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宋词解析2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古代闺阁中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片段。词人用写生的妙笔,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仕女图,而美丽的春光则是它的背景。景色是那么鲜明,人物是那么生动,全篇充满着青春欢乐气息。这在古代描写妇女生活的作品中是不多的。在封建社会中,妇女们都是受压迫的,就是上层社会中的妇女也不例外,因而她们的苦难是特别深重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她们悲惨的遭遇和坚决的反抗,也就显示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于美好理想的向往。而少女们又是特别富有乐观精神的,尽管在重重压迫和束缚之下,其青春活力也不会完全被封建礼教势力所窒息。这首词通过日常生活的描绘,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词以上片写景,下片写人。它以一联对句开头,写景而兼点明季节。用燕子、梨花带出新社和清明两个节日。社日是祭社神—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是在春分前后的戊日。古代上层妇女是不劳动的,但平常也要做针线活,从事游玩。所以张籍的《吴楚歌词》说:“今朝社日停针线。”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是古代上坟祭祖的日子,也是妇女们可以出门踏青挑菜的日子。从春社到清明,都是春光最好的时候。词人将人物安排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就已经使读者感到春气的融和与春景的绚烂,仿佛置身于暖洋洋的春光中,看到燕子飞翔、梨花飘落一样了。如果我们对古代上层妇女在封建礼教压迫之下深闭幽闺的生活有所了解,体会她们乍从闺阁走向园林、走向大自然的怀抱时,对于春天的美好和新鲜的感觉,以及得到暂时的精神解放后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我们就能够分享词中少女们的欢乐了。《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时,不也是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样充满惊喜的口吻开始么?

三、四两句仍用对偶,描绘出一个极其幽静的园子来。园中有个小小池塘,池边疏疏落落地点缀着那么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树林里,时时有黄鹂在枝叶的深处偶然啼叫那么几声,来打破这寂静的空气。歇拍(上片的结句)写春天的日子,在这幽静的环境里,更显得特别悠长。而在这寂廖的长日里,似乎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只有一些柳絮,在空中飘来飘去。这就将上面几句所写情景一起烘托了出 来,有前人所说的“画龙点睛”之妙。

下片写人物,头两句的意思是从上片贯穿而来。在这样美好的春天、这样漫长的日子、这样寂廖的环境里,年轻人又怎么耐得住呢?于是就想到要到邻居家里去找女伴来游戏了。恰好,就在边走边采摘花草的小路上,那位姑娘也正带着笑容走了过来。“巧笑”,写出东邻那位姑娘笑眯眯地带着聪明而调皮的神气;“采香”,则暗示出下文有斗草的情事。

下面三句写两位姑娘斗草。斗草是古代妇女玩的一种游戏,体现出她们对于名花异草的知识和爱好。敦煌卷子中有〔斗百草〕四首,是唐代的大曲,可见这种游戏,唐时已盛行于民间。《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也曾有详细的描写。虽然宋代的斗草和清代的斗草的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总差不多,可以参看。 斗草赢了邻居,使得这位妇女充满了欢乐。她忽然想起:怪不得昨天晚上做了那样好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要赢的兆头啊!越想越高兴,脸上就显出得意的笑容来了。“笑从双脸生”,将笑写得非常自然天真。这是少女的毫无做作的笑,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笑。仅仅为着赢了斗草,就这么高兴,这也只有感情纯洁得像水晶一样的少女才会这样的。

下片写人物的活动,主要是斗草,然而作者却有意避开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情,因为抒情诗并不是小说,更不是一本指导如何玩斗草游戏的书。这个道理不用多讲。

这首词纯用白描,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笔调活泼,风格朴实,与主题相称。

1、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歌选取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等具有典型春天特征的意象.

春景图 春光融融 生机盎然清新明快 闲情雅趣 组成了一幅春暖花开、燕语莺声的美丽春景。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春光融融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欢愉之情。

2、此词是从那些角度来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燕子”、“梨花”两句是从空中鸟写到树上花,从高处到低处;

而“池上”、“叶底”两句则由水中草到树上鸟,由低处到高处。

前两句重视觉,重色彩,后两句则视觉听觉并用,色声俱现。

句式上,“池上”、“叶底”运用对仗,显得很工整。

词人选景的位置采用高低交错的笔法,色彩则用黑、白、碧、绿、黄相杂的方法,自由灵活,读后使人感受春色

处处,色彩斑斓,如莅其境。

3、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色彩明丽。“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色之美。②视觉、听觉结合。“池上碧苔”写所见,“叶底黄鹂”所闻,突出春声之美。③动静结合。“池上碧苔”,写静景;“叶底黄鹂”,写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描绘出了充满闲情逸趣的幽静的环境。

4、下片在塑造少女形象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运用白描手法,没有细致动作、色彩等工笔描写,选取相逢、疑怪、斗草、笑等几个典型动作,从A表情(笑:巧笑→笑从双脸生)B 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C场面描写(斗草)几个方面表现了女孩活泼天真的个性。

②、虚实结合手法:实写少女在路上相遇;虚写春梦和斗草的游戏,展示了少女纯洁的心灵,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

[盈盈]泪水充溢貌。[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翻译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本篇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作。写远行的人见春色*无边,愁思不断,闺中人登高远望,思念离别的人儿,哀怨满怀。

上阕:写远行人在旅途之中的愁绪。

“候馆梅残,溪桥细柳,草熏风暖摇征辔”,写行者于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的情景。所描写之物皆为离愁别情铺垫蓄势,渲染气氛。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起初他尚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地前行。可是随着距离的渐行渐远,离愁不自觉地袭上心头,于是觉得“渐远渐无穷”,仿佛如同迢迢不断的悠悠流淌的春水。离愁别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下阕:子安在远行人的角度写闺中思妇在家中的哀怨与思念。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他想到思妇闺中思念情切,很可能独上高楼倚栏眺望,这正是远行人所担忧的。“楼高莫近危栏倚”正是行人心灵深处的殷殷嘱托,然而思妇是听不见的。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依然不见行人,因为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盼归不见的痛苦心情可想而知。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以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以实写虚,化虚为实,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在写法上词作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渲染离愁别绪。词的上阙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形象就具体可感了。三是曲折委婉,渐次深化。“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

1、这首词上下片的描写的抒情主人公是否一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

2、上片起三句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起三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的郊外游子图,于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时,信马徐行,何等自在。而紧接两句却写了

离愁,其景愈乐,其情愈哀。

3、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蝶 恋 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译 文 庭院十分深远到底深有几许?杨柳被罩住雾烟,象重重帘幕无法指数。豪家贵人的车马挤满游冶之处,楼高却看不见章台去路。 雨势很猛,风刮很大,正是三月春暮,拟用门关住黄昏,却无法把春天留住。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答语,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此词写暮春闺怨,一起一结颇受推赏。“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庭院深深,但有多深远呢?远处是茂密朦胧的层层杨柳,近处是重重密遮的帘幕,构成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

2、下片前两句婉曲幽深,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三月暮”点明季节,“风雨”点明气候,“黄昏”点明时刻,三层渲染,流露出无法挽留春天的感伤。

3、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试作简要分析这两句话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层次。

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文翻译: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1、上片所描写的秋天景色有什么特点?

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

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含义是什么?这样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在心头无法入眠。这里的“好梦”是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体现了范仲淹词含蓄委婉的特点。

3、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明确: 写景入手,触景生情。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天 仙 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

《水调》歌曲一声声,不禁端起酒杯仔细倾听,午间醉后醒来可愁闷却未醒。送别春天,春天要去多少时日才能返回?夜里照一照明镜,感伤流失了光景,旧日的事待到以后,只是徒劳的记省。

沙滩上并立一双飞鸟,池塘上呈现苍暝,浮云撕破,月儿探出头来,花儿舞弄自己荫影。重重叠叠的帘幕密密遮住青灯,随着风儿摇曳不定,人们正入睡乡万籁寂静,明日的落花定将铺满路径。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叹老的词,是张子野的代表作,也是他全部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其所以出名,当然是因为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出色地描绘夜景的丽辞佳句。伤春词常常借女子身份来吟咏,此则不然,是士人的本来面目,只是在艺术表现上,仍不脱离词的传统的婉约蕴藉风格而已。又伤春词必不离写景和抒情,且多是先写景而后抒情的;当然也有景与情交错,不明显分出先后的。此则又不然,有异于通常结构者是以上片来抒

情,却将下片用以写景,而且两者仍结合得非常巧妙,这是作者艺术上高明之处。

“《水调》数声持酒听”,边饮酒,边听曲,好像在享乐,实则为遣愁。《水调》“声韵悲切”,从音乐上说,悲歌倒往往是悦耳的,却未必都能达到赏心的效果。心情本来不好的人只怕更增悲感。酒能醉人,却难消愁闷,所以说“午醉醒来愁未醒”。把愁与醉并举,同用“醒”字而不用“消”,似乎无理而有诗趣,句法俊逸,可联想愁绪也能令人昏昏然而失去常态。接着说出“愁”之由来:伤春亦自伤。“几时回”的诘问,为表达留恋惋惜心情,并不在于答案,因为就季节而言,冬去春回谁不知道。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就人生而言,青春一去有谁能挽回呢?所以紧接着就说:“临晚镜,伤流景”。“流景”就是流逝的日月光阴。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词意与之相同,然张先改“晓镜”为“晚镜”自好;向晚临镜而自悲,正见“朝如青丝暮成雪”也。所以又不妨将“晚镜”视作“晚境”之象征。往事如烟,后会无期,徒有当年的情景和许下的誓约还清楚地记得。但这一切除能撩人愁绪外,又有何用?“往事后期空记省”,七字之中,把过去、将来和现在都说到了。一个“空”字,道尽内心的怅惘和悲哀。

上片抒情已足,下片转入写景,所描绘的景物,都从心情黯然者的目光看去,所以也间接而细致地表现了情绪。“沙上并禽池上暝”,住处附近有池沼,晚来见沙滩上有双鸟共栖,这与《一丛花》中写“双鸯池沼”用意相同。由“暝”而入云月花影之夜,境界之优美,堪称绝唱;词人眷恋良宵好景的惓惓之心,于句中透出。王国维云:“‘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说得很对,此句能脍炙人口,为历来所传诵,全得力于这个“弄”字。可以说,它是表现这一境界的唯一的字,想不出有什么别的字可以替代,比如说换成“窥”“乱”“有”等等,都绝不能有同样的效果。张先自己也颇为得意,曾于得句处建了个花月亭。又《古今诗话》记云:“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其他诗话也有载,说法略有异同。自此,词人便有了“张三影”的雅号。另外,此句在词中写景也非孤立。先说云移影动,后面再说到有风;这里言花,后想到落红,便不突兀了。重帘遮灯,固为挡风,但写来也给人一种躲进小楼、避开外界纷扰的隔绝感。最后几句点出起风了,但人们都早已闭门阖户,渐渐进入梦乡了,谁也不去理会外面的风声。只有词人自己不能成眠,才倾听着夜间动静,想着经此一夜风吹,不知有多少好端端的花儿要被摧残呢。惜花亦即惜春,仍不脱“伤流景”主题。后来辛稼轩词有“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句,用意相似,只是张词隐约不露,辛词明白说出罢了。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这首词通过惜春伤春情绪的描写,感叹年华易逝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2、上片和下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使静态的;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的。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

3、王国维《人间词话》:此词“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你以为如何?

与上句动静结合,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月下花儿被风吹时的舞动之态,也写出了花儿似乎顾影自怜的人性美。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俺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全文翻译: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郎。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1、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你认为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联系全词想想上片写景的作用?

衰败、凄清

描写衰残之景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人之离愁。

2、下片描写了哪三个画面?

①游子登楼眺望,忧思百端;②设想对方盼望自己之景;③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

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上阕:借景抒情。词人登楼远望,景色苍茫辽阔、萧瑟凄凉,抒发了词人的悲秋之情,为下文的思乡怀人作铺垫。 (用典、拟人)

下阕: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词人自己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进而想象佳人妆楼颙望,误识归舟的情形,从而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 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14.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5.“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词的末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悟和性格?(4分)

参考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4—16题。(8分)14.一蓑烟雨任平生(2分) 15.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大意相同即可)(2分) 16.这两句表达出诗人独特感悟是: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 一切政治风雨都会过去,经过了阵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及其超脱的人生观(大意相同即可) (4分)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翻译:十年来我们人鬼殊途,纵然不去刻意想念,亦是难以相忘。你的坟墓孤单地立在千里之外,又有谁能同你聊起那凄凉的日子。即使我们现在能够相见,你大概也认不出我了吧,我已然尘土满面,鬓如寒霜。 昨夜清冷的梦境中我突然回到了故乡,而你还坐在小窗前梳妆打扮。你我(纵有千言万语),相对时却只是默默无言,唯有涕泪千行。想来那年年让我肝肠寸断的地方,也就是你那明月映照,松树相陪的坟墓所在的小山岗吧。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

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⑴这首词主要抒发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主要抒写词人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⑵这首词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具体说明。

虚实结合。词的上片是写现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可以说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写出了词人在梦中看见亡妻的样子,词人多少的相思苦痛蕴含其中;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6]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2 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3.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破阵子•春景 晏殊

1、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此词是从那些角度来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3、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下片在塑造少女形象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踏 莎 行 欧阳修

1、这首词上下片的描写的抒情主人公是否一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

2、上片起三句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蝶 恋 花 欧阳修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2、下片前两句婉曲幽深,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3、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试作简要分析这两句话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层次。

苏 幕 遮 范仲淹

1、上片所描写的秋天景色有什么特点?

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含义是什么?这样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3、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天 仙 子 张先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2、上片和下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3、王国维《人间词话》:此词“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你以为如何?

八声甘州 柳永

1、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你认为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联系全词想想上片写景的作用?

2、下片描写了哪三个画面? 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定风波 苏 轼

⑴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⑵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⑶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江城子 苏轼

⑴这首词主要抒发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⑵这首词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

结合全词具体说明。

卜算子 苏轼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2 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3.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破阵子•春景 晏殊

1、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此词是从那些角度来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3、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下片在塑造少女形象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踏 莎 行 欧阳修

1、这首词上下片的描写的抒情主人公是否一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

2、上片起三句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蝶 恋 花 欧阳修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2、下片前两句婉曲幽深,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3、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试作简要分析这两句话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层次。

苏 幕 遮 范仲淹

1、上片所描写的秋天景色有什么特点?

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含义是什么?这样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3、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天 仙 子 张先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2、上片和下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3、王国维《人间词话》:此词“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你以为如何?

八声甘州 柳永

1、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你认为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联系全词想想上片写景的作用?

2、下片描写了哪三个画面?

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定风波 苏 轼

⑴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⑵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⑶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江城子 苏轼

⑴这首词主要抒发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⑵这首词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具体说明。

卜算子 苏轼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2 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3.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古代闺阁中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片段。词人用写生的妙笔,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仕女图,而美丽的春光则是它的背景。景色是那么鲜明,人物是那么生动,全篇充满着青春欢乐气息。这在古代描写妇女生活的作品中是不多的。在封建社会中,妇女们都是受压迫的,就是上层社会中的妇女也不例外,因而她们的苦难是特别深重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她们悲惨的遭遇和坚决的反抗,也就显示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于美好理想的向往。而少女们又是特别富有乐观精神的,尽管在重重压迫和束缚之下,其青春活力也不会完全被封建礼教势力所窒息。这首词通过日常生活的描绘,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词以上片写景,下片写人。它以一联对句开头,写景而兼点明季节。用燕子、梨花带出新社和清明两个节日。社日是祭社神—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是在春分前后的戊日。古代上层妇女是不劳动的,但平常也要做针线活,从事游玩。所以张籍的《吴楚歌词》说:“今朝社日停针线。”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是古代上坟祭祖的日子,也是妇女们可以出门踏青挑菜的日子。从春社到清明,都是春光最好的时候。词人将人物安排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就已经使读者感到春气的融和与春景的绚烂,仿佛置身于暖洋洋的春光中,看到燕子飞翔、梨花飘落一样了。如果我们对古代上层妇女在封建礼教压迫之下深闭幽闺的生活有所了解,体会她们乍从闺阁走向园林、走向大自然的怀抱时,对于春天的美好和新鲜的感觉,以及得到暂时的精神解放后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我们就能够分享词中少女们的欢乐了。《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时,不也是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样充满惊喜的口吻开始么?

三、四两句仍用对偶,描绘出一个极其幽静的园子来。园中有个小小池塘,池边疏疏落落地点缀着那么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树林里,时时有黄鹂在枝叶的深处偶然啼叫那么几声,来打破这寂静的空气。歇拍(上片的结句)写春天的日子,在这幽静的环境里,更显得特别悠长。而在这寂廖的长日里,似乎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只有一些柳絮,在空中飘来飘去。这就将上面几句所写情景一起烘托了出 来,有前人所说的“画龙点睛”之妙。

下片写人物,头两句的意思是从上片贯穿而来。在这样美好的春天、这样漫长的日子、这样寂廖的环境里,年轻人又怎么耐得住呢?于是就想到要到邻居家里去找女伴来游戏了。恰好,就在边走边采摘花草的小路上,那位姑娘也正带着笑容走了过来。“巧笑”,写出东邻那位姑娘笑眯眯地带着聪明而调皮的神气;“采香”,则暗示出下文有斗草的情事。

下面三句写两位姑娘斗草。斗草是古代妇女玩的一种游戏,体现出她们对于名花异草的知识和爱好。敦煌卷子中有〔斗百草〕四首,是唐代的大曲,可见这种游戏,唐时已盛行于民间。《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也曾有详细的描写。虽然宋代的斗草和清代的斗草的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总差不多,可以参看。 斗草赢了邻居,使得这位妇女充满了欢乐。她忽然想起:怪不得昨天晚上做了那样好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要赢的兆头啊!越想越高兴,脸上就显出得意的笑容来了。“笑从双脸生”,将笑写得非常自然天真。这是少女的毫无做作的笑,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笑。仅仅为着赢了斗草,就这么高兴,这也只有感情纯洁得像水晶一样的少女才会这样的。

下片写人物的活动,主要是斗草,然而作者却有意避开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情,因为抒情诗并不是小说,更不是一本指导如何玩斗草游戏的书。这个道理不用多讲。

这首词纯用白描,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笔调活泼,风格朴实,与主题相称。

1、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歌选取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等具有典型春天特征的意象.

春景图 春光融融 生机盎然清新明快 闲情雅趣 组成了一幅春暖花开、燕语莺声的美丽春景。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春光融融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欢愉之情。

2、此词是从那些角度来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燕子”、“梨花”两句是从空中鸟写到树上花,从高处到低处;

而“池上”、“叶底”两句则由水中草到树上鸟,由低处到高处。

前两句重视觉,重色彩,后两句则视觉听觉并用,色声俱现。

句式上,“池上”、“叶底”运用对仗,显得很工整。

词人选景的位置采用高低交错的笔法,色彩则用黑、白、碧、绿、黄相杂的方法,自由灵活,读后使人感受春色

处处,色彩斑斓,如莅其境。

3、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色彩明丽。“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色之美。②视觉、听觉结合。“池上碧苔”写所见,“叶底黄鹂”所闻,突出春声之美。③动静结合。“池上碧苔”,写静景;“叶底黄鹂”,写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描绘出了充满闲情逸趣的幽静的环境。

4、下片在塑造少女形象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运用白描手法,没有细致动作、色彩等工笔描写,选取相逢、疑怪、斗草、笑等几个典型动作,从A表情(笑:巧笑→笑从双脸生)B 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C场面描写(斗草)几个方面表现了女孩活泼天真的个性。

②、虚实结合手法:实写少女在路上相遇;虚写春梦和斗草的游戏,展示了少女纯洁的心灵,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

[盈盈]泪水充溢貌。[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翻译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本篇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作。写远行的人见春色*无边,愁思不断,闺中人登高远望,思念离别的人儿,哀怨满怀。

上阕:写远行人在旅途之中的愁绪。

“候馆梅残,溪桥细柳,草熏风暖摇征辔”,写行者于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的情景。所描写之物皆为离愁别情铺垫蓄势,渲染气氛。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起初他尚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地前行。可是随着距离的渐行渐远,离愁不自觉地袭上心头,于是觉得“渐远渐无穷”,仿佛如同迢迢不断的悠悠流淌的春水。离愁别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下阕:子安在远行人的角度写闺中思妇在家中的哀怨与思念。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他想到思妇闺中思念情切,很可能独上高楼倚栏眺望,这正是远行人所担忧的。“楼高莫近危栏倚”正是行人心灵深处的殷殷嘱托,然而思妇是听不见的。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依然不见行人,因为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盼归不见的痛苦心情可想而知。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以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以实写虚,化虚为实,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在写法上词作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渲染离愁别绪。词的上阙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形象就具体可感了。三是曲折委婉,渐次深化。“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

1、这首词上下片的描写的抒情主人公是否一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

2、上片起三句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起三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的郊外游子图,于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时,信马徐行,何等自在。而紧接两句却写了

离愁,其景愈乐,其情愈哀。

3、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蝶 恋 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译 文 庭院十分深远到底深有几许?杨柳被罩住雾烟,象重重帘幕无法指数。豪家贵人的车马挤满游冶之处,楼高却看不见章台去路。 雨势很猛,风刮很大,正是三月春暮,拟用门关住黄昏,却无法把春天留住。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答语,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此词写暮春闺怨,一起一结颇受推赏。“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庭院深深,但有多深远呢?远处是茂密朦胧的层层杨柳,近处是重重密遮的帘幕,构成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

2、下片前两句婉曲幽深,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三月暮”点明季节,“风雨”点明气候,“黄昏”点明时刻,三层渲染,流露出无法挽留春天的感伤。

3、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试作简要分析这两句话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层次。

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文翻译: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1、上片所描写的秋天景色有什么特点?

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

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含义是什么?这样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在心头无法入眠。这里的“好梦”是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体现了范仲淹词含蓄委婉的特点。

3、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明确: 写景入手,触景生情。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天 仙 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

《水调》歌曲一声声,不禁端起酒杯仔细倾听,午间醉后醒来可愁闷却未醒。送别春天,春天要去多少时日才能返回?夜里照一照明镜,感伤流失了光景,旧日的事待到以后,只是徒劳的记省。

沙滩上并立一双飞鸟,池塘上呈现苍暝,浮云撕破,月儿探出头来,花儿舞弄自己荫影。重重叠叠的帘幕密密遮住青灯,随着风儿摇曳不定,人们正入睡乡万籁寂静,明日的落花定将铺满路径。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叹老的词,是张子野的代表作,也是他全部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其所以出名,当然是因为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出色地描绘夜景的丽辞佳句。伤春词常常借女子身份来吟咏,此则不然,是士人的本来面目,只是在艺术表现上,仍不脱离词的传统的婉约蕴藉风格而已。又伤春词必不离写景和抒情,且多是先写景而后抒情的;当然也有景与情交错,不明显分出先后的。此则又不然,有异于通常结构者是以上片来抒

情,却将下片用以写景,而且两者仍结合得非常巧妙,这是作者艺术上高明之处。

“《水调》数声持酒听”,边饮酒,边听曲,好像在享乐,实则为遣愁。《水调》“声韵悲切”,从音乐上说,悲歌倒往往是悦耳的,却未必都能达到赏心的效果。心情本来不好的人只怕更增悲感。酒能醉人,却难消愁闷,所以说“午醉醒来愁未醒”。把愁与醉并举,同用“醒”字而不用“消”,似乎无理而有诗趣,句法俊逸,可联想愁绪也能令人昏昏然而失去常态。接着说出“愁”之由来:伤春亦自伤。“几时回”的诘问,为表达留恋惋惜心情,并不在于答案,因为就季节而言,冬去春回谁不知道。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就人生而言,青春一去有谁能挽回呢?所以紧接着就说:“临晚镜,伤流景”。“流景”就是流逝的日月光阴。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词意与之相同,然张先改“晓镜”为“晚镜”自好;向晚临镜而自悲,正见“朝如青丝暮成雪”也。所以又不妨将“晚镜”视作“晚境”之象征。往事如烟,后会无期,徒有当年的情景和许下的誓约还清楚地记得。但这一切除能撩人愁绪外,又有何用?“往事后期空记省”,七字之中,把过去、将来和现在都说到了。一个“空”字,道尽内心的怅惘和悲哀。

上片抒情已足,下片转入写景,所描绘的景物,都从心情黯然者的目光看去,所以也间接而细致地表现了情绪。“沙上并禽池上暝”,住处附近有池沼,晚来见沙滩上有双鸟共栖,这与《一丛花》中写“双鸯池沼”用意相同。由“暝”而入云月花影之夜,境界之优美,堪称绝唱;词人眷恋良宵好景的惓惓之心,于句中透出。王国维云:“‘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说得很对,此句能脍炙人口,为历来所传诵,全得力于这个“弄”字。可以说,它是表现这一境界的唯一的字,想不出有什么别的字可以替代,比如说换成“窥”“乱”“有”等等,都绝不能有同样的效果。张先自己也颇为得意,曾于得句处建了个花月亭。又《古今诗话》记云:“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其他诗话也有载,说法略有异同。自此,词人便有了“张三影”的雅号。另外,此句在词中写景也非孤立。先说云移影动,后面再说到有风;这里言花,后想到落红,便不突兀了。重帘遮灯,固为挡风,但写来也给人一种躲进小楼、避开外界纷扰的隔绝感。最后几句点出起风了,但人们都早已闭门阖户,渐渐进入梦乡了,谁也不去理会外面的风声。只有词人自己不能成眠,才倾听着夜间动静,想着经此一夜风吹,不知有多少好端端的花儿要被摧残呢。惜花亦即惜春,仍不脱“伤流景”主题。后来辛稼轩词有“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句,用意相似,只是张词隐约不露,辛词明白说出罢了。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这首词通过惜春伤春情绪的描写,感叹年华易逝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2、上片和下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使静态的;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的。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

3、王国维《人间词话》:此词“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你以为如何?

与上句动静结合,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月下花儿被风吹时的舞动之态,也写出了花儿似乎顾影自怜的人性美。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俺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全文翻译: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郎。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1、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你认为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联系全词想想上片写景的作用?

衰败、凄清

描写衰残之景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人之离愁。

2、下片描写了哪三个画面?

①游子登楼眺望,忧思百端;②设想对方盼望自己之景;③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

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上阕:借景抒情。词人登楼远望,景色苍茫辽阔、萧瑟凄凉,抒发了词人的悲秋之情,为下文的思乡怀人作铺垫。 (用典、拟人)

下阕: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词人自己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进而想象佳人妆楼颙望,误识归舟的情形,从而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 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14.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5.“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词的末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悟和性格?(4分)

参考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4—16题。(8分)14.一蓑烟雨任平生(2分) 15.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大意相同即可)(2分) 16.这两句表达出诗人独特感悟是: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 一切政治风雨都会过去,经过了阵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及其超脱的人生观(大意相同即可) (4分)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翻译:十年来我们人鬼殊途,纵然不去刻意想念,亦是难以相忘。你的坟墓孤单地立在千里之外,又有谁能同你聊起那凄凉的日子。即使我们现在能够相见,你大概也认不出我了吧,我已然尘土满面,鬓如寒霜。 昨夜清冷的梦境中我突然回到了故乡,而你还坐在小窗前梳妆打扮。你我(纵有千言万语),相对时却只是默默无言,唯有涕泪千行。想来那年年让我肝肠寸断的地方,也就是你那明月映照,松树相陪的坟墓所在的小山岗吧。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

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⑴这首词主要抒发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主要抒写词人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⑵这首词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具体说明。

虚实结合。词的上片是写现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可以说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写出了词人在梦中看见亡妻的样子,词人多少的相思苦痛蕴含其中;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6]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2 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3.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破阵子•春景 晏殊

1、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此词是从那些角度来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3、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下片在塑造少女形象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踏 莎 行 欧阳修

1、这首词上下片的描写的抒情主人公是否一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

2、上片起三句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蝶 恋 花 欧阳修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2、下片前两句婉曲幽深,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3、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试作简要分析这两句话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层次。

苏 幕 遮 范仲淹

1、上片所描写的秋天景色有什么特点?

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含义是什么?这样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3、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天 仙 子 张先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2、上片和下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3、王国维《人间词话》:此词“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你以为如何?

八声甘州 柳永

1、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你认为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联系全词想想上片写景的作用?

2、下片描写了哪三个画面? 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定风波 苏 轼

⑴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⑵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⑶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江城子 苏轼

⑴这首词主要抒发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⑵这首词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

结合全词具体说明。

卜算子 苏轼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2 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3.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破阵子•春景 晏殊

1、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此词是从那些角度来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3、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下片在塑造少女形象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踏 莎 行 欧阳修

1、这首词上下片的描写的抒情主人公是否一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

2、上片起三句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蝶 恋 花 欧阳修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2、下片前两句婉曲幽深,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3、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试作简要分析这两句话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层次。

苏 幕 遮 范仲淹

1、上片所描写的秋天景色有什么特点?

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含义是什么?这样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3、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天 仙 子 张先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2、上片和下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3、王国维《人间词话》:此词“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你以为如何?

八声甘州 柳永

1、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你认为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联系全词想想上片写景的作用?

2、下片描写了哪三个画面?

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定风波 苏 轼

⑴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⑵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⑶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江城子 苏轼

⑴这首词主要抒发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⑵这首词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具体说明。

卜算子 苏轼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2 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3.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相关文章

  •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模块测试题
  •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模块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命题人:山西省康杰中学 梁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A. 江渚 zhǔ 凤阙 quâ 绮筵 yán 扁舟 piān .... B. 碣 ...查看


  • [唐诗宋词选读]分类教案送别导学案
  • 江苏省淮安中学竞赛部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 2012-11-12 送别诗 班级 课题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学习 过程 送别诗 姓名 课型 新授课 等第 课时 一课时 1.了解送别诗常见的情感. 2.掌握送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3.熟悉送别诗 ...查看


  • 唐诗宋词精选
  • 中国古诗词 导航 首页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古诗精选 诗词名句 古诗名文 元曲鉴赏 古诗考题 文章阅读 唐诗精选: 李白的诗 白居易的诗 孟浩然的诗 杜甫的诗 王维的诗集 李商隐的诗 杜牧的诗 柳宗元的诗 王昌龄的诗 韩愈的诗 刘禹锡的 ...查看


  • 高二语文复习资料(唐诗宋词)
  • 语文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查看


  • 高二语文加试题
  • 如东县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试卷2007.2 高二语文加试题 注意: 1. 此卷选修历史者必做,选修物理者不做.请用黑色签字笔直接在此卷上答题. 2.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正确.考试完毕须一律将原卷交回,不得私自带出. ...查看


  • 高中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设计与解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 ...查看


  •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新题型
  •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新题型 基础试题 2013-01-18 1051 5d56b7b40102e2mh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新题型 与课文相关的语言文字运用题训练 1.对下列人物语录所包含的意味进行点评. (1)阿Q "我们先前- ...查看


  • 语文:1.王维诗四首 同步测试之达标训练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1.王维诗四首 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 王维,字摩诘.唐代河东人,工书画.曾任尚书右丞,世称__________.笃于奉佛,亦称__________.他的作品,常常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史称为__________.王维是盛唐____ ...查看


  • 诗歌与小说
  • 教学设计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授课年级:高二 授课班级:13.14.15.16班 一.课标规定: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