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12.12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阅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读诗之“形”

1、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大声的朗读这首诗歌。【读准字音: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如旌旗;徙(迁移),如迁徙;】

3、刚才同学们读的还不错,节奏也非常清楚,但老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你们觉得是什么?——感情。那怎么才能把一首诗读的有感情呢?——这就要求我们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读出诗意,读懂诗情,读出诗味。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大家已经朗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悲。

——“悲”这个字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抓住诗眼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所以赏析诗歌的方法之一就是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朗读指导:既然诗歌的整个基调是悲,那我们能不能试着读出悲的感觉呢,分小组朗读。 我们的朗读是不是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呢?似乎还不够,不要紧,随着我们进一步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读的更好。

四、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既然“悲”为诗眼,那么它必定渗透于全诗的字里行间,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诗人悲在何时何地。

——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大处着墨,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臵。

——傍晚(夕阳、湖山欲暮时)什么季节的傍晚?——秋天(风霜)

2、特殊的地点特定的时间触动了诗人的悲情,那又是什么景物让他觉得悲呢?

——帘旌、夕阳、湖山、老木、苍波

3、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幻灯片上的句子,带着感情读出相应的诗句。

因为无风,楼阁上的旗臶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诗人的心也显得格外沉重。 夕阳将下时,诗人徘徊在湖山之间。

树木渐渐变老,湖面波涛苍茫,诗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悲凉。

4、看来同学们对诗人情感的认识又进了一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描写这些景物对抒发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景物(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5、那“帘旌不动”“夕阳迟”“老木苍波”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呢? ——凄清的氛围,让人不由心生凄凉之感,那大家能不能带着凄凉的情感试着读一读这两句诗。

——师评价:了解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之后,同学们读得好多了。

6、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仅仅是因为眼前的景物产生了悲情吗?从哪些词句里面还可以看出来?(提示:同学们可以看一看哪些词句并非写眼前之景,从这些句子中去品味。) ——吴蜀横分地

7、“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徙倚”这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种愁绪齐读这句诗。

8、除此之外,诗人还联想到了什么?

——万里来游,三年多难(联想到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究竟经历了什么磨难,又为何漂泊他乡?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诗歌的历史背景。

【背景资料】陈以义——(1090~1138),宋代诗人。河南洛阳人。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靖康之难发生后,陈与义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奔波万里,历时数年,南奔襄汉,颠沛湖湘。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9、了解了历史背景之后,现在大家能不能回答“万里”说明了什么?“三年”又说明了什么?

——“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为躲避战乱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样的心情啊!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愤懑。

请学生带着愤懑之情读。

10、正是有了这样的愤懑之情,所以诗人在诗的结尾感叹道:“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

无限悲。”风霜除了指秋风、秋霜以外,你们觉得还暗指什么?——暗指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还隐喻了当时严峻的社会局势。

师总结:秋风萧瑟,秋霜如剑,我已白发似雪,凭吊古人,望着远山古树,滚滚碧波之中,正是无限的伤悲啊。尾联景中有情,情景相生,诗人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11、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大家可不可以归纳出赏析诗歌的第二个方法?

——通过诗中的景物体会情感。

——总结:在诗歌中我们常把诗人所描绘的事物叫做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意象和诗人的情感相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境界就叫做意境。

——板书:方法二——抓意象品意境

朗读指导——了解了诗歌的感情,相信现在同学们更能够读出这首诗歌的韵味,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歌。

生齐读,师范读,师生齐读。

五、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1、同学们朗读的水平又提高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更为困难的问题,请同学们再次回忆本诗的背景,想一想本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作者矗立在一片惨淡的夕阳余晖之下,想到自己流离失所的遭遇,进而联想到国家的不幸,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景悲——己悲——国悲)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个环节,你们能不能归纳出一个赏析诗歌的方法呢?

板书:方法三——思背景探主旨

朗读指导——吟诗之情【会背的同学尽量不要看书。】

通过对陈与义《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学习了诗歌的鉴赏方法。下面请运用这三种方法小组交流赏析杜甫的同题诗《登岳阳楼》。运用句式:“我运用了方法_分析_联,得出了____”进行交流展示。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分开,裂开。乾坤:此指日月。戎马:战争。涕泗:眼泪。

【背景知识】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在同学们交流之前,我们先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交流总结:诗人借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这些意象,营造了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抒发了身世之悲、家国之忧的情感。

明确了诗人的情感,请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

评价: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将情感融入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

结语: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那时的杜甫和陈与义呢?他们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古代文人们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哪些学过的诗句中感受到了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让我们再次带着这份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怀着沉郁悲凉的情感,齐声背诵这两首《登岳阳楼》吧。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阅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读诗之“形”

1、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大声的朗读这首诗歌。【读准字音: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如旌旗;徙(迁移),如迁徙;】

3、刚才同学们读的还不错,节奏也非常清楚,但老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你们觉得是什么?——感情。那怎么才能把一首诗读的有感情呢?——这就要求我们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读出诗意,读懂诗情,读出诗味。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大家已经朗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悲。

——“悲”这个字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抓住诗眼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所以赏析诗歌的方法之一就是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朗读指导:既然诗歌的整个基调是悲,那我们能不能试着读出悲的感觉呢,分小组朗读。 我们的朗读是不是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呢?似乎还不够,不要紧,随着我们进一步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读的更好。

四、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既然“悲”为诗眼,那么它必定渗透于全诗的字里行间,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诗人悲在何时何地。

——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大处着墨,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臵。

——傍晚(夕阳、湖山欲暮时)什么季节的傍晚?——秋天(风霜)

2、特殊的地点特定的时间触动了诗人的悲情,那又是什么景物让他觉得悲呢?

——帘旌、夕阳、湖山、老木、苍波

3、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幻灯片上的句子,带着感情读出相应的诗句。

因为无风,楼阁上的旗臶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诗人的心也显得格外沉重。 夕阳将下时,诗人徘徊在湖山之间。

树木渐渐变老,湖面波涛苍茫,诗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悲凉。

4、看来同学们对诗人情感的认识又进了一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描写这些景物对抒发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景物(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5、那“帘旌不动”“夕阳迟”“老木苍波”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呢? ——凄清的氛围,让人不由心生凄凉之感,那大家能不能带着凄凉的情感试着读一读这两句诗。

——师评价:了解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之后,同学们读得好多了。

6、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仅仅是因为眼前的景物产生了悲情吗?从哪些词句里面还可以看出来?(提示:同学们可以看一看哪些词句并非写眼前之景,从这些句子中去品味。) ——吴蜀横分地

7、“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徙倚”这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种愁绪齐读这句诗。

8、除此之外,诗人还联想到了什么?

——万里来游,三年多难(联想到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究竟经历了什么磨难,又为何漂泊他乡?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诗歌的历史背景。

【背景资料】陈以义——(1090~1138),宋代诗人。河南洛阳人。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靖康之难发生后,陈与义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奔波万里,历时数年,南奔襄汉,颠沛湖湘。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9、了解了历史背景之后,现在大家能不能回答“万里”说明了什么?“三年”又说明了什么?

——“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为躲避战乱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样的心情啊!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愤懑。

请学生带着愤懑之情读。

10、正是有了这样的愤懑之情,所以诗人在诗的结尾感叹道:“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

无限悲。”风霜除了指秋风、秋霜以外,你们觉得还暗指什么?——暗指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还隐喻了当时严峻的社会局势。

师总结:秋风萧瑟,秋霜如剑,我已白发似雪,凭吊古人,望着远山古树,滚滚碧波之中,正是无限的伤悲啊。尾联景中有情,情景相生,诗人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11、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大家可不可以归纳出赏析诗歌的第二个方法?

——通过诗中的景物体会情感。

——总结:在诗歌中我们常把诗人所描绘的事物叫做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意象和诗人的情感相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境界就叫做意境。

——板书:方法二——抓意象品意境

朗读指导——了解了诗歌的感情,相信现在同学们更能够读出这首诗歌的韵味,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歌。

生齐读,师范读,师生齐读。

五、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1、同学们朗读的水平又提高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更为困难的问题,请同学们再次回忆本诗的背景,想一想本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作者矗立在一片惨淡的夕阳余晖之下,想到自己流离失所的遭遇,进而联想到国家的不幸,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景悲——己悲——国悲)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个环节,你们能不能归纳出一个赏析诗歌的方法呢?

板书:方法三——思背景探主旨

朗读指导——吟诗之情【会背的同学尽量不要看书。】

通过对陈与义《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学习了诗歌的鉴赏方法。下面请运用这三种方法小组交流赏析杜甫的同题诗《登岳阳楼》。运用句式:“我运用了方法_分析_联,得出了____”进行交流展示。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分开,裂开。乾坤:此指日月。戎马:战争。涕泗:眼泪。

【背景知识】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在同学们交流之前,我们先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交流总结:诗人借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这些意象,营造了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抒发了身世之悲、家国之忧的情感。

明确了诗人的情感,请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

评价: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将情感融入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

结语: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那时的杜甫和陈与义呢?他们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古代文人们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哪些学过的诗句中感受到了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让我们再次带着这份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怀着沉郁悲凉的情感,齐声背诵这两首《登岳阳楼》吧。


相关文章

  • 男朋友浪漫求婚告白词
  • [导语]好的美景我会记住,好的季节我会留恋,好的微笑我会珍藏,亲爱的你我会珍惜,好的信息我会保存,好的祝福我会给你,祝所有好的东西都属于你!我爱你!以下是本站为您整理的<男朋友浪漫求婚告白词>,供大家赏阅. [篇一] 相诉,是一 ...查看


  • 12.1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第九届博士论坛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第九届博士论坛 12月12日, 我院第九届博士论坛-中国工程院李宁院士学术报告会在我院专家公寓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省农委副主任.省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省农科院博士创新联谊会名誉理事长韩贵清主持会议,省农科院院领导及机关全体干 ...查看


  • 高三复习计划书
  • 总目标:上海复旦大学 总大概分数要求 640分(380)   (括号内为现在分数) 总计划: 12.12 --2.05日 复习完全部的基础知识,要求基础题的90%合格率 2.06 -- 3.15日 重点提高中等难度题目,并且做到基础题95% ...查看


  • 2014~2015第一学期初中学校工作行事历
  •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 向阳中学学校工作行事历 周次 预备 周 日 期 8.25~8.29 内 1.开学工作安排会议 2.新生报名编班建档 1.开学工作会议 2.调配任课教师.分工分课 3.开学第一课 4.安排环境卫生 5.报名 ...查看


  • 红色教育课程基地实施方案12.12(报送稿)
  • "红色教育课程基地"创建工作 实 施 方 案 江苏省淮北中学 为推进我校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 ...查看


  • 会计上机实验参考答案(通用式记账凭证2011)
  • 会计实验参考答案 (通用式记账凭证) 1.凭证字01号 12.1 提现 借:库存现金 600 贷:银行存款 600 2. 凭证字02号 12.2 购料 借:原材料-甲材料 3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5100 贷:银行存款 351 ...查看


  • 小型图书馆管理系统
  •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报 告 设计题目: 小型图书馆管理系统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 2010 年6月25 日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 一. 设计时间 2010/6/21-------6/25 二. 设计 ...查看


  • 监理考试资料12
  • 2014年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每日一练(12.3) 在担保方式中,比较最为强烈的担保方式是( ). A. 留置 B. 定金 C. 质押 D. 保证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担保方式中的留置.留置是一种比较强 ...查看


  • 平行四边形测试题(经典题型)
  • 平行四边形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江西省,2003) 如图12.9,一个矩形推拉窗,窗高1.5米,则活动 窗扇的通风面积A(平方米)与拉开长度b(米)的关系式 是: . 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