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 人口学: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人口学包括:人口理论、人口统计学还包括研究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诸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等分支学科。
2. 狭义人口学:直接涵 义是“人口统计学”,四个传统研究领域:(1)生育(2)死亡
(3)迁移(4)城市化
3. 广义人口学:与人口直接或间接有关的领域:用人口学的角度使用人口学的指标和研究方来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4. 人口学体系:第一,人口理论(人口学)是人口学体系的核心 第二,对人口现象研究细化后形成的人口科学的专门领域 第三,人口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后形成的交叉学科
5. 人口社会学:在学科定位上,“广义人口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6. 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7.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8. 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有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9. 人口普查:对一个国家和地区 特定试点上全部人口进行统计,以及资料分析和公布的过程。
10. 人口抽样调查: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从研究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样本进行调查,并依据调查所得数值推断全部人口相应数值的一种非全面调查,通常为1%和千分之一。
11. 同批人法(纵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是从历史发展角度对同一群体不时期的人口或同一社会事件不同时期的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的一种方法。目的是通过这一纵断面来揭示人口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
12. 同期人法(横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是对同一时期内不同空间的人口与社会的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这一横断面揭示人口社会现象及其状况的差异。
马尔萨斯 ( 1766一1834年):英国国教会牧师1798年出版了《人口原理》
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
2两个级数的理论
3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
4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
5根据这些引申出的四点结论
马寅初 1.提出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2 .马寅初提出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
3.马寅初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三点建议
马尔萨斯的两级数理论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前者要远大于后者,因为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增长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1. 死亡概念:人口社会学把人的死亡视为一个生物生命过程的终结,是个体呼吸停止、心脏停跳及脑电波消失。有两个与死亡相关的生物概念:一是极限寿命----能够活得最大年龄;二是寿命---实际存活的年龄。
2. 平均预期寿命:平均预期寿命表示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3. 死亡率: 粗死亡率叫总死亡率,简称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4. 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数的比率,以千分数表示。
5. 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通常是一年)内出生后28天以内或一个月以内的死亡婴儿数占同期出生婴儿总数的比例。一般用千分数表示。
6. 死因死亡率:死因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每10万人口中因某种或某组原因致死的人数。
7. 生命表:生命表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指标构成的统计表,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分年龄死亡率反映出的同期出生的一批人自出生后陆续死亡的全部过程。
1.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永久性迁居活动。
2. 推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存在两种动因,一是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而是迁入地存在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共同或单方作用导致了人口迁移。
3.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集散(疏密)状态。
4.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5. 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动态过程。
1.人口质量:微观上: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人口群体所具有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宏观角度: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综合认识、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2.优生:指改善人口群体的遗传素质,用消除不利的遗传基因的办法,来提高整个人口群体的身体素质。
3.优生学:应用人类遗传学原理研究遗传素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改善人口体质和智能的科学。
4.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指以技能、知识、经验、健康等形式体现于人身上的资本,是通过投资 教育、培训、健康等方面形成的 。
1.人口年龄结构: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2.人口老龄化: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3.老年(少年儿童)人口系数: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60或65岁以上为老年人口。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4. 老少比:也称老化指数,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之比例
5.人口年龄中位数:
6.人口性别比和出生性别比:是指每100个女性相应有多少个男性。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是某一时期内某地100名出生女婴说对应的男婴数 。公式=某一时期内某地男婴数÷某一时期内某地女婴数×100%。
7.家庭生命周期:反映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的过程,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六个阶段。
8.人口婚姻结构:
9.人口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有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包括家庭人口要素和成员间的联系方式。
10.婚姻挤压: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
11.离婚率: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每1000名15岁及以上人口中离婚事件发生率。公式=当年离婚事件数(离婚对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12.家庭周期:
13.年龄中位数:所有年龄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序时位于中间的年龄。(平均年龄、年龄中位数都是反映人口构成的年老或年轻程度。
14.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15.人口金字塔:以条形图的形式直观的表现人口地年龄和性别的组合形式,全称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图。纵轴为年龄,横轴为数量或比重,左为男,右为女,下为年龄小,上为年龄大。常见有三种类型:增长型、静止型、减少型。
16.社会年龄:是指一个人在他所处的环境中,被其他人在心理上所认为处在的年龄状态。并不等同于他的实际年龄。而是他处在别人心理中的状态。不是真实存在于物质世界中,而是存在于精神世界的主观判断。有时人们并意识不到这点,“社会年龄”这一概念只是模糊的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
17.抚养系数:指用百分数表示的非劳动适龄人口数(消费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18.年龄角色:指与年龄相关的一整套权利、责任和社会关系体系,他是社会分层的基础并同时构成社会分层。
19.同期群:指同一年代出生的一群人,可理解为由年龄近似者构成的阶层,是一组具有相同社会时代背景的人口。
20.生命历程:也称生命历程领域,包含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包括有年龄区分的生活跨度、发展路径以及各种生活机会和重要的生命事件。
21.健康老龄化: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历史地、全面地认识老年人的健康,它同所有人的福利都联系着,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
22.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2.承载力:生态系统能保持各种种群数量大小的极限,这种极限称为承载力。
3.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新生态范式:强调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人是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依赖的许多物种之一;人类社会既受社会、文化和技术影响,又受自然界中彼此内在联系的原因、结果与反馈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具有潜在的限制,人类不能摆脱生态法则的制约。
5.风险社会:指人类置身于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环境污染等风险构成的社会。
1.绝对贫困:是指缺少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2.相对贫困:是指低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贫困。
3.贫困线:也叫最低生活保障线,各国依据本国的生活水平确定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就为贫困人口。方法包括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国际贫困线标准或收入比例法以及贫困发生率。
4.基尼系数:国际上通用的测量收入分化状况的指标,是一个在0与1之间的数值,反映
社会贫富悬殊的程度。0.2以下为绝对平均;1为绝对不平等;0。2-0.3之间是比较平等;0.3-0.4之间为中等不平等程度;高于0.5为极端不平等。
5.恩格尔系数:根据居民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判断家庭的贫富程度的计算方法。以60%为界,高于60%家庭为贫困家庭。因消费习惯和物价水平有差异。
1.流动人口:未伴随户籍登记地改变离开常住地暂时寄居外地或临时外出的人,暂时在这里指半年以下。
2.特殊人口群体:包括流动人口、下岗待业人口、人户分离人口和无主管单位人口。
3.边缘人口:指由于社会和经济结构性的变革、制度安排或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而导致的与现实社会不适应的社会群体。
4.流浪乞讨人口:因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离家出走到其他地区,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有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者以及长期上访者,在城市生活无着落、露宿流浪在街头、祈求他人施舍,临时或长期以此维持生计的人员。
5.职业乞丐:将乞讨作为生活经济来源和生财之道的人员。
名词解释
1. 人口学: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人口学包括:人口理论、人口统计学还包括研究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诸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等分支学科。
2. 狭义人口学:直接涵 义是“人口统计学”,四个传统研究领域:(1)生育(2)死亡
(3)迁移(4)城市化
3. 广义人口学:与人口直接或间接有关的领域:用人口学的角度使用人口学的指标和研究方来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4. 人口学体系:第一,人口理论(人口学)是人口学体系的核心 第二,对人口现象研究细化后形成的人口科学的专门领域 第三,人口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后形成的交叉学科
5. 人口社会学:在学科定位上,“广义人口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6. 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7.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8. 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有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9. 人口普查:对一个国家和地区 特定试点上全部人口进行统计,以及资料分析和公布的过程。
10. 人口抽样调查: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从研究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样本进行调查,并依据调查所得数值推断全部人口相应数值的一种非全面调查,通常为1%和千分之一。
11. 同批人法(纵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是从历史发展角度对同一群体不时期的人口或同一社会事件不同时期的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的一种方法。目的是通过这一纵断面来揭示人口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
12. 同期人法(横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是对同一时期内不同空间的人口与社会的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这一横断面揭示人口社会现象及其状况的差异。
马尔萨斯 ( 1766一1834年):英国国教会牧师1798年出版了《人口原理》
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
2两个级数的理论
3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
4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
5根据这些引申出的四点结论
马寅初 1.提出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2 .马寅初提出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
3.马寅初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三点建议
马尔萨斯的两级数理论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前者要远大于后者,因为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增长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1. 死亡概念:人口社会学把人的死亡视为一个生物生命过程的终结,是个体呼吸停止、心脏停跳及脑电波消失。有两个与死亡相关的生物概念:一是极限寿命----能够活得最大年龄;二是寿命---实际存活的年龄。
2. 平均预期寿命:平均预期寿命表示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3. 死亡率: 粗死亡率叫总死亡率,简称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4. 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数的比率,以千分数表示。
5. 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通常是一年)内出生后28天以内或一个月以内的死亡婴儿数占同期出生婴儿总数的比例。一般用千分数表示。
6. 死因死亡率:死因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每10万人口中因某种或某组原因致死的人数。
7. 生命表:生命表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指标构成的统计表,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分年龄死亡率反映出的同期出生的一批人自出生后陆续死亡的全部过程。
1.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永久性迁居活动。
2. 推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存在两种动因,一是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而是迁入地存在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共同或单方作用导致了人口迁移。
3.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集散(疏密)状态。
4.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5. 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动态过程。
1.人口质量:微观上: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人口群体所具有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宏观角度: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综合认识、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2.优生:指改善人口群体的遗传素质,用消除不利的遗传基因的办法,来提高整个人口群体的身体素质。
3.优生学:应用人类遗传学原理研究遗传素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改善人口体质和智能的科学。
4.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指以技能、知识、经验、健康等形式体现于人身上的资本,是通过投资 教育、培训、健康等方面形成的 。
1.人口年龄结构: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2.人口老龄化: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3.老年(少年儿童)人口系数: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60或65岁以上为老年人口。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4. 老少比:也称老化指数,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之比例
5.人口年龄中位数:
6.人口性别比和出生性别比:是指每100个女性相应有多少个男性。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是某一时期内某地100名出生女婴说对应的男婴数 。公式=某一时期内某地男婴数÷某一时期内某地女婴数×100%。
7.家庭生命周期:反映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的过程,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六个阶段。
8.人口婚姻结构:
9.人口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有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包括家庭人口要素和成员间的联系方式。
10.婚姻挤压: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
11.离婚率: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每1000名15岁及以上人口中离婚事件发生率。公式=当年离婚事件数(离婚对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12.家庭周期:
13.年龄中位数:所有年龄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序时位于中间的年龄。(平均年龄、年龄中位数都是反映人口构成的年老或年轻程度。
14.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15.人口金字塔:以条形图的形式直观的表现人口地年龄和性别的组合形式,全称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图。纵轴为年龄,横轴为数量或比重,左为男,右为女,下为年龄小,上为年龄大。常见有三种类型:增长型、静止型、减少型。
16.社会年龄:是指一个人在他所处的环境中,被其他人在心理上所认为处在的年龄状态。并不等同于他的实际年龄。而是他处在别人心理中的状态。不是真实存在于物质世界中,而是存在于精神世界的主观判断。有时人们并意识不到这点,“社会年龄”这一概念只是模糊的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
17.抚养系数:指用百分数表示的非劳动适龄人口数(消费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18.年龄角色:指与年龄相关的一整套权利、责任和社会关系体系,他是社会分层的基础并同时构成社会分层。
19.同期群:指同一年代出生的一群人,可理解为由年龄近似者构成的阶层,是一组具有相同社会时代背景的人口。
20.生命历程:也称生命历程领域,包含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包括有年龄区分的生活跨度、发展路径以及各种生活机会和重要的生命事件。
21.健康老龄化: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历史地、全面地认识老年人的健康,它同所有人的福利都联系着,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
22.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2.承载力:生态系统能保持各种种群数量大小的极限,这种极限称为承载力。
3.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新生态范式:强调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人是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依赖的许多物种之一;人类社会既受社会、文化和技术影响,又受自然界中彼此内在联系的原因、结果与反馈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具有潜在的限制,人类不能摆脱生态法则的制约。
5.风险社会:指人类置身于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环境污染等风险构成的社会。
1.绝对贫困:是指缺少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2.相对贫困:是指低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贫困。
3.贫困线:也叫最低生活保障线,各国依据本国的生活水平确定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就为贫困人口。方法包括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国际贫困线标准或收入比例法以及贫困发生率。
4.基尼系数:国际上通用的测量收入分化状况的指标,是一个在0与1之间的数值,反映
社会贫富悬殊的程度。0.2以下为绝对平均;1为绝对不平等;0。2-0.3之间是比较平等;0.3-0.4之间为中等不平等程度;高于0.5为极端不平等。
5.恩格尔系数:根据居民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判断家庭的贫富程度的计算方法。以60%为界,高于60%家庭为贫困家庭。因消费习惯和物价水平有差异。
1.流动人口:未伴随户籍登记地改变离开常住地暂时寄居外地或临时外出的人,暂时在这里指半年以下。
2.特殊人口群体:包括流动人口、下岗待业人口、人户分离人口和无主管单位人口。
3.边缘人口:指由于社会和经济结构性的变革、制度安排或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而导致的与现实社会不适应的社会群体。
4.流浪乞讨人口:因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离家出走到其他地区,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有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者以及长期上访者,在城市生活无着落、露宿流浪在街头、祈求他人施舍,临时或长期以此维持生计的人员。
5.职业乞丐:将乞讨作为生活经济来源和生财之道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