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劝 学 》教 案 设 计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荀子》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理解本文“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的三个方面;
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能够理解文意并准确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并背诵全文;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特点,以及比喻论证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感受荀子散文的特色——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又善用比喻。 学情分析
古代先贤以他们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书写了诸多精彩深刻的策论警语,这些策论警语表现了他们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表达了他们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人生理想。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古代议论性散文中的精品。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了议论治国得失的《寡人之于国也》,本节课我们将探究荀子劝勉学子的精品之作——《劝学》,本文的学习将对我们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长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明确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教学法
探究法、比照鉴赏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二 课 时
一、情境导入
古代先贤以他们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书写了诸多精彩深刻的策论警语,这些策论警语表现了他们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表达了他们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人生理想。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古代议论性散文中的精品。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了议论治国得失的《寡人之于国也》,本节课我们将探究荀子劝勉学子的精品之作——《劝学》。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1、男女同学依段轮流朗读,相互聆听指正
2、听录音
3、全班齐读
三、整体把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明确: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证
①学习的意义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②学习的作用
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③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四、问题探究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明确: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2、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设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
A正面设喻
B正反设喻
C反复设喻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A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
B先设喻,后引出道理
C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五、拓展延伸
素材链接
1、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任务。——歌德
2、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随笔。
六、课后作业
1、朗读、背诵《劝学》;
2、比照鉴赏《劝学》与《寡人之于国也》二文在论证说理上的异同,思考二文对于我们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指导意义。
板书设计
劝 学
——《荀子》
教学反思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感受荀子散文的特色——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又善用比喻。 劝学
荀子
一、导入新课
我们现在夸赞后代超过前代,学生胜过老师往往说“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句话最早出自荀子的《劝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荀子的《劝学》去聆听先哲的箴言妙语。(板书 劝学 荀子)
二、明确教学目标(学生集体朗读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三、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作者荀子(一位学生介绍荀子)
四、解题
荀子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那么我们来看今天这篇文章的题目“劝学”,“劝”是什么意思?大家看到课下注释①“劝”即鼓励,劝学即鼓励学习,可想而知这是一篇鼓励大家学习的文章,“劝”这个字统领全文。
五、 课前都要求大家预习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效果
(学生读字音,如果有错误及时更正),
(点拨锲一锲,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速记这些字的读音)
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对断句,咱们找同学来读课文,听得同学拿出笔,把他读得不准确的地方标记出来,包括读音和断句。
(学生读课文)
文言文光读好还是不够的,还要翻译好,要想准确地翻译,我们需要梳理积累文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疏通文意。
我们先来读课文,女生读1、2段,男生读3、4段,老师给起个头
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一、三、五、七排的同学向后转,前后位组成学习小组讨论疏通文章的大意,把你们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笔勾画出来。
我们先来质疑
同学们还有不会翻译的字词和句子吗?
好,没有了,那么下面我们来做个抢答小游戏。我们来“赛一赛”,我们分成男生队,女生队,大家来抢答,抢到答对的得一颗五角星,看哪一队答得又对
又多,抢答开始。
(抢答的内容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和特殊句式)
六、文章的大意我们明白了,我们说“劝”这个字统领全文,下面大家速读课文,找一找荀子“劝”什么呢?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七、作者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那么如何“劝”就成为关键,荀子使用比喻论证,把深奥的道理说的浅显易懂。看到我们课后习题第2题“找出 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说明几层意思”
我们先来分析第2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这句为例讲解比喻论证。学生仿照老师讲的,自主分析第2段剩下的比喻论证。
同样,荀子在第三、四段也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这些比喻句。并讨论论证了什么道理。
八、归纳总结
劝字引导全文,“劝什么”“为什么劝”“怎么劝”
九、拓展探究
在课文中选出你感悟最深的一句话送给同位,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学案p58页“语言积累”
1、读准字音
木直中( )绳
( )以为轮
虽有( )槁( )暴 金就砺( )则利
参( )省( ) 须臾( )
跂( )而望 舟楫( )
蛟( )龙 跬( )步
骐( )骥( ) 驽( )马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蛇鳝( ) 螯( )
2、完成下列文言知识梳理
重点实词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学不可以已 .
木直中绳
.
金就砺则利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假舆马者 .
而致千里 .
非能水也 .
君子生非异也 .
无以至千里 ..
锲而舍之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重点虚词
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于: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圣心备焉
特殊句式:
翻译句子,并指出特殊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完成表格
第三段
第四段
《 劝 学 》教 案 设 计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荀子》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理解本文“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的三个方面;
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能够理解文意并准确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并背诵全文;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特点,以及比喻论证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感受荀子散文的特色——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又善用比喻。 学情分析
古代先贤以他们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书写了诸多精彩深刻的策论警语,这些策论警语表现了他们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表达了他们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人生理想。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古代议论性散文中的精品。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了议论治国得失的《寡人之于国也》,本节课我们将探究荀子劝勉学子的精品之作——《劝学》,本文的学习将对我们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长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明确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教学法
探究法、比照鉴赏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二 课 时
一、情境导入
古代先贤以他们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书写了诸多精彩深刻的策论警语,这些策论警语表现了他们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表达了他们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人生理想。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古代议论性散文中的精品。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了议论治国得失的《寡人之于国也》,本节课我们将探究荀子劝勉学子的精品之作——《劝学》。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1、男女同学依段轮流朗读,相互聆听指正
2、听录音
3、全班齐读
三、整体把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明确: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证
①学习的意义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②学习的作用
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③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四、问题探究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明确: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2、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设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
A正面设喻
B正反设喻
C反复设喻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A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
B先设喻,后引出道理
C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五、拓展延伸
素材链接
1、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任务。——歌德
2、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随笔。
六、课后作业
1、朗读、背诵《劝学》;
2、比照鉴赏《劝学》与《寡人之于国也》二文在论证说理上的异同,思考二文对于我们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指导意义。
板书设计
劝 学
——《荀子》
教学反思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感受荀子散文的特色——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又善用比喻。 劝学
荀子
一、导入新课
我们现在夸赞后代超过前代,学生胜过老师往往说“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句话最早出自荀子的《劝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荀子的《劝学》去聆听先哲的箴言妙语。(板书 劝学 荀子)
二、明确教学目标(学生集体朗读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三、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作者荀子(一位学生介绍荀子)
四、解题
荀子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那么我们来看今天这篇文章的题目“劝学”,“劝”是什么意思?大家看到课下注释①“劝”即鼓励,劝学即鼓励学习,可想而知这是一篇鼓励大家学习的文章,“劝”这个字统领全文。
五、 课前都要求大家预习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效果
(学生读字音,如果有错误及时更正),
(点拨锲一锲,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速记这些字的读音)
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对断句,咱们找同学来读课文,听得同学拿出笔,把他读得不准确的地方标记出来,包括读音和断句。
(学生读课文)
文言文光读好还是不够的,还要翻译好,要想准确地翻译,我们需要梳理积累文中的重要实、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疏通文意。
我们先来读课文,女生读1、2段,男生读3、4段,老师给起个头
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一、三、五、七排的同学向后转,前后位组成学习小组讨论疏通文章的大意,把你们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笔勾画出来。
我们先来质疑
同学们还有不会翻译的字词和句子吗?
好,没有了,那么下面我们来做个抢答小游戏。我们来“赛一赛”,我们分成男生队,女生队,大家来抢答,抢到答对的得一颗五角星,看哪一队答得又对
又多,抢答开始。
(抢答的内容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和特殊句式)
六、文章的大意我们明白了,我们说“劝”这个字统领全文,下面大家速读课文,找一找荀子“劝”什么呢?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七、作者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那么如何“劝”就成为关键,荀子使用比喻论证,把深奥的道理说的浅显易懂。看到我们课后习题第2题“找出 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说明几层意思”
我们先来分析第2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这句为例讲解比喻论证。学生仿照老师讲的,自主分析第2段剩下的比喻论证。
同样,荀子在第三、四段也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这些比喻句。并讨论论证了什么道理。
八、归纳总结
劝字引导全文,“劝什么”“为什么劝”“怎么劝”
九、拓展探究
在课文中选出你感悟最深的一句话送给同位,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学案p58页“语言积累”
1、读准字音
木直中( )绳
( )以为轮
虽有( )槁( )暴 金就砺( )则利
参( )省( ) 须臾( )
跂( )而望 舟楫( )
蛟( )龙 跬( )步
骐( )骥( ) 驽( )马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蛇鳝( ) 螯( )
2、完成下列文言知识梳理
重点实词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学不可以已 .
木直中绳
.
金就砺则利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假舆马者 .
而致千里 .
非能水也 .
君子生非异也 .
无以至千里 ..
锲而舍之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重点虚词
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于: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圣心备焉
特殊句式:
翻译句子,并指出特殊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完成表格
第三段
第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