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思路”,是作者写文章时逐步展开思想,一步一步揭示文章主题的过程,它是分析文章主题形成、理解文章深刻意义必不可少的依据。
“思路”,是作者写文章时逐步展开思想,一步一步揭示文章主题的过程,它是分析文章主题形成、理解文章深刻意义必不可少的依据。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文章的结构就是作者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层次、文章的内在逻辑联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意。
因此,“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是中学生培养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的一环。语文《考试大纲》十分明确地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都十分重视对这个考点的考查,单以湖北卷来说:2004年文学作品阅读《怀表,很老很老了》(骆文)第20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2008年文学作品阅读《雾》(季羡林)第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2009年现代文阅读《书房的窗子》(杨振声)第16题:“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从设题频率可见命题者对此考点的关注程度。不只是湖北卷,全国其他高考语文试卷也多半直接或间接频繁地考查了这个考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从高考的情况来看,考生此题得分情况并不理想。根据学生平时训练和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回答这个问题时所犯的错误不外乎这样几种:①偏离文章思路的主线,在回答问题时不知不觉地转移了方向;②在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时,遗漏了一些重要信息,从而使分析概括失之偏颇;③强拉硬拽不甚相关的联系,结果使本来清晰的文章思路模糊起来;④喧宾夺主,节外生枝的毛病也不少见。针对学生答题时出现的问题,复习备考时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解答此类型题目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 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
我们拿到一篇文章先要快速浏览一遍,对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做到胸中有数,然后来回答命题人提出的问题。
如2004年湖北卷文学作品《怀表,很老很老了》(骆文)第20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如果对文章有了整体的了解,明晰了文章可以分为几层,各层次的内容主要写了些什么,根据题目的要求就可以比较从容地答题。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继,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二、 要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
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是怎么连上的,某一段跟前面哪一句有什么关联,某几段是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都把它辨一辨,想一想。”(叶圣陶)也就是说对文章前后语句段落连贯不连贯,意思周到不周到,都要仔细考虑并明晓其原委。
如2009年湖北卷文学作品阅读《书房的窗子》(杨振声)第16题:“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回答第一问其实很简单,读完全文就知道文章是紧紧围绕窗子来写的,也就是说“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稍难的是“试作简要说明”。第一段,作者介绍了窗子的功用,“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第二段,由“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一句,过渡到写“我独喜欢北窗”,理由是“北窗的光”是“清淡的”“隐约的”“反射的光”,它“来的委婉”,“是那般的清虚可爱”。接下来三、四、五三段展开来继续写喜欢的理由。第三段写“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第四、五两段写“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因为月光实质是一种反射光(太阳的反射光),它更“富有情思”,留给我们广阔的想像空间,不会压迫我们的个性。第六段“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写想象中北窗外的古墙和疏竹,是样那富有情趣。文章的落脚点还是“我独喜欢北窗”。文章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十分紧密。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再来作“简要说明”,便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了。
三、 可以借助文章的关键词句来理清文脉
如2008年湖北卷文学作品阅读《雾》(季羡林)第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雾”是本文的线索,在文中起到了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从文章的结构来看,第一段写“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既是一种交代,也是为下文蓄势;第二、三两段写作者来到加德满都被那儿的雾景吸引,开始“学会欣赏”雾;四段写开始对雾“大唱赞歌”;五、六两段由眼前的雾引发对生活、艺术的哲理思考;最后一段作者写自己“陶醉”在雾境的幻想之中。全文从“不喜欢”到“学会欣赏”,再到“大唱赞歌”,进而深入思考,最后“陶醉”,开合自如,充满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学启迪。在这里,关键词句为我们理清文脉提供了极大方便。
四、 要注意文章的体裁特点
阅读文章先要弄清文章的体裁。体裁不同文章的写法也不同。散文多半具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小说重点是刻画人物性格,它的故事情节一般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议论文则要注意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分析问题的,最后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文章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作者赵志炎系湖北省黄石二中特级教师〕
导语:“思路”,是作者写文章时逐步展开思想,一步一步揭示文章主题的过程,它是分析文章主题形成、理解文章深刻意义必不可少的依据。
“思路”,是作者写文章时逐步展开思想,一步一步揭示文章主题的过程,它是分析文章主题形成、理解文章深刻意义必不可少的依据。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文章的结构就是作者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层次、文章的内在逻辑联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意。
因此,“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是中学生培养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的一环。语文《考试大纲》十分明确地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都十分重视对这个考点的考查,单以湖北卷来说:2004年文学作品阅读《怀表,很老很老了》(骆文)第20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2008年文学作品阅读《雾》(季羡林)第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2009年现代文阅读《书房的窗子》(杨振声)第16题:“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从设题频率可见命题者对此考点的关注程度。不只是湖北卷,全国其他高考语文试卷也多半直接或间接频繁地考查了这个考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从高考的情况来看,考生此题得分情况并不理想。根据学生平时训练和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回答这个问题时所犯的错误不外乎这样几种:①偏离文章思路的主线,在回答问题时不知不觉地转移了方向;②在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时,遗漏了一些重要信息,从而使分析概括失之偏颇;③强拉硬拽不甚相关的联系,结果使本来清晰的文章思路模糊起来;④喧宾夺主,节外生枝的毛病也不少见。针对学生答题时出现的问题,复习备考时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解答此类型题目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 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
我们拿到一篇文章先要快速浏览一遍,对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做到胸中有数,然后来回答命题人提出的问题。
如2004年湖北卷文学作品《怀表,很老很老了》(骆文)第20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如果对文章有了整体的了解,明晰了文章可以分为几层,各层次的内容主要写了些什么,根据题目的要求就可以比较从容地答题。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继,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二、 要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
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是怎么连上的,某一段跟前面哪一句有什么关联,某几段是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都把它辨一辨,想一想。”(叶圣陶)也就是说对文章前后语句段落连贯不连贯,意思周到不周到,都要仔细考虑并明晓其原委。
如2009年湖北卷文学作品阅读《书房的窗子》(杨振声)第16题:“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回答第一问其实很简单,读完全文就知道文章是紧紧围绕窗子来写的,也就是说“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稍难的是“试作简要说明”。第一段,作者介绍了窗子的功用,“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第二段,由“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一句,过渡到写“我独喜欢北窗”,理由是“北窗的光”是“清淡的”“隐约的”“反射的光”,它“来的委婉”,“是那般的清虚可爱”。接下来三、四、五三段展开来继续写喜欢的理由。第三段写“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第四、五两段写“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因为月光实质是一种反射光(太阳的反射光),它更“富有情思”,留给我们广阔的想像空间,不会压迫我们的个性。第六段“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写想象中北窗外的古墙和疏竹,是样那富有情趣。文章的落脚点还是“我独喜欢北窗”。文章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十分紧密。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再来作“简要说明”,便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了。
三、 可以借助文章的关键词句来理清文脉
如2008年湖北卷文学作品阅读《雾》(季羡林)第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雾”是本文的线索,在文中起到了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从文章的结构来看,第一段写“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既是一种交代,也是为下文蓄势;第二、三两段写作者来到加德满都被那儿的雾景吸引,开始“学会欣赏”雾;四段写开始对雾“大唱赞歌”;五、六两段由眼前的雾引发对生活、艺术的哲理思考;最后一段作者写自己“陶醉”在雾境的幻想之中。全文从“不喜欢”到“学会欣赏”,再到“大唱赞歌”,进而深入思考,最后“陶醉”,开合自如,充满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学启迪。在这里,关键词句为我们理清文脉提供了极大方便。
四、 要注意文章的体裁特点
阅读文章先要弄清文章的体裁。体裁不同文章的写法也不同。散文多半具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小说重点是刻画人物性格,它的故事情节一般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议论文则要注意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分析问题的,最后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文章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作者赵志炎系湖北省黄石二中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