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描写之侧面烘托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中学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其例:
1、《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此段用侧面描写衬托三峡夏水流速之快。)
2、《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此段用“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衬托水之清澈。)
不难看出侧面描写往往要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激活了人
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弹琴的姑娘
“叮咚,叮咚,叮咚,叮咚……”
不论清早还是夜晚,我在这条长长的胡同里有时往东走,有时往西走,老是听到从斜对面高楼的窗口里,传来一阵好听的琴声。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淅沥沥地下着。可是只要琴声一奏起来,雨点也似乎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在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它们多么淘气啊!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春雨淅沥,自然环境衬托,琴景相融)
我老是想,这个弹琴的是谁呢?
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上、公园里去乘凉,然而从那明亮的窗口里,却不断地传出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夏日黄昏,人和人对比)
我在长长的胡同里走磁上,听着,想着,钦佩着这个弹琴的人。
秋天天高气爽。夜里,月牙儿分外清明。它悄悄地挂在树梢头,静静地倾听着悠扬的琴声。顽皮的星孩子,一刻不停地眨着眼睛,想逗逗那个弹琴的人。可是像夜莺般的、流水般的琴声,却一直响着:“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秋夜星空,自然环境烘托)
我赞美这个弹琴的人。
冬天的寒夜,有时刮风,有时飘雪。我深夜回来,走进这条长长的胡同。大伙儿都在生起炉子的温暖的家里。长长的街上,遇不到一个人,可是一阵熟悉的、使人感到愉快的琴声,却来迎接我这个风雪夜归人—“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冬夜归人,人和人对比)
日子过得飞快,整整的一年了吧,仿佛这丁丁冬冬的琴声一直在耳朵旁边响着,从来没有停过。“谁在弹琴呢?”我非常想知道他,并且想见一见他。
有一天,一位音乐界的朋友,给我送来了一张音乐会的入场券。那晚上,唱歌的,演奏的,都是好手,每次的掌声都如夏季的雷阵雨。到了最后一个节目,是钢琴独奏。一个脖子上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一首曲子弹完,谢幕总是欲罢不能地一次又一次。 (音乐会掌声,社会环境衬托)这琴声那样的优美、轻松、快活,有股甜味儿,却又是那么熟悉,“难道就是她?”
事情真凑巧。不久后的一个黄昏,我刚从街东口进来,在对面高楼的楼门口,一个脸蛋儿俊秀的、似乎见过一面的、脖子上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正扶着一位头发已经全白的、臂弯里夹着一叠琴谱的老教师走出来……
赏析:文章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我”的感受,从“我”的角度,以他人为线索,突出小姑娘的勤劳苦练;四季从未间断的琴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以及四季中人们的表现与小姑娘的对比,反衬除小姑娘的锲而不舍。这样,人物形象更加地生动、鲜明,深入人心。
通过《弹琴的姑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侧面描写有二种方法:
1、环境烘托:
(1)社会环境:“谢幕总是欲罢不能地一次又一次。”
(2)自然环境:文中的“雨点”、“月牙儿”及“星孩儿”
2、人物烘托:
(1)他人反映烘托:通过他人的反应及感受,他人的介绍侧面烘托出人物的思想品格。
(2)人物的对比:四季中“夏”“冬”
至于何时采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这应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情节发展的具
体情况来考虑。清代刘熙载《艺概》所指:“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通过侧面描写来达到表达效果。
总之,侧面描写丰富了描写的手段,并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真正突现了中国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耍蛇记
贾平凹
西安街头,艺人很多,有玩猴的,有弹唱的,有运气划拳的,有行书描画的,一帮一伙,很是热闹;常常这伙拉了那帮观众,那帮又搡了这伙生意。于是,得胜的坐地不走;败下阵的,悄遁而去,暗中再苦练绝技,又来挤垮别人。一时间,你争我斗,技愈来愈绝,观众却愈看愈馋,水涨船高,不亦乐乎。忽有一日,从南方来了一伙耍蛇人,展出七寸蛇、双头蛇、眼镜蛇、响尾蛇、大蟒蛇,白、褐、赤、青,色彩斑斓,便声名轰然满城,围观者匝匝而来,如潮汹涌,经久不衰。
耍蛇者一共五人,一老者,两壮年,另有一婆一女,俨然一户人家。先是白布围了四周,宣称日耍五场,每场定时,人不足三百则等,人过三百则谢绝不卖;观众觉得稀罕,购票的队列长达几十米远。(此处已是一次侧面衬托,为下文“耍蛇”蓄势。)进得场去,四边排列大小不等的名蛇近百,皆是玻璃箱罩,蛇在里边有蜷,
有卧,有蠕,各尽其态,观者森森然不忍看,却又不忍不看。
“锵咚”一声锣响,耍蛇人在场中摆出台子,口若悬河地大讲蛇的丑恶、凶猛,使人毛骨悚然。说罢,便打开身边一个木箱,掀去外层木板,显出一个铁笼,内盘两条大蛇,一条青绿,一条灰黄。两蛇先十分亲昵,扭成一副绳状,然后作恶起来,各自绕成一团,头伸向上,相持相搏,如斗鸡一般。忽丢进两只灰鼠,蛇双目鼓出,勃然而起,囫囵吞下,便见蛇身凸起拳大一包,从蛇身上部蠕蠕而下。随之,又丢下一鼠,两蛇相争,一衔鼠头,一咬鼠尾,互不谦让,鼠便裂为两截,殷血流出。 观者倒抽凉气,面如土色,牙齿咯咯磕打,(以观众之神态,侧面烘托蛇之凶猛。)正欲退步,又一声锣响,蛇箱覆盖,耍蛇人又哗啦打开一大木箱,观众不知又有什么恶蛇出现,正疑恐之际,箱中却冉冉开出一朵鲜花,花枝分开,露出一张俊俏小脸,流目盼顾,含情脉脉,竟是一风流少女。观者为之一筋骨放松下来,随即就报之一笑了。忽然,一蛇跃上,蛇首与少女几乎平肩,观者一惊,顿时毛发竖起,
一颗心悬在喉间。(再以观众变化,烘托耍蛇氛围之紧张。)那少女无动于衷,任蛇缠绕身上,匝匝如背绳索。蛇头翘在脸前,少女目光凝视,嘴唇翕动,似作窃窃私语。忽蛇头一动,观者大惊,那蛇便钻入衣内,头从领口探出,立时缠脖颈,愈缠愈紧,少女面有难色,做出万般挣扎苦状。观者惊骇不已。(三写观众心理,侧面体现耍蛇之惊险。)少女却用手轻揉蛇身,微握七寸,便慢慢附过嘴来,竟在那蛇头频频亲吻呢。观者失声惊叫,有拥近去似要解围的,有纷纷后退欲要逃走的,有呆立原地,口不能言,步不能移的。(四写观众,以其动作神态来表现对耍蛇者之惊愕。)那少女双眉颦起,猛握七寸,蛇哗然绽脱,她便双手托起,又在手中万般作弄,或掬或握,或作衣带系腰,或作围巾缠头,末了,提起蛇尾,蛇直直下垂,如棍,如绳;少女则一声嬉笑,低头向观众致意,头上鲜花酥酥颤动。
演毕,有好心人围住少女,塞上一把票子,且问:“你这么年幼,聪明俊美,为什么要干这个吓人行当?”少女说:“今人不以自然为美,游园要赏荷花,登
山要观怪古,我们耍艺的,只好如此。”说完,长叹一声,令人感慨。(一言道破耍蛇者在观众猎奇世态下的无奈。)
学会描写之侧面烘托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中学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其例:
1、《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此段用侧面描写衬托三峡夏水流速之快。)
2、《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此段用“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衬托水之清澈。)
不难看出侧面描写往往要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激活了人
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弹琴的姑娘
“叮咚,叮咚,叮咚,叮咚……”
不论清早还是夜晚,我在这条长长的胡同里有时往东走,有时往西走,老是听到从斜对面高楼的窗口里,传来一阵好听的琴声。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淅沥沥地下着。可是只要琴声一奏起来,雨点也似乎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在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它们多么淘气啊!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春雨淅沥,自然环境衬托,琴景相融)
我老是想,这个弹琴的是谁呢?
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上、公园里去乘凉,然而从那明亮的窗口里,却不断地传出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夏日黄昏,人和人对比)
我在长长的胡同里走磁上,听着,想着,钦佩着这个弹琴的人。
秋天天高气爽。夜里,月牙儿分外清明。它悄悄地挂在树梢头,静静地倾听着悠扬的琴声。顽皮的星孩子,一刻不停地眨着眼睛,想逗逗那个弹琴的人。可是像夜莺般的、流水般的琴声,却一直响着:“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秋夜星空,自然环境烘托)
我赞美这个弹琴的人。
冬天的寒夜,有时刮风,有时飘雪。我深夜回来,走进这条长长的胡同。大伙儿都在生起炉子的温暖的家里。长长的街上,遇不到一个人,可是一阵熟悉的、使人感到愉快的琴声,却来迎接我这个风雪夜归人—“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冬夜归人,人和人对比)
日子过得飞快,整整的一年了吧,仿佛这丁丁冬冬的琴声一直在耳朵旁边响着,从来没有停过。“谁在弹琴呢?”我非常想知道他,并且想见一见他。
有一天,一位音乐界的朋友,给我送来了一张音乐会的入场券。那晚上,唱歌的,演奏的,都是好手,每次的掌声都如夏季的雷阵雨。到了最后一个节目,是钢琴独奏。一个脖子上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一首曲子弹完,谢幕总是欲罢不能地一次又一次。 (音乐会掌声,社会环境衬托)这琴声那样的优美、轻松、快活,有股甜味儿,却又是那么熟悉,“难道就是她?”
事情真凑巧。不久后的一个黄昏,我刚从街东口进来,在对面高楼的楼门口,一个脸蛋儿俊秀的、似乎见过一面的、脖子上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正扶着一位头发已经全白的、臂弯里夹着一叠琴谱的老教师走出来……
赏析:文章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我”的感受,从“我”的角度,以他人为线索,突出小姑娘的勤劳苦练;四季从未间断的琴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以及四季中人们的表现与小姑娘的对比,反衬除小姑娘的锲而不舍。这样,人物形象更加地生动、鲜明,深入人心。
通过《弹琴的姑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侧面描写有二种方法:
1、环境烘托:
(1)社会环境:“谢幕总是欲罢不能地一次又一次。”
(2)自然环境:文中的“雨点”、“月牙儿”及“星孩儿”
2、人物烘托:
(1)他人反映烘托:通过他人的反应及感受,他人的介绍侧面烘托出人物的思想品格。
(2)人物的对比:四季中“夏”“冬”
至于何时采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这应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情节发展的具
体情况来考虑。清代刘熙载《艺概》所指:“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通过侧面描写来达到表达效果。
总之,侧面描写丰富了描写的手段,并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真正突现了中国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耍蛇记
贾平凹
西安街头,艺人很多,有玩猴的,有弹唱的,有运气划拳的,有行书描画的,一帮一伙,很是热闹;常常这伙拉了那帮观众,那帮又搡了这伙生意。于是,得胜的坐地不走;败下阵的,悄遁而去,暗中再苦练绝技,又来挤垮别人。一时间,你争我斗,技愈来愈绝,观众却愈看愈馋,水涨船高,不亦乐乎。忽有一日,从南方来了一伙耍蛇人,展出七寸蛇、双头蛇、眼镜蛇、响尾蛇、大蟒蛇,白、褐、赤、青,色彩斑斓,便声名轰然满城,围观者匝匝而来,如潮汹涌,经久不衰。
耍蛇者一共五人,一老者,两壮年,另有一婆一女,俨然一户人家。先是白布围了四周,宣称日耍五场,每场定时,人不足三百则等,人过三百则谢绝不卖;观众觉得稀罕,购票的队列长达几十米远。(此处已是一次侧面衬托,为下文“耍蛇”蓄势。)进得场去,四边排列大小不等的名蛇近百,皆是玻璃箱罩,蛇在里边有蜷,
有卧,有蠕,各尽其态,观者森森然不忍看,却又不忍不看。
“锵咚”一声锣响,耍蛇人在场中摆出台子,口若悬河地大讲蛇的丑恶、凶猛,使人毛骨悚然。说罢,便打开身边一个木箱,掀去外层木板,显出一个铁笼,内盘两条大蛇,一条青绿,一条灰黄。两蛇先十分亲昵,扭成一副绳状,然后作恶起来,各自绕成一团,头伸向上,相持相搏,如斗鸡一般。忽丢进两只灰鼠,蛇双目鼓出,勃然而起,囫囵吞下,便见蛇身凸起拳大一包,从蛇身上部蠕蠕而下。随之,又丢下一鼠,两蛇相争,一衔鼠头,一咬鼠尾,互不谦让,鼠便裂为两截,殷血流出。 观者倒抽凉气,面如土色,牙齿咯咯磕打,(以观众之神态,侧面烘托蛇之凶猛。)正欲退步,又一声锣响,蛇箱覆盖,耍蛇人又哗啦打开一大木箱,观众不知又有什么恶蛇出现,正疑恐之际,箱中却冉冉开出一朵鲜花,花枝分开,露出一张俊俏小脸,流目盼顾,含情脉脉,竟是一风流少女。观者为之一筋骨放松下来,随即就报之一笑了。忽然,一蛇跃上,蛇首与少女几乎平肩,观者一惊,顿时毛发竖起,
一颗心悬在喉间。(再以观众变化,烘托耍蛇氛围之紧张。)那少女无动于衷,任蛇缠绕身上,匝匝如背绳索。蛇头翘在脸前,少女目光凝视,嘴唇翕动,似作窃窃私语。忽蛇头一动,观者大惊,那蛇便钻入衣内,头从领口探出,立时缠脖颈,愈缠愈紧,少女面有难色,做出万般挣扎苦状。观者惊骇不已。(三写观众心理,侧面体现耍蛇之惊险。)少女却用手轻揉蛇身,微握七寸,便慢慢附过嘴来,竟在那蛇头频频亲吻呢。观者失声惊叫,有拥近去似要解围的,有纷纷后退欲要逃走的,有呆立原地,口不能言,步不能移的。(四写观众,以其动作神态来表现对耍蛇者之惊愕。)那少女双眉颦起,猛握七寸,蛇哗然绽脱,她便双手托起,又在手中万般作弄,或掬或握,或作衣带系腰,或作围巾缠头,末了,提起蛇尾,蛇直直下垂,如棍,如绳;少女则一声嬉笑,低头向观众致意,头上鲜花酥酥颤动。
演毕,有好心人围住少女,塞上一把票子,且问:“你这么年幼,聪明俊美,为什么要干这个吓人行当?”少女说:“今人不以自然为美,游园要赏荷花,登
山要观怪古,我们耍艺的,只好如此。”说完,长叹一声,令人感慨。(一言道破耍蛇者在观众猎奇世态下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