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课内阅读练习
姓名:
(一) 《阿长与山海经》
(1)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2)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3)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5)这又使我发生新的( )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 ),从此完全消灭了。
(6)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6、在⑤段的划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
7、联系全文看,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二)阅读《背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2题。12’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2、选文第一段两次写到“踌躇”,试揣摩一下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下来。3’
13、文章为什么要交待“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一情况?
14、谈谈划线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5、生活中,我们在与父辈交流时有时候也并不能完全体会父辈的关心,读完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三)文言文阅读
【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语文八上《大道之行也》)
【乙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语文八上《桃花源记》,有改动)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 ⑵故人不独亲其亲 第一个“亲”加点 ..
⑶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⑷停数日,辞去 去: ..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⑵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20.【乙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甲文】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选答两处)(2分)
三处画线句子: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1.【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2分)
22、【甲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2分)
【答案】18.⑴通“举”,推举,选举;⑵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⑶顺着,沿着;⑷离开。
19.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⑵渔人见到这片景色很是惊异,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20.⑴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⑵写桃花源中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⑶写桃花源中人家家都 友好好客。
21.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一 1、 jǚ huáng pì mó
2、[认为“不耐烦”,“烦琐之至”,“非常麻烦”。]
3、[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麻木与迷信。]
4、动词: [伸出,按住,摇,笑,塞 ] 语言: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阿长的心情:[高兴,兴奋];
作用是:[表现阿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同时反映了阿长守旧的一面。]
二 1、[①‖②③④⑤‖⑥ 第一层:作者给阿长简说《山海经》。 第二层: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感受。 第三层:《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2、[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 3、[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4 [“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5 [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6[ 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7 [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8 [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9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轻视,看不起。]
10[心理描写;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11[这四本书是我最想得到而又很难得到的书,虽然很粗拙,却是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凝聚着阿长对我的爱。]
12 [敬意 怨恨]
13【我对《山海经》非常渴慕,却无从得到,阿长令人出其不意的送给我一部。】 14【前后照应。①段写阿长过问《山海经》,“我”不以为然;⑤段写阿长为我买到《山海经》,“我”对她产生敬意。】
15 [为了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赞美阿长的真诚、善良、能干和乐于助人,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7[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 或(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或(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19.“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衬托出阿长的关心,“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见“我”认为阿长不会对他有什么帮助,“高兴地说道”这个神态描写则写出了阿长能对“我”有所帮助的喜悦心情,“三哼经”说明阿长不识字,但又很留意听,表现她对“我”的关心,“果然都在内”表现出“我”的无限欢悦之情,“敬意”确乎因爱而生;加横线的句子是议论句,充分肯定了阿长
20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粗俗、好事、烦琐、不拘小节,而又善良、宽厚、仁慈、乐于助人。
参考答案
12、重点围绕父亲“不放心”的心理来写即可。
13、这句是从儿子方面着笔,一方面说明对父亲的爱不能理解,另一方面从侧面表现父亲的 爱。
14、是反语,是对父亲临行前细心关照中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 15、言之成理即可。
第一次课内阅读练习
姓名:
(一) 《阿长与山海经》
(1)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2)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3)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5)这又使我发生新的( )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 ),从此完全消灭了。
(6)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6、在⑤段的划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
7、联系全文看,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二)阅读《背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2题。12’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2、选文第一段两次写到“踌躇”,试揣摩一下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下来。3’
13、文章为什么要交待“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一情况?
14、谈谈划线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5、生活中,我们在与父辈交流时有时候也并不能完全体会父辈的关心,读完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三)文言文阅读
【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语文八上《大道之行也》)
【乙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语文八上《桃花源记》,有改动)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 ⑵故人不独亲其亲 第一个“亲”加点 ..
⑶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⑷停数日,辞去 去: ..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⑵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20.【乙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甲文】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选答两处)(2分)
三处画线句子: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1.【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2分)
22、【甲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2分)
【答案】18.⑴通“举”,推举,选举;⑵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⑶顺着,沿着;⑷离开。
19.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⑵渔人见到这片景色很是惊异,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20.⑴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⑵写桃花源中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⑶写桃花源中人家家都 友好好客。
21.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一 1、 jǚ huáng pì mó
2、[认为“不耐烦”,“烦琐之至”,“非常麻烦”。]
3、[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麻木与迷信。]
4、动词: [伸出,按住,摇,笑,塞 ] 语言: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阿长的心情:[高兴,兴奋];
作用是:[表现阿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同时反映了阿长守旧的一面。]
二 1、[①‖②③④⑤‖⑥ 第一层:作者给阿长简说《山海经》。 第二层: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感受。 第三层:《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2、[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 3、[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4 [“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5 [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6[ 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7 [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8 [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9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轻视,看不起。]
10[心理描写;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11[这四本书是我最想得到而又很难得到的书,虽然很粗拙,却是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凝聚着阿长对我的爱。]
12 [敬意 怨恨]
13【我对《山海经》非常渴慕,却无从得到,阿长令人出其不意的送给我一部。】 14【前后照应。①段写阿长过问《山海经》,“我”不以为然;⑤段写阿长为我买到《山海经》,“我”对她产生敬意。】
15 [为了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赞美阿长的真诚、善良、能干和乐于助人,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7[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 或(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或(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19.“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衬托出阿长的关心,“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见“我”认为阿长不会对他有什么帮助,“高兴地说道”这个神态描写则写出了阿长能对“我”有所帮助的喜悦心情,“三哼经”说明阿长不识字,但又很留意听,表现她对“我”的关心,“果然都在内”表现出“我”的无限欢悦之情,“敬意”确乎因爱而生;加横线的句子是议论句,充分肯定了阿长
20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粗俗、好事、烦琐、不拘小节,而又善良、宽厚、仁慈、乐于助人。
参考答案
12、重点围绕父亲“不放心”的心理来写即可。
13、这句是从儿子方面着笔,一方面说明对父亲的爱不能理解,另一方面从侧面表现父亲的 爱。
14、是反语,是对父亲临行前细心关照中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 15、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