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痤疮的辨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

1. 肺经风热型: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5g,桑叶30g,荷叶15、黄芩9g,桑白皮12g,侧柏叶12g,连翘12g,芦根30,花粉10,生甘草6g。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加天冬12g,象贝母9g,玄参12g;如面部痒甚者,加白藓皮12g,白蒺藜12g;心烦急躁者加丹皮12g,栀子12g;脓疱较多者,加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面部出油多者,加苡米30g、白花蛇舌草30g。

2. 胃肠湿热型: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按之疼痛,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芩9g,黄连6g,黄柏12g,山栀9g,土茯苓15g,全瓜蒌18g,白花蛇舌草15g,丹皮15g,生川军(后下)6g,生甘草6g。 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野菊花9g;皮损出现红肿者加连翘15g、银花30g;疼痛者加乳香10g、没药10g;皮疹作痒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3. 热毒型:以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五味消毒饮加减:黄芩12g,黄连6g,栀子12g,生石膏15g,野菊花30g,金银花3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2g,败酱草12g,丹皮12g,生甘草6g。 加减:口干唇燥者,加玄参12g、天冬12g、沙参12g;大便干结者,加枳实9g、生大黄6g;若结节久治不消加乳香6g、没药6g、山慈菇12g、皂刺9g。

4. 肝经郁热型:多见于女性,皮疹多发于面颊两侧,以炎性脓疱、丘疹为主,病情轻重和月经周期相关,兼见心烦易怒,乳房胀满不舒,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丹栀逍遥散加减:炒丹皮12g,炒栀子12g,黄芩12g,山楂9g,苏梗9g,当归12g,生地黄15g,茯苓15g,白术12g,白花蛇舌草30g,茵陈9g,蒲公英15g。加减:皮疹色红者,加赤芍12g、连翘12g;脓疮者,加银花15g、半枝莲15g、野菊花12g;皮疹多或结节、囊肿难以消退者,加三棱9g、莪术9g、海藻12g、夏枯草12g、浙贝母9g等;皮疹作痒者,加苦参9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月经不调或经前皮疹加剧者,加红花12g、益母草12g、仙灵脾9g、肉苁蓉9g、锁阳9g;皮脂溢出多者,加侧柏叶12g、薏苡仁15g。

5. 痰瘀互结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颜面、胸背较多的结节、囊肿,或遗留有疤痕,色素沉着,或呈细小米粒样丘疹隐现于皮下,丘疹颜色暗红或呈皮肤色,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涩。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茯苓15g,姜半夏9g,陈皮9g,川芎9g,丹参15g,当归12g,莪术15g,夏枯草15g,红花9g,生甘草6g。 加减:如结节明显者加三棱12g,海藻12g,象贝母9g;如丘疹颜色较红者加菊花9g,金银花12g,黄芩9g。

6. 阴虚火旺型:以丘疹型多见,伴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咽干口渴唇燥,心烦夜寐不安,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女性患者可见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皮疹于经前加重。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12g,黄柏12g,女贞子20g,生地黄15g,鱼腥草20g,旱莲草20g,蒲公英l5g,连翘 15g,丹参25g,甘草6g。 加减:结节及囊肿赤肿、成脓剧烈者,可加地丁15g、白芷12g、花粉15g;硬结囊肿及瘢痕多者,可加莪术12g、夏枯草9g、昆布9g、海藻9g;五心烦热重者,加龟板9g、鳖甲9g;失眠者,加酸枣仁12g、黄连3g。

7. 冲任失调型:中年女性的迟发型痤疮,丘疹色红,反复发作,丘疹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同时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此类患者多工作、学习紧张,生活无规律,致使机体内环境失衡,内分泌紊乱。以丘疹型多见,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数。二仙汤加减:女贞子12g,旱莲草12g,生地黄18g,玄参12g,仙茅9g,仙灵脾12g,当归12g,丹参15g,益母草12g,桑白皮12g,凌霄花12g,生甘草6g。 加减:如伴有胸胁胀满者,加柴胡9g,郁金9g,香附9g;如痛经明显加元胡12g,木香9g。

8. 脾虚湿阻型:面部皮脂溢出严重,白头粉刺增多,恶心,腹胀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参苓白术散加减:茯苓15g,白术12g,生薏仁15g,扁豆12g,冬瓜皮15g,泽泻12g,桑白皮12g,炙杷叶12g,焦三仙各10g,陈皮12g,砂仁6g。 加减:胃胀闷不适,加香橼9g,佛手9g;不喜冷食,时有胃痛者,加木香6g,吴茱萸6g,干姜3g;恶心欲呕者,加生姜3g,清半夏9g,苏叶6g。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痤疮的辨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

1. 肺经风热型: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5g,桑叶30g,荷叶15、黄芩9g,桑白皮12g,侧柏叶12g,连翘12g,芦根30,花粉10,生甘草6g。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加天冬12g,象贝母9g,玄参12g;如面部痒甚者,加白藓皮12g,白蒺藜12g;心烦急躁者加丹皮12g,栀子12g;脓疱较多者,加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面部出油多者,加苡米30g、白花蛇舌草30g。

2. 胃肠湿热型: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按之疼痛,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芩9g,黄连6g,黄柏12g,山栀9g,土茯苓15g,全瓜蒌18g,白花蛇舌草15g,丹皮15g,生川军(后下)6g,生甘草6g。 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野菊花9g;皮损出现红肿者加连翘15g、银花30g;疼痛者加乳香10g、没药10g;皮疹作痒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3. 热毒型:以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五味消毒饮加减:黄芩12g,黄连6g,栀子12g,生石膏15g,野菊花30g,金银花3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2g,败酱草12g,丹皮12g,生甘草6g。 加减:口干唇燥者,加玄参12g、天冬12g、沙参12g;大便干结者,加枳实9g、生大黄6g;若结节久治不消加乳香6g、没药6g、山慈菇12g、皂刺9g。

4. 肝经郁热型:多见于女性,皮疹多发于面颊两侧,以炎性脓疱、丘疹为主,病情轻重和月经周期相关,兼见心烦易怒,乳房胀满不舒,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丹栀逍遥散加减:炒丹皮12g,炒栀子12g,黄芩12g,山楂9g,苏梗9g,当归12g,生地黄15g,茯苓15g,白术12g,白花蛇舌草30g,茵陈9g,蒲公英15g。加减:皮疹色红者,加赤芍12g、连翘12g;脓疮者,加银花15g、半枝莲15g、野菊花12g;皮疹多或结节、囊肿难以消退者,加三棱9g、莪术9g、海藻12g、夏枯草12g、浙贝母9g等;皮疹作痒者,加苦参9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月经不调或经前皮疹加剧者,加红花12g、益母草12g、仙灵脾9g、肉苁蓉9g、锁阳9g;皮脂溢出多者,加侧柏叶12g、薏苡仁15g。

5. 痰瘀互结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颜面、胸背较多的结节、囊肿,或遗留有疤痕,色素沉着,或呈细小米粒样丘疹隐现于皮下,丘疹颜色暗红或呈皮肤色,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涩。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茯苓15g,姜半夏9g,陈皮9g,川芎9g,丹参15g,当归12g,莪术15g,夏枯草15g,红花9g,生甘草6g。 加减:如结节明显者加三棱12g,海藻12g,象贝母9g;如丘疹颜色较红者加菊花9g,金银花12g,黄芩9g。

6. 阴虚火旺型:以丘疹型多见,伴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咽干口渴唇燥,心烦夜寐不安,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女性患者可见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皮疹于经前加重。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12g,黄柏12g,女贞子20g,生地黄15g,鱼腥草20g,旱莲草20g,蒲公英l5g,连翘 15g,丹参25g,甘草6g。 加减:结节及囊肿赤肿、成脓剧烈者,可加地丁15g、白芷12g、花粉15g;硬结囊肿及瘢痕多者,可加莪术12g、夏枯草9g、昆布9g、海藻9g;五心烦热重者,加龟板9g、鳖甲9g;失眠者,加酸枣仁12g、黄连3g。

7. 冲任失调型:中年女性的迟发型痤疮,丘疹色红,反复发作,丘疹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同时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此类患者多工作、学习紧张,生活无规律,致使机体内环境失衡,内分泌紊乱。以丘疹型多见,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数。二仙汤加减:女贞子12g,旱莲草12g,生地黄18g,玄参12g,仙茅9g,仙灵脾12g,当归12g,丹参15g,益母草12g,桑白皮12g,凌霄花12g,生甘草6g。 加减:如伴有胸胁胀满者,加柴胡9g,郁金9g,香附9g;如痛经明显加元胡12g,木香9g。

8. 脾虚湿阻型:面部皮脂溢出严重,白头粉刺增多,恶心,腹胀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参苓白术散加减:茯苓15g,白术12g,生薏仁15g,扁豆12g,冬瓜皮15g,泽泻12g,桑白皮12g,炙杷叶12g,焦三仙各10g,陈皮12g,砂仁6g。 加减:胃胀闷不适,加香橼9g,佛手9g;不喜冷食,时有胃痛者,加木香6g,吴茱萸6g,干姜3g;恶心欲呕者,加生姜3g,清半夏9g,苏叶6g。


相关文章

  • 针刺治疗痤疮
  •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毕业论文 题 目: 针灸治疗痤疮近年临床方法概论 姓 名: 韩伟 指导老师: 王争 学 号: [1**********] 专 业: 针灸推拿学 年 级: 08级 实习 ...查看


  • 六味地黄汤加减的临床应用分析
  •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六味地黄汤的加减方应用于治疗痤疮.肾精亏虚型耳鸣及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六味地黄汤方作为病症治疗的基础,对三种病症进行临床辨证,根据具体的症状表现,对基础方进行临证加减,根据患者治疗之后的具体症状表现,评定.记 ...查看


  • 青春痤疮中医辨证论治
  • 浅谈青春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关键词] 痤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作者单位:404600 重庆奉节县岩湾乡卫生院 青春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呈丘疹状,挤压后常伴有皮脂溢出,故俗称"青春 ...查看


  • 治疗痤疮常用药
  • 中药治疗痤疮常见中成药 中医主要采用清热祛风.凉血利湿的方法: 成药可选用防风通圣丸.归参丸等,内服可用枇杷叶9克.桑皮9克.苦参9克.赤药12克.丹皮10克.菊花9克.生草9克,水煎服,日服一剂.大便干燥者, 可酌加酒军6-10克:结节性 ...查看


  • 三八节话题:中医怎么治烦人的痘痘(附外治法几则)
  • 痘痘,痤疮,真烦人!让每个爱美的女士不能忍受,洗啊,涂啊,抹啊,各种办法用尽了也不见得管用. 今天聊聊怎么从中医角度理解痘痘,介绍一些治疗痘痘的外用法. 中医讲:有诸于内,必形于外. 就是说,身体内部出现问题,会有相应的外部症状.同样的,外 ...查看


  • 银翘散加减临床应用举隅
  • 银翘散是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代表方,其透邪之力介于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重剂白虎汤之间,故称之为辛凉平剂.临床上多用该方治疗风热上犯之外感,但实践中,银翘散加减亦可治疗多种其他疾病. 1.面神经麻痹 患者某,女,39岁,1周前感冒,头痛,微恶寒 ...查看


  • 癌症的认识(转载)
  • 中医的认识通常有两个层面: 1. 道的层面:包括了认识观.方法论: 2. 术的层面:比如具体病例的讨论,方.药的应用技巧. 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重点探讨认识观和方法论: 一.对中医肿瘤学科性质的认识 一般认为肿瘤为专科,包括实体肿瘤和血液 ...查看


  • 国医大师路志正活用名方的经验举隅
  • 国医大师路志正活用名方的经验举隅 杨 利,指导:路志正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摘要]路志正教授临床强调辨证论治,用方灵活多变,常活用古代名方,在辨证的基础上,紧扣制方之旨,抓住根本病机,拓宽了主治范围,如用原治泄泻之痛泻要 ...查看


  • 治疗上热下寒体质
  • 治疗"上热下寒"的半夏泻心汤 在<慈溪光绪医方选议>中曾披露了宫廷的一个"秘方"--"平肝清热茶",用龙胆草1.8 克,醋柴胡1.8克,甘菊花3克,生地黄3克,川芎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