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历史分析

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一、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部分

24.本题第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文言文的白话化,不仅本题,本套试卷的40题亦然,其它习题的文言文阅读也不大。这有效地降低了题的难度,理解起来更加方便。材料原文是“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的确不易理解。材料关键词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农夫的农业收益增加”,这直接让我们想到铁犁牛耕的不断普及,推动了土地制度的演化,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相应的脱离集体耕种,走精耕细作之路,确立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这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必讲内容。其它选项,或因果倒置,或史实错误,不值一提。

25.本题以两汉时期的外戚干政切入,可以说是介乎于宗法制和官僚制度之间的一片空白区域,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汉家之制”“祖宗之法”总有出乎课本讲解之外的东西。就题论题,排除法是首选。首先是一个概念,何谓“家天下”。课本在讲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时提到,那是禹(父)传位于启(子)。另外我们讲到宗法制时,也强调是父系血缘传承权力。这些应该足够给我们“家天下”的概念了吧。汉初刘邦依靠吕后抑制萧何和陈平这样的结论恐怕站不住脚。两汉时期,刘姓王的势力也不总是强大吧,我们都讲了好些了。

26.这是考查中国古代社会史的习题。本题的思维过程(倒因法)应该是:政府认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文化)发达——东南经济进步——经济中心南移。体现了经济——文化——政治的互动关系。朝廷鼓励海洋开发的结论既违背课本,又非材料提及,不能轻易采用;女性地位,如果大家常识存在的话,应该知道从唐到宋,女性地位从整体而言倒是降低了,因为理学诞生了,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政府尊重民间信仰不等于政府认同或者采用吧。

27.近几年的高考重复考查越来越明显,像27、28题均属此类。当然重复考查不是原题的直接重现,而是在考查核心知识点不变的时候变一变材料、情境以及选项的表述,另外在错误项上下足功夫,让人不小心选错而已。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对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影响的考察甚嚣尘上之感,26、27题均有所反应。这是我们在复习时应该注意的。岳麓版教材有专节讲授,大家可以参考。

28.两年了,全国一卷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直要拿中国自然经济抵制外国商品说事。去年拿中印两国的消费说事,今年变换了新花样。材料问题明确,是包装布的变化,从中国产的土布换成了曼彻斯特的上等棉布。这些棉布本来是来卖的,却变成了“无用的”的东西,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所以说,正确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请切记:方法不是臆想、不是感觉、不是想当然、不是我们背诵的结论——那些本本和教条。

29.本题和25题有一个特点,拿课本上不讲的和我们不太关注的知识切入。例如此题的“北洋时代”。但是本题的确是一个简单题,抓住关键词“南北相攻,皖直相斗,滇蜀不静”来分析、对比。即使真不清楚北洋时代,那么你该清楚的另外三个时代你能排除也可以呀。说句实在话,我们做教师的,哪一位又会不讲讲北洋时代的大事呢?今天,北洋、民国的新书出版日众,重新评价那个时代的言论多之又多,我们能不关注吗?

30.本题是一个“洗脑”的习题,把错误的、教条的、想当然的洗去,恢复到历史的真实层面。学生做错此题多为以上分析,却忽视了材料分析,那些重要塞区、那些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那些地方有红军吗?那些地方都反蒋吗?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任然是分析的重要性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进程中,“重写中国近代史”的声音不绝于耳。近年来,“重写”、“重读”、“重构”、“重说”、“重寻”中国近代史,以及“探寻历史真相”、纠正“历史的误读”的诸类著作,纷纷登台亮相,形成一股潮流。这个看法早在1980年代就被中国学者不止一次提出,只是由于中国政治发展往往超出人们想象,许多计划中的事情一再被耽搁。“重写近代史”计划被束之高阁,过去20多年中国仍然沿用过去的近代史叙事。近代中国历史叙事模式的改写是一个艰巨工程,既需要执政者的胆略智慧,也需要不断向民众做深入细致的说服,让真相呈现出来,让大众自由拣择。一个多元的近代史叙事,只是在先前“革命叙事”基础上进行修正、补充,适度容纳某些“现代化叙事”的要素。中国应该向人民、向世界释放善意。释放善意的始点,不妨从重写近代史开始。

31.首先明确时间:1953—1957年。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一五计划,欧美也在“黄金时代”啊,由于新技术革命、国家干预经济和世界金融、贸易体系的建立,欧美在快速发展,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当然,人家基数大,增长速度不如我们,但是速度快不等于实力强啊。另外,欧美主要工业指标都在增长,也不能说明有了新技术就立刻抛弃传统工业。最好还是结合中国自身,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工业指标增长特别迅速,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查了中国的国情——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和水平啊。有人说“成绩差的潜力大,才能进步快!”言不虚也。

32.对于本题,错误项非常明显,道德良知、证人证言和民众意愿能作为审案的重要一句吗?那要置法律于何地,置证据于何地。在此,我仅仅补充一些材料就可以了。在古希腊神话里,主持正义和秩序的女神是忒弥斯。《神统纪》记载,她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大地女神盖娅所生。其形象通常是身披白袍、头戴金冠,左手提一秤,右手举一剑,倚束棒的蒙眼女神。束棒缠一条蛇,脚下坐一只狗,案头放权杖一支、书籍若干及骷髅一个。欧洲像章学解释,白袍象征道德无瑕、刚直不阿;蒙眼,因为司法纯靠理智,不靠误人的感官印象;王冠,因为正义尊贵无比,荣耀第一;秤比喻裁量公平;剑表示制裁严厉、决不姑息;束棒,是权威与刑罚的化身;蛇与狗分别代表仇恨与友情,两者都不许影响裁判。

33.本题一定要抓住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依据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发展历程以及意义来排除某些选项。例如光荣革命的意义,例如1721年沃波尔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英国民主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同英国国情紧密结合,英国的经验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治国思想也体现出这一点。英国是通过“旧瓶装新酒”来促进社会进步,而不是通过暴力革命打碎一切。由所学知识和题目可知,材料主要讲述的是虽然国王有很多名义上的权力,但是明智的国王不会不让(其实更是不得不让)议会参加,说明议会权力大于国王,国王主要是名义上的权力。

34.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属于核心知识点考察。材料简单,没有任何疑难问题。其中两个关键点要把握好。分别是针对对象“65岁的退休人员”和新政内容“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即退休养老。这体现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

失业保险制度属于社会保障。而其它选项或属于规范工业生产,或属于调整农业生产,或属于调整劳资关系。本题可说是最贴近课本的。本套试题中的多题要依据课本,这虽然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是运用知识、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必可少的。

35.本题考查世界银行的职能。我们所讲的是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是长期性、发展性贷款。1981年世界银行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随着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二战后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需要从世界银行获得更多发展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时间分析、背景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其它选项可以相应排除。

综合来看,24—27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28—30题考查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31题考查中国现代经济,32题考查西方古代政治,33—35题考查西方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总体上,除中国现代和西方古代外,其他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部分均有考查,分布相对均衡。并且大部分题与课本联系较为密切,这同2014年试题的分布完全相同。大家可以参看一下。

(二)非选择题部分

40.自从2013年海南卷在考查大题方面转至必修三思想史之后,连续两年在全国卷的40题上演同样的主题,从去年的科技史考查到今年的思想史考查,必修三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思想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思想终于在高考的制高点占据了自己应有的位置。社会不仅仅是政治,不仅仅是经济,同样,我们需要思想。另外本题还有一些鲜明的特点:材料变短了;材料由原始材料变为学术研究资料;两问变三问;难度相应变低;更借助于课本知识。

试题分析:第(1)问 “不同之处”可结合所学知识,而且也只能借助于所学知识。孔孟思想核心除了答案的三个词,还可以用仁、礼、德治,民间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来表述。同样汉代儒学也可以用天人合一、大一统、神学色彩以及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来表述。但不管怎样,当老师的我们至少松了一口气,这些答案我们都作为教学重点点明给了学生们。我们的提醒和努力还是有用了。关于宋代儒学的发展,材料能给出一点,就是重视原典。而另外两点也来源于教学,并且完全可以用教学中的语言来表述。例如用探讨世界本源问题来说明重视思辨;用格物致知、强调气节来说明重视修养等。

关于第(2)问,应该说没有更多的可以发挥之处,老老实实的分析、对比材料才是得分之道。回归孔孟、否定附会、探寻儒家精神均来源于材料本身。结合所学知识得知他们的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韩愈是为了复兴儒学,康有为是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第(3)问嘛,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应该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属于一个方法论问题,借助于平常的所学和练习,尤其可以借助于政治课本上的相应结论,得高分应该不是大问题。

值得一说的是分值和阅卷中如何看待分值的问题。理性地看,尤其是看到答案时,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新课标卷的分值多为一点二分,很多答案都能证明这一点,我们也是这样教导学生的。其实阅卷时尺度还是较宽的,甚至做到了一点三分,这样做其实正是理性的做法,我们不可能那标准答案去丈量学生,那样做其实是过于苛刻了。理性、人性其实从高考的命题、阅卷也都体现了出来。当然我们在教导学生是还是希望学生能多写一点,其实,那一个知识点很重要。这是我们教师的方法、教师的态度,亦是理性、人性的体现。

41.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年年变化,追风式的练习均告失灵,永远跟不上命题的变化。本题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根据答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是答题和阅卷的基本准则。

首先解决的是“世界近现代史”这一设限。“世界”从理论上说包含中国,但是我们的课本又分为世界史和中国史部分,理性的做法是回答此题不要写关于中国的史实。“近现代”指哪一块,应该采用较为宽泛的分期,即从1500年地理大发现开始至今(最好至二战结束,因为之后的历史较近,评价不易),考生所列举史实在此范围均可。

其次解决的是你的抉择。考生可以正向论述,正向论述可以选择一个要素,也可以选择多个要素;考生还可以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何去何从?我的认识是,第一,不要轻易修改、补充甚至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因为材料结论来源于权威的史学著作,是作 者长年研究的心血结晶。说一句尖利的话,你具备了挑战的能力了吗?其实近几年的41题均是这样,尽量和作者保持一致,顺着来。第二,尽量选择一个要素,而不是多选和全选,选一个自己最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比无的放矢要好得多,可以重点突出,还可以节省答题时间。

第三解决答题的结构问题。12分如何分配?我们按照正向论证来考虑,明确几个步骤。

(1)明确选择你的观点。毫不含糊的一笔点出。(2)结合习题说明,“理论论证”你选择的要素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3)“史实论证”你选择的要素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史实选择两到三个即可。(4)史论结合,概括科技对生产力提高的作用。这样做我认为应该是比较妥帖的。采分点也比较明确:3+3+2+2+2=12分。

第四,我提供一个参考答案,很不成熟,供大家评批。

1、科技和生产管理之间的关系

2、科技进步势必导致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又会促进科技进一步提高,科技在现代化生产中体现为物的因素,而管理体现为人的因素。即对人进行科学的整合。

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手工工场被工厂取代,工厂工人集中,有规章制度,管理相对科学,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技术革新,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垄断组织规模大,有专业管理人员、股份制、科研中心等,促进经济发展,人类进入电力时代。

4、此公式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科技生产力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它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又不是唯一的生产力,科技和其它要素相结合会发挥更大的效力。

45—48.

从内容选择看,包括唐朝币制改革、抗战前后的政党关系变化、戴高乐自由法国运动和丘处机西行的历史。材料基本上源于课本之外,但又与课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学科特点——材料第一。这也提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选修课本,要整合,要有选择,要有教师自己的取舍添减。

从设问和答案构成看,八个问题除一个仅借助材料外,另外七个都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其实还是以材料优先,答案最能证明这一点。对于所学知识,其实也多为不具体的

知识,没有什么课本结论拿来就可以用的,不是考背诵,还是考能力,多属于课本知识的分析、综合、迁移、运用。其实“能力也是知识”。

从考查的切入点看,多考察原因和意识,兼考查提炼概括、比较和经验教训。属于正常范围。

二、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特点

1、必修部分试卷结构:

(1

(2

从中可看出中国史所占的比重非常重;必修三文化史的比重明显增加,三分天下有其一。

2、继续保持“文化史”的应有比重

2014年以前新课标文综历史试卷,文化史一般在8分(两个选择题),2013年海南卷开始发轫,2014年有较大突破,上升到37分。2015年为29分,仍然保持“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比重。从文化史必修内容的分量和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来看,文化史权重保持在30分上下,是合适的和理性的。文化史的权重,是衡量高考命题人员命题思想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忽轻忽重,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3、考查内容重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凸显,主题鲜明。

2015全国卷一考察的知识点有:小农经济、秦汉政治、民间信仰、经济重心、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北洋时代、国民政府抗日、一五计划、罗马法、英国政治、罗斯福新政、世界银行、儒学的发展演化、科技及其要素、国共关系。

其中秦汉政治、宋明理学、中国近代经济结构、一五计划的考点2014年刚刚涉及,今年又考到。另外2014年考到了古代雅典、美国1787年宪法,而今年涉及到罗马法、英国政治,体现了循环的特点。通过考察,通过传承,我们不难得到结论,复习就是对主干知识的多角度、全方位考察,那应该成为我们的关注焦点。

4、继续保持“陌生化”的新鲜面孔

高考试题历来注意求新、求变,尤其是新课标下的试题,希望形式上有耳目一新之感。2015年试题继续保持新课标试题“三新”的旧特点——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材料和情景都是新组织的,且形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都是新设计的,“三新”与教科书保持了必要的距离。在“教科书之上”,有利于考生产生陌生化的新鲜感。新课标试题“三新”做法,有利于改变过去高考试题对教科书的过度依赖,有利于改变过去高考试题对知识再认再现能力的过度考查,有利于改变过去历史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转变。

5、重新认识历史或者说重写历史有更多的体现

知识,没有什么课本结论拿来就可以用的,不是考背诵,还是考能力,多属于课本知识的分析、综合、迁移、运用。其实“能力也是知识”。

从考查的切入点看,多考察原因和意识,兼考查提炼概括、比较和经验教训。属于正常范围。

二、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特点

1、必修部分试卷结构:

(1

(2

从中可看出中国史所占的比重非常重;必修三文化史的比重明显增加,三分天下有其一。

2、继续保持“文化史”的应有比重

2014年以前新课标文综历史试卷,文化史一般在8分(两个选择题),2013年海南卷开始发轫,2014年有较大突破,上升到37分。2015年为29分,仍然保持“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比重。从文化史必修内容的分量和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来看,文化史权重保持在30分上下,是合适的和理性的。文化史的权重,是衡量高考命题人员命题思想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忽轻忽重,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3、考查内容重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凸显,主题鲜明。

2015全国卷一考察的知识点有:小农经济、秦汉政治、民间信仰、经济重心、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北洋时代、国民政府抗日、一五计划、罗马法、英国政治、罗斯福新政、世界银行、儒学的发展演化、科技及其要素、国共关系。

其中秦汉政治、宋明理学、中国近代经济结构、一五计划的考点2014年刚刚涉及,今年又考到。另外2014年考到了古代雅典、美国1787年宪法,而今年涉及到罗马法、英国政治,体现了循环的特点。通过考察,通过传承,我们不难得到结论,复习就是对主干知识的多角度、全方位考察,那应该成为我们的关注焦点。

4、继续保持“陌生化”的新鲜面孔

高考试题历来注意求新、求变,尤其是新课标下的试题,希望形式上有耳目一新之感。2015年试题继续保持新课标试题“三新”的旧特点——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材料和情景都是新组织的,且形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都是新设计的,“三新”与教科书保持了必要的距离。在“教科书之上”,有利于考生产生陌生化的新鲜感。新课标试题“三新”做法,有利于改变过去高考试题对教科书的过度依赖,有利于改变过去高考试题对知识再认再现能力的过度考查,有利于改变过去历史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转变。

5、重新认识历史或者说重写历史有更多的体现

历史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传统的或者官方的说法有太多太多的片面性,不能比较完整的反映中国或者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现代史研究学者杨奎松说:“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要突破意识形态的框架或者束缚。如果整个意识形态还是旧的、传统的,脱离我们今天整个社会的现状和现实,包括社会矛盾本身的特点,意识形态讲一套话,现实生活是另外一种情况,这样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换句话说,一定需要领导者或者执政者有一个足够的勇气,能够把我们历史中各种各样的东西总结起来,看到未来的前途,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的走向是什么样。如果我们还是完全从过去的思维逻辑出发的话,我们永远走不出来。”我认为今天的高考在这方面也做出了普及性的努力。例如考察抗战前国民党的抗战准备、考察英国的保守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有耳目一新之感,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注意:教学中我们没有改变,学生没有改变,此类题的错误率还是偏高的)。

6、继续保持历史学科特征,注重体现解释价值

前些年高考历史试题的“语文味”太重,语文素养好的考生相对有优势,很多试题从语文的角度就能够得出答案,这几年,高考历史试题注意到这一问题,努力让“历史味”更浓一些。到底什么是“历史味”?黄牧航教授认为:“所谓‘历史味’,是指历史学科特有的内容和思维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历史叙事和历史思想。懂叙事而无辨析,那就成了民间的说书艺人;有辨析而不懂叙事,那就成了历史哲学家。” 在我看来,“历史味”就是要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味道”,即依据史料和逻辑对历史进行解释。2015年试题体现了这一做法,注重了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含义、意义、背景、原因、比较等方面的解释——分析与说明。如24题、26题、27题、28题、30题、31题、32题、33题、40题一二问、41题等注重了对含义、意义的分析与说明,25题、35题注重了对背景、原因的分析与说明。

总之,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以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为切入点,以主干知识和时事热点为考点,以学科能力与素养立意为考查目标,这些做法已经越来越明显和相对稳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2015年新课标历史试题只是延续和巩固了这一传统,其本质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如果说有什么变化,那也只是具体的点的变化。从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推进策略来看,以高考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具体到高考命题,以试题来推动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的意图也是题中之义。所以,研究高考试题及其命题思路,对提高课堂教学、复习的有效性,其意义自不待言。

三、新高三复习对策建议

1、对于整体的知识,要有大局意识、整体意识。一轮复习的“三三二模式”(知识结构、体系)思路:依据考纲规定,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把通史和专题结合起来,两者互相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设计体现三个层次:(1)小阶段,把握重要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学会历史的评价问题。举例: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2)大通史,构筑立体知识框架,培养学科素养。举例:中国古代史的整体认识。(3)中西对比,在全球视野中看待各种文明。并运用多种史观认识和阐释历史。举例:中西政治制度;运用多种史观评价通商口岸和辛亥革命。

2、重点梳理(略)

3、教学方式:进行史料教学

许多同行认为,进行史料教学是有效应对新高考的方法之一。的确如此。我认为,要有效实施史料教学,重点是要抓住“就地取材”和“就材设问”两个环节。所谓“就地取材”,就是把教材现有素材当成史料,根据“教材史料”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思考题,由学生阅读这些“教材史料”来回答问题。第二是“就材设问”,在设计思考题的时候,注重三个维度,也就是说,“就材设问”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问题重在引导学生论证、挖掘教材的观点;第二种类型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完善、质疑教材的观点;第三种类型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形成并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做法,与高考试题的要求大体上是对路的。

4、教学进度:以能力、素养培养为推进策略

在新课标高考之下,要正确处理好教学进度中的知识学习与能力、素养培养的关系问题。在现实中很多学校特别强调教学进度的冒进,强调多轮复习的重要性。其实有什么用呢?复习了多轮,重复了多次,知识熟悉了,知识框架建立了,但只是在知识再现再认这一层面上的低水平重复,对学科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实际上没有多少帮助。复习要做到“舍得”,要充分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表达。在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上,要舍得给时间,学生要有阅读的时间,学生要有思考的时间,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只能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中逐渐进行,只能在分析问题时的师生互动、交流中逐渐进行,在简单的知识传授中是培养不出来的,在低水平的知识复习中是培养不出来的。不要因为赶进度,而丢掉了真正的教学目标。宁可牺牲进度,也不要牺牲“效度”。加快进度、多轮复习的做法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应该可以告别历史舞台了。

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一、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部分

24.本题第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文言文的白话化,不仅本题,本套试卷的40题亦然,其它习题的文言文阅读也不大。这有效地降低了题的难度,理解起来更加方便。材料原文是“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的确不易理解。材料关键词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农夫的农业收益增加”,这直接让我们想到铁犁牛耕的不断普及,推动了土地制度的演化,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相应的脱离集体耕种,走精耕细作之路,确立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这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必讲内容。其它选项,或因果倒置,或史实错误,不值一提。

25.本题以两汉时期的外戚干政切入,可以说是介乎于宗法制和官僚制度之间的一片空白区域,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汉家之制”“祖宗之法”总有出乎课本讲解之外的东西。就题论题,排除法是首选。首先是一个概念,何谓“家天下”。课本在讲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时提到,那是禹(父)传位于启(子)。另外我们讲到宗法制时,也强调是父系血缘传承权力。这些应该足够给我们“家天下”的概念了吧。汉初刘邦依靠吕后抑制萧何和陈平这样的结论恐怕站不住脚。两汉时期,刘姓王的势力也不总是强大吧,我们都讲了好些了。

26.这是考查中国古代社会史的习题。本题的思维过程(倒因法)应该是:政府认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文化)发达——东南经济进步——经济中心南移。体现了经济——文化——政治的互动关系。朝廷鼓励海洋开发的结论既违背课本,又非材料提及,不能轻易采用;女性地位,如果大家常识存在的话,应该知道从唐到宋,女性地位从整体而言倒是降低了,因为理学诞生了,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政府尊重民间信仰不等于政府认同或者采用吧。

27.近几年的高考重复考查越来越明显,像27、28题均属此类。当然重复考查不是原题的直接重现,而是在考查核心知识点不变的时候变一变材料、情境以及选项的表述,另外在错误项上下足功夫,让人不小心选错而已。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对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影响的考察甚嚣尘上之感,26、27题均有所反应。这是我们在复习时应该注意的。岳麓版教材有专节讲授,大家可以参考。

28.两年了,全国一卷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直要拿中国自然经济抵制外国商品说事。去年拿中印两国的消费说事,今年变换了新花样。材料问题明确,是包装布的变化,从中国产的土布换成了曼彻斯特的上等棉布。这些棉布本来是来卖的,却变成了“无用的”的东西,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所以说,正确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请切记:方法不是臆想、不是感觉、不是想当然、不是我们背诵的结论——那些本本和教条。

29.本题和25题有一个特点,拿课本上不讲的和我们不太关注的知识切入。例如此题的“北洋时代”。但是本题的确是一个简单题,抓住关键词“南北相攻,皖直相斗,滇蜀不静”来分析、对比。即使真不清楚北洋时代,那么你该清楚的另外三个时代你能排除也可以呀。说句实在话,我们做教师的,哪一位又会不讲讲北洋时代的大事呢?今天,北洋、民国的新书出版日众,重新评价那个时代的言论多之又多,我们能不关注吗?

30.本题是一个“洗脑”的习题,把错误的、教条的、想当然的洗去,恢复到历史的真实层面。学生做错此题多为以上分析,却忽视了材料分析,那些重要塞区、那些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那些地方有红军吗?那些地方都反蒋吗?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任然是分析的重要性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进程中,“重写中国近代史”的声音不绝于耳。近年来,“重写”、“重读”、“重构”、“重说”、“重寻”中国近代史,以及“探寻历史真相”、纠正“历史的误读”的诸类著作,纷纷登台亮相,形成一股潮流。这个看法早在1980年代就被中国学者不止一次提出,只是由于中国政治发展往往超出人们想象,许多计划中的事情一再被耽搁。“重写近代史”计划被束之高阁,过去20多年中国仍然沿用过去的近代史叙事。近代中国历史叙事模式的改写是一个艰巨工程,既需要执政者的胆略智慧,也需要不断向民众做深入细致的说服,让真相呈现出来,让大众自由拣择。一个多元的近代史叙事,只是在先前“革命叙事”基础上进行修正、补充,适度容纳某些“现代化叙事”的要素。中国应该向人民、向世界释放善意。释放善意的始点,不妨从重写近代史开始。

31.首先明确时间:1953—1957年。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一五计划,欧美也在“黄金时代”啊,由于新技术革命、国家干预经济和世界金融、贸易体系的建立,欧美在快速发展,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当然,人家基数大,增长速度不如我们,但是速度快不等于实力强啊。另外,欧美主要工业指标都在增长,也不能说明有了新技术就立刻抛弃传统工业。最好还是结合中国自身,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工业指标增长特别迅速,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查了中国的国情——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和水平啊。有人说“成绩差的潜力大,才能进步快!”言不虚也。

32.对于本题,错误项非常明显,道德良知、证人证言和民众意愿能作为审案的重要一句吗?那要置法律于何地,置证据于何地。在此,我仅仅补充一些材料就可以了。在古希腊神话里,主持正义和秩序的女神是忒弥斯。《神统纪》记载,她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大地女神盖娅所生。其形象通常是身披白袍、头戴金冠,左手提一秤,右手举一剑,倚束棒的蒙眼女神。束棒缠一条蛇,脚下坐一只狗,案头放权杖一支、书籍若干及骷髅一个。欧洲像章学解释,白袍象征道德无瑕、刚直不阿;蒙眼,因为司法纯靠理智,不靠误人的感官印象;王冠,因为正义尊贵无比,荣耀第一;秤比喻裁量公平;剑表示制裁严厉、决不姑息;束棒,是权威与刑罚的化身;蛇与狗分别代表仇恨与友情,两者都不许影响裁判。

33.本题一定要抓住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依据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发展历程以及意义来排除某些选项。例如光荣革命的意义,例如1721年沃波尔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英国民主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同英国国情紧密结合,英国的经验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治国思想也体现出这一点。英国是通过“旧瓶装新酒”来促进社会进步,而不是通过暴力革命打碎一切。由所学知识和题目可知,材料主要讲述的是虽然国王有很多名义上的权力,但是明智的国王不会不让(其实更是不得不让)议会参加,说明议会权力大于国王,国王主要是名义上的权力。

34.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属于核心知识点考察。材料简单,没有任何疑难问题。其中两个关键点要把握好。分别是针对对象“65岁的退休人员”和新政内容“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即退休养老。这体现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

失业保险制度属于社会保障。而其它选项或属于规范工业生产,或属于调整农业生产,或属于调整劳资关系。本题可说是最贴近课本的。本套试题中的多题要依据课本,这虽然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是运用知识、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必可少的。

35.本题考查世界银行的职能。我们所讲的是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是长期性、发展性贷款。1981年世界银行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随着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二战后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需要从世界银行获得更多发展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时间分析、背景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其它选项可以相应排除。

综合来看,24—27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28—30题考查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31题考查中国现代经济,32题考查西方古代政治,33—35题考查西方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总体上,除中国现代和西方古代外,其他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部分均有考查,分布相对均衡。并且大部分题与课本联系较为密切,这同2014年试题的分布完全相同。大家可以参看一下。

(二)非选择题部分

40.自从2013年海南卷在考查大题方面转至必修三思想史之后,连续两年在全国卷的40题上演同样的主题,从去年的科技史考查到今年的思想史考查,必修三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思想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思想终于在高考的制高点占据了自己应有的位置。社会不仅仅是政治,不仅仅是经济,同样,我们需要思想。另外本题还有一些鲜明的特点:材料变短了;材料由原始材料变为学术研究资料;两问变三问;难度相应变低;更借助于课本知识。

试题分析:第(1)问 “不同之处”可结合所学知识,而且也只能借助于所学知识。孔孟思想核心除了答案的三个词,还可以用仁、礼、德治,民间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来表述。同样汉代儒学也可以用天人合一、大一统、神学色彩以及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来表述。但不管怎样,当老师的我们至少松了一口气,这些答案我们都作为教学重点点明给了学生们。我们的提醒和努力还是有用了。关于宋代儒学的发展,材料能给出一点,就是重视原典。而另外两点也来源于教学,并且完全可以用教学中的语言来表述。例如用探讨世界本源问题来说明重视思辨;用格物致知、强调气节来说明重视修养等。

关于第(2)问,应该说没有更多的可以发挥之处,老老实实的分析、对比材料才是得分之道。回归孔孟、否定附会、探寻儒家精神均来源于材料本身。结合所学知识得知他们的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韩愈是为了复兴儒学,康有为是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第(3)问嘛,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应该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属于一个方法论问题,借助于平常的所学和练习,尤其可以借助于政治课本上的相应结论,得高分应该不是大问题。

值得一说的是分值和阅卷中如何看待分值的问题。理性地看,尤其是看到答案时,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新课标卷的分值多为一点二分,很多答案都能证明这一点,我们也是这样教导学生的。其实阅卷时尺度还是较宽的,甚至做到了一点三分,这样做其实正是理性的做法,我们不可能那标准答案去丈量学生,那样做其实是过于苛刻了。理性、人性其实从高考的命题、阅卷也都体现了出来。当然我们在教导学生是还是希望学生能多写一点,其实,那一个知识点很重要。这是我们教师的方法、教师的态度,亦是理性、人性的体现。

41.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年年变化,追风式的练习均告失灵,永远跟不上命题的变化。本题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根据答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是答题和阅卷的基本准则。

首先解决的是“世界近现代史”这一设限。“世界”从理论上说包含中国,但是我们的课本又分为世界史和中国史部分,理性的做法是回答此题不要写关于中国的史实。“近现代”指哪一块,应该采用较为宽泛的分期,即从1500年地理大发现开始至今(最好至二战结束,因为之后的历史较近,评价不易),考生所列举史实在此范围均可。

其次解决的是你的抉择。考生可以正向论述,正向论述可以选择一个要素,也可以选择多个要素;考生还可以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何去何从?我的认识是,第一,不要轻易修改、补充甚至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因为材料结论来源于权威的史学著作,是作 者长年研究的心血结晶。说一句尖利的话,你具备了挑战的能力了吗?其实近几年的41题均是这样,尽量和作者保持一致,顺着来。第二,尽量选择一个要素,而不是多选和全选,选一个自己最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比无的放矢要好得多,可以重点突出,还可以节省答题时间。

第三解决答题的结构问题。12分如何分配?我们按照正向论证来考虑,明确几个步骤。

(1)明确选择你的观点。毫不含糊的一笔点出。(2)结合习题说明,“理论论证”你选择的要素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3)“史实论证”你选择的要素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史实选择两到三个即可。(4)史论结合,概括科技对生产力提高的作用。这样做我认为应该是比较妥帖的。采分点也比较明确:3+3+2+2+2=12分。

第四,我提供一个参考答案,很不成熟,供大家评批。

1、科技和生产管理之间的关系

2、科技进步势必导致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又会促进科技进一步提高,科技在现代化生产中体现为物的因素,而管理体现为人的因素。即对人进行科学的整合。

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手工工场被工厂取代,工厂工人集中,有规章制度,管理相对科学,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技术革新,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垄断组织规模大,有专业管理人员、股份制、科研中心等,促进经济发展,人类进入电力时代。

4、此公式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科技生产力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它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又不是唯一的生产力,科技和其它要素相结合会发挥更大的效力。

45—48.

从内容选择看,包括唐朝币制改革、抗战前后的政党关系变化、戴高乐自由法国运动和丘处机西行的历史。材料基本上源于课本之外,但又与课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学科特点——材料第一。这也提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选修课本,要整合,要有选择,要有教师自己的取舍添减。

从设问和答案构成看,八个问题除一个仅借助材料外,另外七个都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其实还是以材料优先,答案最能证明这一点。对于所学知识,其实也多为不具体的

知识,没有什么课本结论拿来就可以用的,不是考背诵,还是考能力,多属于课本知识的分析、综合、迁移、运用。其实“能力也是知识”。

从考查的切入点看,多考察原因和意识,兼考查提炼概括、比较和经验教训。属于正常范围。

二、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特点

1、必修部分试卷结构:

(1

(2

从中可看出中国史所占的比重非常重;必修三文化史的比重明显增加,三分天下有其一。

2、继续保持“文化史”的应有比重

2014年以前新课标文综历史试卷,文化史一般在8分(两个选择题),2013年海南卷开始发轫,2014年有较大突破,上升到37分。2015年为29分,仍然保持“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比重。从文化史必修内容的分量和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来看,文化史权重保持在30分上下,是合适的和理性的。文化史的权重,是衡量高考命题人员命题思想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忽轻忽重,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3、考查内容重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凸显,主题鲜明。

2015全国卷一考察的知识点有:小农经济、秦汉政治、民间信仰、经济重心、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北洋时代、国民政府抗日、一五计划、罗马法、英国政治、罗斯福新政、世界银行、儒学的发展演化、科技及其要素、国共关系。

其中秦汉政治、宋明理学、中国近代经济结构、一五计划的考点2014年刚刚涉及,今年又考到。另外2014年考到了古代雅典、美国1787年宪法,而今年涉及到罗马法、英国政治,体现了循环的特点。通过考察,通过传承,我们不难得到结论,复习就是对主干知识的多角度、全方位考察,那应该成为我们的关注焦点。

4、继续保持“陌生化”的新鲜面孔

高考试题历来注意求新、求变,尤其是新课标下的试题,希望形式上有耳目一新之感。2015年试题继续保持新课标试题“三新”的旧特点——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材料和情景都是新组织的,且形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都是新设计的,“三新”与教科书保持了必要的距离。在“教科书之上”,有利于考生产生陌生化的新鲜感。新课标试题“三新”做法,有利于改变过去高考试题对教科书的过度依赖,有利于改变过去高考试题对知识再认再现能力的过度考查,有利于改变过去历史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转变。

5、重新认识历史或者说重写历史有更多的体现

知识,没有什么课本结论拿来就可以用的,不是考背诵,还是考能力,多属于课本知识的分析、综合、迁移、运用。其实“能力也是知识”。

从考查的切入点看,多考察原因和意识,兼考查提炼概括、比较和经验教训。属于正常范围。

二、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特点

1、必修部分试卷结构:

(1

(2

从中可看出中国史所占的比重非常重;必修三文化史的比重明显增加,三分天下有其一。

2、继续保持“文化史”的应有比重

2014年以前新课标文综历史试卷,文化史一般在8分(两个选择题),2013年海南卷开始发轫,2014年有较大突破,上升到37分。2015年为29分,仍然保持“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比重。从文化史必修内容的分量和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来看,文化史权重保持在30分上下,是合适的和理性的。文化史的权重,是衡量高考命题人员命题思想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忽轻忽重,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3、考查内容重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凸显,主题鲜明。

2015全国卷一考察的知识点有:小农经济、秦汉政治、民间信仰、经济重心、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北洋时代、国民政府抗日、一五计划、罗马法、英国政治、罗斯福新政、世界银行、儒学的发展演化、科技及其要素、国共关系。

其中秦汉政治、宋明理学、中国近代经济结构、一五计划的考点2014年刚刚涉及,今年又考到。另外2014年考到了古代雅典、美国1787年宪法,而今年涉及到罗马法、英国政治,体现了循环的特点。通过考察,通过传承,我们不难得到结论,复习就是对主干知识的多角度、全方位考察,那应该成为我们的关注焦点。

4、继续保持“陌生化”的新鲜面孔

高考试题历来注意求新、求变,尤其是新课标下的试题,希望形式上有耳目一新之感。2015年试题继续保持新课标试题“三新”的旧特点——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材料和情景都是新组织的,且形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都是新设计的,“三新”与教科书保持了必要的距离。在“教科书之上”,有利于考生产生陌生化的新鲜感。新课标试题“三新”做法,有利于改变过去高考试题对教科书的过度依赖,有利于改变过去高考试题对知识再认再现能力的过度考查,有利于改变过去历史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转变。

5、重新认识历史或者说重写历史有更多的体现

历史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传统的或者官方的说法有太多太多的片面性,不能比较完整的反映中国或者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现代史研究学者杨奎松说:“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要突破意识形态的框架或者束缚。如果整个意识形态还是旧的、传统的,脱离我们今天整个社会的现状和现实,包括社会矛盾本身的特点,意识形态讲一套话,现实生活是另外一种情况,这样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换句话说,一定需要领导者或者执政者有一个足够的勇气,能够把我们历史中各种各样的东西总结起来,看到未来的前途,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的走向是什么样。如果我们还是完全从过去的思维逻辑出发的话,我们永远走不出来。”我认为今天的高考在这方面也做出了普及性的努力。例如考察抗战前国民党的抗战准备、考察英国的保守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有耳目一新之感,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注意:教学中我们没有改变,学生没有改变,此类题的错误率还是偏高的)。

6、继续保持历史学科特征,注重体现解释价值

前些年高考历史试题的“语文味”太重,语文素养好的考生相对有优势,很多试题从语文的角度就能够得出答案,这几年,高考历史试题注意到这一问题,努力让“历史味”更浓一些。到底什么是“历史味”?黄牧航教授认为:“所谓‘历史味’,是指历史学科特有的内容和思维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历史叙事和历史思想。懂叙事而无辨析,那就成了民间的说书艺人;有辨析而不懂叙事,那就成了历史哲学家。” 在我看来,“历史味”就是要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味道”,即依据史料和逻辑对历史进行解释。2015年试题体现了这一做法,注重了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含义、意义、背景、原因、比较等方面的解释——分析与说明。如24题、26题、27题、28题、30题、31题、32题、33题、40题一二问、41题等注重了对含义、意义的分析与说明,25题、35题注重了对背景、原因的分析与说明。

总之,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以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为切入点,以主干知识和时事热点为考点,以学科能力与素养立意为考查目标,这些做法已经越来越明显和相对稳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2015年新课标历史试题只是延续和巩固了这一传统,其本质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如果说有什么变化,那也只是具体的点的变化。从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推进策略来看,以高考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具体到高考命题,以试题来推动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的意图也是题中之义。所以,研究高考试题及其命题思路,对提高课堂教学、复习的有效性,其意义自不待言。

三、新高三复习对策建议

1、对于整体的知识,要有大局意识、整体意识。一轮复习的“三三二模式”(知识结构、体系)思路:依据考纲规定,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把通史和专题结合起来,两者互相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设计体现三个层次:(1)小阶段,把握重要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学会历史的评价问题。举例: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2)大通史,构筑立体知识框架,培养学科素养。举例:中国古代史的整体认识。(3)中西对比,在全球视野中看待各种文明。并运用多种史观认识和阐释历史。举例:中西政治制度;运用多种史观评价通商口岸和辛亥革命。

2、重点梳理(略)

3、教学方式:进行史料教学

许多同行认为,进行史料教学是有效应对新高考的方法之一。的确如此。我认为,要有效实施史料教学,重点是要抓住“就地取材”和“就材设问”两个环节。所谓“就地取材”,就是把教材现有素材当成史料,根据“教材史料”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思考题,由学生阅读这些“教材史料”来回答问题。第二是“就材设问”,在设计思考题的时候,注重三个维度,也就是说,“就材设问”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问题重在引导学生论证、挖掘教材的观点;第二种类型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完善、质疑教材的观点;第三种类型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形成并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做法,与高考试题的要求大体上是对路的。

4、教学进度:以能力、素养培养为推进策略

在新课标高考之下,要正确处理好教学进度中的知识学习与能力、素养培养的关系问题。在现实中很多学校特别强调教学进度的冒进,强调多轮复习的重要性。其实有什么用呢?复习了多轮,重复了多次,知识熟悉了,知识框架建立了,但只是在知识再现再认这一层面上的低水平重复,对学科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实际上没有多少帮助。复习要做到“舍得”,要充分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表达。在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上,要舍得给时间,学生要有阅读的时间,学生要有思考的时间,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只能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中逐渐进行,只能在分析问题时的师生互动、交流中逐渐进行,在简单的知识传授中是培养不出来的,在低水平的知识复习中是培养不出来的。不要因为赶进度,而丢掉了真正的教学目标。宁可牺牲进度,也不要牺牲“效度”。加快进度、多轮复习的做法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应该可以告别历史舞台了。


相关文章

  • 中国烟草薄片行业十三五规划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2016-2021年
  • 中国烟草薄片行业十三五规划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 烟草薄片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1 第一节 市场概述 1 一.简介 1 (一)定义 1 (二)制造方法 1 1.辊压法 ...查看


  • 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及趋势分析
  • 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及趋势分析 舒兰市第一中学校 高二历史 王岩 自2014年以来,中国的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同时也在尝试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实际.2015年的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在难度上有所降低,阅读量减少,但考查角度 ...查看


  • 2016年混凝土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6-2022年中国混凝土行业发展现状调研 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97856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 ...查看


  • 2015年高三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 2015级历史高考备考方略 一.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走向分析 近三年<历史考试说明>明确表示,高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由此命题专家进一步指出:材料第一,论从史出, ...查看


  • 近3年新课标全国卷1.2历史考点分析
  •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ⅠⅡ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杨俊民 2016年全国文综考试已尘埃落定,就历史试题的评析而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全国文综Ⅰ(乙)卷.Ⅱ(甲)卷考点分布.试题设置.能力要求等方面而言,保持了极大的稳定 ...查看


  • 名师解读[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 镇海中学名师解读<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3-02 06:45:58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中国宁波网讯(宁波日报记者陈敏)记者昨日从市教 ...查看


  • 2015-2016学年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教案
  • 2015-2016学年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三 第二课辛亥革命 公开课教案(初稿) 授课时间: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第四节 授课班级:高一(7)班 授课人:刘成 一.教学准备分析 [思路分析] 充分尊重和体会教材内容,领会课本知识点透 ...查看


  • 2015-2016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 ...查看


  • 2015全国卷2历史试题评述
  •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评析及备考反思 2015年高考已渐趋潮退声息,全国课标卷无论是卷(Ⅰ)还是卷(Ⅱ)的 历史试题,都格外引人关注,直冲舆论的风口浪尖.由于许多省份将告别"自主命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