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程理念的春风吹进了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以新课程为契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探究性学习作为改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广大生物教师正面临的新的挑战。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从抽象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开始的学习方式改变为学生通过各种现象、事实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概念和规律的学习方式,它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一、教师是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在传统课程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新课程首先要改变教师过于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要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转变,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由单纯的教师形象转变为集教书、科研、管理于一身,教师的角色是参与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如何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奥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诱导、点拨、提供材料、帮助完善实验。例如:在探索“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捕捉鼠妇,启发学生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模仿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了科学探究的热情,最后得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的结论。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除了光还有其他一些环境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学生通
过交流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的鼠妇以及当时鼠妇的情形,会发现水分、温度、声音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所以在“进一步探究”环节中,在教师的帮助和参与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实施方案,他们经过反复实验、讨论、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一直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习中。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是单纯知识性学习无法达到的,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改变教学策略,参与到学生中,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
人类与生俱来就有探究的本能,探究过程是由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或要理解观察到的内容、解决一个问题的热情所驱动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提出探究性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创设探究情境。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例如:在学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时,以克隆技术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克隆羊多莉的身世”得知与“多莉”身世有关的是三只母羊,而“多莉”出生后长相与提供细胞核的母羊完全一样,从而得出结论——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在整个分析讨论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培育“多莉”时为什么不让A羊代孕呢?“多莉”的性别?……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一定要一一作答,给学生自己留出一定空间,让他们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再进行分析讨论。在探究
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缺陷,甚至出现失败,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有时学生也会因结果不同而产生争论,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因为课堂上相互争论说明学生在思考,说明学生“动”了起来,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了。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开花结果”时,学生在观察和辨认实物时,认识到果实与其它器官的区别,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区别所在及原因。学生通过解剖、观察、讨论,对果实结构有了不同的见解,产生了分歧,小组辩论异常激烈,将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从果实的发育来源、果实功能寻找答案。学生经过不断探索、辩论,渐渐找出清晰的答案,不仅知道了果实的结构,而且掌握了果实的形成过程。其实,科学探究真正要强调的是“动脑”,学生肢体上的“动”、嘴巴上的“动”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更积极地投入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这种体验能够激励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开阔思维,更加自主地探索学习。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资料和创设的情景,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网上的信息资源等,创设出多样的探究性学习的情境,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探究性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强调的是协作、沟通和互助。即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观念上、学识上的沟通和交流,达成知识及认识上的共识。首先,合作学习要有共同的目标,教师必须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学生才会齐心协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给他们提供沟通与交流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见解能够得以表达。一般来说,对于某一探究性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探
究过程
和时间,或者需要一些辅助性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实验或设计等活动,就需要通过编制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同时,分组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及相互帮助。合作小组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各角色还进行互换,使得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为了使学习小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经常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学习成果,而教师在给予评价时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改变某些学生孤立的性格,建立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例如:在探究“环境污染”一节的学习中,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探究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他们分工合作,有的进行实地调查、有的收集查阅资料、有的进行咨询访问。通过交流、讨论、整理结果,各组有了自己明确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各组的交流汇报,这时,又出现一些交叉污染的问题,经过大家共同的分析、讨论并在老师的指点下,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针对各组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甚至是书本以外的知识,还强化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加强了解、加强沟通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帮助,学会了尊重他人、体谅他人,使学生有良好的修养和健全的人格。
四、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不是让学生“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去“做”
科学。能让学生自主的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知识,它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知识的获得固然重
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水、空气、温度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他们各自选择不同的变量作为探究对象,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学生模拟了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增强,对学习本身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整个实验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更主要是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各种教学活动,例如:观察、比较、测量、拓展实践、资料分析等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信息,在观察中产生问题,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并作出记录进行交流,逐渐学会了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分类;在测量、比较中学会一整套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发展的差异、兴趣与爱好组织课外探究合作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例如“食物保鲜方法的探究”、“中学生视力变化及原因探究”、“蚂蚁行为的探究”、 “无偿鲜血与身体健康的探究”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既锻炼了收集和分析资料信息、社会调查、实验设计、解读数据、推理判断等各项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他们还会提出越来越复杂的问题,“灵感”就在这些大量的切合实际的综合分析和正确判断中“瓜熟蒂落”的产生,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使他们乐于学习、勤于动手,主动的获取新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探究性学习的空间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渴望学习的天性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及时提供想象
的契机,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热情,使学生在生物世界里感受知识的魅力,也品味智慧生成的快乐。
内容提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将探究性学习作为核心,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教师是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
三、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教学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李淑芬
天津市北辰区
双口中学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程理念的春风吹进了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以新课程为契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探究性学习作为改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广大生物教师正面临的新的挑战。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从抽象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开始的学习方式改变为学生通过各种现象、事实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概念和规律的学习方式,它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一、教师是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在传统课程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新课程首先要改变教师过于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要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转变,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由单纯的教师形象转变为集教书、科研、管理于一身,教师的角色是参与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如何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奥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诱导、点拨、提供材料、帮助完善实验。例如:在探索“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捕捉鼠妇,启发学生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模仿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了科学探究的热情,最后得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的结论。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除了光还有其他一些环境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学生通
过交流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的鼠妇以及当时鼠妇的情形,会发现水分、温度、声音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所以在“进一步探究”环节中,在教师的帮助和参与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实施方案,他们经过反复实验、讨论、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一直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习中。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是单纯知识性学习无法达到的,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改变教学策略,参与到学生中,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
人类与生俱来就有探究的本能,探究过程是由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或要理解观察到的内容、解决一个问题的热情所驱动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提出探究性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创设探究情境。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例如:在学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时,以克隆技术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克隆羊多莉的身世”得知与“多莉”身世有关的是三只母羊,而“多莉”出生后长相与提供细胞核的母羊完全一样,从而得出结论——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在整个分析讨论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培育“多莉”时为什么不让A羊代孕呢?“多莉”的性别?……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一定要一一作答,给学生自己留出一定空间,让他们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再进行分析讨论。在探究
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缺陷,甚至出现失败,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有时学生也会因结果不同而产生争论,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因为课堂上相互争论说明学生在思考,说明学生“动”了起来,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了。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开花结果”时,学生在观察和辨认实物时,认识到果实与其它器官的区别,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区别所在及原因。学生通过解剖、观察、讨论,对果实结构有了不同的见解,产生了分歧,小组辩论异常激烈,将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从果实的发育来源、果实功能寻找答案。学生经过不断探索、辩论,渐渐找出清晰的答案,不仅知道了果实的结构,而且掌握了果实的形成过程。其实,科学探究真正要强调的是“动脑”,学生肢体上的“动”、嘴巴上的“动”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更积极地投入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这种体验能够激励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开阔思维,更加自主地探索学习。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资料和创设的情景,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网上的信息资源等,创设出多样的探究性学习的情境,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探究性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强调的是协作、沟通和互助。即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观念上、学识上的沟通和交流,达成知识及认识上的共识。首先,合作学习要有共同的目标,教师必须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学生才会齐心协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给他们提供沟通与交流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见解能够得以表达。一般来说,对于某一探究性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探
究过程
和时间,或者需要一些辅助性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实验或设计等活动,就需要通过编制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同时,分组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及相互帮助。合作小组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各角色还进行互换,使得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为了使学习小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经常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学习成果,而教师在给予评价时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改变某些学生孤立的性格,建立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例如:在探究“环境污染”一节的学习中,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探究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他们分工合作,有的进行实地调查、有的收集查阅资料、有的进行咨询访问。通过交流、讨论、整理结果,各组有了自己明确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各组的交流汇报,这时,又出现一些交叉污染的问题,经过大家共同的分析、讨论并在老师的指点下,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针对各组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甚至是书本以外的知识,还强化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加强了解、加强沟通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帮助,学会了尊重他人、体谅他人,使学生有良好的修养和健全的人格。
四、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不是让学生“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去“做”
科学。能让学生自主的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知识,它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知识的获得固然重
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水、空气、温度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他们各自选择不同的变量作为探究对象,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学生模拟了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增强,对学习本身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整个实验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更主要是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各种教学活动,例如:观察、比较、测量、拓展实践、资料分析等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信息,在观察中产生问题,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并作出记录进行交流,逐渐学会了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分类;在测量、比较中学会一整套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发展的差异、兴趣与爱好组织课外探究合作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例如“食物保鲜方法的探究”、“中学生视力变化及原因探究”、“蚂蚁行为的探究”、 “无偿鲜血与身体健康的探究”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既锻炼了收集和分析资料信息、社会调查、实验设计、解读数据、推理判断等各项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他们还会提出越来越复杂的问题,“灵感”就在这些大量的切合实际的综合分析和正确判断中“瓜熟蒂落”的产生,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使他们乐于学习、勤于动手,主动的获取新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探究性学习的空间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渴望学习的天性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及时提供想象
的契机,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热情,使学生在生物世界里感受知识的魅力,也品味智慧生成的快乐。
内容提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将探究性学习作为核心,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教师是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
三、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教学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李淑芬
天津市北辰区
双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