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资源在《品德与生活》中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条件。小学《品德与生活》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课程资源应该是综合多样的,家庭教育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应了小学生课程应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程资源 家庭教育 道德素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向学生呈现了活生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常识、社会常识、科学常识、手工制作等生活素材,为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感悟提供了清新的源头。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静态的图本,说教的工具,忽视了身边德育资源的挖掘,忽视了生活的实践体验,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造成了对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弱视”,乃至“熟视无睹”„„这些现象的存在,提醒我们必须重视探究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以达成品德课程教学目标。
一、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做出了如下说明:“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 农村 、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 自然 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社会科学的文化知识底蕴十分深厚,各个社区、学校、家庭均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教材,仅是庞大课程资源中的一角。因此,突破教材资源去寻找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教材资源中的潜藏点,是开发、挖掘课程资源的首要任务,也是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尽
的职责。思想品德的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可以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而家庭教育资源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从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二、 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而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人在那里接受了最初的和最长时期的教育与影响。家庭教育给予人初始的感染和上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它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特别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可以对学校教育由于更对地考虑孩子的共性而教育效果较弱的方面,如对子女的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等等进行弥补。如果说现代人必须在教育中生存的话,那么家庭教育便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重大作用。可见,现代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绝不可少。
进入了小学,开始了人一生的重要时期,孩子首先感到“我是学生了”,并逐步扩大了对社会的接触。学校教育步入了儿童的生活中,但是对家庭的依赖仍然很强。因此家庭的影响力仍然很大,家庭教育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在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上对儿童的影响作用十分重大。 家庭中思想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
1.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长的言行会成为子女效法的榜样,模范行动会成为教育的表率。正如马卡连柯之处的: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在你们(指父母)生活的每一书剑,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者儿童。”“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如,在教学《有人生病时》和《客人来啦》,我先让学生说说,爷爷奶奶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做?客人来又是怎样接待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我爸爸、妈妈带奶奶去医院看病。
生2说:妈妈拿药给爷爷喝。
生3说:客人来了,爸爸妈妈说:“欢迎你”,妈妈给客人泡茶
„„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交流,水到渠成地体验到了要孝敬长辈,热情接待客人等。
2.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道德素养的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孩子阅读道德素养高尚的名人故事,培养良好品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言而喻,它同样是道德素养提高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故事图书,也可以提供电子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 。 如:小时候宋庆龄的故事,少年毛泽东等,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怀。
(2)家长带孩子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课前布置家长带领学生到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放风筝了。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生3说: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
生4说: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5说:春风吹在我的身上真爽,春天真好啊!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5)家庭日常生活的教育价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隐含了许多可以进入小学生学习范畴的资源。很多不经意的小事蕴含了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让孩子结合课堂所学去解释这些现象,一来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二来也可以利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例如:我们在设计《品德与生活》第二册《在餐桌上》一课时,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日三餐入手,找出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校讯通、布置家庭作业等形式,让家长参与此项活动。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在教《我的一日三餐》中,有介绍食物的营养结构合理膳食的部分,根据这个知识,孩子可以先记录自己家每天的食物结构,然后分析是否合理健康,最后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制定一个合理的食谱,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是给孩子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三、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升道德素养 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用于生活”,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生理发育、心理发育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完成。例如,教学《我为家人添欢乐》(一年级下册)一课,可以给学生布置活动任务:每个人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长辈做一件有益的事情,比如洗菜、盛饭、打洗脸水、洗脚等,使他们初步体验到父母等长辈们的艰辛,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等长辈们对自己的养育和关爱之恩,在为家庭增添乐趣的同时增进他们与家人的血肉情感,提高他们适应生活、参与生活、建设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像这类活动的坡度缓些、难度不大而又非常实在有效的实践活动,学生乐于去做,也能够做到。但如果教师选择不当,设置坡度过高的活动——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家里开展诸如烧菜、做饭、熨衣服等难度比较大、比较累且有危险的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难以承受而不愿意去做,或者是家长
舍不得让孩子做而使这种活动难以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以说谎来应付老师的检查,教学得不到家长应有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教师也无法掌握学生活动的真实情况而失去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的意义。 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真正体会、了解品德规则等,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而面对不断变化的资源更新,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孜孜以求,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继续我们的思考与探究,那么,我们一定能在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 》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浅谈家庭教育资源在《品德与生活》中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条件。小学《品德与生活》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课程资源应该是综合多样的,家庭教育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应了小学生课程应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程资源 家庭教育 道德素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向学生呈现了活生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常识、社会常识、科学常识、手工制作等生活素材,为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感悟提供了清新的源头。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静态的图本,说教的工具,忽视了身边德育资源的挖掘,忽视了生活的实践体验,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造成了对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弱视”,乃至“熟视无睹”„„这些现象的存在,提醒我们必须重视探究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以达成品德课程教学目标。
一、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做出了如下说明:“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 农村 、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 自然 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社会科学的文化知识底蕴十分深厚,各个社区、学校、家庭均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教材,仅是庞大课程资源中的一角。因此,突破教材资源去寻找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教材资源中的潜藏点,是开发、挖掘课程资源的首要任务,也是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尽
的职责。思想品德的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可以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而家庭教育资源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从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二、 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而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人在那里接受了最初的和最长时期的教育与影响。家庭教育给予人初始的感染和上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它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特别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可以对学校教育由于更对地考虑孩子的共性而教育效果较弱的方面,如对子女的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等等进行弥补。如果说现代人必须在教育中生存的话,那么家庭教育便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重大作用。可见,现代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绝不可少。
进入了小学,开始了人一生的重要时期,孩子首先感到“我是学生了”,并逐步扩大了对社会的接触。学校教育步入了儿童的生活中,但是对家庭的依赖仍然很强。因此家庭的影响力仍然很大,家庭教育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在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上对儿童的影响作用十分重大。 家庭中思想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
1.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长的言行会成为子女效法的榜样,模范行动会成为教育的表率。正如马卡连柯之处的: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在你们(指父母)生活的每一书剑,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者儿童。”“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如,在教学《有人生病时》和《客人来啦》,我先让学生说说,爷爷奶奶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做?客人来又是怎样接待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我爸爸、妈妈带奶奶去医院看病。
生2说:妈妈拿药给爷爷喝。
生3说:客人来了,爸爸妈妈说:“欢迎你”,妈妈给客人泡茶
„„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交流,水到渠成地体验到了要孝敬长辈,热情接待客人等。
2.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道德素养的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孩子阅读道德素养高尚的名人故事,培养良好品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言而喻,它同样是道德素养提高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故事图书,也可以提供电子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 。 如:小时候宋庆龄的故事,少年毛泽东等,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怀。
(2)家长带孩子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课前布置家长带领学生到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放风筝了。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生3说: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
生4说: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5说:春风吹在我的身上真爽,春天真好啊!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5)家庭日常生活的教育价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隐含了许多可以进入小学生学习范畴的资源。很多不经意的小事蕴含了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让孩子结合课堂所学去解释这些现象,一来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二来也可以利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例如:我们在设计《品德与生活》第二册《在餐桌上》一课时,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日三餐入手,找出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校讯通、布置家庭作业等形式,让家长参与此项活动。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在教《我的一日三餐》中,有介绍食物的营养结构合理膳食的部分,根据这个知识,孩子可以先记录自己家每天的食物结构,然后分析是否合理健康,最后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制定一个合理的食谱,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是给孩子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三、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升道德素养 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用于生活”,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生理发育、心理发育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完成。例如,教学《我为家人添欢乐》(一年级下册)一课,可以给学生布置活动任务:每个人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长辈做一件有益的事情,比如洗菜、盛饭、打洗脸水、洗脚等,使他们初步体验到父母等长辈们的艰辛,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等长辈们对自己的养育和关爱之恩,在为家庭增添乐趣的同时增进他们与家人的血肉情感,提高他们适应生活、参与生活、建设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像这类活动的坡度缓些、难度不大而又非常实在有效的实践活动,学生乐于去做,也能够做到。但如果教师选择不当,设置坡度过高的活动——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家里开展诸如烧菜、做饭、熨衣服等难度比较大、比较累且有危险的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难以承受而不愿意去做,或者是家长
舍不得让孩子做而使这种活动难以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以说谎来应付老师的检查,教学得不到家长应有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教师也无法掌握学生活动的真实情况而失去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的意义。 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真正体会、了解品德规则等,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而面对不断变化的资源更新,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孜孜以求,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继续我们的思考与探究,那么,我们一定能在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 》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