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枣庄:中日韩赤壁之游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www.hubei.gov.cn2010年10月27日来源:
赤壁何须问出处——中日韩赤壁之游
内容提要:苏轼明明黄冈赤壁未必是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真正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蒲圻县。但苏轼故意把传说当作事实,借以抒发贬官黄州的感慨,所谓“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韩国和日本的文人也把他们国内的不少地方把作赤辟,举行赤壁之游,留下了大量诗文,把东坡赤壁和周郎赤壁联系起来抒发感慨。
关键词:苏轼 赤壁 中日韩
一、“东坡本是借山川”——苏轼笔下的赤壁
苏轼明明知道黄冈赤壁未必是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其《念奴娇》(赤壁怀古) 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 “人道是”三字表明,他明明知道这只是传说。其《与范子丰》 云:“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时曹公败归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使纵火,则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相别,因以小舟载酒饮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适会范子丰兄弟来求书字,遂书以与之。李字公达云。” “传云曹公败所”,也表明苏轼知其为传说。真正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蒲圻县。葛立方云:“黄州亦有赤壁,但非周瑜所战之地。东坡尝作赋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葢亦疑之矣、故作长短句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谓之‘人道是’,则心知其非矣。韩子苍知黄州日,闻贼起旁郡,有诗云:‘齐安城畔山危立,赤壁矶头水倒流。此地能令阿瞒走,小偷何敢下芦洲?’遂直以齐安赤壁为周瑜所战之地,岂非因东坡之语耶? ”清张德瀛云:“曹操入荆州,孙权遣周瑜与刘先主奋力拒操,遇于赤壁,操军败走,盖鄂州蒲圻县地。《水经》:湘水从南来注之。郦注谓江水右经赤壁山北,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即此地也。苏文忠《赤壁怀古》词,在黄州作。黄之赤壁,又名赤壁矶,非周瑜所战之地。公词云:‘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当日讹传既久,故隐约其辞耳。顾起元《赤壁考》,谓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皆有赤壁。属嘉鱼者,宋谢枋得犹于石崖见‘赤壁’二字。 ”
但苏轼故意把传说当作真实,其下所写都是赤壁之战的赤壁。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是一篇气壮山河,寄慨万端的作品,充满了作者的美妙理想同可悲现实的矛盾。他本希望像“千古风流人物”和三国时的“多少豪杰”那样建立功名,特别是希望像“公瑾当年”那样少年得志。但是,可悲的现实却是“早生华发”,一事无成,反落得贬官黄州,于是发出了“人生如梦”的哀叹。他的《赤壁赋》(册1,页5-6)有“孟德(曹操)之困於周郎(瑜)”语,也是以传说为真实,借此以抒慨。全赋力图用老庄的听任自然,随缘自适,超然达观的处世哲学来解脱自己贬官黄州的苦闷。作者通过客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声,引出了主客间关于人生意义的一场对话,实际上都是作者的独白,是他陷于深沉苦闷而又力求摆脱的矛盾心情的表露。作者通过客人之口说,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都被时间的流水洗尽了旧迹(“而今安在哉”),何况自己贬官黄州,已经“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还能在历史上留下甚么陈迹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太渺小了,太短晢了!作者又不愿沉浸在这种悲凉的思想中,于是搬出老庄的处世哲学来自我安慰说,要会想,从变的一面看,人生固然短促渺小;但从不变的一面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高官厚禄既“非吾之所有”,就只好“莫取”了;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可以尽情享受而又与世无争。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掩藏着难以排解的苦闷。文天祥面临亡国之恨,更能理解苏轼所抒发的“人间忧患”,其《读赤壁赋前后二首》 :“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汗漫游。今日兴亡真过影,乾坤俯仰一虚舟。人间忧患何曾少,天上风流更有否?我亦洞箫吹一曲,不知身世是蜉蝣。”正如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所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千百年来,以苏轼贬官黄州,夜游赤壁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在数以千计的歌咏赤壁的诗词中,绝大多数都是在歌颂东坡赤壁。后代诗人也将错就错,爱把东坡赤壁和周郎赤壁联系起来抒发感慨。元人陆文圭《赤壁图二首》 称苏轼文辞可敌周瑜武功,甚至超过周瑜武功:“公瑾子瞻二龙,文辞可敌武功。却怪紫烟烈焰,不如白月清风。”戴良《题赤壁图》 更笑赤壁图不写周瑜的赤壁之战,却写苏轼的赤壁之游:“千载英雄事已休,独余明月照江流。画图不尽当年恨,却写苏家赤壁游。”张之翰《赤壁图》 谓正是苏轼被贬,进一步成就了他的文学成就,我们才能读到《赤壁赋》和赤壁词:“战舰烟消几百年,江山风月属坡仙。玉堂果有容公处,二赋何由世上传。”吴师道《游赤壁图》 亦谓“横槊”的曹操不如“扁舟”的苏轼:“烧天烈火万艘空,横槊英雄智力穷。何似扁舟今夜客,洞箫声在明月中。”明人方孝孺的《赤壁图赞》 说:“群儿戏兵,污此赤壁,江山无情,犹有愧色。帝命伟人,眉山之苏,酹酒大江,以涤其污。”群雄争霸,玷污了赤壁;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才洗涤了赤壁的污迹。方孝孺未必不知道黄冈赤壁并非“群儿戏兵”之地,也不过是借此抒发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群雄争霸的不满罢了。
元、明、清有关苏轼的戏剧约三十种,其中约三分之一也是以苏轼贬官黄州为题材的,如《苏子瞻风雪贬黄州》、《苏子瞻醉写〈赤壁赋〉》(元费唐臣)、《赤壁记》(明黄澜)、《赤壁游》(明许时泉)、《游赤壁》(清车江英)等等。历代的书法家也以临摹或重书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导古)、《黄州寒食帖》为乐事,历代画家如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唐寅、仇英都画有东坡游赤壁图。明代还有一位民间雕刻家的微雕,在拇指大小的一个桃核上,雕了一只船,船上有东坡、佛印、黄庭坚和两位船工,并刻了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字,成为一件艺术珍品。为什么历代的文学家、艺术家这样醉心于苏轼的黄冈赤壁,创作了这样多的文学艺术作品来歌颂苏轼呢?这是因为苏轼“忠而见谤”的不幸遭遇,引起了他们的深切同情;而苏轼贬官黄州期间的高风亮节,更赢得了人们的无限景仰。
二、“拟把汉江当赤壁”——韩国的赤壁游
10世纪至13世纪,在中国北方相继出现三个少数民族政权,这就是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作为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都十分注意学习汉文化,明人丘濬 有“苏学行于北” 之语,主要指金代,但用来概括辽、金、元也未始不可。元祐初,苏轼的《眉山集》在契丹已广为流传。苏辙出使契丹,在《神水馆寄子瞻兄》 中说:“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莫把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契丹臣僚曾对他说:“令兄内翰(谓臣兄轼)《眉山集》已到此多时。 ”王辟之说:“范阳书肆亦刻子瞻诗数十篇,谓《大苏小集》。子瞻才名重当代,外至夷虏,亦爱服如此! ”金代与“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 的南宋并世,受南宋文坛的影响尤深,钱谦益《题中州集钞》说:“自靖康之难,中国文章载籍,捆载入金源,一时豪俊,遂得所师承,咸知规摹两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谢大鵰”,实不尽然。正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〇《御定四朝诗》提要所说:“有元一代,作者云兴,虞(集)、杨(载)、范(梈)、揭(奚斯)以下,指不胜屈。”
苏轼对邻国韩鲜影响更大,最初曾拟以苏轼出使高丽,后因大臣“惜其去”,未能成行,有孙觉、秦观有《客有传朝议欲以子瞻使高丽,大臣有惜其去者,白罢之,作诗以纪其事》 可证。孙诗云: “学士风流异域传,几航云海使南天。不因名动五千里,岂见文高二百年。贡外别题求妙札,锦中翻样织新篇。淹留却恨鸳行旧,不得飞觞驻跸前。”此诗前六句因“朝议欲以子瞻使高丽”,歌颂苏轼文名远扬异域;末二句感叹因东坡守杭,不能与之同饮于驾前。秦诗云:“文章异域有知音,鸭绿差池一醉吟。颖士声名动倭国,乐天辞笔过鸡林。节髦零落毡吞雪,辩舌纵横印佩金。奉使风流家世事,几随浪泊海东岑。”前四句热情歌颂了苏轼对日(倭国)、韩(鸡林)的巨大影响。后四句写“奉使风流家世事”,“节髦零落毡吞雪”指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辩舌纵横印佩金”指苏秦游说秦国,秦不用,遂游说燕、赵、韩、魏、齐、楚,佩六国相印。“乐天辞笔过鸡林”是以唐白居易诗广泛流传于高丽喻苏轼。据元微之《白氏长庆集序》载,鸡林商人求市白诗甚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秦观此诗作于元祐年间,其实早在元丰年间苏轼已经“辞笔过鸡林”了。元丰间以起居郎杨景略为祭奠使使高丽,苏轼有诗言及,这就是《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奏乞立海神庙於板桥,仆嫌其地湫隘,移书使迁之文登,因古庙而新之。杨竟不从,
不知(王)定国何从见此书,作诗称道不已。仆不能记其云何也,次韵答之》 。
出身高丽名门望族的金觐名其子为金富轼、金富辙,就可看出他对苏轼兄弟的崇拜。徐兢说:“金氏世为高丽大族,自前史已载。其与朴氏族望相埒,故其子孙多以文学进。富轼丰貌硕体,面黑目露,然博学强识,善属文,知古今,为其学士所信服,无能出其右者。其弟富辙亦有时誉 。尝密访其兄弟命名之意,盖有所慕云。 ”金富轼官至门下侍中,总揽朝政,又是著名史学家,著有《三国史记》,为文坛巨擘。金富辙官尚书礼部侍郎,宣和时出使来华,能四六文。
朝鲜的文臣李荇、朴誾、洪彦忠、南滚等,把汉城东边汉江绝壁(俗称蚕头)设想为中国的长江赤壁,并在那里泛舟,模仿苏轼的赤壁之。李荇(1478—1534)字拟之,号容斋,朝鲜前期词章派文坛领袖,官至大提学,著有《容斋先生集》。他咏及蚕头赤壁之游的诗较多,其《七月既望之夜,泛舟汉江,玩月有作》 云:“初秋物色自清新,既望孤光愈恼人。拟把汉江当赤壁,何妨壬戌作庚辰。举樽相属非无客,击楫高吟觉有神。但使年年能办此,不须辛苦学仙真。”因《赤壁赋》有“壬戌(1082)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语,故李荇认为汉江蚕头即可当成东坡赤壁,庚辰(1520)七月既望何妨当成壬戌(1082)七月既望。
《蚕头录》载有他的组诗《弘治壬戌(1502)既望,与朴修撰、南止亭泛西湖,续东坡故事》。其《占韵得语》云:“尚思东坡翁,岁月今几许。胜事偶然同,天地真逆旅。南山自秋气,一凉涤残暑。沧江昨夜雨,薄晚没州渚。击舡白沙汀,洗盏酌灵醑,止亭发新兴,高怀取此叙。挥洒《赤壁赋》,笔力万钧举。……作诗笺天公,更向蚕头去。”
李荇又有《依灵通旧令四首》,其一云:“日暮沙汀风浪生,薄云笼月夜中明。清诗促酒客初醉,急雨鸣江舟自横。赤壁奇游偶同调,黄州妙语得传声。短舡拟向瀛洲泊,不怕沧溟万里程。”其二云:“暝雨催新句,平沙系小筰。江明鱼避影,风急水溅袍。断岸无千尺,沧溟问几篙。忽然成醉梦,过鹤更长嗥。”其三云:“胜事惟吾辈,兹游岂偶然?风流传赤壁,人物忆苏仙。夜雨江声急,溟波酒兴牵。他时若不泯,定复几今年。”其四云:“三更微月漏云罅,十里江山皆夜明。坐久杯盘任倾侧,兴来诗语更纵横。不须蚕头邀清影,只合篷窗听雨声。唤得东坡从此去,百年今日是初程。”
其《联句》有“心知《赤壁赋》,不忍负清宵”;“岁是壬戌也,人如赤壁然”;“小酌还须醉,轻舟一任移。苏仙有妙语,此月更君诗”,此为联句。《同游李永远得近律一篇,有‘今日蚕头吟,当年赤壁游’之句,遂各占韵》则为分韵:“有客仍有酒……万古记壬戌”; “此乐视东坡,未知孰更深。暝雨淡忘返,舟中醉相枕”;“苏仙千载后,胜事略相当。风雨催诗兴,江山发酒狂。百年宁更在,此日可能忘。十月应清绝,重携自雪堂。”
《后赤壁赋》有“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语,李荇《题蚕头录后》甚至说当时不应是“二客”而应是自己与朴修撰陪苏轼游赤壁:“壬戌七月望之既,两君呼我游蚕头。蚕头之游乐难似,夙昔相从无此流。……高言放饮我最颠,乘兴欲唤苏黄州。武昌赤壁在何许,风流得似今日不?前日之月今日雨,天或以此分胜游。两不相兼两不厌,今不为少前不优。黄州有魂还自愧,当时二客非吾俦。”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除《蚕头录》外,还有《后蚕头录》,其《是岁十月之望,止亭病不赴,呼韵二首》,其一云:“断岸临江千尺高,月光如昼不容毫,……苏仙去后空千载,此日吾侪得更遭。”其二云:“佳境向来唯赤壁,兹游傥亦继苏仙。酒杯相属聊乘快,后世何须二赋传。”
《追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南止亭、朴翠轩蚕头峰下泛舟之游,用张湖南七月十五夜诗韵》(卷八)有“赤壁千载后,胜绝蚕头峰”句,张湖南指张孝祥,其《上封寺》 起句即“七月十五夜,我在祝融峯”。
朴誾(1479—1504)字仲说,号挹翠轩,朝鲜杰众诗人,官至知制教,因直言极谏,被祸投狱而死。他与李荇、南滚等形成海东江西诗派。著有《挹翠轩遗稿》。他有关赤壁的诗也不少,如《七月既望与士华择之泛舟蚕头下占语韵各赋》;《前年六月二十一日夜,择之与仆同直玉堂,有联句数篇。今年七月同游蚕头还,以联句稿为寄兼长句,还和其韵》;《同游李永元得近律一篇,有‘今日蚕头饮,当年赤壁游’之句,各占韵十首》;《题蚕头录后》;《游蚕头联句五首》。其《十月之望与择之复游蚕头下,占霁韵各赋》云:“缅怀赤壁仙,宇宙了脾睨。豪气之所泄,二赋自凌厉。醉去更高吟,皎月扫蒙翳。”
金昌协 (1561—1708)号农岩,安东金氏著名文人的后裔,官至大司丞,著有《农岩集》。他对李荇和朴誾的蚕头之游十分羡慕,其《蚕头》诗云:“朴李蚕头兴,朱梁砥柱游。百篇天地在,一水古今流。文苑谁为继,皇华不可求。无人语此事,把酒问沙鸥。”李荇和朴誾等海东江西诗派,模拟苏轼赤壁之游,形成蚕头赤壁之游,使后代文人墨客更加重视苏轼的《赤壁赋》,并在各地形成赤壁游的民俗,如大邱的花园赤壁和安东的芙蓉台赤壁之类。
三、“清风白月无今古”——日本的赤壁游
日本文人为纪念苏轼的赤壁之游及其所撰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常开赤壁会并撰写纪念诗文。与韩国一样,日本的赤壁也不止一处,东京千代区神田川的对岳台,大版市都岛区的樱宫,京都宇治市的菊屋,都举行过赤壁会。 在日本的不同时代都举行过赤壁会。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池泽滋子的《日本的赤壁和寿苏会》 收集了《与乐园丛书》卷一五及其他日本人所作的赤壁诗。
:
(一)宽政十二年(1800)的赤壁会,
宽政十二年(1800)十月,柴野栗山(1736-1807)在他居住的对岳台举行赤壁会,以《庚申十月望,栗山堂会诸子,便题后赤壁图,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字为韵》为题,古贺仆、仓成巠、赤崎祯幹、辛岛宪、万波俊忠、桦公礼、赖惟柔等人皆有诗。
(二)享和二年(1802)的赤壁会与“小赤壁”
享和二年壬戌(1802)十月十五日,柴野栗山再次举行赤壁会,角田简的《续近世丛语》云:“柴野栗山常钦慕苏公,每岁十月之望,置酒,会客,以拟赤壁游。”又云:“壬戌夕会诸名士。白川越中侯闻之,寄书遗鲈,以求坐客诗。栗山使肥后辛岛井为之记。一时传写以为雅举。”当时有一客人携一块石来,栗山一见激赏,名以小赤壁,并援笔赋《小赤壁》古调一篇。醉墨纵横,一坐竦动。来客以为赠己而拜之,栗山也拜其石曰:“此吾家之物也。”遂收之。当天,柴野栗山有《壬戌岁十月之望,白川源公置酒继赤壁游,闻彦家亦例以此夕宴,诸友嘉之,以赐鲈鱼一头,举“风清月白”句,以征诸客诗,分韵得寒二十二韵》诗。
关予“小赤壁”,赋咏颇多。后来赖春水的儿子赖山阳写一篇《小赤壁记》,谓仓成翁自羽州至,获一石于五色洞,耸拔嵯牙,峰峦尽具。是夜示柴野栗山先生。先生诧曰:“是小赤壁也。来临吾会,宜为吾有。”就手夺之,遂作长句歌之。座客皆和,一时传以为佳话。佐藤一斋《小赤壁记》一文感慨道:“诸名家咏赞揶扬其美者、不下数十人。顾夫黄州之壁、断崖千尺,且不过前后赋。而此甚么之块,乃累数十篇未已,何以邪?其意或者以其不在物之耽恋,而在於人之缱绻乃尔也欤!夫后人之尸祝先哲,作肖像以奉之。至其肖不肖实不必论,而一惟吾心以肖之而已。今此一块石,吾不知其状之与彼崖果相肖乎否也。然而苏公壁游,梦想难觅,必求其彷佛焉者以致缱绻,亦惟以吾心肖之。则此无乃为赤壁之肖像乎。”不在对赤壁的耽恋,而在於人们对东坡的缱绻,这就是“咏赞揶扬其美者、不下数十人”的原国。
(三)享和三年癸亥(1803)的赤壁会
享和三年癸亥(1803)的赤壁会,有古贺精里《癸亥十月望三近堂集得脱字》,辛岛盐井《得见字》二首,磐濑行言《得在字》,仓成善卿《得露字》、赖杏坪《得霜字》诗。赖杏坪的诗有跋:“客冬今夜,携儿辈,游於广岛西溪。”还有磐濑行言的〈癸亥十月望,栗山先生对岳台,陪饮诸先生继苏老之游例也》诗。
(四)文久二年壬戌(1862)的赤壁会
此前日本连续发生重大案件,举世骚然,但也有举行赤壁游的风流人士,贯名菘翁〔海屋〕门人池内陶所(1814-1863) 的〈前赤壁集字诗十二律并引〉;“今兹文久二年壬戌七月既,距苏游之岁十有四壬戌而七百八十有一年矣。阪上大业(1810-1867)、要澈云师、薮长水、泽春畊及余,泛舟淀上 (流入大阪湾的淀川)以修故事,实人生罕觏之嘉会也。因思余曾以事南迁,于今四年。幸有江山之胜而觏此嘉会、岂可默止哉。乃集《赤壁前赋》中字、得七律十首以记其事,亦仿坡公《归来去》集字体也。惟是局於字数、不免冗复。读者莫笑雷同而可。”又有《后赤壁赋集字诗十五律并引》;“是岁十月之望,适月食过昏而明反,儿基趋进曰:‘大人既有前游,宁可无后游乎?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余颔而笑,遂拉基及两生买舟游樱祠(即樱宫,在大阪市),以续嘉会。免归篝烛,复集后赋字作五律十首。基读之曰:‘后赋全三百五十七字、今其不经用者仅数十字耳。愿请不遗一字用之则何如?’因贾馀勇,悉填其字、更附五首,亦是蛇之添足、狗之续尾耳。”
田能村直入(1814-1907)举行大陂青湾茶会,在《青湾茶会图录》的序文中说,此茶会是为了纪念日本煎茶始祖卖茶翁高游外(1675-1763)逝世一百周年举行的。偶然碰到文久二年壬戌。因此序文的最后一行有“赤壁前游后三日识於青湾茶寮之北窗下”语,四月茶会的第六副席是《赤壁社》,写有“清风徐来赤壁社”七个字的旗帜,在图录中有“四面无尘机自休,大船舣得泛中流,认将旗号人皆悦,便是今年壬戌秋”诗。七月茶会第五席匾额上写“嗣彪画赤壁前游图”墨本,用《晚香堂苏帖》。此席的图录中有《赤壁二赋》的集字诗。
(五)大正十一年(1922)的赤壁会
大正十一年(1922)九月七日,正值八百四十年以前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七月既望,东坡前赤壁游,撰《前赤壁赋》之时,非常景仰东坡的长尾雨山在洛南宇治(在京都),把天下文人墨客集合在一起,展出有关东坡赤壁游的书画,把宇治川当作赤壁泛舟处,举行纪念活动。定名为“赤壁会”。其请帖云:“今年正值东坡赤壁游后第十四次壬戌,因此招募志同道合的人,想在九月七日即阴历既望在洛南宇治清溪泛舟,与文雅诸贤追拟当年的仙游。”这天大概聚集了二百左右的文人墨客。当天使用的茶具是中国式的,提供的茶是从东坡当过太守的杭州送来的龙井茶,酒是中国名酒绍兴酒。充满著中国情趣。
长尾雨山(1864-1942)是位最狂热的“东坡迷”。富冈铁斋(1836-1924)也是位“东坡迷”。他的生日和苏轼一样,是十二月十九日,因此他爱用“东坡同日生”、“东坡癖”的印章。在长尾雨山赤壁会上,陈列著奥村竹亭(1873-1927)刻的赤壁赋印九十六枚及印谱。开会以前,长尾雨山在《京都日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上说:“这次宇治的雅会,不只是一天的闲游,而是期待给艺苑以刺激,回忆古人的风格与名文的来历,怀念永垂不朽的伟大高尚人物东坡先生,给只追求名利的社会以一服清凉剂。”内藤湖南也在报上说:“在那附近有五个称‘赤壁’,东坡自己也说有三个‘赤壁’。学者争论那个地方是否是古战场,但如果东坡听到的话,或许嘲笑学者的曲解。因此借东坡的想法来看,即是东坡的‘赤壁’在黄州,我们的‘赤壁’在宇治也无所谓。”这与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所说的“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是同一意思,也可说是韩国、日本的赤壁诗的共同主题。如万波俊忠的《后赤壁图》说:“楼上芳醖斗十千,盘中银鲙细鳞鲜。清风白月无今古,何必江流夜半船。”“赤壁何须问出处”是说赤壁可不问地方,“清风白月无今古”是说赤游之游可不问时间。
(六)有关赤壁会的诗文
前面已经举到一些赤壁会的诗文,这里再作一些补充。或谓今日之景正似当年苏轼赤壁夜游之景,如候田鹏斋《壬戌九月泛舟台下拟赤壁游》:“正是今兹壬戌岁,长江依旧有声流。山鸣谷应当年啸。月白风清此夜游。遗垒高临千尺岸。沉钟空咽九重湫。霜天四顾夜将半。孤鹤横空掠小舟。”
或谓应像苏轼那样超脱,无需为当前处境烦恼:“白露横江江色和,苇间一棹乐如何。须臾方上长空月,窈窕徐凌万顷波。物象遗来无主客,杯盘接待有鱼虾。洞箫不用托悲响,笑正风襟饮且歌。”“是非消尽方遗我,哀乐何为更问天。相与目中空一世,斯游安得不遨然。”
或叹物是人非,景似当年苏轼所见之景,而再也见不到苏轼其人:“渺茫不有水波兴,棹泝长流天可登。明月清风共舟酌,浩歌舷饮扣舷凭。江山为赋人安在,壬戌遇秋吾未曾。况是樽中盈美酒,雄怀何必羡兰陵。”
或谓东坡赤壁远胜周郎赤壁:“与客汎舟舟自孤,秋光洗得酒怀苏。横天一水长清虚,在望千山方郁乎。入海风波游何止,世间声色有如无。怀须游乐寄明月,笑彼旌旗接舳舻”;“江明山色在苍茫,仙桂光清接水光。自是风流美苏子,何须雄主羡周郎。”
或谓有了东坡赤壁,人们就对周郎赤壁没有兴趣了,市河宽斋(1749-1820)的《题东坡赤壁图》云:“孤舟月上水云长、崖树秋寒古战场、一自风流属坡老、功名不复画周郎。”这与我国明人文征明(1470-1559〕《题画》 的“秋清山水夜苍苍,月出波平断岸长、千古高情苏子赋、东风谁更说周郎”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日本也有不以《赤壁赋》为然者,如古贺洞庵 (1788-1847)《〈赤壁赋〉多瑕疵》,一谓其体裁不类赋:“赋者,诗骚之变,以丽则为主,体与序、论迥殊。至长卿(司马相如)《上林》,孟坚(斑固)《两都》,江文通(淹)《恨》、《别》之属,厌赋家窠臼,驰骋变化,别创机轴,然未尝自外于成法。东坡二赋出,荡焉决坏大防,直是押韵之序、记,且也寒瘦萎苶,全失词人丽则之妙,不足算已。然而后人眩苏盛名,多推崇之。果尔,则属文不必辨体,不必守矩矱,猖狂妄作,惟意所欲……人必知二赋之陋,然后始可与语赋矣。”二谓其字句亦有瑕纇:“予不甚爱东坡〈赤壁〉二赋,尝作文以驳之,然特论其体裁不类赋耳。今玩其字句,亦未免瑕纇。后赋曰:‘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不知所谓虎、豹、虬、龙者,果何所指。若以为真虎、豹、虬、龙,则之四物非可踞可登之物;若谓之乌有冯虚,姑借以形容遗世欲仙之态,则前后文势枯淡坦易,不过平叙眼前所有,忽插入此怪奇语,不止小疵。故注者解‘踞虎豹’曰,石类虎豹之状,踞而坐其上;解‘登虬龙’曰,古木有类虬龙者,攀而登其上。亦巧于回护。然吴曾《能改斋漫录》曰:‘东坡谪居于黄州五年,赤壁有巨鹘,栖于乔木之上,后赋所谓‘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是已。’是真有栖鹘之巢矣。今案:江为冯夷窟宅,只临江水,便是‘俯冯夷之幽宫’也。是实事,非譬喻。栖鹘冯夷,明明叙实,而上二句,羼入譬喻,支离破碎,岂成文章乎?大抵作文至力尽思枯处,必有是破绽,在于初学,往往不免,不意坡之老于文而犹有此也。“
曾枣庄:中日韩赤壁之游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www.hubei.gov.cn2010年10月27日来源:
赤壁何须问出处——中日韩赤壁之游
内容提要:苏轼明明黄冈赤壁未必是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真正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蒲圻县。但苏轼故意把传说当作事实,借以抒发贬官黄州的感慨,所谓“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韩国和日本的文人也把他们国内的不少地方把作赤辟,举行赤壁之游,留下了大量诗文,把东坡赤壁和周郎赤壁联系起来抒发感慨。
关键词:苏轼 赤壁 中日韩
一、“东坡本是借山川”——苏轼笔下的赤壁
苏轼明明知道黄冈赤壁未必是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其《念奴娇》(赤壁怀古) 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 “人道是”三字表明,他明明知道这只是传说。其《与范子丰》 云:“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时曹公败归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使纵火,则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相别,因以小舟载酒饮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适会范子丰兄弟来求书字,遂书以与之。李字公达云。” “传云曹公败所”,也表明苏轼知其为传说。真正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蒲圻县。葛立方云:“黄州亦有赤壁,但非周瑜所战之地。东坡尝作赋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葢亦疑之矣、故作长短句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谓之‘人道是’,则心知其非矣。韩子苍知黄州日,闻贼起旁郡,有诗云:‘齐安城畔山危立,赤壁矶头水倒流。此地能令阿瞒走,小偷何敢下芦洲?’遂直以齐安赤壁为周瑜所战之地,岂非因东坡之语耶? ”清张德瀛云:“曹操入荆州,孙权遣周瑜与刘先主奋力拒操,遇于赤壁,操军败走,盖鄂州蒲圻县地。《水经》:湘水从南来注之。郦注谓江水右经赤壁山北,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即此地也。苏文忠《赤壁怀古》词,在黄州作。黄之赤壁,又名赤壁矶,非周瑜所战之地。公词云:‘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当日讹传既久,故隐约其辞耳。顾起元《赤壁考》,谓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皆有赤壁。属嘉鱼者,宋谢枋得犹于石崖见‘赤壁’二字。 ”
但苏轼故意把传说当作真实,其下所写都是赤壁之战的赤壁。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是一篇气壮山河,寄慨万端的作品,充满了作者的美妙理想同可悲现实的矛盾。他本希望像“千古风流人物”和三国时的“多少豪杰”那样建立功名,特别是希望像“公瑾当年”那样少年得志。但是,可悲的现实却是“早生华发”,一事无成,反落得贬官黄州,于是发出了“人生如梦”的哀叹。他的《赤壁赋》(册1,页5-6)有“孟德(曹操)之困於周郎(瑜)”语,也是以传说为真实,借此以抒慨。全赋力图用老庄的听任自然,随缘自适,超然达观的处世哲学来解脱自己贬官黄州的苦闷。作者通过客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声,引出了主客间关于人生意义的一场对话,实际上都是作者的独白,是他陷于深沉苦闷而又力求摆脱的矛盾心情的表露。作者通过客人之口说,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都被时间的流水洗尽了旧迹(“而今安在哉”),何况自己贬官黄州,已经“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还能在历史上留下甚么陈迹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太渺小了,太短晢了!作者又不愿沉浸在这种悲凉的思想中,于是搬出老庄的处世哲学来自我安慰说,要会想,从变的一面看,人生固然短促渺小;但从不变的一面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高官厚禄既“非吾之所有”,就只好“莫取”了;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可以尽情享受而又与世无争。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掩藏着难以排解的苦闷。文天祥面临亡国之恨,更能理解苏轼所抒发的“人间忧患”,其《读赤壁赋前后二首》 :“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汗漫游。今日兴亡真过影,乾坤俯仰一虚舟。人间忧患何曾少,天上风流更有否?我亦洞箫吹一曲,不知身世是蜉蝣。”正如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所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千百年来,以苏轼贬官黄州,夜游赤壁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在数以千计的歌咏赤壁的诗词中,绝大多数都是在歌颂东坡赤壁。后代诗人也将错就错,爱把东坡赤壁和周郎赤壁联系起来抒发感慨。元人陆文圭《赤壁图二首》 称苏轼文辞可敌周瑜武功,甚至超过周瑜武功:“公瑾子瞻二龙,文辞可敌武功。却怪紫烟烈焰,不如白月清风。”戴良《题赤壁图》 更笑赤壁图不写周瑜的赤壁之战,却写苏轼的赤壁之游:“千载英雄事已休,独余明月照江流。画图不尽当年恨,却写苏家赤壁游。”张之翰《赤壁图》 谓正是苏轼被贬,进一步成就了他的文学成就,我们才能读到《赤壁赋》和赤壁词:“战舰烟消几百年,江山风月属坡仙。玉堂果有容公处,二赋何由世上传。”吴师道《游赤壁图》 亦谓“横槊”的曹操不如“扁舟”的苏轼:“烧天烈火万艘空,横槊英雄智力穷。何似扁舟今夜客,洞箫声在明月中。”明人方孝孺的《赤壁图赞》 说:“群儿戏兵,污此赤壁,江山无情,犹有愧色。帝命伟人,眉山之苏,酹酒大江,以涤其污。”群雄争霸,玷污了赤壁;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才洗涤了赤壁的污迹。方孝孺未必不知道黄冈赤壁并非“群儿戏兵”之地,也不过是借此抒发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群雄争霸的不满罢了。
元、明、清有关苏轼的戏剧约三十种,其中约三分之一也是以苏轼贬官黄州为题材的,如《苏子瞻风雪贬黄州》、《苏子瞻醉写〈赤壁赋〉》(元费唐臣)、《赤壁记》(明黄澜)、《赤壁游》(明许时泉)、《游赤壁》(清车江英)等等。历代的书法家也以临摹或重书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导古)、《黄州寒食帖》为乐事,历代画家如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唐寅、仇英都画有东坡游赤壁图。明代还有一位民间雕刻家的微雕,在拇指大小的一个桃核上,雕了一只船,船上有东坡、佛印、黄庭坚和两位船工,并刻了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字,成为一件艺术珍品。为什么历代的文学家、艺术家这样醉心于苏轼的黄冈赤壁,创作了这样多的文学艺术作品来歌颂苏轼呢?这是因为苏轼“忠而见谤”的不幸遭遇,引起了他们的深切同情;而苏轼贬官黄州期间的高风亮节,更赢得了人们的无限景仰。
二、“拟把汉江当赤壁”——韩国的赤壁游
10世纪至13世纪,在中国北方相继出现三个少数民族政权,这就是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作为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都十分注意学习汉文化,明人丘濬 有“苏学行于北” 之语,主要指金代,但用来概括辽、金、元也未始不可。元祐初,苏轼的《眉山集》在契丹已广为流传。苏辙出使契丹,在《神水馆寄子瞻兄》 中说:“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莫把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契丹臣僚曾对他说:“令兄内翰(谓臣兄轼)《眉山集》已到此多时。 ”王辟之说:“范阳书肆亦刻子瞻诗数十篇,谓《大苏小集》。子瞻才名重当代,外至夷虏,亦爱服如此! ”金代与“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 的南宋并世,受南宋文坛的影响尤深,钱谦益《题中州集钞》说:“自靖康之难,中国文章载籍,捆载入金源,一时豪俊,遂得所师承,咸知规摹两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谢大鵰”,实不尽然。正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〇《御定四朝诗》提要所说:“有元一代,作者云兴,虞(集)、杨(载)、范(梈)、揭(奚斯)以下,指不胜屈。”
苏轼对邻国韩鲜影响更大,最初曾拟以苏轼出使高丽,后因大臣“惜其去”,未能成行,有孙觉、秦观有《客有传朝议欲以子瞻使高丽,大臣有惜其去者,白罢之,作诗以纪其事》 可证。孙诗云: “学士风流异域传,几航云海使南天。不因名动五千里,岂见文高二百年。贡外别题求妙札,锦中翻样织新篇。淹留却恨鸳行旧,不得飞觞驻跸前。”此诗前六句因“朝议欲以子瞻使高丽”,歌颂苏轼文名远扬异域;末二句感叹因东坡守杭,不能与之同饮于驾前。秦诗云:“文章异域有知音,鸭绿差池一醉吟。颖士声名动倭国,乐天辞笔过鸡林。节髦零落毡吞雪,辩舌纵横印佩金。奉使风流家世事,几随浪泊海东岑。”前四句热情歌颂了苏轼对日(倭国)、韩(鸡林)的巨大影响。后四句写“奉使风流家世事”,“节髦零落毡吞雪”指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辩舌纵横印佩金”指苏秦游说秦国,秦不用,遂游说燕、赵、韩、魏、齐、楚,佩六国相印。“乐天辞笔过鸡林”是以唐白居易诗广泛流传于高丽喻苏轼。据元微之《白氏长庆集序》载,鸡林商人求市白诗甚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秦观此诗作于元祐年间,其实早在元丰年间苏轼已经“辞笔过鸡林”了。元丰间以起居郎杨景略为祭奠使使高丽,苏轼有诗言及,这就是《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奏乞立海神庙於板桥,仆嫌其地湫隘,移书使迁之文登,因古庙而新之。杨竟不从,
不知(王)定国何从见此书,作诗称道不已。仆不能记其云何也,次韵答之》 。
出身高丽名门望族的金觐名其子为金富轼、金富辙,就可看出他对苏轼兄弟的崇拜。徐兢说:“金氏世为高丽大族,自前史已载。其与朴氏族望相埒,故其子孙多以文学进。富轼丰貌硕体,面黑目露,然博学强识,善属文,知古今,为其学士所信服,无能出其右者。其弟富辙亦有时誉 。尝密访其兄弟命名之意,盖有所慕云。 ”金富轼官至门下侍中,总揽朝政,又是著名史学家,著有《三国史记》,为文坛巨擘。金富辙官尚书礼部侍郎,宣和时出使来华,能四六文。
朝鲜的文臣李荇、朴誾、洪彦忠、南滚等,把汉城东边汉江绝壁(俗称蚕头)设想为中国的长江赤壁,并在那里泛舟,模仿苏轼的赤壁之。李荇(1478—1534)字拟之,号容斋,朝鲜前期词章派文坛领袖,官至大提学,著有《容斋先生集》。他咏及蚕头赤壁之游的诗较多,其《七月既望之夜,泛舟汉江,玩月有作》 云:“初秋物色自清新,既望孤光愈恼人。拟把汉江当赤壁,何妨壬戌作庚辰。举樽相属非无客,击楫高吟觉有神。但使年年能办此,不须辛苦学仙真。”因《赤壁赋》有“壬戌(1082)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语,故李荇认为汉江蚕头即可当成东坡赤壁,庚辰(1520)七月既望何妨当成壬戌(1082)七月既望。
《蚕头录》载有他的组诗《弘治壬戌(1502)既望,与朴修撰、南止亭泛西湖,续东坡故事》。其《占韵得语》云:“尚思东坡翁,岁月今几许。胜事偶然同,天地真逆旅。南山自秋气,一凉涤残暑。沧江昨夜雨,薄晚没州渚。击舡白沙汀,洗盏酌灵醑,止亭发新兴,高怀取此叙。挥洒《赤壁赋》,笔力万钧举。……作诗笺天公,更向蚕头去。”
李荇又有《依灵通旧令四首》,其一云:“日暮沙汀风浪生,薄云笼月夜中明。清诗促酒客初醉,急雨鸣江舟自横。赤壁奇游偶同调,黄州妙语得传声。短舡拟向瀛洲泊,不怕沧溟万里程。”其二云:“暝雨催新句,平沙系小筰。江明鱼避影,风急水溅袍。断岸无千尺,沧溟问几篙。忽然成醉梦,过鹤更长嗥。”其三云:“胜事惟吾辈,兹游岂偶然?风流传赤壁,人物忆苏仙。夜雨江声急,溟波酒兴牵。他时若不泯,定复几今年。”其四云:“三更微月漏云罅,十里江山皆夜明。坐久杯盘任倾侧,兴来诗语更纵横。不须蚕头邀清影,只合篷窗听雨声。唤得东坡从此去,百年今日是初程。”
其《联句》有“心知《赤壁赋》,不忍负清宵”;“岁是壬戌也,人如赤壁然”;“小酌还须醉,轻舟一任移。苏仙有妙语,此月更君诗”,此为联句。《同游李永远得近律一篇,有‘今日蚕头吟,当年赤壁游’之句,遂各占韵》则为分韵:“有客仍有酒……万古记壬戌”; “此乐视东坡,未知孰更深。暝雨淡忘返,舟中醉相枕”;“苏仙千载后,胜事略相当。风雨催诗兴,江山发酒狂。百年宁更在,此日可能忘。十月应清绝,重携自雪堂。”
《后赤壁赋》有“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语,李荇《题蚕头录后》甚至说当时不应是“二客”而应是自己与朴修撰陪苏轼游赤壁:“壬戌七月望之既,两君呼我游蚕头。蚕头之游乐难似,夙昔相从无此流。……高言放饮我最颠,乘兴欲唤苏黄州。武昌赤壁在何许,风流得似今日不?前日之月今日雨,天或以此分胜游。两不相兼两不厌,今不为少前不优。黄州有魂还自愧,当时二客非吾俦。”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除《蚕头录》外,还有《后蚕头录》,其《是岁十月之望,止亭病不赴,呼韵二首》,其一云:“断岸临江千尺高,月光如昼不容毫,……苏仙去后空千载,此日吾侪得更遭。”其二云:“佳境向来唯赤壁,兹游傥亦继苏仙。酒杯相属聊乘快,后世何须二赋传。”
《追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南止亭、朴翠轩蚕头峰下泛舟之游,用张湖南七月十五夜诗韵》(卷八)有“赤壁千载后,胜绝蚕头峰”句,张湖南指张孝祥,其《上封寺》 起句即“七月十五夜,我在祝融峯”。
朴誾(1479—1504)字仲说,号挹翠轩,朝鲜杰众诗人,官至知制教,因直言极谏,被祸投狱而死。他与李荇、南滚等形成海东江西诗派。著有《挹翠轩遗稿》。他有关赤壁的诗也不少,如《七月既望与士华择之泛舟蚕头下占语韵各赋》;《前年六月二十一日夜,择之与仆同直玉堂,有联句数篇。今年七月同游蚕头还,以联句稿为寄兼长句,还和其韵》;《同游李永元得近律一篇,有‘今日蚕头饮,当年赤壁游’之句,各占韵十首》;《题蚕头录后》;《游蚕头联句五首》。其《十月之望与择之复游蚕头下,占霁韵各赋》云:“缅怀赤壁仙,宇宙了脾睨。豪气之所泄,二赋自凌厉。醉去更高吟,皎月扫蒙翳。”
金昌协 (1561—1708)号农岩,安东金氏著名文人的后裔,官至大司丞,著有《农岩集》。他对李荇和朴誾的蚕头之游十分羡慕,其《蚕头》诗云:“朴李蚕头兴,朱梁砥柱游。百篇天地在,一水古今流。文苑谁为继,皇华不可求。无人语此事,把酒问沙鸥。”李荇和朴誾等海东江西诗派,模拟苏轼赤壁之游,形成蚕头赤壁之游,使后代文人墨客更加重视苏轼的《赤壁赋》,并在各地形成赤壁游的民俗,如大邱的花园赤壁和安东的芙蓉台赤壁之类。
三、“清风白月无今古”——日本的赤壁游
日本文人为纪念苏轼的赤壁之游及其所撰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常开赤壁会并撰写纪念诗文。与韩国一样,日本的赤壁也不止一处,东京千代区神田川的对岳台,大版市都岛区的樱宫,京都宇治市的菊屋,都举行过赤壁会。 在日本的不同时代都举行过赤壁会。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池泽滋子的《日本的赤壁和寿苏会》 收集了《与乐园丛书》卷一五及其他日本人所作的赤壁诗。
:
(一)宽政十二年(1800)的赤壁会,
宽政十二年(1800)十月,柴野栗山(1736-1807)在他居住的对岳台举行赤壁会,以《庚申十月望,栗山堂会诸子,便题后赤壁图,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字为韵》为题,古贺仆、仓成巠、赤崎祯幹、辛岛宪、万波俊忠、桦公礼、赖惟柔等人皆有诗。
(二)享和二年(1802)的赤壁会与“小赤壁”
享和二年壬戌(1802)十月十五日,柴野栗山再次举行赤壁会,角田简的《续近世丛语》云:“柴野栗山常钦慕苏公,每岁十月之望,置酒,会客,以拟赤壁游。”又云:“壬戌夕会诸名士。白川越中侯闻之,寄书遗鲈,以求坐客诗。栗山使肥后辛岛井为之记。一时传写以为雅举。”当时有一客人携一块石来,栗山一见激赏,名以小赤壁,并援笔赋《小赤壁》古调一篇。醉墨纵横,一坐竦动。来客以为赠己而拜之,栗山也拜其石曰:“此吾家之物也。”遂收之。当天,柴野栗山有《壬戌岁十月之望,白川源公置酒继赤壁游,闻彦家亦例以此夕宴,诸友嘉之,以赐鲈鱼一头,举“风清月白”句,以征诸客诗,分韵得寒二十二韵》诗。
关予“小赤壁”,赋咏颇多。后来赖春水的儿子赖山阳写一篇《小赤壁记》,谓仓成翁自羽州至,获一石于五色洞,耸拔嵯牙,峰峦尽具。是夜示柴野栗山先生。先生诧曰:“是小赤壁也。来临吾会,宜为吾有。”就手夺之,遂作长句歌之。座客皆和,一时传以为佳话。佐藤一斋《小赤壁记》一文感慨道:“诸名家咏赞揶扬其美者、不下数十人。顾夫黄州之壁、断崖千尺,且不过前后赋。而此甚么之块,乃累数十篇未已,何以邪?其意或者以其不在物之耽恋,而在於人之缱绻乃尔也欤!夫后人之尸祝先哲,作肖像以奉之。至其肖不肖实不必论,而一惟吾心以肖之而已。今此一块石,吾不知其状之与彼崖果相肖乎否也。然而苏公壁游,梦想难觅,必求其彷佛焉者以致缱绻,亦惟以吾心肖之。则此无乃为赤壁之肖像乎。”不在对赤壁的耽恋,而在於人们对东坡的缱绻,这就是“咏赞揶扬其美者、不下数十人”的原国。
(三)享和三年癸亥(1803)的赤壁会
享和三年癸亥(1803)的赤壁会,有古贺精里《癸亥十月望三近堂集得脱字》,辛岛盐井《得见字》二首,磐濑行言《得在字》,仓成善卿《得露字》、赖杏坪《得霜字》诗。赖杏坪的诗有跋:“客冬今夜,携儿辈,游於广岛西溪。”还有磐濑行言的〈癸亥十月望,栗山先生对岳台,陪饮诸先生继苏老之游例也》诗。
(四)文久二年壬戌(1862)的赤壁会
此前日本连续发生重大案件,举世骚然,但也有举行赤壁游的风流人士,贯名菘翁〔海屋〕门人池内陶所(1814-1863) 的〈前赤壁集字诗十二律并引〉;“今兹文久二年壬戌七月既,距苏游之岁十有四壬戌而七百八十有一年矣。阪上大业(1810-1867)、要澈云师、薮长水、泽春畊及余,泛舟淀上 (流入大阪湾的淀川)以修故事,实人生罕觏之嘉会也。因思余曾以事南迁,于今四年。幸有江山之胜而觏此嘉会、岂可默止哉。乃集《赤壁前赋》中字、得七律十首以记其事,亦仿坡公《归来去》集字体也。惟是局於字数、不免冗复。读者莫笑雷同而可。”又有《后赤壁赋集字诗十五律并引》;“是岁十月之望,适月食过昏而明反,儿基趋进曰:‘大人既有前游,宁可无后游乎?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余颔而笑,遂拉基及两生买舟游樱祠(即樱宫,在大阪市),以续嘉会。免归篝烛,复集后赋字作五律十首。基读之曰:‘后赋全三百五十七字、今其不经用者仅数十字耳。愿请不遗一字用之则何如?’因贾馀勇,悉填其字、更附五首,亦是蛇之添足、狗之续尾耳。”
田能村直入(1814-1907)举行大陂青湾茶会,在《青湾茶会图录》的序文中说,此茶会是为了纪念日本煎茶始祖卖茶翁高游外(1675-1763)逝世一百周年举行的。偶然碰到文久二年壬戌。因此序文的最后一行有“赤壁前游后三日识於青湾茶寮之北窗下”语,四月茶会的第六副席是《赤壁社》,写有“清风徐来赤壁社”七个字的旗帜,在图录中有“四面无尘机自休,大船舣得泛中流,认将旗号人皆悦,便是今年壬戌秋”诗。七月茶会第五席匾额上写“嗣彪画赤壁前游图”墨本,用《晚香堂苏帖》。此席的图录中有《赤壁二赋》的集字诗。
(五)大正十一年(1922)的赤壁会
大正十一年(1922)九月七日,正值八百四十年以前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七月既望,东坡前赤壁游,撰《前赤壁赋》之时,非常景仰东坡的长尾雨山在洛南宇治(在京都),把天下文人墨客集合在一起,展出有关东坡赤壁游的书画,把宇治川当作赤壁泛舟处,举行纪念活动。定名为“赤壁会”。其请帖云:“今年正值东坡赤壁游后第十四次壬戌,因此招募志同道合的人,想在九月七日即阴历既望在洛南宇治清溪泛舟,与文雅诸贤追拟当年的仙游。”这天大概聚集了二百左右的文人墨客。当天使用的茶具是中国式的,提供的茶是从东坡当过太守的杭州送来的龙井茶,酒是中国名酒绍兴酒。充满著中国情趣。
长尾雨山(1864-1942)是位最狂热的“东坡迷”。富冈铁斋(1836-1924)也是位“东坡迷”。他的生日和苏轼一样,是十二月十九日,因此他爱用“东坡同日生”、“东坡癖”的印章。在长尾雨山赤壁会上,陈列著奥村竹亭(1873-1927)刻的赤壁赋印九十六枚及印谱。开会以前,长尾雨山在《京都日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上说:“这次宇治的雅会,不只是一天的闲游,而是期待给艺苑以刺激,回忆古人的风格与名文的来历,怀念永垂不朽的伟大高尚人物东坡先生,给只追求名利的社会以一服清凉剂。”内藤湖南也在报上说:“在那附近有五个称‘赤壁’,东坡自己也说有三个‘赤壁’。学者争论那个地方是否是古战场,但如果东坡听到的话,或许嘲笑学者的曲解。因此借东坡的想法来看,即是东坡的‘赤壁’在黄州,我们的‘赤壁’在宇治也无所谓。”这与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所说的“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是同一意思,也可说是韩国、日本的赤壁诗的共同主题。如万波俊忠的《后赤壁图》说:“楼上芳醖斗十千,盘中银鲙细鳞鲜。清风白月无今古,何必江流夜半船。”“赤壁何须问出处”是说赤壁可不问地方,“清风白月无今古”是说赤游之游可不问时间。
(六)有关赤壁会的诗文
前面已经举到一些赤壁会的诗文,这里再作一些补充。或谓今日之景正似当年苏轼赤壁夜游之景,如候田鹏斋《壬戌九月泛舟台下拟赤壁游》:“正是今兹壬戌岁,长江依旧有声流。山鸣谷应当年啸。月白风清此夜游。遗垒高临千尺岸。沉钟空咽九重湫。霜天四顾夜将半。孤鹤横空掠小舟。”
或谓应像苏轼那样超脱,无需为当前处境烦恼:“白露横江江色和,苇间一棹乐如何。须臾方上长空月,窈窕徐凌万顷波。物象遗来无主客,杯盘接待有鱼虾。洞箫不用托悲响,笑正风襟饮且歌。”“是非消尽方遗我,哀乐何为更问天。相与目中空一世,斯游安得不遨然。”
或叹物是人非,景似当年苏轼所见之景,而再也见不到苏轼其人:“渺茫不有水波兴,棹泝长流天可登。明月清风共舟酌,浩歌舷饮扣舷凭。江山为赋人安在,壬戌遇秋吾未曾。况是樽中盈美酒,雄怀何必羡兰陵。”
或谓东坡赤壁远胜周郎赤壁:“与客汎舟舟自孤,秋光洗得酒怀苏。横天一水长清虚,在望千山方郁乎。入海风波游何止,世间声色有如无。怀须游乐寄明月,笑彼旌旗接舳舻”;“江明山色在苍茫,仙桂光清接水光。自是风流美苏子,何须雄主羡周郎。”
或谓有了东坡赤壁,人们就对周郎赤壁没有兴趣了,市河宽斋(1749-1820)的《题东坡赤壁图》云:“孤舟月上水云长、崖树秋寒古战场、一自风流属坡老、功名不复画周郎。”这与我国明人文征明(1470-1559〕《题画》 的“秋清山水夜苍苍,月出波平断岸长、千古高情苏子赋、东风谁更说周郎”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日本也有不以《赤壁赋》为然者,如古贺洞庵 (1788-1847)《〈赤壁赋〉多瑕疵》,一谓其体裁不类赋:“赋者,诗骚之变,以丽则为主,体与序、论迥殊。至长卿(司马相如)《上林》,孟坚(斑固)《两都》,江文通(淹)《恨》、《别》之属,厌赋家窠臼,驰骋变化,别创机轴,然未尝自外于成法。东坡二赋出,荡焉决坏大防,直是押韵之序、记,且也寒瘦萎苶,全失词人丽则之妙,不足算已。然而后人眩苏盛名,多推崇之。果尔,则属文不必辨体,不必守矩矱,猖狂妄作,惟意所欲……人必知二赋之陋,然后始可与语赋矣。”二谓其字句亦有瑕纇:“予不甚爱东坡〈赤壁〉二赋,尝作文以驳之,然特论其体裁不类赋耳。今玩其字句,亦未免瑕纇。后赋曰:‘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不知所谓虎、豹、虬、龙者,果何所指。若以为真虎、豹、虬、龙,则之四物非可踞可登之物;若谓之乌有冯虚,姑借以形容遗世欲仙之态,则前后文势枯淡坦易,不过平叙眼前所有,忽插入此怪奇语,不止小疵。故注者解‘踞虎豹’曰,石类虎豹之状,踞而坐其上;解‘登虬龙’曰,古木有类虬龙者,攀而登其上。亦巧于回护。然吴曾《能改斋漫录》曰:‘东坡谪居于黄州五年,赤壁有巨鹘,栖于乔木之上,后赋所谓‘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是已。’是真有栖鹘之巢矣。今案:江为冯夷窟宅,只临江水,便是‘俯冯夷之幽宫’也。是实事,非譬喻。栖鹘冯夷,明明叙实,而上二句,羼入譬喻,支离破碎,岂成文章乎?大抵作文至力尽思枯处,必有是破绽,在于初学,往往不免,不意坡之老于文而犹有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