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和李泽厚

  摘 要:本文是我阅读阎国忠先生《攀援——我的学术历程》(载《艺术百家》2013年第5期)一篇长文后所引起的感想。我对朱光潜和李泽厚有着不同于阎先生的评价。我认为朱光潜是一位学问家和翻译家,他对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有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所以能独力写出两卷本的《西方美学史》。李泽厚则是一位思想家,他的《美学四讲》建构起一个令人信服的美学体系,这一体系是他“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美学;艺术;朱光潜;李泽厚;美的本质;美学思想体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一   认真说起来,朱光潜的美学黄金时代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美学代表作是《文艺心理学》。“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也就是从心理学的观点研究美感经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于美感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和谷鲁斯的内模仿说。   首先是克罗齐的直觉说。他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可以说直觉说充分地强调了美感的感性特征,是符合审美欣赏的实际的。距离说的倡导者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他认为“一个公理或一个普遍的思想,因为是从普泛化来的,对于我的距离太远了,使我完全不能具体地领略它;倘若我能够具体地领略它,我又落到实际生活里去,它和我的距离又太近了。”这样便都不能产生美感,只有和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对象才能美。这一理论很能说明审美态度的特征,即只有与对象保持非实用、超功利的态度,才能感到对象的美。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他认为审美欣赏的原因不在对象,而在自我,自我通过移情而起作用,是将自我外射进去,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从而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才能产生美感。如李白的诗句:“相对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这实际上是一种拟人化,最典型的莫过于苏轼的词“咏杨花”了。谷鲁斯的内模仿说是与移情说相联系的,移情说指的是我及于物,而内模仿说则是指的物及于我,例如观赏山崖的青松,内心便会不自觉地起一种挺拔向上的感觉。这一理论也很能说明一部分审美现象。朱光潜能把这些理论说得深入浅出,行文又清浅平易,所以他的《文艺心理学》能够雅俗共赏。而《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则将这些理论讲得更简明、更通俗,大大扩大了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影响。   1956年开始的那场美学大讨论,是从批判唯心论开始的,朱光潜便首当其冲。因为他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学的,很自然地便陷入主观论,认为美是主观心灵的创造。在这次讨论中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理论,他认为美一方面要有客观对象,一方面也要有主观的意识创造,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从而创造了一个物的形象,这个物的形象就是美。但这个物的形象却不是原来客观上那个事物,已经加上了主观的意识创造,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因此,他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那种特质”,这一定义似乎在强调美的客观性。   朱光潜是较早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1960年他就写出《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一篇长文。他正确地指出,人从开始劳动起,才算真正揭开了人类历史的第一页。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在制造像石刀这样的工具时,人逐渐从动物状态中得到解放,逐渐摆脱肉体的直接需要的限制,进行广泛的物质生产乃至于精神生产。人能自觉地通过劳动去创造,所以他所创造的东西,就体现了他的需要和愿望,他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他的驾驭自然的能力。因此,这种对象已不是生造的自然,而是人的劳动产品,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它是“人化的自然”,“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他还说,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看,“美感”起于劳动生产中的喜悦。劳动生产是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同时也就是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在劳动生产中人对世界建立了实践的关系,同时也就建立了人对世界的审美的关系。可惜朱光潜并没有沿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   1962年,朱光潜承担了编写大学文科教材《西方美学史》的工作,到1964年,他就写出了两卷本的《西方美学史》,从古希腊一直写到20世纪的克罗齐。本书成为美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他还先后译出一大批著名的美学著作,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的《美学》(三卷),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晚年还翻译出版了维柯的《新科学》。这些译著为美学研究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诚如阎先生所说,朱光潜的四个美学基本命题是:美学对象是艺术,美是主客观统一,美感经验是想象或形象思维,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但是作为一个学术框架,它是未完成的。   我于1962至1968年在北大西语系学习法语,知道朱光潜是西语系教授,但是并没有给我们上过课。我们住北京大学40斋的四层,1967年的某一天,我去厕所小便,看到一位白发苍然的老先生在吸烟,他朝我笑了笑,我也报之以微笑。我发现便池刷得很白,从来没有这样干净过,我忽然意识到这是美学教授朱光潜,他真是把刷厕所当成一件艺术工作了。   二   由于不安于在乡下教中学,1979年我考取山东大学中文系美学研究生。我是带着一本《美学问题讨论集》来的,其中有李泽厚的《论美感、美和艺术》一文,觉得美学问题他讲得最清楚。后来又读到他的《美的历程》,更是感到大契我心,大学期间我读“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时的感受,都被他清楚明白地说出来了。1985年我有幸买到一本《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其中有“美学四讲”的三讲,据此我一个暑假写出一本美学讲义,1986年开始就一直讲授美学了。   第一讲是《美学的对象与范围》。李泽厚认为,今天的所谓美学实际上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结合。简言之就是,今天的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这是符合美学的历史和现状的。   第二讲是《谈美》。他从三个层次回答“美是什么”。第一是审美对象,艺术作品只有当人们欣赏时才成为审美对象,它既取决于艺术作品所客观地提供的一切,也取决于欣赏者主体个人所提供的一切,这便是朱光潜所强调的主客观的统一。第二是审美性质,也就是所有美的事物身上所具有的共同性质。这是对美的本质的最早的一种理解,例如柏拉图就是这样提出美的本质问题的。他说:“它应该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美的事物都必须有一个感性形式,使人可以直接感知;同时又必须与人的群体或理性相关,即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纯粹美”,李泽厚所说的“真正的的美”,也就是形式美,即形、色、音、声及其组合规律。李泽厚认为这两层都还是美的现象,美的本质是指美的根源或本源,即美究竟是从何而来的。他认为美的根源出自人类主体以使用、制造工具来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的过程之中。人类在漫长的千百万年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在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对外界自然事物的形式和规律逐渐熟悉、掌握和运用,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感到自己的心意状态和外在自然的形式规律和谐一致,从而产生情感愉快,这便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感受,这些被人类所掌握了的形式规律便是最早的美。外界自然的形式规律通过实践而为人类所掌握,从而具有了社会性的含义,成为审美性质,这便是“自然的人化”。   第三讲是《美感谈》。李泽厚认为,美感和美一样,既不是上帝给与的,也不是生物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的内在自然人化的结果。这样,作为肉体存在的人本身的自然,包括五官感觉和各种需要,就超出了动物性的本能而具有了人的性质:在认识领域产生了超生物的认识能力,在伦理领域产生了超生物的道德,在审美领域产生了超生物的需要和享受:吃饭不只是充饥,而成为美食;两性不只是生殖,而成为爱情;从各种艺术欣赏到旅行游历的需要,这都是人类所独有的审美需要和享受。李泽厚特别强调审美先于艺术,即人们在原始生产实践的主体能动活动中感到了自己的心意状态与外在自然的形式规律和谐一致,产生情感愉快,这便是最早的美感。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原始积淀的问题,例如人们的时空感和节奏感,便是由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积淀而成的。在“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时代,决不会出现迪斯科的节奏。   李泽厚认为,美感的根本特征是个人直觉性与社会功利性的统一。直觉性在创作中便表现为某种非自觉性,作家、艺术家应该凭着自己的直感、真实感受去创作,才能创作出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同时美感又是有理性认识作基础的,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总之,美感之所以是直觉性与功利性的统一,正是理性积淀的结果。这就叫做“理之于诗,如盐在水,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也就是说,理性认识在美感当中,不是以概念的形式赤裸裸地存在,而是融化在、渗透到感知、想象、情感等因素之中,与它们溶为一体而不自觉地起着作用。这也正是“形象大于思维”的原因所在。   第四讲是《艺术杂谈》。关于艺术的本质,他认为艺术再现现实、艺术表现情感和艺术的美在于形式,是最有影响的三种理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它有审美的形式,能直接唤起人们的美感;但是艺术又不等同于审美,艺术的问题不只是美的问题,它还要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就是说,只有艺术才致力于美的创造,而不只是政治和伦理道德的附庸;另一方面,也不存在所谓的“纯粹的艺术”,只有渗透着人世情感内容的艺术,当艺术完全失去内容而成为纯粹美时,它也就成为装饰而趋向衰亡。因此艺术总是一定的审美形式与情感内容的统一。关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我认为朱光潜在《诗论》中说得很好:“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唯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唯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李泽厚说的“原始积淀是审美,生活积淀是艺术,艺术积淀是形式,”也是完全正确的论断。   李泽厚指出,审美对象的历史正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历史,是人类自己建立起来的心理——情感本体——而世代相承的文化历史。它们的不断沿袭,展示了人类心理——情感本体——的不断充实、更新、扩展和成长的历史。这种艺术社会学与审美心理学的融合统一,恰好是马克思讲的人的心理以及五官是世界历史的产物,亦即自然的人化这一哲学命题所提示的具体途径。从而,美的哲学与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的基本原则将是一个“统一整体”,它将展示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关联,艺术本体与情感本体相关联,亦即将美的根源与工具本体、艺术作品与情感本体联系起来。因此,李泽厚的美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阎先生说它“并非是一个前后一贯的逻辑整体”是没有道理的,也不存在所谓的“跳跃性思维”。而且,他的美学体系还是他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美的根源与工具本体、艺术作品与情感本体联系起来,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的领军人物不是朱光潜,而是李泽厚。而且也只有他,建立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美学体系和哲学体系。   三   阎先生在文章中还说,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还只是美学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中间环节,它并没有摆脱二元论的思维模式。还说,李泽厚将美学区分为“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以及“艺术社会学”,这种区分是二元论思维方式的典型表现,美与美感怎么能够分割开来呢?如果分割开来,对美感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形而下的层面,而对美的探讨则势必漂浮在抽象的概念上。这真是一个根本的思维方式问题,迄今为止,主客二分、心物二元,还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怎么能像阎先生那样,把什么都混沌地置于观念的一元之下呢?美与美感怎么不能够分开呢?连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一开始就说: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一个问题还在其次。这就明明是说,美感是在心,而美则是在物。也确如阎先生所说,对美感的研究就是属于形而下的层面,所以才会有实验美学;而对美的探讨势必漂浮在抽象的概念上,所以美的本质才被认为是古老的哲学沉思。   阎先生正是在观念的一元论之下来思考爱与美的关系问题的,说什么爱与美有着共同的本源;爱与美有着相似的历程;爱与美有着对等的定位;爱与美有着相同的意义。在我看来,爱与美根本不是同一层级上的概念,它们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爱属于情感领域,喜、怒、哀、乐、爱、恶、欲,它是七情之一。由爱所引起的行为属于伦理领域,是伦理学研究的问题,根本不属于美学。阎先生所以这样去思考,完全是上了观念一元论的当,以为只要把它们看成对等的概念就行,怎么可以不看它们的实际所指呢?所以,在当前情况下,还是主客二分,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以上所述,不知当否,还请阎先生及其他方家多加指正。   Zhu Guangqian and Li Zehou: A Discussion with Mr. Yan Guozhong   YU Chuan-q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Abstract: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after I read Mr. Yan Guozhong's "Climbing: My Academic Experience" published in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13.5.). I have a different idea from Mr. Yan Guozhong. In my opinion, as a scholar and translator, Zhu Guangqian has a systematic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 and thus he could write two-volume Western Aesthetic History on his own. Li Zehou is a thinker, and his Four Discourses upon Aesthetics constructs a convincing aesthetic system which is also an organic component of his Ontology of Anthropology History.   Key Words:Aesthetics; Art; Zhu Guangqian; Li Zehou; Essence of Beauty; Aesthetic Thought System

  摘 要:本文是我阅读阎国忠先生《攀援——我的学术历程》(载《艺术百家》2013年第5期)一篇长文后所引起的感想。我对朱光潜和李泽厚有着不同于阎先生的评价。我认为朱光潜是一位学问家和翻译家,他对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有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所以能独力写出两卷本的《西方美学史》。李泽厚则是一位思想家,他的《美学四讲》建构起一个令人信服的美学体系,这一体系是他“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美学;艺术;朱光潜;李泽厚;美的本质;美学思想体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一   认真说起来,朱光潜的美学黄金时代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美学代表作是《文艺心理学》。“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也就是从心理学的观点研究美感经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于美感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和谷鲁斯的内模仿说。   首先是克罗齐的直觉说。他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可以说直觉说充分地强调了美感的感性特征,是符合审美欣赏的实际的。距离说的倡导者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他认为“一个公理或一个普遍的思想,因为是从普泛化来的,对于我的距离太远了,使我完全不能具体地领略它;倘若我能够具体地领略它,我又落到实际生活里去,它和我的距离又太近了。”这样便都不能产生美感,只有和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对象才能美。这一理论很能说明审美态度的特征,即只有与对象保持非实用、超功利的态度,才能感到对象的美。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他认为审美欣赏的原因不在对象,而在自我,自我通过移情而起作用,是将自我外射进去,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从而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才能产生美感。如李白的诗句:“相对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这实际上是一种拟人化,最典型的莫过于苏轼的词“咏杨花”了。谷鲁斯的内模仿说是与移情说相联系的,移情说指的是我及于物,而内模仿说则是指的物及于我,例如观赏山崖的青松,内心便会不自觉地起一种挺拔向上的感觉。这一理论也很能说明一部分审美现象。朱光潜能把这些理论说得深入浅出,行文又清浅平易,所以他的《文艺心理学》能够雅俗共赏。而《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则将这些理论讲得更简明、更通俗,大大扩大了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影响。   1956年开始的那场美学大讨论,是从批判唯心论开始的,朱光潜便首当其冲。因为他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学的,很自然地便陷入主观论,认为美是主观心灵的创造。在这次讨论中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理论,他认为美一方面要有客观对象,一方面也要有主观的意识创造,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从而创造了一个物的形象,这个物的形象就是美。但这个物的形象却不是原来客观上那个事物,已经加上了主观的意识创造,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因此,他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那种特质”,这一定义似乎在强调美的客观性。   朱光潜是较早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1960年他就写出《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一篇长文。他正确地指出,人从开始劳动起,才算真正揭开了人类历史的第一页。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在制造像石刀这样的工具时,人逐渐从动物状态中得到解放,逐渐摆脱肉体的直接需要的限制,进行广泛的物质生产乃至于精神生产。人能自觉地通过劳动去创造,所以他所创造的东西,就体现了他的需要和愿望,他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他的驾驭自然的能力。因此,这种对象已不是生造的自然,而是人的劳动产品,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它是“人化的自然”,“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他还说,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看,“美感”起于劳动生产中的喜悦。劳动生产是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同时也就是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在劳动生产中人对世界建立了实践的关系,同时也就建立了人对世界的审美的关系。可惜朱光潜并没有沿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   1962年,朱光潜承担了编写大学文科教材《西方美学史》的工作,到1964年,他就写出了两卷本的《西方美学史》,从古希腊一直写到20世纪的克罗齐。本书成为美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他还先后译出一大批著名的美学著作,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的《美学》(三卷),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晚年还翻译出版了维柯的《新科学》。这些译著为美学研究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诚如阎先生所说,朱光潜的四个美学基本命题是:美学对象是艺术,美是主客观统一,美感经验是想象或形象思维,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但是作为一个学术框架,它是未完成的。   我于1962至1968年在北大西语系学习法语,知道朱光潜是西语系教授,但是并没有给我们上过课。我们住北京大学40斋的四层,1967年的某一天,我去厕所小便,看到一位白发苍然的老先生在吸烟,他朝我笑了笑,我也报之以微笑。我发现便池刷得很白,从来没有这样干净过,我忽然意识到这是美学教授朱光潜,他真是把刷厕所当成一件艺术工作了。   二   由于不安于在乡下教中学,1979年我考取山东大学中文系美学研究生。我是带着一本《美学问题讨论集》来的,其中有李泽厚的《论美感、美和艺术》一文,觉得美学问题他讲得最清楚。后来又读到他的《美的历程》,更是感到大契我心,大学期间我读“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时的感受,都被他清楚明白地说出来了。1985年我有幸买到一本《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其中有“美学四讲”的三讲,据此我一个暑假写出一本美学讲义,1986年开始就一直讲授美学了。   第一讲是《美学的对象与范围》。李泽厚认为,今天的所谓美学实际上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结合。简言之就是,今天的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这是符合美学的历史和现状的。   第二讲是《谈美》。他从三个层次回答“美是什么”。第一是审美对象,艺术作品只有当人们欣赏时才成为审美对象,它既取决于艺术作品所客观地提供的一切,也取决于欣赏者主体个人所提供的一切,这便是朱光潜所强调的主客观的统一。第二是审美性质,也就是所有美的事物身上所具有的共同性质。这是对美的本质的最早的一种理解,例如柏拉图就是这样提出美的本质问题的。他说:“它应该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美的事物都必须有一个感性形式,使人可以直接感知;同时又必须与人的群体或理性相关,即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纯粹美”,李泽厚所说的“真正的的美”,也就是形式美,即形、色、音、声及其组合规律。李泽厚认为这两层都还是美的现象,美的本质是指美的根源或本源,即美究竟是从何而来的。他认为美的根源出自人类主体以使用、制造工具来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的过程之中。人类在漫长的千百万年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在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对外界自然事物的形式和规律逐渐熟悉、掌握和运用,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感到自己的心意状态和外在自然的形式规律和谐一致,从而产生情感愉快,这便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感受,这些被人类所掌握了的形式规律便是最早的美。外界自然的形式规律通过实践而为人类所掌握,从而具有了社会性的含义,成为审美性质,这便是“自然的人化”。   第三讲是《美感谈》。李泽厚认为,美感和美一样,既不是上帝给与的,也不是生物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的内在自然人化的结果。这样,作为肉体存在的人本身的自然,包括五官感觉和各种需要,就超出了动物性的本能而具有了人的性质:在认识领域产生了超生物的认识能力,在伦理领域产生了超生物的道德,在审美领域产生了超生物的需要和享受:吃饭不只是充饥,而成为美食;两性不只是生殖,而成为爱情;从各种艺术欣赏到旅行游历的需要,这都是人类所独有的审美需要和享受。李泽厚特别强调审美先于艺术,即人们在原始生产实践的主体能动活动中感到了自己的心意状态与外在自然的形式规律和谐一致,产生情感愉快,这便是最早的美感。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原始积淀的问题,例如人们的时空感和节奏感,便是由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积淀而成的。在“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时代,决不会出现迪斯科的节奏。   李泽厚认为,美感的根本特征是个人直觉性与社会功利性的统一。直觉性在创作中便表现为某种非自觉性,作家、艺术家应该凭着自己的直感、真实感受去创作,才能创作出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同时美感又是有理性认识作基础的,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总之,美感之所以是直觉性与功利性的统一,正是理性积淀的结果。这就叫做“理之于诗,如盐在水,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也就是说,理性认识在美感当中,不是以概念的形式赤裸裸地存在,而是融化在、渗透到感知、想象、情感等因素之中,与它们溶为一体而不自觉地起着作用。这也正是“形象大于思维”的原因所在。   第四讲是《艺术杂谈》。关于艺术的本质,他认为艺术再现现实、艺术表现情感和艺术的美在于形式,是最有影响的三种理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它有审美的形式,能直接唤起人们的美感;但是艺术又不等同于审美,艺术的问题不只是美的问题,它还要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就是说,只有艺术才致力于美的创造,而不只是政治和伦理道德的附庸;另一方面,也不存在所谓的“纯粹的艺术”,只有渗透着人世情感内容的艺术,当艺术完全失去内容而成为纯粹美时,它也就成为装饰而趋向衰亡。因此艺术总是一定的审美形式与情感内容的统一。关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我认为朱光潜在《诗论》中说得很好:“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唯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唯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李泽厚说的“原始积淀是审美,生活积淀是艺术,艺术积淀是形式,”也是完全正确的论断。   李泽厚指出,审美对象的历史正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历史,是人类自己建立起来的心理——情感本体——而世代相承的文化历史。它们的不断沿袭,展示了人类心理——情感本体——的不断充实、更新、扩展和成长的历史。这种艺术社会学与审美心理学的融合统一,恰好是马克思讲的人的心理以及五官是世界历史的产物,亦即自然的人化这一哲学命题所提示的具体途径。从而,美的哲学与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的基本原则将是一个“统一整体”,它将展示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关联,艺术本体与情感本体相关联,亦即将美的根源与工具本体、艺术作品与情感本体联系起来。因此,李泽厚的美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阎先生说它“并非是一个前后一贯的逻辑整体”是没有道理的,也不存在所谓的“跳跃性思维”。而且,他的美学体系还是他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美的根源与工具本体、艺术作品与情感本体联系起来,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的领军人物不是朱光潜,而是李泽厚。而且也只有他,建立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美学体系和哲学体系。   三   阎先生在文章中还说,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还只是美学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中间环节,它并没有摆脱二元论的思维模式。还说,李泽厚将美学区分为“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以及“艺术社会学”,这种区分是二元论思维方式的典型表现,美与美感怎么能够分割开来呢?如果分割开来,对美感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形而下的层面,而对美的探讨则势必漂浮在抽象的概念上。这真是一个根本的思维方式问题,迄今为止,主客二分、心物二元,还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怎么能像阎先生那样,把什么都混沌地置于观念的一元之下呢?美与美感怎么不能够分开呢?连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一开始就说: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一个问题还在其次。这就明明是说,美感是在心,而美则是在物。也确如阎先生所说,对美感的研究就是属于形而下的层面,所以才会有实验美学;而对美的探讨势必漂浮在抽象的概念上,所以美的本质才被认为是古老的哲学沉思。   阎先生正是在观念的一元论之下来思考爱与美的关系问题的,说什么爱与美有着共同的本源;爱与美有着相似的历程;爱与美有着对等的定位;爱与美有着相同的意义。在我看来,爱与美根本不是同一层级上的概念,它们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爱属于情感领域,喜、怒、哀、乐、爱、恶、欲,它是七情之一。由爱所引起的行为属于伦理领域,是伦理学研究的问题,根本不属于美学。阎先生所以这样去思考,完全是上了观念一元论的当,以为只要把它们看成对等的概念就行,怎么可以不看它们的实际所指呢?所以,在当前情况下,还是主客二分,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以上所述,不知当否,还请阎先生及其他方家多加指正。   Zhu Guangqian and Li Zehou: A Discussion with Mr. Yan Guozhong   YU Chuan-q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Abstract: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after I read Mr. Yan Guozhong's "Climbing: My Academic Experience" published in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13.5.). I have a different idea from Mr. Yan Guozhong. In my opinion, as a scholar and translator, Zhu Guangqian has a systematic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 and thus he could write two-volume Western Aesthetic History on his own. Li Zehou is a thinker, and his Four Discourses upon Aesthetics constructs a convincing aesthetic system which is also an organic component of his Ontology of Anthropology History.   Key Words:Aesthetics; Art; Zhu Guangqian; Li Zehou; Essence of Beauty; Aesthetic Thought System


相关文章

  • 文艺美学尔雅满分答案
  • ----------------------------- 文艺美学(上)已完成 1 审美对象不包括? A.自然美 B.心灵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 正确答案: B 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A.审美对象 B.审美经验 C.审美体验 D ...查看


  • (最新)文艺美学期末考试答案
  • 文艺美学期末考试 成绩:100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 分) 1朱光潜是哪个大学的教师 A. 清华 B. 人民大学 C. 北大 D. 川大 我的答案:C 2后现代强调的是以下哪个观点 A. 时空统一论 B. 时间论 C. 空间 ...查看


  • 文艺美学答案(王岳川2016)
  • 文艺美学(上)已完成 1 审美对象不包括? A.自然美 B.心灵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 正确答案: B 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A.审美对象 B.审美经验 C.审美体验 D.审美提升 正确答案: D 3 不属于文艺学研究的内容是 A ...查看


  •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 一路走来,皆是美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一.写作因由 这学期,我们又新开了一门课,即文艺概论.由于我们的文艺概论老师形象独到的见解和风趣幽默的讲解,让我甚是喜欢这门课,因此,当他推荐我们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查看


  • 中国当代美学方法论:误区与出路
  • 2008年5月 第45卷第3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May 2008 Vol 145No 13 中国当代美学方法论:误 ...查看


  • 一 名词解释朱光潜
  • 一 名词解释朱光潜: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1897年出生,少时课读于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学,青 ...查看


  • 2015文艺美学期末
  • 成绩: 100.0分 顺序不一样,大家注意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对文化理论的实践  A. 模仿论  B. 践行论  C. 形式论  D. 文化论 我的答案:B 2 自在之物就是本体是哪位学者的观点  ...查看


  • 美学试题库
  • <美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美:美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是指优美,即一种完整.单纯.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还包括崇 ...查看


  • 所谓朱光潜美学中的"奇异现象"
  • 作者:韩德民 浙江社会科学 2000年01期 1949年之后,朱光潜放弃了以前的美学思想体系,在政治上认同社会主义的同时,学术研究上也表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此进入了人生历程的新阶段.直至暮年,在谈到美学研究时,他仍明确强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