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想与创新能力
系统思想是20世纪科学与哲学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作为一种从整体上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方法,它体现了当代科学的精神和唯物辩证思想在现代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哲学与科学的思维方法,它在现实的社会发展实践中表现出更强劲的创新活力,对于领导同志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创新的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我国著名的系统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时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就读过您的有关的报告。您这个理论强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很有创见。现在我们强调科学发展,就是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能力也是现代化的领导者、管理者必须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一种执政能力与实践能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系统创新的方法论
(一)创生发展的世界
1
人类现代的创新精神,来自于科学对世界进化发展的完整认识,来自于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对社会形成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可以说,今天我们所提倡和运用的创新方法与创新精神,是从对全部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认识中,从世界观和发展观中得到的。从世界观中得到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了这一基本原则,胡锦涛同志说:“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科学解释。”
概括现代科学的成果,可以看出,科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完整的世界发展图景,它展现了无机、有机、社会和文化4大领域及其27个基本层次。现代科学的唯物论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宇宙万物自我创生,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世界。
(二)系统创新的世界观
1、世界普遍的系统性:世界是系统的,处处是系统。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多个要素的整体。每一层次事物都是具有结构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系统。这构成了现代的“科学世界观”。
2、世界统一的发展性:自137亿年前宇宙还是一个混沌团开始,到今天人类智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全部世界是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2
过程。这构成了现代的“科学发展观”。
组织
水平科学
知识
语言国际组织国家
社会组织
家庭文化
社会
有机
无机
夸
克粒子原
子分子符号器生官组物细细个织大胞胞系体分器统子聚集态生群态体系生物圈行恒星星
系系星云系总星
系
空间微观常观宇观
现代科学的世界图式
3、世界发展的创新性:宇宙的发展是通过多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与搭配组合而不断地创生出许许多多具有整体性系统的过程。其中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一个人们通过的有目的实践活动,不断实现的各种理论、体制、科技的创新和创造的过程。这构成了人类今天推动进步与发展的“创新的方法论”。
(三)系统创新的方法论
整体性是系统科学的核心概念,它源自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现代系统理论在今天科学的水平上重新发掘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使其在科学技术、社会组织与经济管理的实践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系统的整体性体就是创造、创新性的反映,它可以表现为几个不同的方面:
1、多个要素的搭配组合可以创新出新的整体系统。
3
2、相同要素的不同联系组合可以创新出多种整体系统。
3、系统结构的转变可能引起系统奇特的行为。
二、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和伟大的变革,如果研究一下社会的结构就会发现,这个变革方向就是从一种简单的社会结构转向一种复杂的社会结构。十七大报告指出:“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段论述揭示了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结构创新的重要的和根本性的作用。
系统科学表明,任何系统总是通过内部子系统之间一定的联系形式形成特定的结构,而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或行为。或者说,社会的一定运行规律是由体制内部的联系或结构所决定的。
总体来看,事物内部的基本联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因而也构成两类行为规律不同的系统:一类是由“单向作用”联系形成的简单系统,其行为表现出机械性;另一类是由“相互作用”联系形成的复杂系统,其行为表现出有机性。运用这两种结构形式来观察社会的经济系统和管理系统便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变革是将一些4
不适应发展的单向作用的简单系统转变为具有更大发展能动性的相互作用复杂系统的创新与发展。
(一)单向作用与集中化系统的结构与行为
由单向作用联系结成的集中化系统,是人类较早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长期运用的一种有效控制系统。如人们在生产中不断创新出的手工工具、机械装臵和种种动力机器工具,其内部联系都是单向作用结构;在社会管理系统中,人们所建立的古代官吏制度,军事组织、传统企业管理系统,图书馆的目录检索系统和计算机文件管理系统等等,其中都利用了集中化系统。
A
B
集中化的管理系统存在着许多长处和优点。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管理学家麦克斯. 韦伯曾经盛赞这种管理系统说:“从纯粹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度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精确性、工作的速度、任务的明确、对文件的熟悉程度、活动的连续性、权限的划分、指挥的统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人员磨擦的控制,以及在物质和人员方面的成本减少,这一切在官僚机构中将达到最佳的状态。”
但是,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产生,人类在技术工程领域中开始了对相互作用系统的认识和利用,结果是创新出大量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随着社会的改革和科学技术的进展, 5
人们也开始探索相互作用能动机制在社会系统中的运用,与此同时也就开始反思集中化系统存在的问题。许多管理学家发现,集中化系统存在着“上下等级森严,横向隔绝无关,动点少而集中,行为机械简单”等缺陷和不足,表现出在规模性、持续性和能动性方面的局限性和不足。特别是在社会的经济系统中,人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能充分发挥,缺乏不断实现目的、适应环境的灵活变化的能动协调能力。这种结构在经济系统中的典型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许多这类结构的经济系统后来都出现了问题,都被迫进行了改革。因此,现代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变革的主要方向就是从单向作用系统逐步向着相互作用体制机制的创新,从一种机械式的管理转向充满活力的有机化和系统式管理。
(二)相互作用与有机化管理系统的创新
相互作用又称“互动因果关系”,是指在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作用。这种互动式的联系结构,会使系统的行为发生重要的变化。
由单向作用联系构成的系统表现出简单性、被动性、直线性等机械性行为;
6
由相互作用联系构成的系统表现出复杂性、自动性、非直线性等有机性行为。
现代机电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从人工控制系统走向内部具有互动机制的自动控制系统;同样,现代社会管理的创新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从集中化控制系统走向内部具有相互作用机制的扁平化的自组织管理的系统。
计划经济系统的内部主要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单向作用结构,其中包含着垄断性,因而表现出种种脱离市场,轻视消费者需求的倾向,因而使得计划经济系统在数量、质量、创新和服务等等方面都得不到能动的、持久的推动与调整。最终导致生产积极性下降,数量不足、质量低下,创新乏力、品种短缺,服务不周等等问题。
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则是一个扁平化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没有掌握特权的一方,这使得生产和消费者之间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互动机制中:消费者必须依靠生产来获得产品,同时生产者也必须依靠消费者的购买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本。由于市场中存在着不同生产者的持续竞争,使得消费者能够通过对产品的选择性购买,来决定生产者的行为。这种互动机制迫使生产必须朝着尽可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数量、质量、品种、服务的方向不断地努力创新发展。整个社会系统表现出能动协调的“自组织化”行为。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正是对自然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联系方式的反映。恩格斯曾经指出:“相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今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在整体上考察运动着的物质时首 7
先遇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一系列的运动形式,都是相互转化、互相制约的,在这里是原因,在那里就是结果,……因此,自然科学证实了黑格尔曾经说过的话: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终极的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
这里讲的普遍存在的和作为终极原因的“相互作用”,正是辩证法所讲的“矛盾”。而通过相互作用来看矛盾,则充满了和谐性、创新性和发展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旧的计划经济模式是简单化的经济系统,是机械论思想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反映。而正是通过改革开放是伟大变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才开始了走上了运用相互作用机制的辩证法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是这条道路的开拓者,是他把辩证法的思想真正创造性地运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之中了。
三、自组织与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
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 又称“复杂性系统”理论, 是现代科学的前沿,是系统科学的对自然进化和发展的一种新的认识和理念。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通过一定相互作用的机制,可以形成种种能动的,具有内在和谐、自动调节、自我完善,能动创新性质的自组织系统。20世纪40年代末,维纳和艾什比提出了控制论,也提出了以正反馈和负反馈为基础的“自组织”的科学概念。
(一)正反馈、负反馈的结构
正反馈是由两个正相关因果关系或两个负相关因果关系形成的互动循环,负反馈是由一个正相关因果关系和一个负相关因果关系形成的互动循环。这里的“正相关”是指一种“同涨同落”的因果关系,8
“负相关”是指一种“此涨彼落,此落彼涨” 的因果关系。 B B B + - -
正反馈 负反馈
(二)正反馈和负反馈系统的自组织作用与社会机制创新
“正反馈”是一种自推动性的循环,它能够能动地推动系统离开原有状态,自动地、加速度地走向新的状态。比如马克思提出的“多劳多得”原则,显然“多得”是“多劳”积极性的根源,而两者的互动就成了生产积极性的不竭源泉。由此创新出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企业“目标管理”制度都是矛盾原则、生产力原则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由于社会生产力是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除了体力劳动的生产外,还有智力、技术、管理等复杂劳动力,如医生的劳动管理仅仅按劳动时间、技术、学术等级还是不够的,还要创新,还有非劳动的生产资本、生产资源和生产资料种种要素,都要不断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如:效益与收益的原则。而要使这种种生产力要素的活力奇迹般地迸发出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合理的正反馈机制是重要的创新手段。再如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阶级分析的理论,在对农村调查和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土地与政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和谐的基本动力机制,创造性是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推动着中国革命事业从小到大,革命战争中我军以少胜多、 9
以弱胜强的奇迹。
“负反馈”是一种自稳定性的循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抗拒和消除干扰,使系统自动恢复原初状态。利用负反馈机制,在技术上创新制造出无人控制的自动机、自调节的机电装臵,全自动生产线,以及智能机器人等等。在社会系统控制与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法规来创建和谐的社会自组织机制,使社会系统自动地消除偏差、保持稳定、接近和实现目标,实现无人控制的、“无为而治”的管理。
比如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与价格之间自然建构起一种负反馈的自调节机制:“价格上生产上,生产上价格下,价格下生产下,生产下价格上……”。这个动态机制会使得市场经济的生产系统可以能动地与需求相平衡,价格向着生产者最大盈利与消费者最小支出相平衡的方向不断调整与发展。早期经济学家称之为“看不见的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生产与价格在不断适应需求水平和购买能力条件下的动态平衡,而负反馈是实现这种动态平衡的自动机制。这种机制虽然局部状态和时期上会出现一定的偏差,甚至出现较大的波动,但在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自组织机制,能动地调节着供需平衡,而且还能动地调节着社会的财富流向、劳动与分配的平衡,并进一步推动着知识、人才、教育、科技的发展,在长期的发展中还调节着贫富的差异逐步减缓,影响着社会道德的进步与发展等等。
可以看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的创10
新与改革,而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从单向作用的“组织化”社会系统走向相互作用的“自组织化”社会系统,这是经济、社会管理从机械论到辩证法和系统论的创新发展。自组织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所以,每当我们实现了管理中的自组织化创新,社会生产力就能动地大踏步的前进和发展。《十七大报告》对三十年来的中国改革创新的发展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热情的赞扬:“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四、调控波动与促进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一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经济的较大波动。……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统一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这段论述表明了市场作为一种自组织的经济体制,虽然有着自动调能力,但这种调控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波动平缓时,可以实现自动调控,当波动严重时,就可能出现发展的断裂,就不得不采取社会或政府的有效的宏观调控的创新。这样,我们需要了解系统波动的性质原因,以努力实现有效调 11
控和科学发展。
(一)系统的延滞、波动与战略决策
波动是日常中常见的现象。声波、水波、光波、电磁波,社会中的股市的波动,经济涨落,交通治理的时高时低,甚至初学自行车和汽车驾驶时方向的左右摆动等等。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运动发展就是波浪式的前进,是否定之否定式的运动。因此波动是普遍的现象。社会系统的平缓波动对系统没有什么严重影响,而且常常是推动系统进步发展的积极因素,但是剧烈的波动对发展会带来危害,如经济系统的周期涨落和金融危机。因此,研究社会系统波动的规律性,不断提出减缓波动、防止严重波动的创新机制,推动社会快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目标。
系统科学表明,系统波动的原因是有延滞的负反馈结构造成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波动因子”。
“延滞”是指从原因发生到结果出现所经历的时间。事实上,现实系统中的因果联系都会存在一定的延滞。有些延滞时间短暂,对系统行为影响不大,而有些延滞则时间较长,对系统的发展带来显著的影响甚至危害。
+
实际问题 调整行动
-
延滞 比如,经济系统从投入、生产、销售到资金的回收,总是要经历12
一定的时间,所以生产中常常会出现时而产品短缺、时而产品积压的波动。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行仅仅有20余年的时间,由于民众对市场规律缺乏了解,加之科技相对落后,民众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使得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必然会存在着过热与过冷、高涨与低弥交替发生的波动现象。而随着市场逐渐成熟,民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市场经验的积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系统的延滞会缩短,波动会减缓,逐步地形成健康稳定的经济发展。
关于系统波动的战略决策:
1、适应波动规律的战略决策:应当在一定时期逐步摸清系统的波动幅度与波动周期,有预见地提前采取适应行动。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可以运用一定宏观调控措施提前影响那些过热或过冷的趋势来减缓波动。
2、改善波动性的战略决策:应当通过种种方法减少或降低系统的延滞程度,加快系统的反应速度,如加快信息、交通基础建设,设施基础建设,提高国民的科技水平等来逐渐提高经济环境的有机程度,从而加快经济系统的反应速度,从根本上减缓系统的波动与危害。
(二)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启示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人类所关注的长远建设问题。这个问题最初产生于生态环境领域,后来有种种企业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而最终引出了一个系统的“直接生产”和“基础建设”的互动关系问题。近年关于组织管理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对这方面问题 13
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方法论分析。而深入分析这种系统动力学模式,对我们形成经济系统长期发展的战略观念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现代对发展的认识使人们看到是由直接生产和基础建设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引起的。直接生产循环是一个较为直观的、运行快速的循环,基础建设循环是一个对生产起着间接影响的运行较慢的循环。这两个循环存在着相互作用。由于两者之间的一快一慢的不平衡,会引起系统发展的高涨、低落交替出现的波动性,严重的波动可能导致系统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突然崩溃。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式
在社会的经济系统的运行中,人们通常能够清楚地注意到并管理好直接生产循环的运行: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盈利→增加投入……,但往往不容易注意到基础建设循环的作用。在努力推进直接生产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会突然的崩溃,如58年大跃进后的经济下滑,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等。而且这种崩溃会周期性地出现。这显然是一种不可持续和不科学的发展。
长期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这个周期性崩溃的原因在于基础建设14
循环的作用及其与直接生产循环的相互作用关系。经济的高增长会带来基础品质的减弱,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创新老化、市场萎缩、人材不足、资金储备薄弱等等。这些基础品质的亏损开始并不明显,还不能改变生产规模的增长也就,不易查觉。但是经过一段延滞后,形成了综合影响力的不足,则会使生产规模(GDP )增长受阻。然而这个生产规模的减缓会导致直接生产的恶性循环:规模降→盈利降→投入降→规模降……。经济崩溃需要基础建设的一定恢复才能重新开始,这就是经济危机,生产低落,企业倒闭,职工失业,可能造成社会动荡。这样,如何减缓波动,防止崩溃,实现稳定持续的发展,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创新课题。
从这种系统发展过程可以使我们更为清楚地看出,持续发展创新的深层问题在于如何对基础建设进行持续的投入和如何使系统综合品质持续的提高。那些综合品质优良并得以持续创新的系统,才可能在较高速的增长中持续地发展,而那些只注意直接生产投入,基础建设薄弱、综合品质不足的系统,则会出现高速发展中的突然崩溃。
对这个模型分析提示我们,发展必须具有长远建设的战略眼光:
1、保持稳步而全面的发展,避免那种牺牲环境或牺牲其它局部,而推动个别局部冒进的片面的超速增长;
2、要充分重视基础建设,保持对基础建设的持续投入和充分投入,力争实现以充分的基础建设来推动直接生产发展的有利局面;
3、对未来发展的规模速度,首先提出战略性规划和预测,提前 15
进行基础性准备;
4、注意在发展的最好时期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切勿等到发展进入了停滞或衰落期才对基础建设实施调整,最终导致发展的崩溃。
比如我国在新世纪开始时,经济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有利时期,而国家却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有计划地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把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国家的基础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方面。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的加强对科技、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的协调发展的思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止经济波动危害的创新。这其中的协调,主要是一种快循环与慢循环之间的协调。如果快循环更快,慢循环更慢,则使系统波动加大,也就增加了系统崩溃的危险性;如果快循环慢一些,慢循环快一些,则延滞减小,波动平缓,发展持续,又好又快。在近来世界经济危机和我们经济增长减缓的局势下,我国继续支持向基础建设投资拉动,都是科学的和正确的创新发展。
“和谐社会”、“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事实上,“统筹”、“和谐”、“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正是系统的哲学理念在我国现实实践中的体现。因为系统概念所反映的正是事物多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联全的统一整体的现代科学理念。通过对系统科学的理论和规律16
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国目前经济的良好发展和这个发展的波动周期和未来趋势,而这些对于我们研究和制定国家总体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继续创新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战略意义。
17
系统思想与创新能力
系统思想是20世纪科学与哲学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作为一种从整体上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方法,它体现了当代科学的精神和唯物辩证思想在现代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哲学与科学的思维方法,它在现实的社会发展实践中表现出更强劲的创新活力,对于领导同志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创新的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我国著名的系统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时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就读过您的有关的报告。您这个理论强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很有创见。现在我们强调科学发展,就是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能力也是现代化的领导者、管理者必须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一种执政能力与实践能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系统创新的方法论
(一)创生发展的世界
1
人类现代的创新精神,来自于科学对世界进化发展的完整认识,来自于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对社会形成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可以说,今天我们所提倡和运用的创新方法与创新精神,是从对全部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认识中,从世界观和发展观中得到的。从世界观中得到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了这一基本原则,胡锦涛同志说:“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科学解释。”
概括现代科学的成果,可以看出,科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完整的世界发展图景,它展现了无机、有机、社会和文化4大领域及其27个基本层次。现代科学的唯物论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宇宙万物自我创生,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世界。
(二)系统创新的世界观
1、世界普遍的系统性:世界是系统的,处处是系统。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多个要素的整体。每一层次事物都是具有结构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系统。这构成了现代的“科学世界观”。
2、世界统一的发展性:自137亿年前宇宙还是一个混沌团开始,到今天人类智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全部世界是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2
过程。这构成了现代的“科学发展观”。
组织
水平科学
知识
语言国际组织国家
社会组织
家庭文化
社会
有机
无机
夸
克粒子原
子分子符号器生官组物细细个织大胞胞系体分器统子聚集态生群态体系生物圈行恒星星
系系星云系总星
系
空间微观常观宇观
现代科学的世界图式
3、世界发展的创新性:宇宙的发展是通过多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与搭配组合而不断地创生出许许多多具有整体性系统的过程。其中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一个人们通过的有目的实践活动,不断实现的各种理论、体制、科技的创新和创造的过程。这构成了人类今天推动进步与发展的“创新的方法论”。
(三)系统创新的方法论
整体性是系统科学的核心概念,它源自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现代系统理论在今天科学的水平上重新发掘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使其在科学技术、社会组织与经济管理的实践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系统的整体性体就是创造、创新性的反映,它可以表现为几个不同的方面:
1、多个要素的搭配组合可以创新出新的整体系统。
3
2、相同要素的不同联系组合可以创新出多种整体系统。
3、系统结构的转变可能引起系统奇特的行为。
二、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和伟大的变革,如果研究一下社会的结构就会发现,这个变革方向就是从一种简单的社会结构转向一种复杂的社会结构。十七大报告指出:“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段论述揭示了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结构创新的重要的和根本性的作用。
系统科学表明,任何系统总是通过内部子系统之间一定的联系形式形成特定的结构,而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或行为。或者说,社会的一定运行规律是由体制内部的联系或结构所决定的。
总体来看,事物内部的基本联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因而也构成两类行为规律不同的系统:一类是由“单向作用”联系形成的简单系统,其行为表现出机械性;另一类是由“相互作用”联系形成的复杂系统,其行为表现出有机性。运用这两种结构形式来观察社会的经济系统和管理系统便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变革是将一些4
不适应发展的单向作用的简单系统转变为具有更大发展能动性的相互作用复杂系统的创新与发展。
(一)单向作用与集中化系统的结构与行为
由单向作用联系结成的集中化系统,是人类较早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长期运用的一种有效控制系统。如人们在生产中不断创新出的手工工具、机械装臵和种种动力机器工具,其内部联系都是单向作用结构;在社会管理系统中,人们所建立的古代官吏制度,军事组织、传统企业管理系统,图书馆的目录检索系统和计算机文件管理系统等等,其中都利用了集中化系统。
A
B
集中化的管理系统存在着许多长处和优点。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管理学家麦克斯. 韦伯曾经盛赞这种管理系统说:“从纯粹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度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精确性、工作的速度、任务的明确、对文件的熟悉程度、活动的连续性、权限的划分、指挥的统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人员磨擦的控制,以及在物质和人员方面的成本减少,这一切在官僚机构中将达到最佳的状态。”
但是,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产生,人类在技术工程领域中开始了对相互作用系统的认识和利用,结果是创新出大量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随着社会的改革和科学技术的进展, 5
人们也开始探索相互作用能动机制在社会系统中的运用,与此同时也就开始反思集中化系统存在的问题。许多管理学家发现,集中化系统存在着“上下等级森严,横向隔绝无关,动点少而集中,行为机械简单”等缺陷和不足,表现出在规模性、持续性和能动性方面的局限性和不足。特别是在社会的经济系统中,人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能充分发挥,缺乏不断实现目的、适应环境的灵活变化的能动协调能力。这种结构在经济系统中的典型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许多这类结构的经济系统后来都出现了问题,都被迫进行了改革。因此,现代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变革的主要方向就是从单向作用系统逐步向着相互作用体制机制的创新,从一种机械式的管理转向充满活力的有机化和系统式管理。
(二)相互作用与有机化管理系统的创新
相互作用又称“互动因果关系”,是指在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作用。这种互动式的联系结构,会使系统的行为发生重要的变化。
由单向作用联系构成的系统表现出简单性、被动性、直线性等机械性行为;
6
由相互作用联系构成的系统表现出复杂性、自动性、非直线性等有机性行为。
现代机电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从人工控制系统走向内部具有互动机制的自动控制系统;同样,现代社会管理的创新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从集中化控制系统走向内部具有相互作用机制的扁平化的自组织管理的系统。
计划经济系统的内部主要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单向作用结构,其中包含着垄断性,因而表现出种种脱离市场,轻视消费者需求的倾向,因而使得计划经济系统在数量、质量、创新和服务等等方面都得不到能动的、持久的推动与调整。最终导致生产积极性下降,数量不足、质量低下,创新乏力、品种短缺,服务不周等等问题。
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则是一个扁平化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没有掌握特权的一方,这使得生产和消费者之间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互动机制中:消费者必须依靠生产来获得产品,同时生产者也必须依靠消费者的购买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本。由于市场中存在着不同生产者的持续竞争,使得消费者能够通过对产品的选择性购买,来决定生产者的行为。这种互动机制迫使生产必须朝着尽可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数量、质量、品种、服务的方向不断地努力创新发展。整个社会系统表现出能动协调的“自组织化”行为。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正是对自然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联系方式的反映。恩格斯曾经指出:“相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今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在整体上考察运动着的物质时首 7
先遇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一系列的运动形式,都是相互转化、互相制约的,在这里是原因,在那里就是结果,……因此,自然科学证实了黑格尔曾经说过的话: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终极的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
这里讲的普遍存在的和作为终极原因的“相互作用”,正是辩证法所讲的“矛盾”。而通过相互作用来看矛盾,则充满了和谐性、创新性和发展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旧的计划经济模式是简单化的经济系统,是机械论思想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反映。而正是通过改革开放是伟大变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才开始了走上了运用相互作用机制的辩证法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是这条道路的开拓者,是他把辩证法的思想真正创造性地运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之中了。
三、自组织与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
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 又称“复杂性系统”理论, 是现代科学的前沿,是系统科学的对自然进化和发展的一种新的认识和理念。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通过一定相互作用的机制,可以形成种种能动的,具有内在和谐、自动调节、自我完善,能动创新性质的自组织系统。20世纪40年代末,维纳和艾什比提出了控制论,也提出了以正反馈和负反馈为基础的“自组织”的科学概念。
(一)正反馈、负反馈的结构
正反馈是由两个正相关因果关系或两个负相关因果关系形成的互动循环,负反馈是由一个正相关因果关系和一个负相关因果关系形成的互动循环。这里的“正相关”是指一种“同涨同落”的因果关系,8
“负相关”是指一种“此涨彼落,此落彼涨” 的因果关系。 B B B + - -
正反馈 负反馈
(二)正反馈和负反馈系统的自组织作用与社会机制创新
“正反馈”是一种自推动性的循环,它能够能动地推动系统离开原有状态,自动地、加速度地走向新的状态。比如马克思提出的“多劳多得”原则,显然“多得”是“多劳”积极性的根源,而两者的互动就成了生产积极性的不竭源泉。由此创新出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企业“目标管理”制度都是矛盾原则、生产力原则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由于社会生产力是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除了体力劳动的生产外,还有智力、技术、管理等复杂劳动力,如医生的劳动管理仅仅按劳动时间、技术、学术等级还是不够的,还要创新,还有非劳动的生产资本、生产资源和生产资料种种要素,都要不断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如:效益与收益的原则。而要使这种种生产力要素的活力奇迹般地迸发出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合理的正反馈机制是重要的创新手段。再如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阶级分析的理论,在对农村调查和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土地与政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和谐的基本动力机制,创造性是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推动着中国革命事业从小到大,革命战争中我军以少胜多、 9
以弱胜强的奇迹。
“负反馈”是一种自稳定性的循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抗拒和消除干扰,使系统自动恢复原初状态。利用负反馈机制,在技术上创新制造出无人控制的自动机、自调节的机电装臵,全自动生产线,以及智能机器人等等。在社会系统控制与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法规来创建和谐的社会自组织机制,使社会系统自动地消除偏差、保持稳定、接近和实现目标,实现无人控制的、“无为而治”的管理。
比如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与价格之间自然建构起一种负反馈的自调节机制:“价格上生产上,生产上价格下,价格下生产下,生产下价格上……”。这个动态机制会使得市场经济的生产系统可以能动地与需求相平衡,价格向着生产者最大盈利与消费者最小支出相平衡的方向不断调整与发展。早期经济学家称之为“看不见的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生产与价格在不断适应需求水平和购买能力条件下的动态平衡,而负反馈是实现这种动态平衡的自动机制。这种机制虽然局部状态和时期上会出现一定的偏差,甚至出现较大的波动,但在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自组织机制,能动地调节着供需平衡,而且还能动地调节着社会的财富流向、劳动与分配的平衡,并进一步推动着知识、人才、教育、科技的发展,在长期的发展中还调节着贫富的差异逐步减缓,影响着社会道德的进步与发展等等。
可以看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的创10
新与改革,而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从单向作用的“组织化”社会系统走向相互作用的“自组织化”社会系统,这是经济、社会管理从机械论到辩证法和系统论的创新发展。自组织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所以,每当我们实现了管理中的自组织化创新,社会生产力就能动地大踏步的前进和发展。《十七大报告》对三十年来的中国改革创新的发展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热情的赞扬:“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四、调控波动与促进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一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经济的较大波动。……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统一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这段论述表明了市场作为一种自组织的经济体制,虽然有着自动调能力,但这种调控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波动平缓时,可以实现自动调控,当波动严重时,就可能出现发展的断裂,就不得不采取社会或政府的有效的宏观调控的创新。这样,我们需要了解系统波动的性质原因,以努力实现有效调 11
控和科学发展。
(一)系统的延滞、波动与战略决策
波动是日常中常见的现象。声波、水波、光波、电磁波,社会中的股市的波动,经济涨落,交通治理的时高时低,甚至初学自行车和汽车驾驶时方向的左右摆动等等。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运动发展就是波浪式的前进,是否定之否定式的运动。因此波动是普遍的现象。社会系统的平缓波动对系统没有什么严重影响,而且常常是推动系统进步发展的积极因素,但是剧烈的波动对发展会带来危害,如经济系统的周期涨落和金融危机。因此,研究社会系统波动的规律性,不断提出减缓波动、防止严重波动的创新机制,推动社会快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目标。
系统科学表明,系统波动的原因是有延滞的负反馈结构造成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波动因子”。
“延滞”是指从原因发生到结果出现所经历的时间。事实上,现实系统中的因果联系都会存在一定的延滞。有些延滞时间短暂,对系统行为影响不大,而有些延滞则时间较长,对系统的发展带来显著的影响甚至危害。
+
实际问题 调整行动
-
延滞 比如,经济系统从投入、生产、销售到资金的回收,总是要经历12
一定的时间,所以生产中常常会出现时而产品短缺、时而产品积压的波动。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行仅仅有20余年的时间,由于民众对市场规律缺乏了解,加之科技相对落后,民众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使得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必然会存在着过热与过冷、高涨与低弥交替发生的波动现象。而随着市场逐渐成熟,民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市场经验的积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系统的延滞会缩短,波动会减缓,逐步地形成健康稳定的经济发展。
关于系统波动的战略决策:
1、适应波动规律的战略决策:应当在一定时期逐步摸清系统的波动幅度与波动周期,有预见地提前采取适应行动。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可以运用一定宏观调控措施提前影响那些过热或过冷的趋势来减缓波动。
2、改善波动性的战略决策:应当通过种种方法减少或降低系统的延滞程度,加快系统的反应速度,如加快信息、交通基础建设,设施基础建设,提高国民的科技水平等来逐渐提高经济环境的有机程度,从而加快经济系统的反应速度,从根本上减缓系统的波动与危害。
(二)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启示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人类所关注的长远建设问题。这个问题最初产生于生态环境领域,后来有种种企业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而最终引出了一个系统的“直接生产”和“基础建设”的互动关系问题。近年关于组织管理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对这方面问题 13
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方法论分析。而深入分析这种系统动力学模式,对我们形成经济系统长期发展的战略观念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现代对发展的认识使人们看到是由直接生产和基础建设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引起的。直接生产循环是一个较为直观的、运行快速的循环,基础建设循环是一个对生产起着间接影响的运行较慢的循环。这两个循环存在着相互作用。由于两者之间的一快一慢的不平衡,会引起系统发展的高涨、低落交替出现的波动性,严重的波动可能导致系统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突然崩溃。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式
在社会的经济系统的运行中,人们通常能够清楚地注意到并管理好直接生产循环的运行: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盈利→增加投入……,但往往不容易注意到基础建设循环的作用。在努力推进直接生产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会突然的崩溃,如58年大跃进后的经济下滑,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等。而且这种崩溃会周期性地出现。这显然是一种不可持续和不科学的发展。
长期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这个周期性崩溃的原因在于基础建设14
循环的作用及其与直接生产循环的相互作用关系。经济的高增长会带来基础品质的减弱,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创新老化、市场萎缩、人材不足、资金储备薄弱等等。这些基础品质的亏损开始并不明显,还不能改变生产规模的增长也就,不易查觉。但是经过一段延滞后,形成了综合影响力的不足,则会使生产规模(GDP )增长受阻。然而这个生产规模的减缓会导致直接生产的恶性循环:规模降→盈利降→投入降→规模降……。经济崩溃需要基础建设的一定恢复才能重新开始,这就是经济危机,生产低落,企业倒闭,职工失业,可能造成社会动荡。这样,如何减缓波动,防止崩溃,实现稳定持续的发展,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创新课题。
从这种系统发展过程可以使我们更为清楚地看出,持续发展创新的深层问题在于如何对基础建设进行持续的投入和如何使系统综合品质持续的提高。那些综合品质优良并得以持续创新的系统,才可能在较高速的增长中持续地发展,而那些只注意直接生产投入,基础建设薄弱、综合品质不足的系统,则会出现高速发展中的突然崩溃。
对这个模型分析提示我们,发展必须具有长远建设的战略眼光:
1、保持稳步而全面的发展,避免那种牺牲环境或牺牲其它局部,而推动个别局部冒进的片面的超速增长;
2、要充分重视基础建设,保持对基础建设的持续投入和充分投入,力争实现以充分的基础建设来推动直接生产发展的有利局面;
3、对未来发展的规模速度,首先提出战略性规划和预测,提前 15
进行基础性准备;
4、注意在发展的最好时期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切勿等到发展进入了停滞或衰落期才对基础建设实施调整,最终导致发展的崩溃。
比如我国在新世纪开始时,经济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有利时期,而国家却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有计划地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把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国家的基础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方面。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的加强对科技、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的协调发展的思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止经济波动危害的创新。这其中的协调,主要是一种快循环与慢循环之间的协调。如果快循环更快,慢循环更慢,则使系统波动加大,也就增加了系统崩溃的危险性;如果快循环慢一些,慢循环快一些,则延滞减小,波动平缓,发展持续,又好又快。在近来世界经济危机和我们经济增长减缓的局势下,我国继续支持向基础建设投资拉动,都是科学的和正确的创新发展。
“和谐社会”、“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事实上,“统筹”、“和谐”、“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正是系统的哲学理念在我国现实实践中的体现。因为系统概念所反映的正是事物多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联全的统一整体的现代科学理念。通过对系统科学的理论和规律16
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国目前经济的良好发展和这个发展的波动周期和未来趋势,而这些对于我们研究和制定国家总体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继续创新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战略意义。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