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古诗词之美

  语文教师,应该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已任。教古诗就是一条捷径。因为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优秀古诗为载体,就能让阅历不深的初中学生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怎么操作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初步感知,让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每一次接初一新生,都会发现几个喜欢朗读的,似乎也很有感情,继而你却会遗憾地发现他们无论朗读什么内容,什么情感的古诗,都采用固定的抑扬顿挫。也就是说,这种所谓表情,没能真正把握住某一首诗特定的内容、特定的情、趣、志,因而导致其朗读情感单一僵化,不能恰当地体现古诗的个性。这时,老师不能打击学生的朗读热情,应该积极肯定他们小学阶段在朗读方面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虽然他们表情单一,但比起那些不会表情,甚至连当众朗读都不敢的同学强多了吧!表扬之后,老师可以顺势引入一首与所讲之诗风格迥然不同的古诗,再通过范读启发他们认识到每一首诗的朗读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和变化。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该怎么读,温庭筠的《望江南》又该怎么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辅赋壮词以寄之》朗读时怎么体现其情绪的起伏等等。

  二、深入研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在对比朗读之后,学生已经深切感受到要朗读好古诗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深刻把握古诗,因此对古诗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1、找出物象

  古诗写作的最终目标是传情达意,但情和意是抽象的,必须有所依托,依托什么呢,当然离不开物象了,所以,要理解古诗,第一步可以让学生找出古诗中出现的人、事或物。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共罗列了九个物象,后两句各有一个物象,一共有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风、马,夕阳、人等十一个物象。

  2、体会意象

  物象,简单的说,就是诗人眼中所见之物,而意象呢,就是诗人心中所感之物,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是主观情感与外在物象相融合的产物。物象重在写物,意象重在达意。换句话说,物象重点是物,意象重点是意。如,就是同一事物在作者不同的心境之下所呈现的情状也是迥然不同的,从而让学生更明白地体会二者的区别。同样是花和鸟,甚至同是出现在杜甫眼中,由于主观情意的不同,花和鸟也就被罩上了不同的色彩。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安定,心境悠闲,所以创作出"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样欢快的诗句。然而,安史乱中,诗人为叛军所俘,亲人又不知安危,处在国家遭难,家庭不保的深渊中,诗人眼中的花和鸟与上一首诗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望》一诗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忧虑时局,牵挂亲人的忧伤。以上两例中都有花和鸟这两种物象,但由于诗人的心境迥异,前者通过"千""万""满""压""低"突出花之繁盛,又通过"自在""娇""啼"突出鸟鸣之悦耳,由此我们不难体会诗人之愉快,后者通过"溅泪""惊心"等字眼突出作者内心的凄惶。到此,学生自然明白客观世界中相同的两种物象在不同的两首诗中着上诗人浓重的主观色彩后就变成了不同的意象。

  3、感悟意境

  意境又是什么呢?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个体,而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并营造出的一幅美好图景,它不能理解为意象个体的简单相加。优秀的古诗往往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借助仅有的数量不太多的意象,通过特定的表达营造出奇妙的意境。选入学校教材的诗歌,都是最优秀的作品,或许每一首诗所采用的意象会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这些意象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总能触发读者的情思,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和想象,最后在头脑中把诗歌化为一幅美丽的图画。

  4、把握情意

  情意是诗歌的灵魂,一首字字珠玑的诗歌,如果情意让人捉摸不定,也难以算作上乘之作。如李商隐的《锦瑟》就是有名的代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无论哪一个读者,无论其古诗鉴赏能力高下,都不难从字面上感觉到它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出朦胧怅惘的意境,因此成为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者无不津津乐道,不可谓不精美。

  三、反复美读,加深理解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考古诗往往重背诵,轻理解,所以许多语文老师教古诗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背古诗,不懂的就读译文,这种教法似乎是一条捷径,然而这样的老师不明白,诗是韵文,离开了朗读,就等于放弃了语文味。所以课文尤其是诗歌,有感情地理解性地朗读是获取语感最重要的方法。而有的老师呢,又过分强调语文的整体理解,害怕背上肢解诗歌,破坏美感的罪名,因此忽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领略其美感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范读,从音韵上吸引学生,再顺势作必要的点拨和引导,通过关注题目、分析诗眼、交待写作缘起、梳理意象、把握修辞、有时也要注意动静、虚实之间的呼应等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其所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景与情的融合,这样初中学生要把握较浅显的古诗词,领略其美感就不难了。

  语文教师,应该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已任。教古诗就是一条捷径。因为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优秀古诗为载体,就能让阅历不深的初中学生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怎么操作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初步感知,让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每一次接初一新生,都会发现几个喜欢朗读的,似乎也很有感情,继而你却会遗憾地发现他们无论朗读什么内容,什么情感的古诗,都采用固定的抑扬顿挫。也就是说,这种所谓表情,没能真正把握住某一首诗特定的内容、特定的情、趣、志,因而导致其朗读情感单一僵化,不能恰当地体现古诗的个性。这时,老师不能打击学生的朗读热情,应该积极肯定他们小学阶段在朗读方面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虽然他们表情单一,但比起那些不会表情,甚至连当众朗读都不敢的同学强多了吧!表扬之后,老师可以顺势引入一首与所讲之诗风格迥然不同的古诗,再通过范读启发他们认识到每一首诗的朗读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和变化。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该怎么读,温庭筠的《望江南》又该怎么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辅赋壮词以寄之》朗读时怎么体现其情绪的起伏等等。

  二、深入研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在对比朗读之后,学生已经深切感受到要朗读好古诗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深刻把握古诗,因此对古诗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1、找出物象

  古诗写作的最终目标是传情达意,但情和意是抽象的,必须有所依托,依托什么呢,当然离不开物象了,所以,要理解古诗,第一步可以让学生找出古诗中出现的人、事或物。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共罗列了九个物象,后两句各有一个物象,一共有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风、马,夕阳、人等十一个物象。

  2、体会意象

  物象,简单的说,就是诗人眼中所见之物,而意象呢,就是诗人心中所感之物,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是主观情感与外在物象相融合的产物。物象重在写物,意象重在达意。换句话说,物象重点是物,意象重点是意。如,就是同一事物在作者不同的心境之下所呈现的情状也是迥然不同的,从而让学生更明白地体会二者的区别。同样是花和鸟,甚至同是出现在杜甫眼中,由于主观情意的不同,花和鸟也就被罩上了不同的色彩。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安定,心境悠闲,所以创作出"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样欢快的诗句。然而,安史乱中,诗人为叛军所俘,亲人又不知安危,处在国家遭难,家庭不保的深渊中,诗人眼中的花和鸟与上一首诗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望》一诗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忧虑时局,牵挂亲人的忧伤。以上两例中都有花和鸟这两种物象,但由于诗人的心境迥异,前者通过"千""万""满""压""低"突出花之繁盛,又通过"自在""娇""啼"突出鸟鸣之悦耳,由此我们不难体会诗人之愉快,后者通过"溅泪""惊心"等字眼突出作者内心的凄惶。到此,学生自然明白客观世界中相同的两种物象在不同的两首诗中着上诗人浓重的主观色彩后就变成了不同的意象。

  3、感悟意境

  意境又是什么呢?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个体,而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并营造出的一幅美好图景,它不能理解为意象个体的简单相加。优秀的古诗往往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借助仅有的数量不太多的意象,通过特定的表达营造出奇妙的意境。选入学校教材的诗歌,都是最优秀的作品,或许每一首诗所采用的意象会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这些意象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总能触发读者的情思,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和想象,最后在头脑中把诗歌化为一幅美丽的图画。

  4、把握情意

  情意是诗歌的灵魂,一首字字珠玑的诗歌,如果情意让人捉摸不定,也难以算作上乘之作。如李商隐的《锦瑟》就是有名的代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无论哪一个读者,无论其古诗鉴赏能力高下,都不难从字面上感觉到它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出朦胧怅惘的意境,因此成为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者无不津津乐道,不可谓不精美。

  三、反复美读,加深理解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考古诗往往重背诵,轻理解,所以许多语文老师教古诗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背古诗,不懂的就读译文,这种教法似乎是一条捷径,然而这样的老师不明白,诗是韵文,离开了朗读,就等于放弃了语文味。所以课文尤其是诗歌,有感情地理解性地朗读是获取语感最重要的方法。而有的老师呢,又过分强调语文的整体理解,害怕背上肢解诗歌,破坏美感的罪名,因此忽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领略其美感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范读,从音韵上吸引学生,再顺势作必要的点拨和引导,通过关注题目、分析诗眼、交待写作缘起、梳理意象、把握修辞、有时也要注意动静、虚实之间的呼应等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其所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景与情的融合,这样初中学生要把握较浅显的古诗词,领略其美感就不难了。


相关文章

  • "明礼知耻
  • "中国梦·我的梦""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讲话稿 --从中华古代诗词中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 讲话人:杨梅 时间:第6周 欣赏和写作传统诗词,提高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爱,获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我今 ...查看


  • 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
  • 喜欢写诗的朋友,请加群:274068045只有意想不到,没有想不到.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 ...查看


  •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欣赏四季散文
  •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散文中对大自然四季景色的描绘,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通过多通道感受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作品选择与活动准备 文学作品:散文<春天来了>.<秋天的雨 ...查看


  • 美丽的西湖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胜,在于西湖.西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上,三面青山一面城,远山含黛,湖光旖旎.它是大自然和我们人类共同创造的杰作.许多声名显赫的文人贤士曾用诗一般的心境整治.疏浚西湖, ...查看


  •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荷花-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荷花|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内容 xiaoxue.xuekeedu.com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 ...查看


  • 现代古诗词的欣赏(人教版高一选修)
  • 作者简介:  雷芳,字梅君,河北隆尧人.是当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其词擅长鹧鸪令,多表现现代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雷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已出集<山水田园><落花诔> ...查看


  • 古诗词名句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大全
  • 古诗词名句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会采用不同体裁表情达意,而议论文这种体裁使用频率较高,无论高考应是还是平时工作都要经常用到它.因此,应当重视议论文的教学,着力于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在多年 ...查看


  • 教育文章: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诗意"之美蕴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诗意"之美蕴 在多数人眼中,数学是枯燥的数字堆积,很难跟"诗"这样有意境的词联系起来.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讲过:"就数学本身来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查看


  • 怎样欣赏古诗词
  • 怎样欣赏古诗词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即使从<诗经>算起,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不可胜数的富有民主性精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