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2008-04-16 16:40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

我谈爱乐精神

清华爱乐之友协会会长 舒 文

一、乐者,天地之和也

从协会成立开始,我们就一直强调,欣赏音乐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要仅仅为了欣赏音乐。古人云:“乐者,天地之和也。”正如开普勒所说的“宇宙的音乐”。从广义上说,爱乐就是热烈追求宇宙万物中一切和谐的东西。贝多芬有一句名言:“不要单从事艺术,还要渗透到它最深刻的内容中去,它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因为只有艺术同科学、哲学相结合才能把人提高到神明的境界。”我认为,这个最深刻的内容就是指“宇宙万物的和谐规律”。

日本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在他的物理哲学著作《创造力和直觉》的扉页上,毕恭毕敬地引用了庄子的格言:“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与德国哲学家谢林不谋而和,令人惊叹。“我坚信,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审美方式,它涵盖所有的理念。哲学家必须像诗人那样具有更多的审美力量。没有审美感的哲学家是两脚书橱哲学家,没有审美感,人根本无法成为一个精神富有者。”最高的审美方式必有助于人从事最高理性的活动──现代理论物理研究。这种指导思想在我们的会刊中会得到愈来愈充分彻底的体现。

欣赏音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从纯粹音响技术角度去欣赏,就像许多硬件发烧友所热衷于的,其实这不应该叫欣赏音乐,而是欣赏声音;第二个层次是感性认识,觉得音乐很美,很动听,喜欢听;第三层次是理性认识,开始追问音乐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思想;第四个层次就是上升到了信仰的境界,音乐已经成为你生命本能冲动的需要,一天不听就难受,如同阳光、空气、水分一样不可缺少。尼采说,没有音乐的生活,简直就是非人的生活。这种境界应该是我们大家所共同追求的。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像爱乐之友协会的干事们这种工作的热情是少见的。那么这种热情从何而来?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这样分析,高峰体验──即出于最佳状态的时刻,感到敬畏、强烈的幸福、狂喜、完美或欣慰的时刻──是人的一生中最能发挥作用,感到坚强、自信、能完全支配自己的时刻,人会比平时更有自发性,更善于表达,并有一种超脱了过去及未来的感觉。很多人在快乐的时刻或之后,都感到很幸运,心怀感激之情。结果他们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甚至会有一种要在这个世界马上做点好事作为报偿的愿望,并热切希望他人一起来分享这种神秘的最高精神愉悦。马斯洛发现高峰体验带有几乎每个教派和每种信仰上认为属于宗教经验的极大多数特点。在高峰体验期间,人能更好地认识现实本身,在这种时刻他们能像许多哲学家和神学家那样洞察现实的统一的本来面目。著名的犹太指挥大师布鲁诺瓦尔特曾言:“绝对音乐──比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的行板,凭其本身的素质,就可以产生只有通过宗教才能达到的精神升华。”毫无疑问,作为艺术之王的音乐最能够、最善于导致激发人类的高峰体验!

“净化──心灵摆脱卑劣龌龊的东西,生命超脱日常生活操劳的枯燥单调。净化是使心灵不受腐蚀的修身

养性之道,它一再使人对世界的观感一新,恢复情感的纯洁性,恢复使人透过习惯、礼节、刻板公式看到现象本质的思维的健康的单纯性。艺术„„净化的。它呼唤人的光明善良的东西,焦点聚集在人体内的善的小结晶来培养它们,帮助人超脱自我的狭隘性,使他精神焕发,想象力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耶波鲁尼娜)欣赏音乐当然可以陶冶情操,塑造美的心灵,这更多的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凡是读过黑格尔《美学》的人,都会发觉著作中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简直就是贝多芬全部作品最深刻的文字注脚。黑格尔指出:“如果我们一般可以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看成是灵魂的一种解放,看成是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因为艺术通过供观照的形象可以缓和最严酷的悲惨命运,使它成为欣赏的对象──那么,把这种自由推向高峰的就是音乐。”贝多芬的音乐是什么?若借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贝多芬的“音乐是把对立的情感和两个思想极端结合在一起”。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欣赏纯正的古典音乐,培养一种深沉广博的气质,带给你一种思考严肃的重大问题的氛围和动力,以及深入到事物本质中去的穿透力。从而拓宽思维的广度、高度、深度、力度,即拓展思维的自由度,让你的思维想象力天马行空,纵横驰骋,不为任何权威、教条、偏见所束缚,以一种更高的审美方式来参悟、探索未知的世界,成为一个精神王国中真正独立自由的人。

二、博览群书

每个会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修养,包括哲学、美学、文学、美术等等。除了欣赏音乐外,还应多读书,多思考。贝多芬不但在音乐上吸取了诸位前辈大师的优点,而且在哲学、科学、文学各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经常是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精心阅读了大量的名著、伟人传记,从古希腊哲学、文学,莎士比亚戏剧,到牛顿力学、康德哲学、歌德和席勒的文学作品。在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他写到:“一个人要在二十八岁我这样的年纪就成为一个哲学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艺术家要做到这一点比别人更难。”他曾仔细研读了康德的许多哲学著作,并做了大量的批注和心得体会。在西方音乐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像贝多芬那样多地谈论过哲学。因为康德的哲学那种探天索地识人的精神渗进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所以贝多芬的作品才在思想内容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贝多芬的伟大成就正在于让他的音乐陈述德国古典哲学。如果没有这种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他怎么可能创造出开天辟地、气吞山河、雷鸣电闪、拥抱宇宙、超越时空、气魄雄浑的作品呢?那么作为欣赏者,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功底,也是不可能真正领悟贝多芬音乐中所蕴含的精深博大的思想。也许你会感到很激动,但这只是一种肤浅、表面的感觉。贝多芬音乐包涵了太多的东西!

美国的许多名牌大学都开设了“东西方文化课”,如斯坦福大学规定:学生必须在头三学期内精读至少以下十五种西方经典:《希伯来圣经创世纪》;《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主要章节;至少一部古希腊悲剧;柏拉图《理想国》一至七章的主要段落;《圣经新约》节选,至少包含一部福音书;奥古斯汀《忏悔录》一至九章;但丁《神曲炼狱篇》;莫尔《乌托邦》;马基亚维利《君主论》;路德《论基督教自由》;伽利略《星座信息》、《试验家》;伏尔泰《老实人》;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达尔文《选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纲要》、《文明与缺憾》。另外每学期还必须阅读一部非西方经典,如《可兰经》、《罗摩衍那》、老子、孔子、《源氏物语》等,还必须用一部经典来讨论诸如阶级、种族或性别的问题。大家可以自己衡量一下,读了这么多年大学,到底念过几本书?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几个人念过《共产党宣言》?又有多少人了解我们老祖宗的哲学思想?

我们许多人先天不足,营养不良,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是畸形的、片面的,这主要靠自己觉醒主动去弥补。大学生是文化的承担者,所有大学生必须熟读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人类文化必须在他们身上传下去。阅

读经典是灵魂的畅游,是智慧的训练。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把大学生培养成心胸开阔、理智健全、沉稳刚毅、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现代国民,这是我们整个大学教育的根基。我认为哲学、科学、音乐、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康德、爱因斯坦、贝多芬、托尔斯泰,一定要抽出时间仔细研究他们的原著或传记,尤其要多读大师的自传。另外对近代的尼采、罗素、罗曼罗兰、波普等人应多加关注。赵鑫珊这位学者值得大家注意,他写的《贝多芬之魂》、《莫扎特之魂》、《科学哲学艺术断想》、《哲学与人类文化》很好,颇有启发,他把科学、哲学、艺术、宗教完美地结合起来。《傅雷传》、《傅雷家书》、《与傅聪谈音乐》也值得一读,有人这么评论:“多年以来,我尚未见到一篇哪怕是与傅雷先生当年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莫扎特生平简介相比肩的文章。”如果见到什么好书,不妨相互推荐一下。

三、高谈阔论

现在清华同学之间对话交流的气氛很淡。有时许多同学在一起谈论的净是些琐碎无聊的问题。在清华园里,或吃饭,或打开水,或走在路上,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计算机语句方面的讨论,很少听到有人在谈论稍微抽象一点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逍遥派,一直到爱因斯坦奥林匹亚科学院三人小组,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还有萨特的“四人帮”,始终洋溢着热烈讨论的学术传统。可以说,整个西方文明史就是一部讨论、争论的历史。许多西方学术名著也是以对话的体裁撰写的。只有通过对话、辩论,相互激发,取长补短,思想的火花才能爆发出来。否则思维局限于自己的脑袋里,越来越单面化、片面化,有时还会钻牛角尖。

我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这就是当代大哲学家罗素。大学时他学的是数学,当时剑桥大学的教育简直就是柏拉图教育理想的一个样板。他们把一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数学,把另一部分时间用来和学友们讨论各种学科方面的问题。这些讨论几乎抵得上是“一部柏拉图每日对话大全”。中心讨论各种各样问题的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小团体,因为它的人员有一种排外性,所以它的存在几乎是一种秘密。每星期六晚上,他们就在彼此的房间里聚会,一直谈论到深夜,星期天早餐时再聚到一起接着谈,然后出去一整天漫步徜徉,还是一边走一边谈。在这些讨论中,他的性格和智力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他似乎是“新世界中的一个全新的人”,如今他已学会手握烟斗吞云吐雾,整天整夜地与学友高谈阔论。他通过与朋友们交谈所得到的启发比他从大学课程中得到的更多。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很多很多。晚年时康德每天中午邀请朋友到家中午餐聚谈,他们海阔天空,什么都谈,就是不谈哲学。我认为会员们应该多交流,多讨论,什么问题都可以讨论,不一定非要讨论音乐,也不一定要人家围坐在一起正式讨论。我曾空想,理想大学的一个基本要素,教授、学生应该吃住在一起,经常可以见面,随时可以讨论问题。可现在的状况呢?学生与教授的接触机会甚少。总之,学术讨论应该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

四、对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反思

现在新闻媒介一直在宣传和探讨:全校师生雄心勃勃争取在建校100周年(2011年)把清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更多的人从硬件比较如基础设施、科研经费等方面感到了紧迫感。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为什么老清华(尤其是西南联大)在那样差的条件下却造就了那么多的世界级大师,形成群星灿烂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软件的教育方式、教育体制。

1952年院校调整,文理合并到北京大学,工科合并到清华大学,结果清华元气大伤。从此清华变成了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清华几十年来辛辛苦苦创建的、曾经造就了众多杰出人才的闻名遐迩的文学院、理学院就这样靠行政干预被挖走了。据说当时许多教授对清华是深怀感情的,很不情愿地离开了清华,没有办法。94年7月《读书》杂志《清华园里可读书?》一文评述:“四十多年来清华大学出了很多大官,但是不出大学问家、大艺术家。”这也难怪,一所工科院校能出大学问家、大艺术家吗?显然大学问家、大艺术家多半是从事文理学科的。不过反问一下,四十多年来,作为文理院校的北京大学又出了多少世界级的大师呢?归根结底在于软件的教育方式、教育体制。

许多人总喜欢把北大、清华做一番比较,一个是工科院校,一个是文理院校,怎能比较?清华人爱说北大人学风浮躁、不切实际,北大人爱说清华人过于现实、思想僵化。其实这是很自然的,工科学生接触的是些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难免有些现实;文理学生总有些理想化。为何不放下架子,多看看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岂不很好?事实上,很遗憾,一墙之隔的北大、清华交流并不很多。

虽然现在高等教育愈来愈普及,许多大学已经成了流水线的人才加工厂,但是作为国家大脑神经中枢的名牌大学必须实施灵活自由的精英教育,因为他们将主宰国家的命运,可现在清华有愈来愈演变成流水线加工厂的趋势。跟普通大学相比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有位老校友指出,现在的清华大学离国外工学院的要求还差一截,只能算清华高等专科学校。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对于创建世界一流到底有多大的把握和信心?今天清华几乎罗致了全国近半数的高分考生,家长、老师们对他们寄托了多大的希望?清华负了这么重大的责任,我们能否把他们培养成杰出人才?

老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应该拥有并培养出一批世界级的大师。任何一个领域里的大师首先是一位思想家,并拥有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是真善美结合的完美化身。这就需要通过真正的纯粹的哲学训练来造就,培养一种理性的、客观的、彻底的独立批判能力。说实话,我们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教育(真)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是我最关注的问题;其次是伦理学教育(善);最后是艺术教育(美)。请仔细读一读美国大学的哲学教材《哲学──理论与实践》,下面附有第一章“哲学和哲学的功用”提要。请仔细对照一下,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种种偏见、狭隘、束缚、无知,如此哲学背景怎能有创造性的大作为?我念完这本书后,感到惭愧。其中宗教哲学部分还包括了佛教和中国的宗教,有几个人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观念?爱因斯坦说:“在科学上有伟大创造成就的人,全都浸染着真正的宗教观念。”让学生们接受纯粹的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真正的科学精神,这是我们整个大学教育中根本的根本。狠下苦功,广招贤才,在不久的将来使清华重新成为文法理工并存的综合性大学,形成“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良好风气。这样各个领域的师生就有机会相互交流,也容易促成交叉学科的发展。我很佩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他提出的各种办学思想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我很欣赏某艺术院校校长在迎新会上的谈话:本校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数得着的,本校是培养大师的地方,只要每届出了一两位大师,那么我们的教育就算成功了,甚至其他师生作为铺垫都没有关系,哪怕出几个怪才也可以。如果同学们有什么要求和意见,请尽管提出来。只要我们做得到的,我们将充分满足大家的要求。在他任内,该校果然出了许多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家。作为名牌大学的清华大学理应成为大师的摇篮。从科学史上可见,人类主要科学成果的80%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完成的。当然也不否认现代科学研究的集体协作。只要是有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我们都应当尽力采用。怎样才能让这

些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呢?

首先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机会。我们既不能自由选择寝室,也不能调换专业;我们既不能打破班级概念,又不能让学制更加灵活自如。管得太多,限制太死,对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十分有害的。因为杰出人物真正的创造力源泉来自内在的、强烈的本能冲动!西方著名大学的灵活自由暂且不提,只要看一看近邻日本著名的京都大学。京都大学曾经培养了三位本土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一位赴美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力地加强了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他们分别是汤川秀树(1949物理)、朝永振一郎(1965物理)、福井谦一(1981化学)、利川根井(1987生物)。说实话,中国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能与汤川秀树先生相媲美的。为什么京都大学能持续不断地培养出一流的世界级人才?就是因为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机会,并予以适当的引导。首先是选课、选专业自由,允许调换;其次是何时完成学业自由,毕业后想要留在学校继续学习其他课程都是允许的。哪像我们的学生宿舍管理科气势汹汹,“限定你三天内离校,否则„„”?牛津大学当然更是如此,学生入学后,每人都有一个导师,根据你的情况为你出谋划策,帮助你选课、选专业等等,过了两年后才进行第一次考试。导师与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在一起吃饭,气氛轻松自如,什么问题都可以讨论。其实各种各样的规定限制都是人制定的,反过来又束缚了自己的手脚,甚至被异化了。必须打破那些毫无道理的规定,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气氛!

其次,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有许多同学跟我说:“你们的活动很好,可惜学习任务太重,没有时间参加。”清华学生被沉重的课程压得喘不过气来,许多同学难得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看自己想看的书籍。我平常接触到有些同学,从谈话中我发现,由于长期受升学考试压力的摧残,他们已经失去了起码的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成为一架越来越听话的、没有个性的被动的接受机器。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种教育体制下的悲剧。

爱因斯坦说:“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的和太杂的学科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教育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项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爱因斯坦若被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赶得死里逃生,十六岁的他哪有时间去胡思乱想:如果我跟着光线跑,那么看到的光线电磁振荡将如何?在专利局工作期间,他抓住宝贵的一点点闲暇时间,偷偷摸摸地搞自己的运算。经过十年的痛苦思考,他终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从学术研究的起源看,古希腊雅典的贵族阶级利用他们的一部分闲暇,不带任何功利地进行哲学的思考和探索,为人类文明的事业作出了永久的重大贡献。只是到了近代,学术研究更多地已成为一种谋生的功利性职业。没有闲暇时间,就无法进行回味、反思。“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建议有些同学干脆停学一段时间或毕业后休闲一年半载,干完自己想做的事情,读完自己想读的书籍,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对有些问题进行深刻的思索。

一个人一生中如果没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就接触不到许多美好的东西。不管你如何忙,都要拿出时间来欣赏艺术。艺术欣赏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达尔文在晚年时曾感慨地说:“如果让我再过一辈子的话,我一定要每周拿出部分时间来欣赏音乐或朗诵诗歌,让那些渐渐死去的神经细胞重新活跃起来。”爱因斯坦惜时如金,可是他欣赏音乐或弹钢琴、拉小提琴,一连几个小时,毫不在乎。美国氢弹之父泰勒40年代在洛斯阿拉莫斯原子弹基地从事紧张的研究工作,但他每天总要拿出几个小时来弹奏钢琴。因为在集体公寓影响他人休息,他就偷偷地搬到别的地方去住,继续弹奏他的钢琴。许多人活了一辈子,竟然

未能好好地欣赏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实在令人遗憾。他们一直不知道,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始终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唯有音乐,才能把人引领到最高的最纯粹的精神世界。这才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如果清华不从根本上彻底改变现存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给学生们更多的自由发展机会和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人看待,别说再过20年,就是50年,100年,也不可能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五、扶持和发展学生协会的工作

随着学分制的全面推行,班级概念会逐渐淡化。以班、系为单位搞活动,仅仅是因为同属于一个专业。同学们在一起搞课外活动,首先要兴趣爱好相投,或价值观念一致,否则没有什么意义。学生协会将会越来越发挥它的重要功能,而且还有助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受益无穷。据一个老清华说,以前没有班级一说。在西方国家,大学生对班的概念很淡薄,学生会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组织,有点像我们的常代会,一般不主办什么活动,主要由协会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哈佛大学就有上百个协会和俱乐部,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团体。在这样的集体中活动,学生的天性、才能、爱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施展。我建议学校应该拨出专款来扶持某些主要的学生协会,并下达明确的政策鼓励学生建立和开展各种各样的协会活动。

我在大学时,很少参加班级活动,实在没有兴趣,有时去也是出于无奈。但我们有一个三、四人的小团体,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这是我最快活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动辄以“缺乏集体观念”、“个人主义”批评。很多中国人对小团体也看不惯,冠之以“一小撮”。但我仍我行我素。现在许多正式的学生组织开展活动总是好大喜功,追求轰动效应,喜欢做一些表面的虚功,倒不如为同学们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工作。许多人总抱怨清华气氛沉闷,为什么自己不主动起来改变一下周围的气氛呢?其实,每个清华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声明一下,我们发起成立爱乐之友协会是92年底酝酿,93年3月正式成立的,是完全自发的。这跟江.泽.民主席在两.会期间发表的关于支持高雅艺术的讲话没有什么联系,完全属于巧合。我们协会的工作应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细水长流,不要去赶时髦,趋逢潮流,也不要去追求什么轰动效应。我们应该长期坚持不懈地在提高清华人的音乐文化素质上做些扎扎实实的工作,在普及上下功夫,为高雅音乐的发展培育出一块优良的土壤。说得口气再大一些,为弘扬老清华的纯正的优良学术文化传统尽一份实实在在的微薄努力。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2008-04-16 16:40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

我谈爱乐精神

清华爱乐之友协会会长 舒 文

一、乐者,天地之和也

从协会成立开始,我们就一直强调,欣赏音乐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要仅仅为了欣赏音乐。古人云:“乐者,天地之和也。”正如开普勒所说的“宇宙的音乐”。从广义上说,爱乐就是热烈追求宇宙万物中一切和谐的东西。贝多芬有一句名言:“不要单从事艺术,还要渗透到它最深刻的内容中去,它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因为只有艺术同科学、哲学相结合才能把人提高到神明的境界。”我认为,这个最深刻的内容就是指“宇宙万物的和谐规律”。

日本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在他的物理哲学著作《创造力和直觉》的扉页上,毕恭毕敬地引用了庄子的格言:“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与德国哲学家谢林不谋而和,令人惊叹。“我坚信,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审美方式,它涵盖所有的理念。哲学家必须像诗人那样具有更多的审美力量。没有审美感的哲学家是两脚书橱哲学家,没有审美感,人根本无法成为一个精神富有者。”最高的审美方式必有助于人从事最高理性的活动──现代理论物理研究。这种指导思想在我们的会刊中会得到愈来愈充分彻底的体现。

欣赏音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从纯粹音响技术角度去欣赏,就像许多硬件发烧友所热衷于的,其实这不应该叫欣赏音乐,而是欣赏声音;第二个层次是感性认识,觉得音乐很美,很动听,喜欢听;第三层次是理性认识,开始追问音乐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思想;第四个层次就是上升到了信仰的境界,音乐已经成为你生命本能冲动的需要,一天不听就难受,如同阳光、空气、水分一样不可缺少。尼采说,没有音乐的生活,简直就是非人的生活。这种境界应该是我们大家所共同追求的。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像爱乐之友协会的干事们这种工作的热情是少见的。那么这种热情从何而来?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这样分析,高峰体验──即出于最佳状态的时刻,感到敬畏、强烈的幸福、狂喜、完美或欣慰的时刻──是人的一生中最能发挥作用,感到坚强、自信、能完全支配自己的时刻,人会比平时更有自发性,更善于表达,并有一种超脱了过去及未来的感觉。很多人在快乐的时刻或之后,都感到很幸运,心怀感激之情。结果他们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甚至会有一种要在这个世界马上做点好事作为报偿的愿望,并热切希望他人一起来分享这种神秘的最高精神愉悦。马斯洛发现高峰体验带有几乎每个教派和每种信仰上认为属于宗教经验的极大多数特点。在高峰体验期间,人能更好地认识现实本身,在这种时刻他们能像许多哲学家和神学家那样洞察现实的统一的本来面目。著名的犹太指挥大师布鲁诺瓦尔特曾言:“绝对音乐──比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的行板,凭其本身的素质,就可以产生只有通过宗教才能达到的精神升华。”毫无疑问,作为艺术之王的音乐最能够、最善于导致激发人类的高峰体验!

“净化──心灵摆脱卑劣龌龊的东西,生命超脱日常生活操劳的枯燥单调。净化是使心灵不受腐蚀的修身

养性之道,它一再使人对世界的观感一新,恢复情感的纯洁性,恢复使人透过习惯、礼节、刻板公式看到现象本质的思维的健康的单纯性。艺术„„净化的。它呼唤人的光明善良的东西,焦点聚集在人体内的善的小结晶来培养它们,帮助人超脱自我的狭隘性,使他精神焕发,想象力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耶波鲁尼娜)欣赏音乐当然可以陶冶情操,塑造美的心灵,这更多的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凡是读过黑格尔《美学》的人,都会发觉著作中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简直就是贝多芬全部作品最深刻的文字注脚。黑格尔指出:“如果我们一般可以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看成是灵魂的一种解放,看成是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因为艺术通过供观照的形象可以缓和最严酷的悲惨命运,使它成为欣赏的对象──那么,把这种自由推向高峰的就是音乐。”贝多芬的音乐是什么?若借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贝多芬的“音乐是把对立的情感和两个思想极端结合在一起”。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欣赏纯正的古典音乐,培养一种深沉广博的气质,带给你一种思考严肃的重大问题的氛围和动力,以及深入到事物本质中去的穿透力。从而拓宽思维的广度、高度、深度、力度,即拓展思维的自由度,让你的思维想象力天马行空,纵横驰骋,不为任何权威、教条、偏见所束缚,以一种更高的审美方式来参悟、探索未知的世界,成为一个精神王国中真正独立自由的人。

二、博览群书

每个会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修养,包括哲学、美学、文学、美术等等。除了欣赏音乐外,还应多读书,多思考。贝多芬不但在音乐上吸取了诸位前辈大师的优点,而且在哲学、科学、文学各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经常是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精心阅读了大量的名著、伟人传记,从古希腊哲学、文学,莎士比亚戏剧,到牛顿力学、康德哲学、歌德和席勒的文学作品。在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他写到:“一个人要在二十八岁我这样的年纪就成为一个哲学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艺术家要做到这一点比别人更难。”他曾仔细研读了康德的许多哲学著作,并做了大量的批注和心得体会。在西方音乐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像贝多芬那样多地谈论过哲学。因为康德的哲学那种探天索地识人的精神渗进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所以贝多芬的作品才在思想内容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贝多芬的伟大成就正在于让他的音乐陈述德国古典哲学。如果没有这种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他怎么可能创造出开天辟地、气吞山河、雷鸣电闪、拥抱宇宙、超越时空、气魄雄浑的作品呢?那么作为欣赏者,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功底,也是不可能真正领悟贝多芬音乐中所蕴含的精深博大的思想。也许你会感到很激动,但这只是一种肤浅、表面的感觉。贝多芬音乐包涵了太多的东西!

美国的许多名牌大学都开设了“东西方文化课”,如斯坦福大学规定:学生必须在头三学期内精读至少以下十五种西方经典:《希伯来圣经创世纪》;《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主要章节;至少一部古希腊悲剧;柏拉图《理想国》一至七章的主要段落;《圣经新约》节选,至少包含一部福音书;奥古斯汀《忏悔录》一至九章;但丁《神曲炼狱篇》;莫尔《乌托邦》;马基亚维利《君主论》;路德《论基督教自由》;伽利略《星座信息》、《试验家》;伏尔泰《老实人》;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达尔文《选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纲要》、《文明与缺憾》。另外每学期还必须阅读一部非西方经典,如《可兰经》、《罗摩衍那》、老子、孔子、《源氏物语》等,还必须用一部经典来讨论诸如阶级、种族或性别的问题。大家可以自己衡量一下,读了这么多年大学,到底念过几本书?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几个人念过《共产党宣言》?又有多少人了解我们老祖宗的哲学思想?

我们许多人先天不足,营养不良,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是畸形的、片面的,这主要靠自己觉醒主动去弥补。大学生是文化的承担者,所有大学生必须熟读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人类文化必须在他们身上传下去。阅

读经典是灵魂的畅游,是智慧的训练。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把大学生培养成心胸开阔、理智健全、沉稳刚毅、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现代国民,这是我们整个大学教育的根基。我认为哲学、科学、音乐、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康德、爱因斯坦、贝多芬、托尔斯泰,一定要抽出时间仔细研究他们的原著或传记,尤其要多读大师的自传。另外对近代的尼采、罗素、罗曼罗兰、波普等人应多加关注。赵鑫珊这位学者值得大家注意,他写的《贝多芬之魂》、《莫扎特之魂》、《科学哲学艺术断想》、《哲学与人类文化》很好,颇有启发,他把科学、哲学、艺术、宗教完美地结合起来。《傅雷传》、《傅雷家书》、《与傅聪谈音乐》也值得一读,有人这么评论:“多年以来,我尚未见到一篇哪怕是与傅雷先生当年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莫扎特生平简介相比肩的文章。”如果见到什么好书,不妨相互推荐一下。

三、高谈阔论

现在清华同学之间对话交流的气氛很淡。有时许多同学在一起谈论的净是些琐碎无聊的问题。在清华园里,或吃饭,或打开水,或走在路上,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计算机语句方面的讨论,很少听到有人在谈论稍微抽象一点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逍遥派,一直到爱因斯坦奥林匹亚科学院三人小组,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还有萨特的“四人帮”,始终洋溢着热烈讨论的学术传统。可以说,整个西方文明史就是一部讨论、争论的历史。许多西方学术名著也是以对话的体裁撰写的。只有通过对话、辩论,相互激发,取长补短,思想的火花才能爆发出来。否则思维局限于自己的脑袋里,越来越单面化、片面化,有时还会钻牛角尖。

我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这就是当代大哲学家罗素。大学时他学的是数学,当时剑桥大学的教育简直就是柏拉图教育理想的一个样板。他们把一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数学,把另一部分时间用来和学友们讨论各种学科方面的问题。这些讨论几乎抵得上是“一部柏拉图每日对话大全”。中心讨论各种各样问题的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小团体,因为它的人员有一种排外性,所以它的存在几乎是一种秘密。每星期六晚上,他们就在彼此的房间里聚会,一直谈论到深夜,星期天早餐时再聚到一起接着谈,然后出去一整天漫步徜徉,还是一边走一边谈。在这些讨论中,他的性格和智力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他似乎是“新世界中的一个全新的人”,如今他已学会手握烟斗吞云吐雾,整天整夜地与学友高谈阔论。他通过与朋友们交谈所得到的启发比他从大学课程中得到的更多。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很多很多。晚年时康德每天中午邀请朋友到家中午餐聚谈,他们海阔天空,什么都谈,就是不谈哲学。我认为会员们应该多交流,多讨论,什么问题都可以讨论,不一定非要讨论音乐,也不一定要人家围坐在一起正式讨论。我曾空想,理想大学的一个基本要素,教授、学生应该吃住在一起,经常可以见面,随时可以讨论问题。可现在的状况呢?学生与教授的接触机会甚少。总之,学术讨论应该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

四、对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反思

现在新闻媒介一直在宣传和探讨:全校师生雄心勃勃争取在建校100周年(2011年)把清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更多的人从硬件比较如基础设施、科研经费等方面感到了紧迫感。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为什么老清华(尤其是西南联大)在那样差的条件下却造就了那么多的世界级大师,形成群星灿烂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软件的教育方式、教育体制。

1952年院校调整,文理合并到北京大学,工科合并到清华大学,结果清华元气大伤。从此清华变成了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清华几十年来辛辛苦苦创建的、曾经造就了众多杰出人才的闻名遐迩的文学院、理学院就这样靠行政干预被挖走了。据说当时许多教授对清华是深怀感情的,很不情愿地离开了清华,没有办法。94年7月《读书》杂志《清华园里可读书?》一文评述:“四十多年来清华大学出了很多大官,但是不出大学问家、大艺术家。”这也难怪,一所工科院校能出大学问家、大艺术家吗?显然大学问家、大艺术家多半是从事文理学科的。不过反问一下,四十多年来,作为文理院校的北京大学又出了多少世界级的大师呢?归根结底在于软件的教育方式、教育体制。

许多人总喜欢把北大、清华做一番比较,一个是工科院校,一个是文理院校,怎能比较?清华人爱说北大人学风浮躁、不切实际,北大人爱说清华人过于现实、思想僵化。其实这是很自然的,工科学生接触的是些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难免有些现实;文理学生总有些理想化。为何不放下架子,多看看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岂不很好?事实上,很遗憾,一墙之隔的北大、清华交流并不很多。

虽然现在高等教育愈来愈普及,许多大学已经成了流水线的人才加工厂,但是作为国家大脑神经中枢的名牌大学必须实施灵活自由的精英教育,因为他们将主宰国家的命运,可现在清华有愈来愈演变成流水线加工厂的趋势。跟普通大学相比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有位老校友指出,现在的清华大学离国外工学院的要求还差一截,只能算清华高等专科学校。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对于创建世界一流到底有多大的把握和信心?今天清华几乎罗致了全国近半数的高分考生,家长、老师们对他们寄托了多大的希望?清华负了这么重大的责任,我们能否把他们培养成杰出人才?

老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应该拥有并培养出一批世界级的大师。任何一个领域里的大师首先是一位思想家,并拥有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是真善美结合的完美化身。这就需要通过真正的纯粹的哲学训练来造就,培养一种理性的、客观的、彻底的独立批判能力。说实话,我们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教育(真)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是我最关注的问题;其次是伦理学教育(善);最后是艺术教育(美)。请仔细读一读美国大学的哲学教材《哲学──理论与实践》,下面附有第一章“哲学和哲学的功用”提要。请仔细对照一下,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种种偏见、狭隘、束缚、无知,如此哲学背景怎能有创造性的大作为?我念完这本书后,感到惭愧。其中宗教哲学部分还包括了佛教和中国的宗教,有几个人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观念?爱因斯坦说:“在科学上有伟大创造成就的人,全都浸染着真正的宗教观念。”让学生们接受纯粹的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真正的科学精神,这是我们整个大学教育中根本的根本。狠下苦功,广招贤才,在不久的将来使清华重新成为文法理工并存的综合性大学,形成“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良好风气。这样各个领域的师生就有机会相互交流,也容易促成交叉学科的发展。我很佩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他提出的各种办学思想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我很欣赏某艺术院校校长在迎新会上的谈话:本校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数得着的,本校是培养大师的地方,只要每届出了一两位大师,那么我们的教育就算成功了,甚至其他师生作为铺垫都没有关系,哪怕出几个怪才也可以。如果同学们有什么要求和意见,请尽管提出来。只要我们做得到的,我们将充分满足大家的要求。在他任内,该校果然出了许多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家。作为名牌大学的清华大学理应成为大师的摇篮。从科学史上可见,人类主要科学成果的80%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完成的。当然也不否认现代科学研究的集体协作。只要是有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我们都应当尽力采用。怎样才能让这

些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呢?

首先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机会。我们既不能自由选择寝室,也不能调换专业;我们既不能打破班级概念,又不能让学制更加灵活自如。管得太多,限制太死,对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十分有害的。因为杰出人物真正的创造力源泉来自内在的、强烈的本能冲动!西方著名大学的灵活自由暂且不提,只要看一看近邻日本著名的京都大学。京都大学曾经培养了三位本土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一位赴美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力地加强了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他们分别是汤川秀树(1949物理)、朝永振一郎(1965物理)、福井谦一(1981化学)、利川根井(1987生物)。说实话,中国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能与汤川秀树先生相媲美的。为什么京都大学能持续不断地培养出一流的世界级人才?就是因为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机会,并予以适当的引导。首先是选课、选专业自由,允许调换;其次是何时完成学业自由,毕业后想要留在学校继续学习其他课程都是允许的。哪像我们的学生宿舍管理科气势汹汹,“限定你三天内离校,否则„„”?牛津大学当然更是如此,学生入学后,每人都有一个导师,根据你的情况为你出谋划策,帮助你选课、选专业等等,过了两年后才进行第一次考试。导师与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在一起吃饭,气氛轻松自如,什么问题都可以讨论。其实各种各样的规定限制都是人制定的,反过来又束缚了自己的手脚,甚至被异化了。必须打破那些毫无道理的规定,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气氛!

其次,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有许多同学跟我说:“你们的活动很好,可惜学习任务太重,没有时间参加。”清华学生被沉重的课程压得喘不过气来,许多同学难得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看自己想看的书籍。我平常接触到有些同学,从谈话中我发现,由于长期受升学考试压力的摧残,他们已经失去了起码的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成为一架越来越听话的、没有个性的被动的接受机器。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种教育体制下的悲剧。

爱因斯坦说:“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的和太杂的学科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教育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项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爱因斯坦若被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赶得死里逃生,十六岁的他哪有时间去胡思乱想:如果我跟着光线跑,那么看到的光线电磁振荡将如何?在专利局工作期间,他抓住宝贵的一点点闲暇时间,偷偷摸摸地搞自己的运算。经过十年的痛苦思考,他终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从学术研究的起源看,古希腊雅典的贵族阶级利用他们的一部分闲暇,不带任何功利地进行哲学的思考和探索,为人类文明的事业作出了永久的重大贡献。只是到了近代,学术研究更多地已成为一种谋生的功利性职业。没有闲暇时间,就无法进行回味、反思。“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建议有些同学干脆停学一段时间或毕业后休闲一年半载,干完自己想做的事情,读完自己想读的书籍,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对有些问题进行深刻的思索。

一个人一生中如果没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就接触不到许多美好的东西。不管你如何忙,都要拿出时间来欣赏艺术。艺术欣赏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达尔文在晚年时曾感慨地说:“如果让我再过一辈子的话,我一定要每周拿出部分时间来欣赏音乐或朗诵诗歌,让那些渐渐死去的神经细胞重新活跃起来。”爱因斯坦惜时如金,可是他欣赏音乐或弹钢琴、拉小提琴,一连几个小时,毫不在乎。美国氢弹之父泰勒40年代在洛斯阿拉莫斯原子弹基地从事紧张的研究工作,但他每天总要拿出几个小时来弹奏钢琴。因为在集体公寓影响他人休息,他就偷偷地搬到别的地方去住,继续弹奏他的钢琴。许多人活了一辈子,竟然

未能好好地欣赏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实在令人遗憾。他们一直不知道,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始终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唯有音乐,才能把人引领到最高的最纯粹的精神世界。这才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如果清华不从根本上彻底改变现存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给学生们更多的自由发展机会和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人看待,别说再过20年,就是50年,100年,也不可能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五、扶持和发展学生协会的工作

随着学分制的全面推行,班级概念会逐渐淡化。以班、系为单位搞活动,仅仅是因为同属于一个专业。同学们在一起搞课外活动,首先要兴趣爱好相投,或价值观念一致,否则没有什么意义。学生协会将会越来越发挥它的重要功能,而且还有助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受益无穷。据一个老清华说,以前没有班级一说。在西方国家,大学生对班的概念很淡薄,学生会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组织,有点像我们的常代会,一般不主办什么活动,主要由协会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哈佛大学就有上百个协会和俱乐部,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团体。在这样的集体中活动,学生的天性、才能、爱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施展。我建议学校应该拨出专款来扶持某些主要的学生协会,并下达明确的政策鼓励学生建立和开展各种各样的协会活动。

我在大学时,很少参加班级活动,实在没有兴趣,有时去也是出于无奈。但我们有一个三、四人的小团体,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这是我最快活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动辄以“缺乏集体观念”、“个人主义”批评。很多中国人对小团体也看不惯,冠之以“一小撮”。但我仍我行我素。现在许多正式的学生组织开展活动总是好大喜功,追求轰动效应,喜欢做一些表面的虚功,倒不如为同学们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工作。许多人总抱怨清华气氛沉闷,为什么自己不主动起来改变一下周围的气氛呢?其实,每个清华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声明一下,我们发起成立爱乐之友协会是92年底酝酿,93年3月正式成立的,是完全自发的。这跟江.泽.民主席在两.会期间发表的关于支持高雅艺术的讲话没有什么联系,完全属于巧合。我们协会的工作应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细水长流,不要去赶时髦,趋逢潮流,也不要去追求什么轰动效应。我们应该长期坚持不懈地在提高清华人的音乐文化素质上做些扎扎实实的工作,在普及上下功夫,为高雅音乐的发展培育出一块优良的土壤。说得口气再大一些,为弘扬老清华的纯正的优良学术文化传统尽一份实实在在的微薄努力。


相关文章

  •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1
  •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E度很难想象在很早以前地球是个什么样子,美丽的山川河流,矫健的飞禽走兽,茂密的森林,明媚的阳光,蔚蓝的苍穹.可是曾几何时,这已经成了人们在科幻中想象的世界.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人们开始征 ...查看


  • 论庄子"至人"蕴含的美学思想
  •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卷第1期Vol. 2,No. 1 2001年3月Mar. ,2001Journal of Wuxi U 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Soci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


  • 庄子与李白
  • 研究一个文学家,最好从他最有说明力的两点去研究:一是他本人一生的生活方式或实际遭际:二是他文学作品的风格.李白一生虽一直想入世,但并未真的入世,总体上来讲却是出世,他采取的主要是漫游.隐居的生活方式,如果真的象某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他是绝对 ...查看


  • 赏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 夏日炎炎,蝉鸣阵阵,本可在暑期小憩几日的李湘黔却比上课时还要忙.8月上旬,他便赶赴香港担任教学指导,进行为期一年的内港文化交流.从大山里的一名普通老师到省城知名中学的教科室主任,再到全国遴选出的两名赴港指导中学物理学科教学的老师之一.一路走 ...查看


  • 宗白华的_意境_说(1)
  • QUNWENTIANDI 文化纵横谈 宗白华的"意境"说 ■殷瑜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中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人美的启发,是中国美学经典 ...查看


  • 我对书法的几点认识
  • 谭仲池 书法:张敏 (作者为中国书协会员.省书协副主席) ■ 谭仲池 我家在浏阳一个偏僻的小村,名叫石湾.幼时,家里很穷,父亲就要我背唐诗宋词,学写毛笔字.我常在放射着微弱的淡黄色的煤油灯光下写字.读诗.诵词.后来,我去参军,父亲用乡间纸匠 ...查看


  • 道法自然与书法之美
  • 道家以"道"为宇宙间万物之根本,然而,老子却又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从美学角度分析道家这一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的渊源关系以及它对书法艺术的深远影响,这对书坛正本清源.深化改革 ...查看


  • [易经]第二卦·坤卦
  • 坤:卦名,象征地.地载万物,也可使万物归隐,所以坤有归与藏的意思.坤卦是唯一的纯阴卦,是"至柔"."至静"之卦.充分体现了大地之美,女性之美,阴柔之美.坤为大地,承载万物,顺应天时,化育万物,大地具有 ...查看


  • 浅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 浅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记得乔治.桑塔耶纳说过:"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星星没有火光,他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我们应该重视美的物质基础,也应该承认在自然的物质形式中潜存着美的因素."席勒也 ...查看


  • 庄子的名言
  • 庄子的名言-收藏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3]) 2.名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