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楚年事件

雷楚年事件,有的人说是媒体的捧杀,有的人说是社会的浸染。但是我觉得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给了一个未成年人过高的荣誉,民众的关心和媒体的炒作过分地拔高了孩子的地位,让一个本来家庭普通的孩子一下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每个孩子都应该是自然成长,如此拔高只会让孩子无法把控自己。而且一个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承担光环之下的责任,他压根就不明白这个光环的意义,他只知道这个光环能够满足他的欲望,那么他就迷失了。

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真正应该做的其实是保持一个对待他们的平常心,让他们回归到原来平静的生活里,然后通过他已经得到的光环来给予他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条件,让他更好地完成人生。

6月23日,曾在汶川地震中勇救7名同学的“小英雄”雷楚年因涉嫌以帮人当空姐、进重点中学、买驾照等为名诈骗21人共46万元,被警方抓获。

从抗震英雄到犯罪嫌疑人,这样的转变实在太大;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不免让人唏嘘。

2008年,汶川地震。那时他还是一名普通的初中生。意识到地震发生后,他拼命跑向操场。到达操场后却发现还有很多同学没有下来,于是急忙转身奔向教室,冒着生命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教学楼中救出了7名同学。眼见着7名同学已经逃出教室而自己却被垮塌下的楼板困住,他纵声一跃,抱住了教学楼旁的一颗大树,从树上滑了下来。等他再次返回操场时,身后的教学楼轰然倒塌。

几天过后,记者们得知此事纷纷来访。后来,央视新闻报道了他的英勇事迹。不久,他又被选为奥运火炬手。此后尚显稚嫩的他开始顶上了一顶光辉耀眼的英雄光环。

这顶光环为他带来了许多:免试招进市重点读书、受到各科老师特别关照、被人免费带着到处游玩。从此,成绩本就一般的他更加不思学业,上网、逃课、泡吧,大把大把地花钱,一个月正常花销上万。他还对外吹嘘自己有关系能办事,许多人托他帮忙,他借此收受财物,一共骗取21人46万多元,这些钱都被他挥霍一空。直到被警察抓获面临可能达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时,他才忽然发现,自己似乎走的太远。

雷楚年事件的发生,让人痛心不已。一个本该前途光明的孩子,为何堕入犯罪的深渊?不得不让人深思其中原因。

从英雄变成罪犯,从天堂跌入地狱,我想,除去他自己没能抵御住名利的诱惑、缺乏自我管理的原因外,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一定的责任。就学校而言,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发展是重要原因。雷楚年成为英雄后,成都的一所重点中学免试录取了他。这所学校免除了他所有的学杂费,为他发放每月200元的补贴。为了让他跟上全班的进度,各科老师还给他“开小灶”,可谓是关心备至、重点培养。但是,物质和学业上的充分关怀并不必然能够培养学生成才,缺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人文关怀和及时的心理引导只会让学生在岔路上越走越远。学校的种种优待让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与周围人的不同:不用好好读书也能上重点中学,即便成绩不好也能让老师重点对待,我是英雄所以逃课学

校也不会把我怎么样。这种以英雄自居的心理不断膨胀最终使他迷失了自我,在学习上又难以获得与英雄身份相匹配的成就感,于是只有从社会青年的吹捧中获得安慰。针对雷楚年这类学习基础不牢固的学生,学校本该因材施教,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性格培养,让他的勇敢发挥在合适的地方。在他获得英雄称号时,更应该及时教育,一视同仁,给有些飘飘然的他打上一针清醒剂。一味的逼迫其学习、安排老师重点培养、搞特殊化对待,只会适得其反,让他自身长处没法发挥,不仅更加厌学,而且越来越认不清自我,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教育缺乏是主要原因。事后据雷楚年说,他成为英雄后经常有人带他全国各地旅游,很少回家。如今在审判席上,父母也无一人到场。我们可以从中猜想,雷楚年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父母本该为子女的成长负起责,为子女遮风挡雨、修剪枝桠。在顺境时,要提醒孩子保持平常心,放低姿态;在逆境时,要为孩子提供支撑,共同进退。家长本该在孩子少年成名时教育其保持平常心,不要得意忘形;在孩子走上歧途后加强引导,使其浪子回头;在已经出现恶果面临法律制裁时,更应该与孩子一起痛定思痛,反思过往,坦然面对,直面法律的惩罚。缺乏耐心、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是没有爱与责任感的体现,只会误了孩子。社会加在他身上过多的名利是导致这一悲剧的直接原因。救人行为值得表扬,但是经过社会大众过分解读与消费,让一件原本高尚的行为变得世俗化,也不利于帮助其回归正常生活。社会加在他身上的过多名利,把一个三观还未塑造成型的孩子冲昏了头,使其忘乎所以。而当这些光环逐渐消退、淡出人们的记忆时,他该怎样面对真实的自己?对经历地震灾难后的孩子最大关爱,不是无止境的同情和鼓励,而是帮助其回归最初的生活。

雷楚年的经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只有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多关注孩子内在,为孩子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态,才能减少现代版“伤仲永”事件发生。

当年雷楚年还未成年,却获得了无以复加的各类荣耀,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自然难以自持。特别是走到哪里都是笑脸,吃得开,资源可轻易变现,名气就是资源,而有时就是不能承受之重。

2008年汶川地震时,四川彭州初三学生雷楚年勇救7名同学,与林浩等一起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雷楚年迷失了方向,声称可以通过自己的“关系”,帮人找空姐工作、帮人就读重点中学、帮人购买驾照等,被控诈骗21人共46.3万元。日前,雷楚年因涉嫌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伪造公司印章罪被提起公诉。

公允地讲,一码归一码,不能因为雷楚年现在涉嫌犯罪,就否定他当年的英勇。他救助7名同学时的冷静、机敏和勇敢,值得礼赞,其后荣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绝非命运的恩赐,而是恰如其分的褒奖。如果命运不曾拐弯,雷楚年无疑将前程似锦,人生收获更多的丰饶与圆满。可惜,这名少年英雄却走向堕落,如抛物线般摔倒在人生谷底。

雷楚年的悲剧并非孤例。曾在汶川地震时第一个进入汉旺镇的志愿者陈岩,80个小时救出29名生还者,被称为“最牛志愿者”,2013年却因犯诈骗罪获刑。再比如,安徽六安市护士何涛,曾被评为“孝老爱亲”全国道德模范,后因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道德模范称号被撤销„„

无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还是“最牛志愿者”,或者是“全国道德模范”,皆因特定时期的超常表现让人赞扬和钦佩,并被各种嘉奖和荣誉包围。这是一种自我塑造,没有超常的努力甚至要献出生命的危险,他们不会站在道德高地上,也是一种社会乃至官方塑造—正因为他们付出了不一般的代价,在危难时刻的惊人表现异乎常人,社会才愿意表彰他们,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犒赏”他们。自此,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加冕”之路,世人对他们的道德期许也迅速提高。遗憾的是,他们未能按照人们期待的方向走下去,有的人甚至沉沦了。

问题出在哪里?当然与他们自身不检点、自律不严有关,但过滥的荣誉,也给了他们便于变现的机会。一些地方和部门遏制不住树典型的冲动,甚至把树典型、造英雄当成了一种政绩。人为无限放大英雄人物的闪光点,将人的本能无限放大,甚至将之圣人化,这就不正常了。

荣誉加身,英雄人物容易被娇惯,甚至尝到名誉变现的甜头,“一不小心”便会逐渐变坏。以雷楚年为例,走到哪儿都是英雄,最终迷失了自己。他的老师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踏踏实实地读书,梯子只能一格一格地爬,不能从第一格跳到最高一层。雷楚年,就因为这么一个事情,一下子收获了许多,他自己却不能正确面对给予他的这一切。当年雷楚年还未成年,却获得了无以复加的各类荣耀,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自然难以自持。特别是走到哪里都是笑脸,吃得开,资源可轻易变现,名气就是资源,而有时就是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的社会需要英雄,也不乏英雄,对待英雄我们应该赞美,但不能把他们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英雄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过多的荣誉容易让他们迷失。如果英雄不真实,就会让大众疏远;如果英雄获得太多虚空的荣誉,亦会让大众感到虚假。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那些在危险时刻做出英勇事迹的人,也许发自本能,并非出于想受到奖赏才会做。还英雄平静的空间,以及适当的发展机会,而不是过于耀眼的光环,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一些道德英雄的摔倒,带给我们诸多沉重的警示。尊重英雄,就不要给予他们太多太滥的荣誉和“特权”,如果对英雄更理性一些,将精力用在发现平凡中的善,我们的社会将因之更美好,未来也更有质地。(来源:北京青年报)

雷楚年事件,有的人说是媒体的捧杀,有的人说是社会的浸染。但是我觉得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给了一个未成年人过高的荣誉,民众的关心和媒体的炒作过分地拔高了孩子的地位,让一个本来家庭普通的孩子一下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每个孩子都应该是自然成长,如此拔高只会让孩子无法把控自己。而且一个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承担光环之下的责任,他压根就不明白这个光环的意义,他只知道这个光环能够满足他的欲望,那么他就迷失了。

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真正应该做的其实是保持一个对待他们的平常心,让他们回归到原来平静的生活里,然后通过他已经得到的光环来给予他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条件,让他更好地完成人生。

6月23日,曾在汶川地震中勇救7名同学的“小英雄”雷楚年因涉嫌以帮人当空姐、进重点中学、买驾照等为名诈骗21人共46万元,被警方抓获。

从抗震英雄到犯罪嫌疑人,这样的转变实在太大;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不免让人唏嘘。

2008年,汶川地震。那时他还是一名普通的初中生。意识到地震发生后,他拼命跑向操场。到达操场后却发现还有很多同学没有下来,于是急忙转身奔向教室,冒着生命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教学楼中救出了7名同学。眼见着7名同学已经逃出教室而自己却被垮塌下的楼板困住,他纵声一跃,抱住了教学楼旁的一颗大树,从树上滑了下来。等他再次返回操场时,身后的教学楼轰然倒塌。

几天过后,记者们得知此事纷纷来访。后来,央视新闻报道了他的英勇事迹。不久,他又被选为奥运火炬手。此后尚显稚嫩的他开始顶上了一顶光辉耀眼的英雄光环。

这顶光环为他带来了许多:免试招进市重点读书、受到各科老师特别关照、被人免费带着到处游玩。从此,成绩本就一般的他更加不思学业,上网、逃课、泡吧,大把大把地花钱,一个月正常花销上万。他还对外吹嘘自己有关系能办事,许多人托他帮忙,他借此收受财物,一共骗取21人46万多元,这些钱都被他挥霍一空。直到被警察抓获面临可能达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时,他才忽然发现,自己似乎走的太远。

雷楚年事件的发生,让人痛心不已。一个本该前途光明的孩子,为何堕入犯罪的深渊?不得不让人深思其中原因。

从英雄变成罪犯,从天堂跌入地狱,我想,除去他自己没能抵御住名利的诱惑、缺乏自我管理的原因外,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一定的责任。就学校而言,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发展是重要原因。雷楚年成为英雄后,成都的一所重点中学免试录取了他。这所学校免除了他所有的学杂费,为他发放每月200元的补贴。为了让他跟上全班的进度,各科老师还给他“开小灶”,可谓是关心备至、重点培养。但是,物质和学业上的充分关怀并不必然能够培养学生成才,缺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人文关怀和及时的心理引导只会让学生在岔路上越走越远。学校的种种优待让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与周围人的不同:不用好好读书也能上重点中学,即便成绩不好也能让老师重点对待,我是英雄所以逃课学

校也不会把我怎么样。这种以英雄自居的心理不断膨胀最终使他迷失了自我,在学习上又难以获得与英雄身份相匹配的成就感,于是只有从社会青年的吹捧中获得安慰。针对雷楚年这类学习基础不牢固的学生,学校本该因材施教,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性格培养,让他的勇敢发挥在合适的地方。在他获得英雄称号时,更应该及时教育,一视同仁,给有些飘飘然的他打上一针清醒剂。一味的逼迫其学习、安排老师重点培养、搞特殊化对待,只会适得其反,让他自身长处没法发挥,不仅更加厌学,而且越来越认不清自我,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教育缺乏是主要原因。事后据雷楚年说,他成为英雄后经常有人带他全国各地旅游,很少回家。如今在审判席上,父母也无一人到场。我们可以从中猜想,雷楚年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父母本该为子女的成长负起责,为子女遮风挡雨、修剪枝桠。在顺境时,要提醒孩子保持平常心,放低姿态;在逆境时,要为孩子提供支撑,共同进退。家长本该在孩子少年成名时教育其保持平常心,不要得意忘形;在孩子走上歧途后加强引导,使其浪子回头;在已经出现恶果面临法律制裁时,更应该与孩子一起痛定思痛,反思过往,坦然面对,直面法律的惩罚。缺乏耐心、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是没有爱与责任感的体现,只会误了孩子。社会加在他身上过多的名利是导致这一悲剧的直接原因。救人行为值得表扬,但是经过社会大众过分解读与消费,让一件原本高尚的行为变得世俗化,也不利于帮助其回归正常生活。社会加在他身上的过多名利,把一个三观还未塑造成型的孩子冲昏了头,使其忘乎所以。而当这些光环逐渐消退、淡出人们的记忆时,他该怎样面对真实的自己?对经历地震灾难后的孩子最大关爱,不是无止境的同情和鼓励,而是帮助其回归最初的生活。

雷楚年的经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只有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多关注孩子内在,为孩子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态,才能减少现代版“伤仲永”事件发生。

当年雷楚年还未成年,却获得了无以复加的各类荣耀,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自然难以自持。特别是走到哪里都是笑脸,吃得开,资源可轻易变现,名气就是资源,而有时就是不能承受之重。

2008年汶川地震时,四川彭州初三学生雷楚年勇救7名同学,与林浩等一起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雷楚年迷失了方向,声称可以通过自己的“关系”,帮人找空姐工作、帮人就读重点中学、帮人购买驾照等,被控诈骗21人共46.3万元。日前,雷楚年因涉嫌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伪造公司印章罪被提起公诉。

公允地讲,一码归一码,不能因为雷楚年现在涉嫌犯罪,就否定他当年的英勇。他救助7名同学时的冷静、机敏和勇敢,值得礼赞,其后荣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绝非命运的恩赐,而是恰如其分的褒奖。如果命运不曾拐弯,雷楚年无疑将前程似锦,人生收获更多的丰饶与圆满。可惜,这名少年英雄却走向堕落,如抛物线般摔倒在人生谷底。

雷楚年的悲剧并非孤例。曾在汶川地震时第一个进入汉旺镇的志愿者陈岩,80个小时救出29名生还者,被称为“最牛志愿者”,2013年却因犯诈骗罪获刑。再比如,安徽六安市护士何涛,曾被评为“孝老爱亲”全国道德模范,后因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道德模范称号被撤销„„

无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还是“最牛志愿者”,或者是“全国道德模范”,皆因特定时期的超常表现让人赞扬和钦佩,并被各种嘉奖和荣誉包围。这是一种自我塑造,没有超常的努力甚至要献出生命的危险,他们不会站在道德高地上,也是一种社会乃至官方塑造—正因为他们付出了不一般的代价,在危难时刻的惊人表现异乎常人,社会才愿意表彰他们,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犒赏”他们。自此,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加冕”之路,世人对他们的道德期许也迅速提高。遗憾的是,他们未能按照人们期待的方向走下去,有的人甚至沉沦了。

问题出在哪里?当然与他们自身不检点、自律不严有关,但过滥的荣誉,也给了他们便于变现的机会。一些地方和部门遏制不住树典型的冲动,甚至把树典型、造英雄当成了一种政绩。人为无限放大英雄人物的闪光点,将人的本能无限放大,甚至将之圣人化,这就不正常了。

荣誉加身,英雄人物容易被娇惯,甚至尝到名誉变现的甜头,“一不小心”便会逐渐变坏。以雷楚年为例,走到哪儿都是英雄,最终迷失了自己。他的老师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踏踏实实地读书,梯子只能一格一格地爬,不能从第一格跳到最高一层。雷楚年,就因为这么一个事情,一下子收获了许多,他自己却不能正确面对给予他的这一切。当年雷楚年还未成年,却获得了无以复加的各类荣耀,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自然难以自持。特别是走到哪里都是笑脸,吃得开,资源可轻易变现,名气就是资源,而有时就是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的社会需要英雄,也不乏英雄,对待英雄我们应该赞美,但不能把他们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英雄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过多的荣誉容易让他们迷失。如果英雄不真实,就会让大众疏远;如果英雄获得太多虚空的荣誉,亦会让大众感到虚假。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那些在危险时刻做出英勇事迹的人,也许发自本能,并非出于想受到奖赏才会做。还英雄平静的空间,以及适当的发展机会,而不是过于耀眼的光环,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一些道德英雄的摔倒,带给我们诸多沉重的警示。尊重英雄,就不要给予他们太多太滥的荣誉和“特权”,如果对英雄更理性一些,将精力用在发现平凡中的善,我们的社会将因之更美好,未来也更有质地。(来源:北京青年报)


相关文章

  •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指南
  • 关于印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国食药监械[2011]425号 2011年09月16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查看


  • 医疗器械评价规范
  •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 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一)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1.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责任人: 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主体之一: 3.建立并履行本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应 ...查看


  • 概率的基本性质教案
  • <概率的基本性质>教案 使用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3 教学内容:1.事件间的关系及运算 2.概率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1.了解事件间各种关系的概念,会判断事件间的关系: 2.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知道对立事件的公式,会用 ...查看


  • 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知识点
  • 第三章 概 率 3.1.1 -3.1.2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 ...查看


  •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医疗隐患
  • 附件1: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医疗隐患报告制度 (试行) 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 件的发生,发现诊疗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确保病人安全. 我院根据<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查看


  • 品牌负面曝光事件分类及溢出效应差异研究_余伟萍
  • 2013/02430COMMERCIAL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8X(2013)02-0021-07 品牌负面曝光事件分类及溢出效应差异研究 12 余伟萍,庄爱玲 (1.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都610064:2.成都大学 ...查看


  • 2014中国法治报告:群体性事件
  •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诱因及其应对 本报告收集了中国10年来公开途径可获取的群体性事件信息,通过统计.比对,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规模.特点.诱因,研究了群体性事件所暴露的国家法治发展.政府管理.纠纷化解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查看


  • 长城钻探工程公司HSE事件管理办法
  • 附件 长城钻探工程公司HSE事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长城钻探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各类HSE事件的报告.调查.统计与分析工作,预防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属单位. ...查看


  • 概率的计算
  •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或可能性,是概率论 的基本概念.概率是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一般以一个在0到1之间的实数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越接近1,该事件更可能发生:越接近0,则该事件更不可能发生.人们常说某人有百分之多少 ...查看


  • 突发事件应对法2017.12.2
  • <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答案(全) <突发事件应对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是:( B ) A<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 B <突发事件应对法> C <国家突发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