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教案4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2、

3、 指出珠江三角洲位置的优越性。 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认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

能力目标:

1、 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归纳

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特点。

2、 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实例,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作用。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对外开放战略的正确性,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2、 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 外向型经济、区际联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条件和特点,以及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的成果资料和土地利用景观图片、城镇化发展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新课导入:

屏幕打出“东南沿海地区图”。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并知道分布在哪里吗? 生:厦门 汕头 深圳 珠海和海南岛

师:在广东省的有哪几个?

生:汕头 深圳 珠海在广东。(屏幕上,当学生说对一个分别会相应的地方闪烁。)

师:深圳和珠海在珠江三角洲,而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屏幕上出现珠江三角洲位置图。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珠江三角洲的位置。

生: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师:珠江三角洲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请同学们利用地图分析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强调位置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播放一段关于广东珠江

三角洲的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

活动:1、要求学生打开地图册,在珠江三角洲上画了北回归线。

2、利用已有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属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

3、回答珠江三角洲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

活动后,由学生得出结论:珠江三角洲气候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让学生自己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数量大、增长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居首要地位等特点 。然后再利用地图,启发学生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屏幕打出:外向型经济

师:充分利用课本P52“图7.4外向型经济一例”举例说明外向型经济概念。

通过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一图,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后有利的条件是临近港、澳、台,所以才能优先获得港、澳、台的资金支持。

师:请同学们说说珠江三角洲的轻工业产品。

师: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饮料)

顺德一把扇(各种名牌电风扇)

鹤山一条毯(拉舍尔毛毯)

组织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前店后厂”内容,选10位同学,分三组表演“前店后厂”。其中2名表演港港等主要从事样品制造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供应原材料、零部件、控制产品质量,进行市场推广向5个地区承接订单和对外销售。5名同学代表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厂商主要是与港澳签约、提要求,付外汇等;另3名同学表演珠江三角洲的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与港澳紧密合作。

城镇的发展

播放: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和现在的深圳景观图片。

师:请同学们注意土地利用方式的前后变化。

生:前者农田广阔,后者建筑密集。

师:这些变化需要哪些条件?

生:改革开放;独特的位置和优越的交通等……

师:建筑都用来干什么的?

生:工厂、居民、办公等。

师:大量的农民用地变成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会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生:可能引发环境污染、耕地减少,粮食减少等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

活动:选部分学生分别从普通工人、工厂的厂长、深圳市市长和广东省省长等几种不同的社会角度来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经济

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组织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

讨论:珠江三角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民工潮现象。

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向型经济在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吸纳了数百万外地劳动力。

师生交流:南下的民工在珠江三角洲主要从事哪些职业?

――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业。

――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行业。

师:请同学们结合常武地区的实际情况。

1、 简要说说城镇化的进程和成果,思考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

负面影响。

2、 对外来民工对家乡建设中所作的贡献和出现负面影响进行

客观分析。

(本课结束)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2、

3、 指出珠江三角洲位置的优越性。 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认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

能力目标:

1、 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归纳

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特点。

2、 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实例,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作用。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对外开放战略的正确性,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2、 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 外向型经济、区际联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条件和特点,以及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的成果资料和土地利用景观图片、城镇化发展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新课导入:

屏幕打出“东南沿海地区图”。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并知道分布在哪里吗? 生:厦门 汕头 深圳 珠海和海南岛

师:在广东省的有哪几个?

生:汕头 深圳 珠海在广东。(屏幕上,当学生说对一个分别会相应的地方闪烁。)

师:深圳和珠海在珠江三角洲,而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屏幕上出现珠江三角洲位置图。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珠江三角洲的位置。

生: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师:珠江三角洲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请同学们利用地图分析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强调位置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播放一段关于广东珠江

三角洲的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

活动:1、要求学生打开地图册,在珠江三角洲上画了北回归线。

2、利用已有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属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

3、回答珠江三角洲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

活动后,由学生得出结论:珠江三角洲气候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让学生自己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数量大、增长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居首要地位等特点 。然后再利用地图,启发学生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屏幕打出:外向型经济

师:充分利用课本P52“图7.4外向型经济一例”举例说明外向型经济概念。

通过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一图,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后有利的条件是临近港、澳、台,所以才能优先获得港、澳、台的资金支持。

师:请同学们说说珠江三角洲的轻工业产品。

师: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饮料)

顺德一把扇(各种名牌电风扇)

鹤山一条毯(拉舍尔毛毯)

组织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前店后厂”内容,选10位同学,分三组表演“前店后厂”。其中2名表演港港等主要从事样品制造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供应原材料、零部件、控制产品质量,进行市场推广向5个地区承接订单和对外销售。5名同学代表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厂商主要是与港澳签约、提要求,付外汇等;另3名同学表演珠江三角洲的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与港澳紧密合作。

城镇的发展

播放: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和现在的深圳景观图片。

师:请同学们注意土地利用方式的前后变化。

生:前者农田广阔,后者建筑密集。

师:这些变化需要哪些条件?

生:改革开放;独特的位置和优越的交通等……

师:建筑都用来干什么的?

生:工厂、居民、办公等。

师:大量的农民用地变成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会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生:可能引发环境污染、耕地减少,粮食减少等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

活动:选部分学生分别从普通工人、工厂的厂长、深圳市市长和广东省省长等几种不同的社会角度来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经济

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组织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

讨论:珠江三角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民工潮现象。

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向型经济在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吸纳了数百万外地劳动力。

师生交流:南下的民工在珠江三角洲主要从事哪些职业?

――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业。

――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行业。

师:请同学们结合常武地区的实际情况。

1、 简要说说城镇化的进程和成果,思考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

负面影响。

2、 对外来民工对家乡建设中所作的贡献和出现负面影响进行

客观分析。

(本课结束)


相关文章

  •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教案)
  • 第二节 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 ...查看


  • 高一地理电子教案
  •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区域的含义及特点.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人文地理差异. 3.理解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运用基础 ...查看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地貌主要形成于山前的是( ) A.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平原 答案 B 解析 洪积扇平原位于山前. 2.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侵蚀地貌的是( ) A.黄河三角洲 C.黄土高原 答案 D 解析 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3 ...查看


  • 第六章 认识不同的区域第三节 长江流域地区 教案
  • 第三节 长江流域地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图和数据资料,让学生在分析探究中学习并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查看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全集
  • 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教案(整套) 绥阳中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案(整套) 目 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问题研究 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 ...查看


  •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二
  •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世界四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因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分析.归纳.总结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以及发展 ...查看


  • 地理湘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埃及]教案2
  • <埃及>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特点说出埃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查看


  • 地球上的水(教案)
  • 一.河流的分类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 补充: 二.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流量 河流水文特征 水位 结冰期 水系形状 流程 河流水系特征 流域 河道 流向 水系形态 形态:黄土高原:树枝状水系 四川盆地:向心水系 横断山区: ...查看


  • 高中地理 [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1)
  • 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