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生网络依赖的危害

  摘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互联网已成为大众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议题都来自互联网。然而,人们在谈起互联网心花怒放的同时,往往又夹杂着谈"网"色变的无奈。计算机和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个事物,但这种影响却又是双向的。一方面人们享受着由它带来的便利和自由,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它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和潜在危机。过度网络使用对网民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研究生群体由于电脑技术水平高,空余时间多且安排灵活及上网方便等原因,更可能是网络依赖的高发人群,因此关注他们的用网健康刻不容缓。

  关键词:研究生 网络依赖 危害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马歇尔·麦克卢汉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预言人类大众传播未来上将出现地球村。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麦克卢汉的预言成真。传播技术的革新和传播实践的发展,颠覆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互联网技术营造的环境就如同皮肤一样包围着受众,受众对这样的环境无法知晓和加以辨别,只是深陷于其中而迷失方向。麦克卢汉认为,受众因此会患上“恍惚”、“梦游”、“沉醉”和进入“潜意识”状态等心理疾病。鲍德里亚则认为,先进的电子媒介,如网络和电视,为大众营造了一个虚拟、幻象的世界,创造了一种仿真、超真实和内爆的文化,并导致人们主体性的沦丧。然而,普通的受众并没有意识到媒介环境的嬗变以及自身主体性的沦丧。

  无论是从何社会,还是个人,抑或是群体的角度而言,对网络的过度依赖都将造成极大的危害。作为高学历的学生,研究生往往拥有精英化追求,却只有贫民化收入,这使他们常常对现实有挫败感,而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可以满足他们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一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过度依赖网络以逃避现实的无奈、压力和挫折。研究生产生网络依赖的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主体性的沦丧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研究生提供获得某种自我感和成就感的机遇,这种交流广泛、安全、隐匿,契合研究生的心理。在互联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的同时,更多的研究生开始从心理上对网络产生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延伸到对现实世界和生活的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对现实世界和人际交往抵触的心理下,研究生容易产生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这对他们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同时,网络为研究生创造了一个仿真、超真实、内爆的世界,网络的现实比真实还要真实,而且往往伴随着虚拟的幻象。网络裹挟着巨大的信息流,迅速占据研究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使其社交空间和真实交往受到极大的挤压。久而久之,人的批判性和理性思考逐渐减少,对世界的图像逐渐由网络提供的拟态环境而非通过实际接触而获取的客观信息来构建。网络还可以根据个体的使用习惯,将分类的、个体化的信息主动传输给特定的受众。在网络长期主动的信息和观点供给下,研究生作为受众的主体性逐渐沦丧,丧失了批判和否定的思维和习惯,成为网络世界的精神奴隶。

  另外,网络毕竟是一个冷冰冰的框架,其传递信息的媒介只是简单的代表符号,缺乏表情、手势等丰富的肢体和身势语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在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容易出现真实情感的萎缩和沟通能力的退化,从而更不愿意通过真实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来认知外部世界,而更依赖于网络提供的信息,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加剧对网络的依赖程度。

  二、快餐文化的泛滥和人际关系的异化

  在网络传播时代,传播的信息容量以几何级数字增长,人类社会迎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然而,正是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急速、信息缺乏核查,导致知识和文化日益呈现快餐化趋势,即获取方便快捷,如快餐般被使用后即被像垃圾一样丢弃。长期食用这种“快餐知识”必会导致这些研究生们知识的匮乏和“营养不良”。另外,从网上下载的这些“快餐知识”很大一部分经不起“消化”,很多学生用完即弃之,久而久之,便会使他们的思维被动化、片面化,渐渐失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求事物本质的精神。这种情况若得不到足够重视,势必会影响一些科研课题的完成质量,甚至会对学科或学校产生深远危害,并且会影响到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

  长期的网络依赖必定会对研究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必会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不适应行,对以后的就业和社会认同感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与在印刷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重理性和重视逻辑思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的研究生就如同容器人,与人的社会人际交往只是表面的接触和碰撞,不能深入对方的内部,人与人之间总是力图保持一定距离,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满足于与媒介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和人际交往,从而形成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其人际关系异化,并极易养成孤独、自闭、内向和以自我为重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差。由于研究生网络依赖其本身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其网路依赖的危害性更加不易被人察觉。

  三、由于把关失效导致不健康、虚假信息的侵袭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带给我们无限惊喜与想象的网络亦不例外,其高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带来知识和便捷的同时,也充斥了不少思想颓废的内容。然而,如果存在有效的把关和过滤环节,这些思想颓废的内容就会被有效过滤而不能被受众接触。

  怀特的把关人理论认为,把关不仅仅涉及到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的分析,而且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因而是极其复杂的过程。

  网络由于其匿名性和虚拟性,除了一些大型的新闻网站和商业性网站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进行把关外,其它类型的网站缺乏有效的把关环节和多重的把关机制,而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互联网把关存在许多困难和暂时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把关环节实际上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由于把关功能的缺位或失位,很多信息未经核实就散布开来,一些黄色、反人类、虚假的信息在网络上散布,损害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危害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虚假信息的泛滥也导致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极差。研究生作为尚处于求学阶段的知识青年,还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重要转折阶段,由于缺乏社会和我人生阅历,对事物的辩别力和判断力不足,导致他们自身意识形态很容易受网络异样不健康信息的侵蚀,从而影响到他们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成,甚至导致一些人产生厌世情绪,这样对他个人和社会都极其不利。

  研究生群体的网络依赖问题已经存在,并且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不能对其网络依赖问题听之任之,而是要积极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通过团体干预培养研究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加强网络监管,推进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研究生群体的网络依赖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2.

  [2]张页,王春柳.高职生网络依赖与干预策略 [J].才智,2011(15).

  [3]王梁,大学生网络依赖状况分析——基于南京六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6(05).

  摘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互联网已成为大众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议题都来自互联网。然而,人们在谈起互联网心花怒放的同时,往往又夹杂着谈"网"色变的无奈。计算机和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个事物,但这种影响却又是双向的。一方面人们享受着由它带来的便利和自由,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它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和潜在危机。过度网络使用对网民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研究生群体由于电脑技术水平高,空余时间多且安排灵活及上网方便等原因,更可能是网络依赖的高发人群,因此关注他们的用网健康刻不容缓。

  关键词:研究生 网络依赖 危害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马歇尔·麦克卢汉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预言人类大众传播未来上将出现地球村。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麦克卢汉的预言成真。传播技术的革新和传播实践的发展,颠覆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互联网技术营造的环境就如同皮肤一样包围着受众,受众对这样的环境无法知晓和加以辨别,只是深陷于其中而迷失方向。麦克卢汉认为,受众因此会患上“恍惚”、“梦游”、“沉醉”和进入“潜意识”状态等心理疾病。鲍德里亚则认为,先进的电子媒介,如网络和电视,为大众营造了一个虚拟、幻象的世界,创造了一种仿真、超真实和内爆的文化,并导致人们主体性的沦丧。然而,普通的受众并没有意识到媒介环境的嬗变以及自身主体性的沦丧。

  无论是从何社会,还是个人,抑或是群体的角度而言,对网络的过度依赖都将造成极大的危害。作为高学历的学生,研究生往往拥有精英化追求,却只有贫民化收入,这使他们常常对现实有挫败感,而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可以满足他们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一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过度依赖网络以逃避现实的无奈、压力和挫折。研究生产生网络依赖的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主体性的沦丧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研究生提供获得某种自我感和成就感的机遇,这种交流广泛、安全、隐匿,契合研究生的心理。在互联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的同时,更多的研究生开始从心理上对网络产生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延伸到对现实世界和生活的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对现实世界和人际交往抵触的心理下,研究生容易产生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这对他们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同时,网络为研究生创造了一个仿真、超真实、内爆的世界,网络的现实比真实还要真实,而且往往伴随着虚拟的幻象。网络裹挟着巨大的信息流,迅速占据研究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使其社交空间和真实交往受到极大的挤压。久而久之,人的批判性和理性思考逐渐减少,对世界的图像逐渐由网络提供的拟态环境而非通过实际接触而获取的客观信息来构建。网络还可以根据个体的使用习惯,将分类的、个体化的信息主动传输给特定的受众。在网络长期主动的信息和观点供给下,研究生作为受众的主体性逐渐沦丧,丧失了批判和否定的思维和习惯,成为网络世界的精神奴隶。

  另外,网络毕竟是一个冷冰冰的框架,其传递信息的媒介只是简单的代表符号,缺乏表情、手势等丰富的肢体和身势语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在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容易出现真实情感的萎缩和沟通能力的退化,从而更不愿意通过真实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来认知外部世界,而更依赖于网络提供的信息,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加剧对网络的依赖程度。

  二、快餐文化的泛滥和人际关系的异化

  在网络传播时代,传播的信息容量以几何级数字增长,人类社会迎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然而,正是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急速、信息缺乏核查,导致知识和文化日益呈现快餐化趋势,即获取方便快捷,如快餐般被使用后即被像垃圾一样丢弃。长期食用这种“快餐知识”必会导致这些研究生们知识的匮乏和“营养不良”。另外,从网上下载的这些“快餐知识”很大一部分经不起“消化”,很多学生用完即弃之,久而久之,便会使他们的思维被动化、片面化,渐渐失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求事物本质的精神。这种情况若得不到足够重视,势必会影响一些科研课题的完成质量,甚至会对学科或学校产生深远危害,并且会影响到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

  长期的网络依赖必定会对研究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必会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不适应行,对以后的就业和社会认同感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与在印刷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重理性和重视逻辑思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的研究生就如同容器人,与人的社会人际交往只是表面的接触和碰撞,不能深入对方的内部,人与人之间总是力图保持一定距离,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满足于与媒介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和人际交往,从而形成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其人际关系异化,并极易养成孤独、自闭、内向和以自我为重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差。由于研究生网络依赖其本身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其网路依赖的危害性更加不易被人察觉。

  三、由于把关失效导致不健康、虚假信息的侵袭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带给我们无限惊喜与想象的网络亦不例外,其高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带来知识和便捷的同时,也充斥了不少思想颓废的内容。然而,如果存在有效的把关和过滤环节,这些思想颓废的内容就会被有效过滤而不能被受众接触。

  怀特的把关人理论认为,把关不仅仅涉及到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的分析,而且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因而是极其复杂的过程。

  网络由于其匿名性和虚拟性,除了一些大型的新闻网站和商业性网站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进行把关外,其它类型的网站缺乏有效的把关环节和多重的把关机制,而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互联网把关存在许多困难和暂时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把关环节实际上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由于把关功能的缺位或失位,很多信息未经核实就散布开来,一些黄色、反人类、虚假的信息在网络上散布,损害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危害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虚假信息的泛滥也导致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极差。研究生作为尚处于求学阶段的知识青年,还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重要转折阶段,由于缺乏社会和我人生阅历,对事物的辩别力和判断力不足,导致他们自身意识形态很容易受网络异样不健康信息的侵蚀,从而影响到他们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成,甚至导致一些人产生厌世情绪,这样对他个人和社会都极其不利。

  研究生群体的网络依赖问题已经存在,并且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不能对其网络依赖问题听之任之,而是要积极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通过团体干预培养研究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加强网络监管,推进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研究生群体的网络依赖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2.

  [2]张页,王春柳.高职生网络依赖与干预策略 [J].才智,2011(15).

  [3]王梁,大学生网络依赖状况分析——基于南京六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6(05).


相关文章

  •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与教育对策研究
  •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与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自我整合与完善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好奇心强.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渴望交流,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自制力较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侵蚀.有的大学生沉迷于 ...查看


  • 社会调查方法结课论文
  • <社会调查方法> 结课论文 班级:广电1401班 学号:1305074051 姓名:范颖莉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影响.原因.对策的探究 --以陕西理工学院南区为例 摘要:基于陕西理工学院南区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情况的问卷调 ...查看


  • 青少年网络安全与网德教育
  • <青少年网络安全与网德教育>学习心得 当高科技时代来临,网络也应运而生.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到现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网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网络强有力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 ...查看


  •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
  •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 摘 要 :近年来,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危害.本文通过查找文献搜集关于大学生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的资料,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总 ...查看


  • 儿童每天玩多长时间电子设备才不会损害身心?
  • 1 一位小朋友在体验区专心致志地操作苹果电脑. 澎湃资料 "我的两个孙子,一个10岁,一个13岁,似乎受到过度玩电子游戏的负面影响.10岁的那个每天提前一个半小时起床,在出门上学前玩电脑游戏,他和他哥哥就连在上学路上,手里也捏着游 ...查看


  • 涂改液的危害性研究报告
  • 涂改液的危害性研究报告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一定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使用涂改液的时候,尽管适用的是标有"环保型"的涂改液,但还总能闻到一股刺鼻的特殊气味,有时涂改液用多后,还会感到头晕.恶心,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 ...查看


  • 网络对中学生的危害有哪些
  • 网络对中学生的危害有哪些? 网络对于青少年既是有利,又是有害的. 青少年目前使用网络,在有利的一方面,主要是较快的方式获取了最新的信息:于此之外,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在网络上开辟了另一种人际交往方式,对青少年用户的人际关系有了良好的影响: ...查看


  •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弊端分析
  • [摘要]智能手机作为具有便携性和创新性的产物,在大学生中具有极高的使用率.而就目前而言,智能手机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发展的弊端已日益突出,本文将主要针对智能手机的弊端对现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智能手机:趋势 一.生理影响 1 ...查看


  •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_赵希
  • [文章编号]1003-1553(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赵 希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智能化手机终端设备的不断发展,使手机网络成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新兴平台,而手机网民成为社会日益 关注的新群体.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