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题 目: 中美关系与我国外交新挑战
姓 名: 王翔
专 业:金融
年级、班级:2009级 7班
学 号:200914306
成 绩
中美关系与我国外交新挑战
摘要:
从古至今,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的大国,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两国的任何一个决定都会影响着全球经济局势的变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经历过多次重大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初,中美两国激烈对抗长达20年之久。70年代至80年代,中美两国形成准同盟关系近20年。冷战过后,中美关系在曲折中磨合前进。新世纪之初,两国关系再度紧张起来,为何中美外交会如此跌宕起伏?两国各自又有什么难以退让的问题?
关键词:中美关系;利益;发展;外交
正文: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同时也是最吸引国际关注的两个国家。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很多因素。
一、国家利益是引起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它包括满足民族国家需要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尊重与承认。国家利益是具体的、现实的。国家利益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国家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内部条件的变化将导致国家利益的客观变化,而且其范围的变化不受一国领土界限所限制。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国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共同的战略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这种共同的利益即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一致性的表现。中国希望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以便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及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美国在众多的国际问题上也离不开中国“建设性”的合作,例如:在朝鲜半岛、南亚次大陆等区域性事务上,在改革联合国、制定新的经济规则、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等国际性问题上,还需要借助中国这支力量。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一致性,是中美关系得以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因。
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短期内是难以避免的,因为两国无论是社会的经济结构,还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两国国家利益矛盾对抗性的根源。从经济结构来看,美国是最强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所有制;而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政治结构来看,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美国向全球推广西方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中美利益冲突还具体表现在台湾问题上。台湾问题久拖不决符合美国地缘战略利益,而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则要求尽快解决台湾问题。由此可见,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矛盾的对抗性,是两国关系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经济利益是主宰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
经济利益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全部国家利益的物质基础,是最经常性的国家利益。经济利益是根本利益或最终利益。这点在冷战后尤其明显。冷战后,国际局势趋向缓和,军事因素下降,经济因素上升,国际竞争转向了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
因此,从经济利益着手来看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两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深化了彼此之间的联系。经济利益使两国之间发生冲突的代价或成本上升。因此,经济利益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两国之间冲突或对抗的发生,促使双方尽量用对话和谈判来解决认识利益争端,从而推动中美双边关系不断发展。
中美建交后,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较为顺利。但随着新世纪下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而中国经济则“一枝独秀”。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引起美国部分人的担心。一些美国精英把21世纪的中国与19世纪末的德国相提并论,认为中国的战略崛起势将打破既定国际战略平衡,威胁美国在亚太以至全球的利益。美国国防部年夏发表题为(2025年的亚洲》的战略分析报告,耸人听闻地警告美国未来的主要战略威胁在“亚洲”,意指中国。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2000年6月又发表题为(联合展望2020》的战略分析报告,更明确地提出中国将崛起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竞争者”、并以此为建议美国军事战略重点向亚洲转移的依据年7月下旬,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美国早拟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建立“论坛”形式的磋商机制。国际形势分析家认为,美、澳是要纠集日、韩等国成立一个针对中国的“小北约”
事实上,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成为美国“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中美经济实力相差悬殊,中国要赶上美国,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国部分人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上大做文章,就是想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这是中美之间竞争或冲突的根本原因。但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合作,而不应是冲突,这是由两国之间巨大的经济利益决定的。
三、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中美关系发展走向的群众基础
国家利益中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全民利益的三个层次是各不相同的。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基于各自的利益多寡而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存有不同心态,但保持中美关系不至破裂,从总体上说,符合他们输出资本、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美国总统不可能仅仅依其个人好恶等主观方面的原因而使中美关系大倒退。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决定着中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当前,人民群众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有日益增大的趋势,国家政府已不再是进行国际交往的惟一渠道,多种多样国际社会行为主体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联系、交往,这也对各国政府的决策产生着这样那样的影响。除政府代表国家进行的交往以外,还有各种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非官方精英人物、一对矛盾,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属性,不能只讲同一性而无视斗争性,也不能只讲斗争性而无视同一性。中美之间“求同存异”是指中美双方应尽力培育中美矛盾中的同一性,
抑制其斗争性,促使中美关系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当然,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同一矛盾的相互联系的两个属性,同一性需要斗争性来体现,因此,扩展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配合。我们讲“求同存异”,即追求国家利益的一致性,保留国家利益的对抗性。因此在求同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不制造麻烦,不主动引起冲突和对抗。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害怕对抗,对于麻烦制造者,我们也要进行有理、有利、有力的斗争。“求同存异”本身即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一味放弃斗争,将“求同”视为“混同”或盲目附和、不分是非、无原则的苟同,只会破坏同一,导致中美关系倒退。冷战后,中国政府提出对美关系四项原则,即“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合作、共创未来”,这四项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放眼未来的战略眼光。
四、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外交政策及面临的新挑战
概括的说,中国在现阶段的外交政策不会有很大的改动。中国依然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的外交政策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远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党和政府都非常明白现阶段我国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工作中心开展的。这也包括在制定我国现阶段的外交政策上。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过渡时期,人民还没有完全实现小康社会。所以,当前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而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只有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下,才能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正是为了营造这样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国不仅在对待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还是朝鲜半岛的问题上都是主张和平的。中国一再重申:通过对话来解决钓鱼岛问题是最希望得到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会自觉的承担起在国际社会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几年来,中国无论是在维和行动上,还是在国际救援中,都表现出极为优秀。而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如中日关系麻烦不断,美国出现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所以中国只有继续沿着长期以来的外交政策,保持国内综合实力的快速发展,才能够支撑起中国的大国地位。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题 目: 中美关系与我国外交新挑战
姓 名: 王翔
专 业:金融
年级、班级:2009级 7班
学 号:200914306
成 绩
中美关系与我国外交新挑战
摘要:
从古至今,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的大国,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两国的任何一个决定都会影响着全球经济局势的变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经历过多次重大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初,中美两国激烈对抗长达20年之久。70年代至80年代,中美两国形成准同盟关系近20年。冷战过后,中美关系在曲折中磨合前进。新世纪之初,两国关系再度紧张起来,为何中美外交会如此跌宕起伏?两国各自又有什么难以退让的问题?
关键词:中美关系;利益;发展;外交
正文: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同时也是最吸引国际关注的两个国家。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很多因素。
一、国家利益是引起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它包括满足民族国家需要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尊重与承认。国家利益是具体的、现实的。国家利益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国家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内部条件的变化将导致国家利益的客观变化,而且其范围的变化不受一国领土界限所限制。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国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共同的战略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这种共同的利益即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一致性的表现。中国希望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以便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及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美国在众多的国际问题上也离不开中国“建设性”的合作,例如:在朝鲜半岛、南亚次大陆等区域性事务上,在改革联合国、制定新的经济规则、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等国际性问题上,还需要借助中国这支力量。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一致性,是中美关系得以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因。
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短期内是难以避免的,因为两国无论是社会的经济结构,还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两国国家利益矛盾对抗性的根源。从经济结构来看,美国是最强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所有制;而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政治结构来看,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美国向全球推广西方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中美利益冲突还具体表现在台湾问题上。台湾问题久拖不决符合美国地缘战略利益,而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则要求尽快解决台湾问题。由此可见,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矛盾的对抗性,是两国关系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经济利益是主宰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
经济利益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全部国家利益的物质基础,是最经常性的国家利益。经济利益是根本利益或最终利益。这点在冷战后尤其明显。冷战后,国际局势趋向缓和,军事因素下降,经济因素上升,国际竞争转向了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
因此,从经济利益着手来看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两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深化了彼此之间的联系。经济利益使两国之间发生冲突的代价或成本上升。因此,经济利益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两国之间冲突或对抗的发生,促使双方尽量用对话和谈判来解决认识利益争端,从而推动中美双边关系不断发展。
中美建交后,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较为顺利。但随着新世纪下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而中国经济则“一枝独秀”。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引起美国部分人的担心。一些美国精英把21世纪的中国与19世纪末的德国相提并论,认为中国的战略崛起势将打破既定国际战略平衡,威胁美国在亚太以至全球的利益。美国国防部年夏发表题为(2025年的亚洲》的战略分析报告,耸人听闻地警告美国未来的主要战略威胁在“亚洲”,意指中国。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2000年6月又发表题为(联合展望2020》的战略分析报告,更明确地提出中国将崛起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竞争者”、并以此为建议美国军事战略重点向亚洲转移的依据年7月下旬,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美国早拟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建立“论坛”形式的磋商机制。国际形势分析家认为,美、澳是要纠集日、韩等国成立一个针对中国的“小北约”
事实上,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成为美国“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中美经济实力相差悬殊,中国要赶上美国,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国部分人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上大做文章,就是想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这是中美之间竞争或冲突的根本原因。但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合作,而不应是冲突,这是由两国之间巨大的经济利益决定的。
三、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中美关系发展走向的群众基础
国家利益中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全民利益的三个层次是各不相同的。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基于各自的利益多寡而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存有不同心态,但保持中美关系不至破裂,从总体上说,符合他们输出资本、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美国总统不可能仅仅依其个人好恶等主观方面的原因而使中美关系大倒退。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决定着中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当前,人民群众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有日益增大的趋势,国家政府已不再是进行国际交往的惟一渠道,多种多样国际社会行为主体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联系、交往,这也对各国政府的决策产生着这样那样的影响。除政府代表国家进行的交往以外,还有各种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非官方精英人物、一对矛盾,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属性,不能只讲同一性而无视斗争性,也不能只讲斗争性而无视同一性。中美之间“求同存异”是指中美双方应尽力培育中美矛盾中的同一性,
抑制其斗争性,促使中美关系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当然,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同一矛盾的相互联系的两个属性,同一性需要斗争性来体现,因此,扩展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配合。我们讲“求同存异”,即追求国家利益的一致性,保留国家利益的对抗性。因此在求同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不制造麻烦,不主动引起冲突和对抗。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害怕对抗,对于麻烦制造者,我们也要进行有理、有利、有力的斗争。“求同存异”本身即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一味放弃斗争,将“求同”视为“混同”或盲目附和、不分是非、无原则的苟同,只会破坏同一,导致中美关系倒退。冷战后,中国政府提出对美关系四项原则,即“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合作、共创未来”,这四项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放眼未来的战略眼光。
四、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外交政策及面临的新挑战
概括的说,中国在现阶段的外交政策不会有很大的改动。中国依然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的外交政策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远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党和政府都非常明白现阶段我国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工作中心开展的。这也包括在制定我国现阶段的外交政策上。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过渡时期,人民还没有完全实现小康社会。所以,当前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而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只有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下,才能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正是为了营造这样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国不仅在对待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还是朝鲜半岛的问题上都是主张和平的。中国一再重申:通过对话来解决钓鱼岛问题是最希望得到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会自觉的承担起在国际社会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几年来,中国无论是在维和行动上,还是在国际救援中,都表现出极为优秀。而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如中日关系麻烦不断,美国出现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所以中国只有继续沿着长期以来的外交政策,保持国内综合实力的快速发展,才能够支撑起中国的大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