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韧性培养的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2011年第02期第27卷(总254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EDUCATI ONAL I NSTI TUTE OF JI LI N PROV I NCE No 02, 2011

Vo l 27Tota lN o 254

基于心理韧性培养的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邝廷舜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 广东韶关512009)

摘要:挫折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克服在遇到挫折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能力, 其教育方式是在挫折发生前向大学生传授有关振作的知识或让大学生置身于某种环境以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它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从可操作性出发, 本文将初步探讨基于心理韧性培养的挫折教育方案。

关键词:心理韧性; 大学生; 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 40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580(2011) 02 0006 03

一、挫折与挫折教育

人生在世,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道路上, 人们不仅会碰到各种各样困难、逆境、风险与失

败, 而且还会产生沮丧、失意、焦虑、紧张等情绪与心理。这种由外部困难引起的紧张、焦虑、沮丧等情绪心理状态就是挫折或挫折感。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是无法避免的。有的挫折是小的、暂时性的, 但小挫折的大量积累也会使人变得消沉。有的是重大的挫折, 重大挫折会引起较强的情绪反应, 形成长期的心理压力, 甚至会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支柱, 爆发所谓的 人生危机 。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 对社会的感受敏锐, 思想不成熟, 在应对挫折上尚欠成熟。因此在大学生当中建立起干预和防预挫折的心理机制, 可有效防止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针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挫折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克服在遇到挫折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能力, 其教育方式是在挫折发生前向大学生传授有关振作的知识或让大学生置身于某种环境以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它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从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看, 既有外因, 如学业问题, 经济问题等; 又有内因, 如自卑、不正确的归因等。减少大学生的挫折感, 力求避免爆发所谓的 人生危机 是从外因着手, 还是从内因考虑。从近期国内有关研究看, 在大量的挫折产生的因素中(即所谓个体发展的逆境或不利因素), 从那

收稿日期:2010 11 26作者简介:邝廷舜(1968

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作用, 而同时又极具干预、预防可行性的因素着手挫折教育,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认为挫折教育作为一种心理素质教育, 主要应从挫折的内因着手。国内心理学界有关基于主体的心理韧性研究, 为挫折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心理韧性的含义及研究

心理学家们发现, 许多身处逆境(受挫折) 的儿童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被逆境打倒, 反而发展成为 有信心、有能力、有爱心 的人。这一奇迹成为研究者们感兴趣的谜, 而谜底 心理韧性己成为研究儿童发展的新领域。据国内有关文献, 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心理韧性的界定和心理韧性变量的探讨; 二是构建心理韧性理论模型, 探讨心理韧性作用机制。

目前国外对心理韧性的概念界定主要存在三种看法:(1) 心理韧性是个体经历高危后的积极结果; (2) 心理韧性是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与保护性因素同时作用的动态过程; (3) 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结果说、过程说、特质说都反映了心理韧性的本质属性, 都属于心理韧性的范畴。不过相对另两种说法, 过程说对于挫折教育更有意义:了解心理韧性是什么固然重要, 但如何促进心理韧性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来说更具意义。

), 男, 广东韶关人,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心理学讲师, 主要从事教育心理的教学与研究。

心理韧性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心理学家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阐释, 形成了有关心理韧性的模型。这些探讨心理韧性机制的模型主要有:(1) 补偿模型。该模型强调环境危险因子(或称挫折情境) 与保护性因子共同预测儿童的发展结果。其中危险因子起负向作用, 而保护性因子起正向作用, 两类因子之间相互独立。(2) 挑战模型。该模型认为危险因子与发展结果之间是曲线关系, 其中, 低水平或高水平的危险因子均与消极发展结果相对应, 而只有中等水平的危险因子才与积极发展结果相对应。我们可以理解为:适度的挫折有利于个体学会如何战胜挫折; 而过于严重的挫折, 则可能使个体无法应对; 过轻的挫折也无法使个体学会应对挫折。(3) 条件模型。该模型认为, 存在一些可以调节或减少危险因子对发展结果产生消极影响的因子, 在这类保护性因子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4) Kum pfer 的心理韧性框架。该框架是建立在社会生态模型和个体 过程 情境模型基础上的综合模型。该框架包括 环境特征; 个体的心理韧性特征; 个体心理韧性的重组或消极生活经历后产生的积极后果, 以及调适个体和环境以及个体和结果之间的动力机制。环境或情境和心理韧性因素之间交互作用, 导致了心理韧性的过程或结果的产生。

从上述心理韧性理论模型来说, 研究者对各种可能影响心理韧性的变量平等处理的方式不利于研究结果的应用。如上所言, 在大量的挫折产生的因素中(即所谓个体发展的逆境或不利因素), 从那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作用, 而同时又极具干预、预防可行性的因素着手的挫折教育,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 应从挫折的内因着手实施挫折教育成了本文讨论的主题。在一些传统的挫折理论中, 也注意到了挫折产生中主体的作用。艾利斯认为, 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挫折感, 不在于事件本身, 而在于对挫折的不合理认识。该理论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它注意到了挫折产生中主体的认识是挫折感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但该理论所论及的主体作用只是指人对挫折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笔者认为, 要使大学生们能成功地应对挫折, 光是通过教育使之能对挫折情境有积极的认识是不够的。美国国家心理健康顾问委员会基础行为科学特别小组指出, 对于相似的挫折, 不同的人做出的反应可能不同, 是因为社会认知的参与。这些与挫折应对有关的社会认知包括:对自身的积极态度、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他人及环境的合理认识等。

初探

三、基于心理韧性培养的大学生挫折教育方案基于心理韧性培养的大学生挫折教育之目的在

于, 通过培训使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严重挫折的大学生在能处理好挫折导致的直接消极结果的同时, 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 从而提高其心理韧性; 而对未经历严重挫折的大学生, 通过平时的训练预防, 使其保持较高的社会认知水平, 当严重的挫折出现时即能从容应对之。

1 挫折认知敏感性和乐观性的培养。能敏感觉知自身可能受到的挫折, 有利于个体把握自身处境, 以便于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如果个体身处危险之中却浑然不觉, 危险因素便得不到有效遏制。可以说敏感的压力或逆境觉知为应对挫折争取了时间。对大学生而言, 要积极地看待进入到大学后的各种变化, 为更好地适应变化奠定基础。通过诸如新生入学教育等途径让大学生们及早地认识到进入大学所带来的种种变化, 可以为大学生们成功地应对挫折打下基础。

对挫折持乐观的态度, 将逆境视为可变的, 对将来心怀憧憬和希望, 认为人生有其意义, 被认为是成功应对挫折的秘诀, 是促进身处逆境者健康发展的最有效的技能。据调查, 大学生当中对挫折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1) 绝对化, 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 对某一事物怀有其必定会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 它常与 必须 、 应该 这样的词连在一起。(2) 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如别人稍有过失就认为这个人无一可取, 全面否定。(3) 糟糕透顶, 这种不合理的信念认为挫折一旦发生了, 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个体一旦有了上述不合理的信念, 挫折感会常驻心里。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以应对挫折出发,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使大学生们能认识到每个人都存在不合理信念, 这并不可怕。如果大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信念是不合理的, 并主动调整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就可以降低挫折感并成功地应对挫折。

2 积极自我观念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 较高自我能力觉知的人倾向于积极的归因, 将行为结果归于努力而不是运气, 而低自我能力觉知者则相反。较高的自我能力觉知可以提高大学生们社会交往的自信程度和主动性。同时, 高自我能力觉知者更偏好挑战。这些对于处于挫折之中的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但对于那些过于自信的大学生来说, 短期内可能有利于其应对挫折, 但从长远来看, 过度的自信会让人觉得不够真诚, 会给他人留下消极印象。

因此, 只有那些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能力的大学生才能根据环境及情形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并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 使其能成功地应对挫折。体现了这些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韧性。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最迅猛的时期, 在这时期社交范围的扩大, 角色的增加, 生活的独立都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也提出了挑战。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阻碍、困难, 甚至令大学生痛苦不堪的状况。常见的自我意识的心理问题有很多是自我认识不当所造成的, 如自卑与自负。

自卑表现为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 过低评价自己的品质。自卑的人在与人交往中总是做过多的保留, 交往情况总是不理想。对于自卑心理处理可以考虑: 引导大学生表露自我认识, 让大学生充分地倾诉, 然后从中找到大学生自卑的原因:是理想与现实距离太大, 还是由于某一些非理性的想法所造成的; 结合一些认知疗法和行为训练, 如自信训练等, 提高大学生的自信。

自负的大学生通常想问题、做事情都从自我出发, 不能够从其他人的角度出发, 总觉得只有自己的决定、见解才是正确的, 喜欢自吹自擂, 喜欢别人奉承自己, 受不了一点批评。与这种人交往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因为这种人很少平等对待交往对象, 不懂得尊重他人, 不懂得谦让。自负的大学生容易出现交往的问题。对于自负心理处理可以考虑:全面地认识自我是解决自负问题的关键。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 应放在社会中去评价。

3 读人 能力的培养。当人们面临挫折之时, 需要调用自身及社会支持资源以进行应对。对于重大的挫折, 仅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应对的, 这时社会支持尤为重要。早在心理韧性确立之初, 社会支持就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保护性因素。个体在面临挫折

或处于挫折之中如何获得社会支持? 有关研究指出, 身处挫折之中的压抑或沮丧的表现可能会引发别人的同情心进而获得别人的支持; 另一种情况是, 善于根据外界尤其是他人的心理状态及人际关系, 主动地向他人发出帮助的请求。不难想象, 只有个体组织寻求社会支持资源, 才能使社会得以良性维持下去。我们可以想象, 一个得到别人帮助连感谢都不会表达的人还会不断地得到别人的帮助。因此, 培养大学生把握他人的个性等心理品质及人际关系的能力, 可提高其寻求社会支持的主动性与有效性, 为防预因挫折而导致心理问题提供保障。而将 读人 能力纳入心理韧性的研究当中, 是国内有关心理韧性研究的重要特色。

在人际认知的训练中, 应使大学生们认识到不要只凭一两次的交往和一些片断就断定一个人的品质。对同学的认识要力求客观、全面和公正, 不要只凭一己之念轻率地下结论。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 新的逆境或压力源不断产生, 指望从减少逆境或压力以减少大学生们的挫折感之提法只是逻辑上的, 并不实用。而通过挫折教育使大学生们具备心理韧性, 使之能成功地应对挫折, 则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 这种挫折教育也使大学生们不仅受益于受挫折之时, 也受益于将来, 乃至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席居哲. 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06(5).

[2]黄希庭主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6).

[3]马伟娜, 桑标, 洪灵敏.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

[4]刘建新编著.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11).

R esearch on Frustr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ra i n ing ofM ental Toughness for College Students

KUANG T i ngshun

(Shaozhou Nor m alB ran ch , Shaoguan College , Sh aogu an Guangdong 512009, Ch i na)

Abstrac t :F rustrati on Educati on i s to i m prove the studen ts 'ab ilities i n ov ercom i ng the depressed fee li ng i n t he face o f setbacks . Its

educationa lm ethod is t o teach st udents t he know l edge about the cheering prior to the setback o r expose so m e co ll ege st udents to certain env i ronm ent to enhance their m enta l ability to adapt t o it . It is an i m po rtant for m of psycho l og ica l educa tion . Starti ng fro m the po i nt of operati on , t h 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rustration educati on progra m based on m ental toughness tra i ning .

K ey word s :m enta l toughness ; students ; frustration educati on

2011年第02期第27卷(总254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EDUCATI ONAL I NSTI TUTE OF JI LI N PROV I NCE No 02, 2011

Vo l 27Tota lN o 254

基于心理韧性培养的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邝廷舜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 广东韶关512009)

摘要:挫折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克服在遇到挫折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能力, 其教育方式是在挫折发生前向大学生传授有关振作的知识或让大学生置身于某种环境以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它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从可操作性出发, 本文将初步探讨基于心理韧性培养的挫折教育方案。

关键词:心理韧性; 大学生; 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 40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580(2011) 02 0006 03

一、挫折与挫折教育

人生在世,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道路上, 人们不仅会碰到各种各样困难、逆境、风险与失

败, 而且还会产生沮丧、失意、焦虑、紧张等情绪与心理。这种由外部困难引起的紧张、焦虑、沮丧等情绪心理状态就是挫折或挫折感。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是无法避免的。有的挫折是小的、暂时性的, 但小挫折的大量积累也会使人变得消沉。有的是重大的挫折, 重大挫折会引起较强的情绪反应, 形成长期的心理压力, 甚至会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支柱, 爆发所谓的 人生危机 。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 对社会的感受敏锐, 思想不成熟, 在应对挫折上尚欠成熟。因此在大学生当中建立起干预和防预挫折的心理机制, 可有效防止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针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挫折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克服在遇到挫折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能力, 其教育方式是在挫折发生前向大学生传授有关振作的知识或让大学生置身于某种环境以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它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从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看, 既有外因, 如学业问题, 经济问题等; 又有内因, 如自卑、不正确的归因等。减少大学生的挫折感, 力求避免爆发所谓的 人生危机 是从外因着手, 还是从内因考虑。从近期国内有关研究看, 在大量的挫折产生的因素中(即所谓个体发展的逆境或不利因素), 从那

收稿日期:2010 11 26作者简介:邝廷舜(1968

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作用, 而同时又极具干预、预防可行性的因素着手挫折教育,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认为挫折教育作为一种心理素质教育, 主要应从挫折的内因着手。国内心理学界有关基于主体的心理韧性研究, 为挫折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心理韧性的含义及研究

心理学家们发现, 许多身处逆境(受挫折) 的儿童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被逆境打倒, 反而发展成为 有信心、有能力、有爱心 的人。这一奇迹成为研究者们感兴趣的谜, 而谜底 心理韧性己成为研究儿童发展的新领域。据国内有关文献, 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心理韧性的界定和心理韧性变量的探讨; 二是构建心理韧性理论模型, 探讨心理韧性作用机制。

目前国外对心理韧性的概念界定主要存在三种看法:(1) 心理韧性是个体经历高危后的积极结果; (2) 心理韧性是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与保护性因素同时作用的动态过程; (3) 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结果说、过程说、特质说都反映了心理韧性的本质属性, 都属于心理韧性的范畴。不过相对另两种说法, 过程说对于挫折教育更有意义:了解心理韧性是什么固然重要, 但如何促进心理韧性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来说更具意义。

), 男, 广东韶关人,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心理学讲师, 主要从事教育心理的教学与研究。

心理韧性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心理学家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阐释, 形成了有关心理韧性的模型。这些探讨心理韧性机制的模型主要有:(1) 补偿模型。该模型强调环境危险因子(或称挫折情境) 与保护性因子共同预测儿童的发展结果。其中危险因子起负向作用, 而保护性因子起正向作用, 两类因子之间相互独立。(2) 挑战模型。该模型认为危险因子与发展结果之间是曲线关系, 其中, 低水平或高水平的危险因子均与消极发展结果相对应, 而只有中等水平的危险因子才与积极发展结果相对应。我们可以理解为:适度的挫折有利于个体学会如何战胜挫折; 而过于严重的挫折, 则可能使个体无法应对; 过轻的挫折也无法使个体学会应对挫折。(3) 条件模型。该模型认为, 存在一些可以调节或减少危险因子对发展结果产生消极影响的因子, 在这类保护性因子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4) Kum pfer 的心理韧性框架。该框架是建立在社会生态模型和个体 过程 情境模型基础上的综合模型。该框架包括 环境特征; 个体的心理韧性特征; 个体心理韧性的重组或消极生活经历后产生的积极后果, 以及调适个体和环境以及个体和结果之间的动力机制。环境或情境和心理韧性因素之间交互作用, 导致了心理韧性的过程或结果的产生。

从上述心理韧性理论模型来说, 研究者对各种可能影响心理韧性的变量平等处理的方式不利于研究结果的应用。如上所言, 在大量的挫折产生的因素中(即所谓个体发展的逆境或不利因素), 从那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作用, 而同时又极具干预、预防可行性的因素着手的挫折教育,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 应从挫折的内因着手实施挫折教育成了本文讨论的主题。在一些传统的挫折理论中, 也注意到了挫折产生中主体的作用。艾利斯认为, 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挫折感, 不在于事件本身, 而在于对挫折的不合理认识。该理论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它注意到了挫折产生中主体的认识是挫折感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但该理论所论及的主体作用只是指人对挫折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笔者认为, 要使大学生们能成功地应对挫折, 光是通过教育使之能对挫折情境有积极的认识是不够的。美国国家心理健康顾问委员会基础行为科学特别小组指出, 对于相似的挫折, 不同的人做出的反应可能不同, 是因为社会认知的参与。这些与挫折应对有关的社会认知包括:对自身的积极态度、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他人及环境的合理认识等。

初探

三、基于心理韧性培养的大学生挫折教育方案基于心理韧性培养的大学生挫折教育之目的在

于, 通过培训使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严重挫折的大学生在能处理好挫折导致的直接消极结果的同时, 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 从而提高其心理韧性; 而对未经历严重挫折的大学生, 通过平时的训练预防, 使其保持较高的社会认知水平, 当严重的挫折出现时即能从容应对之。

1 挫折认知敏感性和乐观性的培养。能敏感觉知自身可能受到的挫折, 有利于个体把握自身处境, 以便于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如果个体身处危险之中却浑然不觉, 危险因素便得不到有效遏制。可以说敏感的压力或逆境觉知为应对挫折争取了时间。对大学生而言, 要积极地看待进入到大学后的各种变化, 为更好地适应变化奠定基础。通过诸如新生入学教育等途径让大学生们及早地认识到进入大学所带来的种种变化, 可以为大学生们成功地应对挫折打下基础。

对挫折持乐观的态度, 将逆境视为可变的, 对将来心怀憧憬和希望, 认为人生有其意义, 被认为是成功应对挫折的秘诀, 是促进身处逆境者健康发展的最有效的技能。据调查, 大学生当中对挫折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1) 绝对化, 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 对某一事物怀有其必定会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 它常与 必须 、 应该 这样的词连在一起。(2) 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如别人稍有过失就认为这个人无一可取, 全面否定。(3) 糟糕透顶, 这种不合理的信念认为挫折一旦发生了, 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个体一旦有了上述不合理的信念, 挫折感会常驻心里。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以应对挫折出发,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使大学生们能认识到每个人都存在不合理信念, 这并不可怕。如果大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信念是不合理的, 并主动调整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就可以降低挫折感并成功地应对挫折。

2 积极自我观念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 较高自我能力觉知的人倾向于积极的归因, 将行为结果归于努力而不是运气, 而低自我能力觉知者则相反。较高的自我能力觉知可以提高大学生们社会交往的自信程度和主动性。同时, 高自我能力觉知者更偏好挑战。这些对于处于挫折之中的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但对于那些过于自信的大学生来说, 短期内可能有利于其应对挫折, 但从长远来看, 过度的自信会让人觉得不够真诚, 会给他人留下消极印象。

因此, 只有那些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能力的大学生才能根据环境及情形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并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 使其能成功地应对挫折。体现了这些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韧性。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最迅猛的时期, 在这时期社交范围的扩大, 角色的增加, 生活的独立都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也提出了挑战。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阻碍、困难, 甚至令大学生痛苦不堪的状况。常见的自我意识的心理问题有很多是自我认识不当所造成的, 如自卑与自负。

自卑表现为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 过低评价自己的品质。自卑的人在与人交往中总是做过多的保留, 交往情况总是不理想。对于自卑心理处理可以考虑: 引导大学生表露自我认识, 让大学生充分地倾诉, 然后从中找到大学生自卑的原因:是理想与现实距离太大, 还是由于某一些非理性的想法所造成的; 结合一些认知疗法和行为训练, 如自信训练等, 提高大学生的自信。

自负的大学生通常想问题、做事情都从自我出发, 不能够从其他人的角度出发, 总觉得只有自己的决定、见解才是正确的, 喜欢自吹自擂, 喜欢别人奉承自己, 受不了一点批评。与这种人交往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因为这种人很少平等对待交往对象, 不懂得尊重他人, 不懂得谦让。自负的大学生容易出现交往的问题。对于自负心理处理可以考虑:全面地认识自我是解决自负问题的关键。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 应放在社会中去评价。

3 读人 能力的培养。当人们面临挫折之时, 需要调用自身及社会支持资源以进行应对。对于重大的挫折, 仅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应对的, 这时社会支持尤为重要。早在心理韧性确立之初, 社会支持就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保护性因素。个体在面临挫折

或处于挫折之中如何获得社会支持? 有关研究指出, 身处挫折之中的压抑或沮丧的表现可能会引发别人的同情心进而获得别人的支持; 另一种情况是, 善于根据外界尤其是他人的心理状态及人际关系, 主动地向他人发出帮助的请求。不难想象, 只有个体组织寻求社会支持资源, 才能使社会得以良性维持下去。我们可以想象, 一个得到别人帮助连感谢都不会表达的人还会不断地得到别人的帮助。因此, 培养大学生把握他人的个性等心理品质及人际关系的能力, 可提高其寻求社会支持的主动性与有效性, 为防预因挫折而导致心理问题提供保障。而将 读人 能力纳入心理韧性的研究当中, 是国内有关心理韧性研究的重要特色。

在人际认知的训练中, 应使大学生们认识到不要只凭一两次的交往和一些片断就断定一个人的品质。对同学的认识要力求客观、全面和公正, 不要只凭一己之念轻率地下结论。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 新的逆境或压力源不断产生, 指望从减少逆境或压力以减少大学生们的挫折感之提法只是逻辑上的, 并不实用。而通过挫折教育使大学生们具备心理韧性, 使之能成功地应对挫折, 则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 这种挫折教育也使大学生们不仅受益于受挫折之时, 也受益于将来, 乃至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席居哲. 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06(5).

[2]黄希庭主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6).

[3]马伟娜, 桑标, 洪灵敏.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

[4]刘建新编著.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11).

R esearch on Frustr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ra i n ing ofM ental Toughness for College Students

KUANG T i ngshun

(Shaozhou Nor m alB ran ch , Shaoguan College , Sh aogu an Guangdong 512009, Ch i na)

Abstrac t :F rustrati on Educati on i s to i m prove the studen ts 'ab ilities i n ov ercom i ng the depressed fee li ng i n t he face o f setbacks . Its

educationa lm ethod is t o teach st udents t he know l edge about the cheering prior to the setback o r expose so m e co ll ege st udents to certain env i ronm ent to enhance their m enta l ability to adapt t o it . It is an i m po rtant for m of psycho l og ica l educa tion . Starti ng fro m the po i nt of operati on , t h 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rustration educati on progra m based on m ental toughness tra i ning .

K ey word s :m enta l toughness ; students ; frustration educati on


相关文章

  • 贵州省大学生心理韧性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 第25卷第6期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25No.6Dec.2012 2012年12月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贵州省大学生心理韧性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邓慧慧1 ...查看


  • 大学生智能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测量
  • 摘要:大学阶段被普遍认为是形成就业价值观和培养职业能力的关键时期,会影响个体一生的职业发展,而现有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多关注就业后的发展,忽略了大学阶段.根据智能职业生涯的观点,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发展三种不同的职业胜任力,对应着职业发 ...查看


  •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文摘要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大学生虽然有比较开阔的视野,也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也面对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 ...查看


  • 大学生坚韧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 [摘要]目的:揭示当前大学生人格坚韧性现状与自我效能感高低的关系,为培养大学生人格的坚韧性,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及缓解就业难之现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坚韧性人格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大学生被试进行测量.用SPSS16.0做了相关分析与多元 ...查看


  • 工作-家庭支持的调节作用
  • 摘要:工作-家庭支持是影响员工心理授权的重要因素.既有文献认为工作压力应与工作-家庭支持相匹配,但对"如何匹配"研究较少.文章分析组织支持.领导支持.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等工作-家庭支持要素对工作压力与员工心理授权之间关 ...查看


  • [精品]初三体育教学计划
  • 篇一:初三体育教学计划 落实学校和教研组的工作任务,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健康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认真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查看


  •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摘要:反映在学生心理意志品德品质上的问题之一--心理挫折行为,伴随着绝大部分学生一起度过金色年华.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挫折成因及其现状,可以不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使健康成长.增强我们的意志力以及对挫折的适应力有非常多种方法, ...查看


  • [增强生命的韧性]优教教案
  • <增强生命的韧性>优教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挫折面前生命的韧性,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2)善于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激励自己. 2.能力目标 (1)学会调 ...查看


  • 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力
  • 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力 摘要 本文首先敞述意志的一般概念,并分析了意志力在青少年学生成长各个方面的重要性,接下来讨论了青少年学生缺乏意志力的原因,并详细地讨论了如何进行意志力的培养. 关键词:意志力 坚强 困境 一 意志的一般概念 意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