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教学设计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二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节、1课时)
(题目: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遵化市第一中学 安玲
(安玲 [1**********] )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历史组 安玲
一、课程分析: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必修二
2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人民版
3所属的章节: 专题四
4学时数:45 分钟
5 【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难点:发生变迁的原因
【内容分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世界的冲击被迫走上了近代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老百姓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的就是围绕着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近代化是无法逆转的历史的必然趋势,我们当今要从近代化的过程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服务于当今以及之后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段历史的意义所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可以说是相当感兴趣和充满期待的,以为本专题包括本课的内容在枯燥的必修二中是难能可贵的兴趣章节。同时高一的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整合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够独立通过阅读来整合提炼课本中有用的信息的程度,因而需要加强小组合作与探究,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基本技能:
(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谈论为主的方法,课前组织学生自由整理大量图片资料。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准备一个相应的历史阶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2)感受今天美好生活得来之不易,学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四、教学方法:
(1)打破成规,重新整合课本的顺序,让本课充满整体感,不在支离破碎
(2)鼓励学生自己运用手头的条件搜寻和整理材料,并且展开小组合作与探究。
(3)深度挖掘埋藏在物质生活变迁这一现象下的原因所在。
五、教学过程:
过程一:由第一小组同学结合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第一个时期——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与社会习俗。
人物一 林则徐
生活年代 鸦片战争前
衣着 传统服饰 清代官服,便装是像诸多百姓一样是长袍马褂,脑
后拖着辫子。
饮食 传统菜系 禁烟期间经常吃四大菜系中的粤菜,飞禽走兽,生猛海鲜,无所不包。
住宅 传统住宅 林则徐是福建人,当地建筑不同于课本上介绍的北方另一传统民居形式,四合院。但都可以体现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建筑理念。
礼仪传统礼仪。上朝见皇帝跪拜,见同僚作揖。
婚礼 传统婚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书六礼。
葬礼 传统葬礼。土葬。1850年,林则徐病逝,葬于福建。
过程二:由第二小组结合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人物二 孙中山
生活年代 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前
衣着 西化服装。西服和中山装孙中山较早接受了西装并改良了中山装。
饮食 西餐中餐结合。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并逐渐从通商口岸开始普及开来。
住宅 西式住宅为主,中西合璧,土洋并存。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传入
中国,而当时思想开放的孙中山正是西式住宅的忠实拥簇。
礼仪 新式礼仪 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和作揖。
婚礼 新式婚礼。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婚礼程序删繁就简,逐渐西化。孙中山和宋庆龄被传为佳话的恋情即是如此。
葬礼 新式葬礼 鸦片战争后,新式葬礼开始传入中国并流行开来,但基于孙中山先生的特殊历史地位,他并没有火葬,而是进行防腐处理后土葬,但葬礼的过程增加了追悼会等形式,因而也可算是新式葬礼。
毛泽东 生活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节选)
衣着 建国初期 男性 中山装和干部服
女性 连衣裙和列宁装
文革时期 绿军装和干部服
过程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讨论,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我他 生活年代 改革开放至今
衣着
饮食 异彩纷呈,物质文明高度发达
居住
(略)
过程四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本课的升华问题——你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变迁认识是什么,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近现代社会生活得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发言
(略)
教师将学生回答的知识点整合为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我设计本课的初衷是想通过大量的影像、图片资料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出现了同学们过分活跃的失控局面,尽管我尽力维持课堂秩序,但是同学们在看到图片之后难以抑制心中激动的情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里没有融入到看图思考的学习氛围中,没有实现我当初设计这节课的目标,是我在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失误。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注意生动与严肃相结合,既要调动同学们课上听讲的积极性,又会注意不让同学们偏离课堂的中心和主旨,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
历史
教学设计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二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节、1课时)
(题目: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遵化市第一中学 安玲
(安玲 [1**********] )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历史组 安玲
一、课程分析: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历史必修二
2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人民版
3所属的章节: 专题四
4学时数:45 分钟
5 【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难点:发生变迁的原因
【内容分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世界的冲击被迫走上了近代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老百姓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的就是围绕着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近代化是无法逆转的历史的必然趋势,我们当今要从近代化的过程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服务于当今以及之后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段历史的意义所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可以说是相当感兴趣和充满期待的,以为本专题包括本课的内容在枯燥的必修二中是难能可贵的兴趣章节。同时高一的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整合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够独立通过阅读来整合提炼课本中有用的信息的程度,因而需要加强小组合作与探究,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基本技能:
(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谈论为主的方法,课前组织学生自由整理大量图片资料。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准备一个相应的历史阶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2)感受今天美好生活得来之不易,学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四、教学方法:
(1)打破成规,重新整合课本的顺序,让本课充满整体感,不在支离破碎
(2)鼓励学生自己运用手头的条件搜寻和整理材料,并且展开小组合作与探究。
(3)深度挖掘埋藏在物质生活变迁这一现象下的原因所在。
五、教学过程:
过程一:由第一小组同学结合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第一个时期——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与社会习俗。
人物一 林则徐
生活年代 鸦片战争前
衣着 传统服饰 清代官服,便装是像诸多百姓一样是长袍马褂,脑
后拖着辫子。
饮食 传统菜系 禁烟期间经常吃四大菜系中的粤菜,飞禽走兽,生猛海鲜,无所不包。
住宅 传统住宅 林则徐是福建人,当地建筑不同于课本上介绍的北方另一传统民居形式,四合院。但都可以体现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建筑理念。
礼仪传统礼仪。上朝见皇帝跪拜,见同僚作揖。
婚礼 传统婚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书六礼。
葬礼 传统葬礼。土葬。1850年,林则徐病逝,葬于福建。
过程二:由第二小组结合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人物二 孙中山
生活年代 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前
衣着 西化服装。西服和中山装孙中山较早接受了西装并改良了中山装。
饮食 西餐中餐结合。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并逐渐从通商口岸开始普及开来。
住宅 西式住宅为主,中西合璧,土洋并存。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传入
中国,而当时思想开放的孙中山正是西式住宅的忠实拥簇。
礼仪 新式礼仪 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和作揖。
婚礼 新式婚礼。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婚礼程序删繁就简,逐渐西化。孙中山和宋庆龄被传为佳话的恋情即是如此。
葬礼 新式葬礼 鸦片战争后,新式葬礼开始传入中国并流行开来,但基于孙中山先生的特殊历史地位,他并没有火葬,而是进行防腐处理后土葬,但葬礼的过程增加了追悼会等形式,因而也可算是新式葬礼。
毛泽东 生活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节选)
衣着 建国初期 男性 中山装和干部服
女性 连衣裙和列宁装
文革时期 绿军装和干部服
过程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讨论,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我他 生活年代 改革开放至今
衣着
饮食 异彩纷呈,物质文明高度发达
居住
(略)
过程四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本课的升华问题——你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变迁认识是什么,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近现代社会生活得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发言
(略)
教师将学生回答的知识点整合为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我设计本课的初衷是想通过大量的影像、图片资料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出现了同学们过分活跃的失控局面,尽管我尽力维持课堂秩序,但是同学们在看到图片之后难以抑制心中激动的情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里没有融入到看图思考的学习氛围中,没有实现我当初设计这节课的目标,是我在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失误。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注意生动与严肃相结合,既要调动同学们课上听讲的积极性,又会注意不让同学们偏离课堂的中心和主旨,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