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也误人——小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原创 2017-07-02 李茂林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长久以来人们关于律诗写作总结概括,这个口诀是指七律、七绝的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要清楚,不能含糊出错。至于五律五绝呢?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
这个口诀抓住了律诗格律的基本要求,也指出了作为文言诗歌——律诗节奏点在哪里。对初学者是易记易懂十分有用的口诀。传统学习律诗首先要记住这个口诀,而后再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深层次问题。
但是,自王力先生《诗词格律学》始,似乎对这个口诀采取了否定态度。王力先生讲:“这两句口诀不知是谁造出来的(切韵指南后面载有这个口诀)。其实这只是很肤浅的观察,和事实颇不相符。事实上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论,二四六不一定要分明。”——后两句原作带有重号。他还说:“这口诀在表面上虽给予人们一种简单明快的感觉,实际上却极容易引起初学作诗的人的误解。”(《汉语诗律学》P83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王力先生忽视这个口诀的正面的积极的意义,以这个口诀存在的不全面,某种情况不成立为理由,企图否定这个口诀,之后在社会上有不小的影响,实在有因噎废食之嫌疑。
必须承认,这个口诀没有全面阐述清楚文言诗词在格律上的全部要求。但是,我们在此基础上只要稍稍加以补充、加以限定,就不难掌握文言诗词格律上全部要求,离开了这个口诀,就会更加使人无所措手足。因此,其积极正面意义不可忽视。
当然仅仅记住这个口诀是不够的,需要补充,补充无非三点:其一:五言诗要求在入平声韵的句子中,不可出现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的句子,即不可犯“孤平”。其二,无论五言、七言不可出现“三平脚”即结尾处“平平平”就与古风无异了。其三,存在特殊句式,在律诗尾联出句上,原本“平平平仄仄”可以变通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也可变通为“仄仄平仄仄”。七言是五言上的拓展,七言在遵守五言基础上无非前面再加两个字而已。这样,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基础,进而再说“孤平”、“三平脚”、“特殊句式” 就很清楚全面了。舍去这个口诀,让人们非要去死记硬背王力先生划分的仄起式首句不入韵Ab,bA,aB,bA,首句入韵AB,bA,aB,bA,共八种格式,和平起式首句不入韵Ba,aB,bA,aB,首句入韵BA,aB,bA,aB,八种格式,共计十六种格式,非把您愁死不可。
其实,只要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写作,出现了所谓“孤平”、“三平脚”、并不影响和破坏律诗的基本要素,不是不可容忍。翻开《全唐诗》,也每每见到;相反,连这个基本规则都违犯了,那可是大大的不应该了。孔凡章先生有一次见一学生有句诗云:“引灯搜句救孤平”,孔先生就批评说“好诗何必救孤平”。格律诗的出现是对梁沈约“四声八病”说的汲取和简化,这是一种进步,我们也没必要再退回去。“特殊句式”也是一种变通,知道了更好,不知道以后也会知道。
王力先生毕竟算不上诗词家,其本人诗词作品也确实不敢恭维,以外行的语言学家——尚且是依从国外语言学理论来图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隔靴搔痒,有些也属于醉雷公——胡批。五四以后中国文化界基本为维新人士之天下,仍然玩传统文化的人被视为遗老遗少,排斥在教育宣传学术界之外。时压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王力先生花费很大力量编写的《汉语诗律学》,在统计工作上做出了贡献,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就得画问号了。
王力先生也误人——小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原创 2017-07-02 李茂林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长久以来人们关于律诗写作总结概括,这个口诀是指七律、七绝的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要清楚,不能含糊出错。至于五律五绝呢?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
这个口诀抓住了律诗格律的基本要求,也指出了作为文言诗歌——律诗节奏点在哪里。对初学者是易记易懂十分有用的口诀。传统学习律诗首先要记住这个口诀,而后再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深层次问题。
但是,自王力先生《诗词格律学》始,似乎对这个口诀采取了否定态度。王力先生讲:“这两句口诀不知是谁造出来的(切韵指南后面载有这个口诀)。其实这只是很肤浅的观察,和事实颇不相符。事实上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论,二四六不一定要分明。”——后两句原作带有重号。他还说:“这口诀在表面上虽给予人们一种简单明快的感觉,实际上却极容易引起初学作诗的人的误解。”(《汉语诗律学》P83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王力先生忽视这个口诀的正面的积极的意义,以这个口诀存在的不全面,某种情况不成立为理由,企图否定这个口诀,之后在社会上有不小的影响,实在有因噎废食之嫌疑。
必须承认,这个口诀没有全面阐述清楚文言诗词在格律上的全部要求。但是,我们在此基础上只要稍稍加以补充、加以限定,就不难掌握文言诗词格律上全部要求,离开了这个口诀,就会更加使人无所措手足。因此,其积极正面意义不可忽视。
当然仅仅记住这个口诀是不够的,需要补充,补充无非三点:其一:五言诗要求在入平声韵的句子中,不可出现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的句子,即不可犯“孤平”。其二,无论五言、七言不可出现“三平脚”即结尾处“平平平”就与古风无异了。其三,存在特殊句式,在律诗尾联出句上,原本“平平平仄仄”可以变通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也可变通为“仄仄平仄仄”。七言是五言上的拓展,七言在遵守五言基础上无非前面再加两个字而已。这样,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基础,进而再说“孤平”、“三平脚”、“特殊句式” 就很清楚全面了。舍去这个口诀,让人们非要去死记硬背王力先生划分的仄起式首句不入韵Ab,bA,aB,bA,首句入韵AB,bA,aB,bA,共八种格式,和平起式首句不入韵Ba,aB,bA,aB,首句入韵BA,aB,bA,aB,八种格式,共计十六种格式,非把您愁死不可。
其实,只要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写作,出现了所谓“孤平”、“三平脚”、并不影响和破坏律诗的基本要素,不是不可容忍。翻开《全唐诗》,也每每见到;相反,连这个基本规则都违犯了,那可是大大的不应该了。孔凡章先生有一次见一学生有句诗云:“引灯搜句救孤平”,孔先生就批评说“好诗何必救孤平”。格律诗的出现是对梁沈约“四声八病”说的汲取和简化,这是一种进步,我们也没必要再退回去。“特殊句式”也是一种变通,知道了更好,不知道以后也会知道。
王力先生毕竟算不上诗词家,其本人诗词作品也确实不敢恭维,以外行的语言学家——尚且是依从国外语言学理论来图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隔靴搔痒,有些也属于醉雷公——胡批。五四以后中国文化界基本为维新人士之天下,仍然玩传统文化的人被视为遗老遗少,排斥在教育宣传学术界之外。时压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王力先生花费很大力量编写的《汉语诗律学》,在统计工作上做出了贡献,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就得画问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