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方案

浙江大学在四校合并后,学校规模迅速壮大。随着学科建设的完善,师生日益众多,原有校园逐渐显现出校区分散,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端。从2000年起,为打破原有校区的格局、促进实质性融合,学校开始着手进行校园布局调整,逐步将老校区进行置换,建设新校区。在各级政府,部委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大学在杭州市区西北部征用土地开始建设紫金港新校区。这是浙江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牌,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学科交叉,深化教学改革,拓宽发展空间,提高综合实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分东、西两区分期进行。在东区顺利落成之后,浙江大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新的浙江大学成立六年来,已拥有除军事学以外的全部11个学科门类,成为我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我校除拥有108个本科专业外,还拥有225个硕士学位学科、138个博士学位学科、30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00余个各类研究机构。2002年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26349人、在校研究生达13826人(其中博士生4233人),另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548人、留学生1654人。

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到2017年建校120周年时,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高科技辐射和高技术产业化、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的基地和中心之一,以及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稳定地居于国内大学前列,具有显著办学特点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这就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因此,逐步规划建设紫金港校区西区被提上日程。值得指出的是:东西区规划并不是平行的,并置的,而是浙江大学在新校区建设之中逐渐摸索,渐进的过程。新校区的建设是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东区规划尝试了很多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良好评价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而西区规划则是站在东区规划成败的肩膀上重新审视新校区的建设,进一步协调,筹划,从中吸取各种经验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校区建设中更深入地将建设理念贯彻下去,将新校区建设得更好。

一、东区规划的探索

1、 概况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塘北地块,距离杭州城市中心-武林广场约9公里,占地总面积3200亩(213.3公顷),规划建筑总面积107万平方米,概算投资30亿人民币。

用地处于杭州市西溪湿地的边缘地带,南临余杭塘河,北靠留祥路,东面和西面分别为规划中的光明路和紫金港路。用地中水面面积接近总用地的五分之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环境特征,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紫金港校区东区建设工程于2000年10月被批准立项。同年11月,开始面向国内外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招标。2001年9月正式开工,12月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02年10月一期工程正式启用,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共1.3万人全部入住。整个东区计划容纳学生2.5万名,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包括:公共教学实验楼19.2万平方米、外语教学中心4万平方米、软件网络学院2.8万平方米、风雨操场1.1万平方米、学生公寓16

万平方米、食堂2.8万平方米以及金工、化学、生物实习基地49万平方米等。其它如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行政中心及人文社科教学实验用房等8.2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建设内容还包括:3200亩校园的景观环境系统,道路系统,市政管网系统等。

2、建设目标与理念

紫金港校区东区以建设"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校园环境为建设目标。建设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硬件设施齐全、先进、实用。

东区的整体建设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和交流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立足点。在规划设计上罗致名师,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寻变化的建筑风格;在景观环境上突出大学校园的园林风格和特色,强调园林与主体建筑的互相渲染和烘托;力图在创建有形的校园的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特有氛围。

1) 首先是现代化.新校园建筑的设计和布置要符合高等教育体制技术方法的新变化。要具有前瞻性。

A.体现在总体规划上:新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转型期,大学校园不仅仅是传授学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更是全面提高素质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学习贯穿在整个校园生活的全过程,传统的突出教学区、忽视生活区和交流活动区的校园布局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强调交流场所的创建,生活气息的营造成为新校区建设关注的重要方面。

在总体构图上打破了传统的强调对称轴线、两侧均衡布置、端部视觉中心(标志性建筑)收头的布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围绕中央生态带组织校园空间。在空间特征的营造上摒弃简单的、二维的几何大构图的手法,以院落空间为主题,突出院落的空间规划,通过创造复合空间给人以多样化的空间感受。并以院落为核心来协调建筑、道路、空间、植物、水体、小品等诸元素,组成大小不等、层次分明的几十个"园"的空间,进而由小园组合成大园,大园组合成校园。

B.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上:各组建筑由不同的知名建筑师领衔设计,在建筑造型、建筑风格及建筑色彩上多样化,组团之间不求统一,但求协调。其中东教部分由何镜堂大师设计,底层基本架空,外墙以白色为基调,结合深绿色钢窗框,具有较明显的岭南风格;西教部分由程泰宁大师设计,外形庄重、淳厚,以浅褐色面砖贴面;学生活动中心由戴复东大师设计,造型大胆、新颖,一气呵成,色彩以白色面砖和玻璃幕墙为基调。图书信息大楼、计算中心等其他教学建筑则由浙大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造型现代、大气,细部处理较为完善,具有较显著的地方特色。

建筑的建造标准体现出现代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达水平,教学实验用房单方造价为2000-3000元/平方米。建筑中注重半室外空间的设计,为师生提供课余时间的休闲交流场所。建筑使用面积的K值系数3米,连廊最宽13米。建筑中注重人性化设计,各教学建筑内均设置了交流休闲空间和无障碍设施,设置了残疾人专用通道、电梯和卫生间等。广场道路旁的湖水深度也都控制在1米以内,以保证师生的安全。

C.建筑设备上,教学实验用房内设计了中央空调系统(采用冰蓄冷空调技术)、多媒体教学实验设备、安保监控系统、高压配电自动计量系统、网络系统、通讯系统、直饮水装置、卫生间感应式冲水洗手设备和电梯,学生公寓配备了热水供应系统,食堂配置了自动米饭生产线。这些设计反映了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大学的功能要求。

D.建筑材料与技术上,新校区在建造中大量采用了大跨度预应力结构技术、膜结构技术、预制管桩基础和钢结构等先进技术,如风雨操场、学生活动中心。在建筑室内装饰中大胆采用中高档装饰材料,如吊顶采用了各种铝材和硅钙材料,地面采用了石材、地砖、塑胶、地毯、网络地板,外墙采用了面砖、铝材、幕墙(点玻、隐框)玻璃和塑铝窗。

2)其次是网络化,新校园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强调信息的交流和流通,密切学科与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融,发挥新浙大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因此,建筑布局打

破了以系为单位相对独立分散的格局,而以若干单体组合形成网络化的建筑群,为宽带网和多媒体平台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A.道路交通网络:在传统的校园布局中,为了解决中心教学区的交通问题,机动车干道往往深入校园中心,易导致人、车合流,造成交通混乱。在东区的设计中,以车行环线围合中心步行区,并连接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这样不仅加强了中心区的整体性,提高了环境质量,也使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安全、通畅的校园交通流线体系: 24米宽双向四车道环形主干道:为正常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主通道;

组团之间的次干道:为自行车、行人及特殊车辆通道,部分可供机动车入库;

建筑之间的园内通道:为自行车入库和行人休闲通道;另外,各建筑底部均设半地下层,主要供自行车停放及部分机动车停泊,比较符合国情、校情。

B.供电系统网络:由城市变电所通入,各组团设配电间,实现一万千伏安双路高压供电,组团级配电间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控制、自动计量。

C.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各教学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行政中心和学生宿舍均设计安装了校园局域网,并可以与校外网络互通,实现了教学和管理的网络化。

D.水体网络系统:水作为江南文化的灵魂,在空间的开合中可以串起各空间景观。整个校园对原有水系进行了整合,形成从南到北贯穿整个校园的水际空间。外部城市水系与校园内的湖、塘、池、河、溪通过护校河连成碧绿的水网,建筑物、植被或浮在水上,或倒影水中,相映成辉。

E.其它管网:上水、下水、煤气、蒸气等自成网络,与城市衔接。

3)园林化

东区所在之处,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因而设计围绕水来作文章,利用原有水系,将水系的营造与各功能分区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心景观区域和护校河水网,突显自然山水、诗意杭州的地域文化,秉承浙大百年的历史文脉。

校园以园为规划建设的特色,园在房中,房在园内,房中有园,园内有房。各种元素有机地组合成不同层次的丰富的园林形态,创造独特、舒适的校园人居环境。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互相渗透,共同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第一层次是中央生态景观带,第二层次是各功能区块之间的绿地,第三层次是各组团之间的内院,第四层次是建筑单体内部的中庭。

4)生态化

新校园从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依托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利用原有水系,巧妙构思,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规划中一条中央生态带,贯穿南北整个校园,建筑则沿生态带东西两侧布置,南北布局、错落有致。 规划中重视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力求新校园在水文、土质、气候、植物、动物等方面与基地生态相融,局部保留原有生态地貌,如河流、树等。同时利用施工开挖土堆土造山、人工造林,建设若干片森林,做到植物种类多样,密林与疏林相结合,乔木、灌木、草坪相间,以改善小气候,为飞禽走兽创造栖身场所。充分体现出科技与人文、人工与自然的交流、融合和共生,使天人合一、浑然一体。

建筑强调自然通风,季风穿堂而过。建筑的朝向、间距保证每幢建筑都有充足的阳光。 校园内水体的洁净方式以生物净化与物理净化为主,尽量避免化学净化。种植水下植物,最大水深达到2米,使之具有自净功能。森林沼泽地的营造、河道驳岸留缝干砌,为鸟类、鱼、虾、螺蛳等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东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东区建成使用已经4年有余,校园内初步实现了建设初期的"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

生态化"的目标。但是也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严格的功能分区模式。功能集中设置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a·钟摆式人流车流。生活区教学区机械的南北分置,使流线集中且固定。功能分区造成教学科研区与宿舍生活区的分离,每天上下课步行交通令人非常疲惫。(南北距约1.5km,单程步行需30min),目前,大部分师生都必须借助自行车(约10~15min车程)。 b·功能集中设置造成的使用上的不便。

运动场集中布置,学生生活组团内距离运动场非常遥远,加剧了学生的锻炼惰性,而且场地集中,锻炼期间相互干扰较大。使用上不够便捷。

食堂的集中布置。暴露出人流集中,买饭难,噪音大等问题。就餐流线过长,餐厅规模,定位相近。

c·明确的分区人为加剧了尺度的庞大感,造成交通路线过长。

由于分区明确,组团内功能单一,师生为了维持完整的生活模式只能不停的穿插于遥远的不同组团之间。

2:尺度过于庞大

校区内的尺度更接近于城市的尺度,虽然保持了组团式的布局,却并未达到在人性化的、步行可达空间尺度内组织日常学习生活。使得生活,工作流线过长,对日常工作有一定影响。 3:交往空间相对均质

教学区廊道众多,但设计中缺乏空间的层次和递进关系,廊道空间缺乏私密感和休息设施,廊道更多沦为交通空间,而非交往空间。

4:大学校园和城市相剥离

校园在规划设计中并未很好的融入城市环境,校园功能,教育设施并未考虑到与城市的共享。

三、西区规划进一步完善

针对东区出现的上述问题,在新一轮的西区规划中,针对西区特定的环境特征,结合高校发展的新趋势,新战略,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和应对措施。

西区筹建正处在浙江大学战略布局的关键阶段。根据国家教育科研体制的改革方案和学校总体发展战略,我校拟组建若干个国家实验室和研究院,并以此为核心将各学科组合起来,形成七个学科群。学校中远期总规模按5.8万人控制,其中本科生3万人、硕士研究生1.2万人、博士研究生0.8万人、留学生0.8万人,另外还将有数量众多的成教、培训人员。其中紫金港校区东区将容纳2.5万名本科生,其余全部规划安置在西区。

按照上述规模设置,紫金港校区西区将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分批规划建设各建筑群,其中文科建筑群12万m2,理学院建筑群12万m2,其它学科群建筑30万m2,校行政楼、图书馆、公共文化中心、国际教育中心、国防科研中心、农业推广中心、测试中心、培训中心等建筑共28万m2,国际医疗中心12万m2,学生公寓、研究人员宿舍、食堂及学生服务设施等建筑面积40万m2,各类体育健身用房5万m2,总计约139万m2,扣除代征用地后的容积率约为0.53。

规划中的西区紧靠已建成的东区,以规划城市快速干道紫金港路隔开,西至绕城高速公路,北靠城市快速干道留祥路,南临规划的余杭塘路,是杭州市的保留规划用地。用地北侧是三墩新城区,南侧是蒋村集镇和西溪风景区,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市中心约十公里。

西区规划范围内的用地目前主要由农田、水面(池塘和河流)和农居组成。地块范围内植被茂盛,河流纵横,池塘密布,余杭塘河贯穿东西,属杭州西溪湿地的一部分,平均黄海海拔2.30米。共计有大小河流18条、水塘315个、各种林木169片,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地貌特征。其中余杭塘河近期内仍然保留6级通航的功能。该地块被余杭塘河等六条较大的河流分割成若干块,水系约占总用地的四成。地块内的农居共有400余户,今后将规划移建至南侧的蒋村集镇内。

紫金港校区西区在规划理念上突破以往校园规划的模式,以学科群为特点形成组团式的建筑群,将校园构筑成研究型的“社区”,以国家实验室(研究院)及共享资源平台为“核心”,连接相关学院组成研究型的“社区”单元。具体有以下一些规划原则:(1)处理好与校园整体规划的关系,明确功能分工,推进学科的综合化发展特征;(2)共享平台可分校级平台和学科平台两级;(3)构建紫金港校区东、西两区一体化的生态空间格局和环境,实现校区内的绿色循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4)充分保护利用基地内的原生湿地,在维持原貌的基础上适当整合治理,使之成为校园内的主要环境景观。校园景观应全面深入地考虑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教学科研建筑的景观、行政服务区的景观、宿舍区的景观以及其它人造景观等五类景观的规划;(5)坚持交通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的活动,为教师、学生在其中的工作与学习创造便利的条件,充分考虑与东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机动车辆的合理停放等问题;(6)积极创造校园的人文环境,创造自由的文化氛围,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聚会场所、活动空间和相关设施,传承浙大优良传统和江南地域文化;(7)推动学校与国际之间、校际之间、学校与杭州市之间、学校与周边地块之间交流方式的多样化与多层次,形成互动协调的开放化的格局;(8)节约土地,合理规划,坚持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

在此设计理念的支撑下,我校面向国际征集紫金港校区西区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从递交的概念方案来看。大多设计单位针对东区出现的问题作出了回应。

针对严格功能分区造成的使用不便,多家单位采用组团式布局,各学科组群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食堂和体育设施等布置在同一个组团中,做到了同一组团内的功能混搭。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方案多组团,放射式布局。柏林工大方案中分子式和网络式相结合的规划布局模式,功能体散落布置。规划七个组团,每个都包含公共活动、研究、教学、住宿和小团队活动等五种功能。

众多方案中对尺度的问题开始关注并严加控制。小尺度,底层高密的学生宿舍也开始出现。对广场,组团规模都控制在200m,100m甚至更小的步行尺度以内。

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次的方案征集中,对原生湿地的保护,对原有地貌的尊重成为大家的共识,多个方案尊重自然,重视生态。各家设计单位充分认识到西区用地规模和地貌特征对规划的影响,更多地从城市的概念去审视校园布局,更多地注重生态景观环境和开放交流空间的营造。在功能上也突破了以往的简单分区,通过更完善的道路分级系统和建筑组团体系以适应大学学科、科研和教育的最新发展。同时各方案也都考虑了校园分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目前,西区的具体的建设工作还为展开,但是众多规划设计竞赛方案为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西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东区规划是摸着石头过河,欠缺经验,可以说是大尺度的分区规划在中国的第一次实证。有了东区规划之中的经验,以及看到西区规划中良好理念和得力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紫金港校区会再一次成为新形势和新模式下我国校园规划的典范,有助于浙江大学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浙江大学在四校合并后,学校规模迅速壮大。随着学科建设的完善,师生日益众多,原有校园逐渐显现出校区分散,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端。从2000年起,为打破原有校区的格局、促进实质性融合,学校开始着手进行校园布局调整,逐步将老校区进行置换,建设新校区。在各级政府,部委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大学在杭州市区西北部征用土地开始建设紫金港新校区。这是浙江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牌,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学科交叉,深化教学改革,拓宽发展空间,提高综合实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分东、西两区分期进行。在东区顺利落成之后,浙江大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新的浙江大学成立六年来,已拥有除军事学以外的全部11个学科门类,成为我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我校除拥有108个本科专业外,还拥有225个硕士学位学科、138个博士学位学科、30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00余个各类研究机构。2002年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26349人、在校研究生达13826人(其中博士生4233人),另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548人、留学生1654人。

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到2017年建校120周年时,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高科技辐射和高技术产业化、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的基地和中心之一,以及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稳定地居于国内大学前列,具有显著办学特点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这就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因此,逐步规划建设紫金港校区西区被提上日程。值得指出的是:东西区规划并不是平行的,并置的,而是浙江大学在新校区建设之中逐渐摸索,渐进的过程。新校区的建设是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东区规划尝试了很多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良好评价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而西区规划则是站在东区规划成败的肩膀上重新审视新校区的建设,进一步协调,筹划,从中吸取各种经验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校区建设中更深入地将建设理念贯彻下去,将新校区建设得更好。

一、东区规划的探索

1、 概况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塘北地块,距离杭州城市中心-武林广场约9公里,占地总面积3200亩(213.3公顷),规划建筑总面积107万平方米,概算投资30亿人民币。

用地处于杭州市西溪湿地的边缘地带,南临余杭塘河,北靠留祥路,东面和西面分别为规划中的光明路和紫金港路。用地中水面面积接近总用地的五分之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环境特征,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紫金港校区东区建设工程于2000年10月被批准立项。同年11月,开始面向国内外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招标。2001年9月正式开工,12月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02年10月一期工程正式启用,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共1.3万人全部入住。整个东区计划容纳学生2.5万名,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包括:公共教学实验楼19.2万平方米、外语教学中心4万平方米、软件网络学院2.8万平方米、风雨操场1.1万平方米、学生公寓16

万平方米、食堂2.8万平方米以及金工、化学、生物实习基地49万平方米等。其它如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行政中心及人文社科教学实验用房等8.2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建设内容还包括:3200亩校园的景观环境系统,道路系统,市政管网系统等。

2、建设目标与理念

紫金港校区东区以建设"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校园环境为建设目标。建设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硬件设施齐全、先进、实用。

东区的整体建设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和交流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立足点。在规划设计上罗致名师,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寻变化的建筑风格;在景观环境上突出大学校园的园林风格和特色,强调园林与主体建筑的互相渲染和烘托;力图在创建有形的校园的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特有氛围。

1) 首先是现代化.新校园建筑的设计和布置要符合高等教育体制技术方法的新变化。要具有前瞻性。

A.体现在总体规划上:新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转型期,大学校园不仅仅是传授学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更是全面提高素质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学习贯穿在整个校园生活的全过程,传统的突出教学区、忽视生活区和交流活动区的校园布局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强调交流场所的创建,生活气息的营造成为新校区建设关注的重要方面。

在总体构图上打破了传统的强调对称轴线、两侧均衡布置、端部视觉中心(标志性建筑)收头的布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围绕中央生态带组织校园空间。在空间特征的营造上摒弃简单的、二维的几何大构图的手法,以院落空间为主题,突出院落的空间规划,通过创造复合空间给人以多样化的空间感受。并以院落为核心来协调建筑、道路、空间、植物、水体、小品等诸元素,组成大小不等、层次分明的几十个"园"的空间,进而由小园组合成大园,大园组合成校园。

B.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上:各组建筑由不同的知名建筑师领衔设计,在建筑造型、建筑风格及建筑色彩上多样化,组团之间不求统一,但求协调。其中东教部分由何镜堂大师设计,底层基本架空,外墙以白色为基调,结合深绿色钢窗框,具有较明显的岭南风格;西教部分由程泰宁大师设计,外形庄重、淳厚,以浅褐色面砖贴面;学生活动中心由戴复东大师设计,造型大胆、新颖,一气呵成,色彩以白色面砖和玻璃幕墙为基调。图书信息大楼、计算中心等其他教学建筑则由浙大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造型现代、大气,细部处理较为完善,具有较显著的地方特色。

建筑的建造标准体现出现代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达水平,教学实验用房单方造价为2000-3000元/平方米。建筑中注重半室外空间的设计,为师生提供课余时间的休闲交流场所。建筑使用面积的K值系数3米,连廊最宽13米。建筑中注重人性化设计,各教学建筑内均设置了交流休闲空间和无障碍设施,设置了残疾人专用通道、电梯和卫生间等。广场道路旁的湖水深度也都控制在1米以内,以保证师生的安全。

C.建筑设备上,教学实验用房内设计了中央空调系统(采用冰蓄冷空调技术)、多媒体教学实验设备、安保监控系统、高压配电自动计量系统、网络系统、通讯系统、直饮水装置、卫生间感应式冲水洗手设备和电梯,学生公寓配备了热水供应系统,食堂配置了自动米饭生产线。这些设计反映了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大学的功能要求。

D.建筑材料与技术上,新校区在建造中大量采用了大跨度预应力结构技术、膜结构技术、预制管桩基础和钢结构等先进技术,如风雨操场、学生活动中心。在建筑室内装饰中大胆采用中高档装饰材料,如吊顶采用了各种铝材和硅钙材料,地面采用了石材、地砖、塑胶、地毯、网络地板,外墙采用了面砖、铝材、幕墙(点玻、隐框)玻璃和塑铝窗。

2)其次是网络化,新校园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强调信息的交流和流通,密切学科与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融,发挥新浙大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因此,建筑布局打

破了以系为单位相对独立分散的格局,而以若干单体组合形成网络化的建筑群,为宽带网和多媒体平台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A.道路交通网络:在传统的校园布局中,为了解决中心教学区的交通问题,机动车干道往往深入校园中心,易导致人、车合流,造成交通混乱。在东区的设计中,以车行环线围合中心步行区,并连接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这样不仅加强了中心区的整体性,提高了环境质量,也使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安全、通畅的校园交通流线体系: 24米宽双向四车道环形主干道:为正常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主通道;

组团之间的次干道:为自行车、行人及特殊车辆通道,部分可供机动车入库;

建筑之间的园内通道:为自行车入库和行人休闲通道;另外,各建筑底部均设半地下层,主要供自行车停放及部分机动车停泊,比较符合国情、校情。

B.供电系统网络:由城市变电所通入,各组团设配电间,实现一万千伏安双路高压供电,组团级配电间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控制、自动计量。

C.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各教学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行政中心和学生宿舍均设计安装了校园局域网,并可以与校外网络互通,实现了教学和管理的网络化。

D.水体网络系统:水作为江南文化的灵魂,在空间的开合中可以串起各空间景观。整个校园对原有水系进行了整合,形成从南到北贯穿整个校园的水际空间。外部城市水系与校园内的湖、塘、池、河、溪通过护校河连成碧绿的水网,建筑物、植被或浮在水上,或倒影水中,相映成辉。

E.其它管网:上水、下水、煤气、蒸气等自成网络,与城市衔接。

3)园林化

东区所在之处,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因而设计围绕水来作文章,利用原有水系,将水系的营造与各功能分区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心景观区域和护校河水网,突显自然山水、诗意杭州的地域文化,秉承浙大百年的历史文脉。

校园以园为规划建设的特色,园在房中,房在园内,房中有园,园内有房。各种元素有机地组合成不同层次的丰富的园林形态,创造独特、舒适的校园人居环境。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互相渗透,共同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第一层次是中央生态景观带,第二层次是各功能区块之间的绿地,第三层次是各组团之间的内院,第四层次是建筑单体内部的中庭。

4)生态化

新校园从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依托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利用原有水系,巧妙构思,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规划中一条中央生态带,贯穿南北整个校园,建筑则沿生态带东西两侧布置,南北布局、错落有致。 规划中重视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力求新校园在水文、土质、气候、植物、动物等方面与基地生态相融,局部保留原有生态地貌,如河流、树等。同时利用施工开挖土堆土造山、人工造林,建设若干片森林,做到植物种类多样,密林与疏林相结合,乔木、灌木、草坪相间,以改善小气候,为飞禽走兽创造栖身场所。充分体现出科技与人文、人工与自然的交流、融合和共生,使天人合一、浑然一体。

建筑强调自然通风,季风穿堂而过。建筑的朝向、间距保证每幢建筑都有充足的阳光。 校园内水体的洁净方式以生物净化与物理净化为主,尽量避免化学净化。种植水下植物,最大水深达到2米,使之具有自净功能。森林沼泽地的营造、河道驳岸留缝干砌,为鸟类、鱼、虾、螺蛳等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东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东区建成使用已经4年有余,校园内初步实现了建设初期的"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

生态化"的目标。但是也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严格的功能分区模式。功能集中设置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a·钟摆式人流车流。生活区教学区机械的南北分置,使流线集中且固定。功能分区造成教学科研区与宿舍生活区的分离,每天上下课步行交通令人非常疲惫。(南北距约1.5km,单程步行需30min),目前,大部分师生都必须借助自行车(约10~15min车程)。 b·功能集中设置造成的使用上的不便。

运动场集中布置,学生生活组团内距离运动场非常遥远,加剧了学生的锻炼惰性,而且场地集中,锻炼期间相互干扰较大。使用上不够便捷。

食堂的集中布置。暴露出人流集中,买饭难,噪音大等问题。就餐流线过长,餐厅规模,定位相近。

c·明确的分区人为加剧了尺度的庞大感,造成交通路线过长。

由于分区明确,组团内功能单一,师生为了维持完整的生活模式只能不停的穿插于遥远的不同组团之间。

2:尺度过于庞大

校区内的尺度更接近于城市的尺度,虽然保持了组团式的布局,却并未达到在人性化的、步行可达空间尺度内组织日常学习生活。使得生活,工作流线过长,对日常工作有一定影响。 3:交往空间相对均质

教学区廊道众多,但设计中缺乏空间的层次和递进关系,廊道空间缺乏私密感和休息设施,廊道更多沦为交通空间,而非交往空间。

4:大学校园和城市相剥离

校园在规划设计中并未很好的融入城市环境,校园功能,教育设施并未考虑到与城市的共享。

三、西区规划进一步完善

针对东区出现的上述问题,在新一轮的西区规划中,针对西区特定的环境特征,结合高校发展的新趋势,新战略,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和应对措施。

西区筹建正处在浙江大学战略布局的关键阶段。根据国家教育科研体制的改革方案和学校总体发展战略,我校拟组建若干个国家实验室和研究院,并以此为核心将各学科组合起来,形成七个学科群。学校中远期总规模按5.8万人控制,其中本科生3万人、硕士研究生1.2万人、博士研究生0.8万人、留学生0.8万人,另外还将有数量众多的成教、培训人员。其中紫金港校区东区将容纳2.5万名本科生,其余全部规划安置在西区。

按照上述规模设置,紫金港校区西区将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分批规划建设各建筑群,其中文科建筑群12万m2,理学院建筑群12万m2,其它学科群建筑30万m2,校行政楼、图书馆、公共文化中心、国际教育中心、国防科研中心、农业推广中心、测试中心、培训中心等建筑共28万m2,国际医疗中心12万m2,学生公寓、研究人员宿舍、食堂及学生服务设施等建筑面积40万m2,各类体育健身用房5万m2,总计约139万m2,扣除代征用地后的容积率约为0.53。

规划中的西区紧靠已建成的东区,以规划城市快速干道紫金港路隔开,西至绕城高速公路,北靠城市快速干道留祥路,南临规划的余杭塘路,是杭州市的保留规划用地。用地北侧是三墩新城区,南侧是蒋村集镇和西溪风景区,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市中心约十公里。

西区规划范围内的用地目前主要由农田、水面(池塘和河流)和农居组成。地块范围内植被茂盛,河流纵横,池塘密布,余杭塘河贯穿东西,属杭州西溪湿地的一部分,平均黄海海拔2.30米。共计有大小河流18条、水塘315个、各种林木169片,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地貌特征。其中余杭塘河近期内仍然保留6级通航的功能。该地块被余杭塘河等六条较大的河流分割成若干块,水系约占总用地的四成。地块内的农居共有400余户,今后将规划移建至南侧的蒋村集镇内。

紫金港校区西区在规划理念上突破以往校园规划的模式,以学科群为特点形成组团式的建筑群,将校园构筑成研究型的“社区”,以国家实验室(研究院)及共享资源平台为“核心”,连接相关学院组成研究型的“社区”单元。具体有以下一些规划原则:(1)处理好与校园整体规划的关系,明确功能分工,推进学科的综合化发展特征;(2)共享平台可分校级平台和学科平台两级;(3)构建紫金港校区东、西两区一体化的生态空间格局和环境,实现校区内的绿色循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4)充分保护利用基地内的原生湿地,在维持原貌的基础上适当整合治理,使之成为校园内的主要环境景观。校园景观应全面深入地考虑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教学科研建筑的景观、行政服务区的景观、宿舍区的景观以及其它人造景观等五类景观的规划;(5)坚持交通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的活动,为教师、学生在其中的工作与学习创造便利的条件,充分考虑与东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机动车辆的合理停放等问题;(6)积极创造校园的人文环境,创造自由的文化氛围,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聚会场所、活动空间和相关设施,传承浙大优良传统和江南地域文化;(7)推动学校与国际之间、校际之间、学校与杭州市之间、学校与周边地块之间交流方式的多样化与多层次,形成互动协调的开放化的格局;(8)节约土地,合理规划,坚持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

在此设计理念的支撑下,我校面向国际征集紫金港校区西区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从递交的概念方案来看。大多设计单位针对东区出现的问题作出了回应。

针对严格功能分区造成的使用不便,多家单位采用组团式布局,各学科组群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食堂和体育设施等布置在同一个组团中,做到了同一组团内的功能混搭。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方案多组团,放射式布局。柏林工大方案中分子式和网络式相结合的规划布局模式,功能体散落布置。规划七个组团,每个都包含公共活动、研究、教学、住宿和小团队活动等五种功能。

众多方案中对尺度的问题开始关注并严加控制。小尺度,底层高密的学生宿舍也开始出现。对广场,组团规模都控制在200m,100m甚至更小的步行尺度以内。

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次的方案征集中,对原生湿地的保护,对原有地貌的尊重成为大家的共识,多个方案尊重自然,重视生态。各家设计单位充分认识到西区用地规模和地貌特征对规划的影响,更多地从城市的概念去审视校园布局,更多地注重生态景观环境和开放交流空间的营造。在功能上也突破了以往的简单分区,通过更完善的道路分级系统和建筑组团体系以适应大学学科、科研和教育的最新发展。同时各方案也都考虑了校园分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目前,西区的具体的建设工作还为展开,但是众多规划设计竞赛方案为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西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东区规划是摸着石头过河,欠缺经验,可以说是大尺度的分区规划在中国的第一次实证。有了东区规划之中的经验,以及看到西区规划中良好理念和得力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紫金港校区会再一次成为新形势和新模式下我国校园规划的典范,有助于浙江大学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相关文章

  • 浙江大学14届结构竞赛手册
  • "中天杯"浙江大学第十四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手册 2013年3月 "中天杯"浙江大学第十四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细则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 承办单位: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协办单位:浙江大学 ...查看


  • 杭州最美大学
  • 暑假已经开始啦~在杭州的童鞋,最热的夏天外院叔带你找清凉~!不在杭州的童鞋,下学期的出行计划也可以提前马克起来啦!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特别企划"周末去哪儿"从今天开始正式拉开帷幕!撒花~ 之后我们会陆续推出杭州本地 ...查看


  • 桥梁监理实施细则
  •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理工农 组团主干道路及桥梁工程 桥梁工程监理细则 编制: 审批: 杭州三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理工农组团主干道路及桥梁工程 项目监理部 二O一五年十一月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二.监理依据 三.桥梁 ...查看


  • 浙江大学2011年本科新生入学须知
  • 浙江大学2011年本科新生入学须知 一.报到注册 1.新生报到注册分网上注册和现场报到,新生入学报到为8月22日一天,时间是8:00-17:30.网上注册时间从8月8日始至8月21日止.请新生通过浙江大学新生服务网站http://fresh ...查看


  • 南京旅行自由行导航
  • 南京旅行导航 目录 前言----------------------------------------------------------------------4 南京鸡鸣寺------------------------------- ...查看


  • 2016年浙江一本大学排名汇总
  • 浙江共有7所一本大学参与了2016浙江一本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浙江大学,排名第二的是浙江工业大学,排名第三的是浙江师范大学,排名第7的大学还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以下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提供的浙江一本 ...查看


  •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图书信息中心A_C楼_
  • 1 夜 景图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 区图书信息 中心A C楼 . 主要技术 经 济指 标 建设地 点 : 浙江 杭 州浙 江 大 学紫金港校 区 : 建 筑功 能 图 书馆 及 校行 政办 公 竣 工 时 间: 2 00 3 年 9 月 用 地 ...查看


  • 浙江大学毕业生演讲
  • 2016王麒诚 浙江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稿 王麒诚,80后创始人,作为汉鼎股份创始人,毕业母校是浙江大学,2016年7月1日出 席毕业典礼,以校友的身份寄语同学们,下面是第一公文网小编整理的王麒诚浙江大学2016 毕业典礼演讲稿 王麒诚浙江大学 ...查看


  • 2014届研究生毕业生户口迁移注意事项
  • 2014届研究生毕业生 户口迁移信息表填写说明 一.户口未迁入学校的毕业生:信息统计表上"户口迁往地址"一栏填写"未迁入". 二.户口迁入学校的毕业生,信息统计表上"户口迁往地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