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阅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读诗之“形”
1、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大声的朗读这首诗歌。【读准字音: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如旌旗;徙(迁移),如迁徙;】
3、刚才同学们读的还不错,节奏也非常清楚,但老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你们觉得是什么?——感情。那怎么才能把一首诗读的有感情呢?——这就要求我们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读出诗意,读懂诗情,读出诗味。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大家已经朗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悲。
——“悲”这个字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抓住诗眼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所以赏析诗歌的方法之一就是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朗读指导:既然诗歌的整个基调是悲,那我们能不能试着读出悲的感觉呢,分小组朗读。 我们的朗读是不是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呢?似乎还不够,不要紧,随着我们进一步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读的更好。
四、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既然“悲”为诗眼,那么它必定渗透于全诗的字里行间,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诗人悲在何时何地。
——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大处着墨,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臵。
——傍晚(夕阳、湖山欲暮时)什么季节的傍晚?——秋天(风霜)
2、特殊的地点特定的时间触动了诗人的悲情,那又是什么景物让他觉得悲呢?
——帘旌、夕阳、湖山、老木、苍波
3、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幻灯片上的句子,带着感情读出相应的诗句。
因为无风,楼阁上的旗臶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诗人的心也显得格外沉重。 夕阳将下时,诗人徘徊在湖山之间。
树木渐渐变老,湖面波涛苍茫,诗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悲凉。
4、看来同学们对诗人情感的认识又进了一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描写这些景物对抒发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景物(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5、那“帘旌不动”“夕阳迟”“老木苍波”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呢? ——凄清的氛围,让人不由心生凄凉之感,那大家能不能带着凄凉的情感试着读一读这两句诗。
——师评价:了解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之后,同学们读得好多了。
6、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仅仅是因为眼前的景物产生了悲情吗?从哪些词句里面还可以看出来?(提示:同学们可以看一看哪些词句并非写眼前之景,从这些句子中去品味。) ——吴蜀横分地
7、“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徙倚”这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种愁绪齐读这句诗。
8、除此之外,诗人还联想到了什么?
——万里来游,三年多难(联想到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究竟经历了什么磨难,又为何漂泊他乡?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诗歌的历史背景。
【背景资料】陈以义——(1090~1138),宋代诗人。河南洛阳人。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靖康之难发生后,陈与义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奔波万里,历时数年,南奔襄汉,颠沛湖湘。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9、了解了历史背景之后,现在大家能不能回答“万里”说明了什么?“三年”又说明了什么?
——“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为躲避战乱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样的心情啊!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愤懑。
请学生带着愤懑之情读。
10、正是有了这样的愤懑之情,所以诗人在诗的结尾感叹道:“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
无限悲。”风霜除了指秋风、秋霜以外,你们觉得还暗指什么?——暗指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还隐喻了当时严峻的社会局势。
师总结:秋风萧瑟,秋霜如剑,我已白发似雪,凭吊古人,望着远山古树,滚滚碧波之中,正是无限的伤悲啊。尾联景中有情,情景相生,诗人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11、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大家可不可以归纳出赏析诗歌的第二个方法?
——通过诗中的景物体会情感。
——总结:在诗歌中我们常把诗人所描绘的事物叫做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意象和诗人的情感相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境界就叫做意境。
——板书:方法二——抓意象品意境
朗读指导——了解了诗歌的感情,相信现在同学们更能够读出这首诗歌的韵味,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歌。
生齐读,师范读,师生齐读。
五、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1、同学们朗读的水平又提高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更为困难的问题,请同学们再次回忆本诗的背景,想一想本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作者矗立在一片惨淡的夕阳余晖之下,想到自己流离失所的遭遇,进而联想到国家的不幸,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景悲——己悲——国悲)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个环节,你们能不能归纳出一个赏析诗歌的方法呢?
板书:方法三——思背景探主旨
朗读指导——吟诗之情【会背的同学尽量不要看书。】
通过对陈与义《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学习了诗歌的鉴赏方法。下面请运用这三种方法小组交流赏析杜甫的同题诗《登岳阳楼》。运用句式:“我运用了方法_分析_联,得出了____”进行交流展示。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分开,裂开。乾坤:此指日月。戎马:战争。涕泗:眼泪。
【背景知识】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在同学们交流之前,我们先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交流总结:诗人借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这些意象,营造了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抒发了身世之悲、家国之忧的情感。
明确了诗人的情感,请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
评价: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将情感融入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
结语: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那时的杜甫和陈与义呢?他们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古代文人们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哪些学过的诗句中感受到了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让我们再次带着这份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怀着沉郁悲凉的情感,齐声背诵这两首《登岳阳楼》吧。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阅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读诗之“形”
1、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大声的朗读这首诗歌。【读准字音: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如旌旗;徙(迁移),如迁徙;】
3、刚才同学们读的还不错,节奏也非常清楚,但老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你们觉得是什么?——感情。那怎么才能把一首诗读的有感情呢?——这就要求我们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读出诗意,读懂诗情,读出诗味。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大家已经朗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悲。
——“悲”这个字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抓住诗眼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所以赏析诗歌的方法之一就是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朗读指导:既然诗歌的整个基调是悲,那我们能不能试着读出悲的感觉呢,分小组朗读。 我们的朗读是不是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呢?似乎还不够,不要紧,随着我们进一步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读的更好。
四、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既然“悲”为诗眼,那么它必定渗透于全诗的字里行间,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诗人悲在何时何地。
——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大处着墨,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臵。
——傍晚(夕阳、湖山欲暮时)什么季节的傍晚?——秋天(风霜)
2、特殊的地点特定的时间触动了诗人的悲情,那又是什么景物让他觉得悲呢?
——帘旌、夕阳、湖山、老木、苍波
3、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幻灯片上的句子,带着感情读出相应的诗句。
因为无风,楼阁上的旗臶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诗人的心也显得格外沉重。 夕阳将下时,诗人徘徊在湖山之间。
树木渐渐变老,湖面波涛苍茫,诗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悲凉。
4、看来同学们对诗人情感的认识又进了一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描写这些景物对抒发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景物(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5、那“帘旌不动”“夕阳迟”“老木苍波”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呢? ——凄清的氛围,让人不由心生凄凉之感,那大家能不能带着凄凉的情感试着读一读这两句诗。
——师评价:了解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之后,同学们读得好多了。
6、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仅仅是因为眼前的景物产生了悲情吗?从哪些词句里面还可以看出来?(提示:同学们可以看一看哪些词句并非写眼前之景,从这些句子中去品味。) ——吴蜀横分地
7、“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徙倚”这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种愁绪齐读这句诗。
8、除此之外,诗人还联想到了什么?
——万里来游,三年多难(联想到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究竟经历了什么磨难,又为何漂泊他乡?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诗歌的历史背景。
【背景资料】陈以义——(1090~1138),宋代诗人。河南洛阳人。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靖康之难发生后,陈与义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奔波万里,历时数年,南奔襄汉,颠沛湖湘。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9、了解了历史背景之后,现在大家能不能回答“万里”说明了什么?“三年”又说明了什么?
——“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为躲避战乱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样的心情啊!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愤懑。
请学生带着愤懑之情读。
10、正是有了这样的愤懑之情,所以诗人在诗的结尾感叹道:“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
无限悲。”风霜除了指秋风、秋霜以外,你们觉得还暗指什么?——暗指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还隐喻了当时严峻的社会局势。
师总结:秋风萧瑟,秋霜如剑,我已白发似雪,凭吊古人,望着远山古树,滚滚碧波之中,正是无限的伤悲啊。尾联景中有情,情景相生,诗人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11、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大家可不可以归纳出赏析诗歌的第二个方法?
——通过诗中的景物体会情感。
——总结:在诗歌中我们常把诗人所描绘的事物叫做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意象和诗人的情感相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境界就叫做意境。
——板书:方法二——抓意象品意境
朗读指导——了解了诗歌的感情,相信现在同学们更能够读出这首诗歌的韵味,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歌。
生齐读,师范读,师生齐读。
五、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1、同学们朗读的水平又提高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更为困难的问题,请同学们再次回忆本诗的背景,想一想本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作者矗立在一片惨淡的夕阳余晖之下,想到自己流离失所的遭遇,进而联想到国家的不幸,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景悲——己悲——国悲)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个环节,你们能不能归纳出一个赏析诗歌的方法呢?
板书:方法三——思背景探主旨
朗读指导——吟诗之情【会背的同学尽量不要看书。】
通过对陈与义《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学习了诗歌的鉴赏方法。下面请运用这三种方法小组交流赏析杜甫的同题诗《登岳阳楼》。运用句式:“我运用了方法_分析_联,得出了____”进行交流展示。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分开,裂开。乾坤:此指日月。戎马:战争。涕泗:眼泪。
【背景知识】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在同学们交流之前,我们先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交流总结:诗人借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这些意象,营造了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抒发了身世之悲、家国之忧的情感。
明确了诗人的情感,请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
评价: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将情感融入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
结语: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那时的杜甫和陈与义呢?他们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古代文人们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哪些学过的诗句中感受到了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让我们再次带着这份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怀着沉郁悲凉的情感,齐声背诵这两首《登岳阳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