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
1、
(1)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2)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4)足蒸暑土气 ,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亵渎 喧嚷 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
3、D 4、B
5、如同广博的大海挡不住奔腾的河流, 奔腾的河流也挡不住你腾空的翅膀. 即使岁月的樊篱挡住了你坚强的躯体,但决挡不住你渴望的信念。
6、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奔走效劳 疏远
7、(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
8、D
9、C
10、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
11、(1)关羽受刘备厚恩,誓以共死,不背弃刘备(2)关羽被擒,拜为“偏将军”,为报答曹操的厚待,杀了颜良,解了白马寺之围,然后才离开。
12、C
13、A
14、(1)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对社会,有利于安定团结。(2)虽然人生不完满,但我们不要怨天尤人,要积极进取,努力上进。(言之成理即可)
15、②老妇人点菜;③老妇人嫌菠菜太多,向中年男子求助遭拒;④老妇人向四个中学生求助遭拒;⑤老妇人向我求助,我答应了她。
16、⑴“茫然”表现了老妇人反应迟钝,不知所措。
(2)“茫然”表现老妇人看到菠菜太多吃不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表现老妇人嫌菠菜太多了吃不完,感到相当困扰)
17、(1)阿钦对待老婆婆的态度与年轻人对老婆婆的态度对比,为下文“我”接受阿婆的半碟菠菜做铺垫;(2)年轻消费者的干净利落与老婆婆的慢节奏对比,突出老婆婆的生活方式与当今的生活方式的格格不入,从而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18、(1)是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2)文章写老婆婆给我半碟菠菜,表现了老婆婆惜物的美德,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3)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4)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附加:
1、因为李逵已经是“梁山贼寇”,为了尽快摆脱哥哥李达的追捕,李逵背着母亲就上路了。
2、李逵是一个孝顺、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的人,从他接母亲上山享福,怒杀四虎可以看出来。
3、(答出两点即可):(1)李逵是为娘报仇,有的是满腔仇恨;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体现了武松在胆略上胜过李逵。(2)李逵手执利器,一击中的;武松是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体现了武松在武艺上胜过李逵。(3)李逵是在头脑清醒状态寻杀猛虎,武松是在醉酒状态受到猛虎攻击,仓促应战,从心里准备上,李逵更有利,更体现了武松惊人的技艺。(4)作家在写武松杀虎前进行了层层铺垫,设置悬念,营造气氛,使人感到高度紧张;李逵杀虎在描写上作家用墨较少,显得单薄,艺术性远不及武松杀虎,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基础
1、
(1)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2)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4)足蒸暑土气 ,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亵渎 喧嚷 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
3、D 4、B
5、如同广博的大海挡不住奔腾的河流, 奔腾的河流也挡不住你腾空的翅膀. 即使岁月的樊篱挡住了你坚强的躯体,但决挡不住你渴望的信念。
6、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奔走效劳 疏远
7、(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
8、D
9、C
10、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
11、(1)关羽受刘备厚恩,誓以共死,不背弃刘备(2)关羽被擒,拜为“偏将军”,为报答曹操的厚待,杀了颜良,解了白马寺之围,然后才离开。
12、C
13、A
14、(1)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对社会,有利于安定团结。(2)虽然人生不完满,但我们不要怨天尤人,要积极进取,努力上进。(言之成理即可)
15、②老妇人点菜;③老妇人嫌菠菜太多,向中年男子求助遭拒;④老妇人向四个中学生求助遭拒;⑤老妇人向我求助,我答应了她。
16、⑴“茫然”表现了老妇人反应迟钝,不知所措。
(2)“茫然”表现老妇人看到菠菜太多吃不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表现老妇人嫌菠菜太多了吃不完,感到相当困扰)
17、(1)阿钦对待老婆婆的态度与年轻人对老婆婆的态度对比,为下文“我”接受阿婆的半碟菠菜做铺垫;(2)年轻消费者的干净利落与老婆婆的慢节奏对比,突出老婆婆的生活方式与当今的生活方式的格格不入,从而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18、(1)是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2)文章写老婆婆给我半碟菠菜,表现了老婆婆惜物的美德,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3)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4)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附加:
1、因为李逵已经是“梁山贼寇”,为了尽快摆脱哥哥李达的追捕,李逵背着母亲就上路了。
2、李逵是一个孝顺、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的人,从他接母亲上山享福,怒杀四虎可以看出来。
3、(答出两点即可):(1)李逵是为娘报仇,有的是满腔仇恨;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体现了武松在胆略上胜过李逵。(2)李逵手执利器,一击中的;武松是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体现了武松在武艺上胜过李逵。(3)李逵是在头脑清醒状态寻杀猛虎,武松是在醉酒状态受到猛虎攻击,仓促应战,从心里准备上,李逵更有利,更体现了武松惊人的技艺。(4)作家在写武松杀虎前进行了层层铺垫,设置悬念,营造气氛,使人感到高度紧张;李逵杀虎在描写上作家用墨较少,显得单薄,艺术性远不及武松杀虎,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