垦(造地)等人为因素 全国水资源质量呈下降态势:
(1)地表水硬度日趋增高(2)有机污染有加重趋势(3)水库湖泊的营养盐水平成升高趋势,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污染生态效应的3个层次:
(1)生物个体污染效应(2)生物群体污染效应 (3)生态系统污染效应 水环境污染物作用机制:
(1)物理机制(2)化学机制(3)生物学机制(4)综合机制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1)降水入渗补给(2)地表水入渗补给(3)地下水的人工补给
河流生态系统的评价方法:
(1)指示物种法(2)指示体系法(3)河流参考断面法
湿地修复评价方法:
(1)协议评价法 (2)参考湿地比较法 (3)水文地貌分类法 (4)综合法 (1)固定化作用(2)氧化还原作用(3)微生物作用
优点:效率高 缺点:(1)装置布点受地层岩性限制(2)处理埋深大、流速大的污染地下水时施工难度大 湖泊和水库环境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氮、磷等营养盐过量输入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的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大气酸沉降和矿山废水导致的湖泊酸化,不合理的人为开发活动导致的湖泊污染加剧热污染
湖泊沉积物疏浚操作不当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湖泊沉积物疏浚过程中的扰动可造成短时期内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升高;疏浚工程可能对湖泊底栖生态造成影响
覆盖层阻隔下层污染物向水体迁移的主要机制: 颗粒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减少水动力或生物扰动,覆盖层下的无氧环境有利于某些厌氧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湖泊生态恢复涉及的最基本的生态学理论:
限制因子理论、生态适应性、生态位、自然演替理论、自我设计和认为设计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恢复阈值理论等
湖泊恢复需遵循的共同原则: 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需求以及生态恢复技术的可靠性或有效性
河流缓冲区域修复的主要措施:
稳定堤岸、恢复植被、改变河床形态、改变河流的水力学和生物学特征
水环境修复技术分类:主要分为3类 1、化学方法2、物理方法3、生物—生态方法 物理方法:(1)冲刷/稀释(2)曝气(3)机械/人工除藻(4)底泥疏浚
化学方法:(1)化学沉降法(2)钝化法(3)酸碱中和法(4)化学除藻法 生物方法:(1)底泥生物修复技术(2)地下水生物修复技术(3)地表水生物修复 水生植物的恢复需要根据以下原则: (1)先锋物种选择原则........
先锋物种的选择需要遵循适应性原则、本土性原则、净化能力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 (2)群落配置....
通过人为设计,根据环境条件和群落特性,在空间、时间进行植物群落布置。水生植物群落的布置主要根据河流历史的植物群落结构为模版,适当引入经济价值较高、有特殊用途、适应能力强及生态效应好的物种,建立稳定、多层、高效的植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