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1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感受人物 体悟道理

教学过程

一、观看“螳螂捕蝉”的动画。

二、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将了什么内容?(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2、我们以前已学习过一些“八字成语”,现在老师念出前半句,同学们来回答后半句,好吗?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千年之行 始于足下

3、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4、还有些字,有些音念起来比较困难,谁会念?

处 死 弹 弓 禀报大王

打着鸟 转来转去 举起前爪

二、抓关键词 复述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想,事怎么一件事。听过了要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2、听写四组词语。

蝉 悠闲 自由自在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起弹弓瞄准

3、出示这四组词语,自己对照批改订正,统计易错字。

4、那位同学来用上面四组词句来把“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

5、生阅读故事,指名讲(可参照出示的四组词语) 师生评议。

6、小结,引出成语: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板书)

7、少年通过这件有意思的事,想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

三、自主阅读 体悟道理

1、课件出示: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

2、小组交流

(1)出示:“蝉、 螳螂 、黄雀,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呢!”

(2)指名读、评议、再读。你读懂了什么?它们三个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3)填表格,汇报学习成果。

(4)蝉、螳螂、黄雀,它们都身处险境,你要对它们说些什么呢?„„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3、吴王明白少年的心思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2)用成语替换“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

(3)吴王恍然大悟到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将吴王的话补充完整。 吴王对少年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

(4)少年讲的道理和大臣们的不一样吗?出示两段劝告的话对比阅读,理解熟为蝉、螳螂、黄雀?思考他们劝告的效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三、结合质疑 体会少年的品质

1、重点讨论: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

2、小结:如果说大臣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么,少年的劝是智劝、巧劝。可见,做事要选择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些?

3、讲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读。

(2)精读,品词语,揣摩人物特点。(少年“转来转去”想引起吴王的注意。 “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一定要见到吴王的决心已定„„)

(3)由于种种原因,少年劝告失败,引来杀身之祸,

有这样的可能吗?少年明白他万一劝谏不成的严重后果吗?那他为什么还要冒死劝谏呢?

4、小结少年其人。

四、拓展

1、少年侍卫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

2、他不会直接告诉吴王攻打楚国的危险吗?

3、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谁来做一做楚王读好这一句话。(指名读,评价。)

5、那少年究竟怎样劝说吴王的呢?请同学们边听课文3——11节录音边思考这个问题。

6、我们知道寓言都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的,你们现在知道这则寓言的道理了吗?文中有没有这样的语句,在哪儿?你们真了不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明白了少年侍卫所讲故事的道理,那么,吴王明白吗?从什么地方看出的?

7、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突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由此,你认为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 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

四、人物对比、欣赏少年

1、 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的后果,大臣们和少年都看出来了,也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这是为什么呢?

2、 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五、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可以同座合作,也可以下位找自己最要好的同学合作,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总结全文

板书:

螳螂—— 蝉 (黄雀在后)

吴国—— 楚国 (其它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五、练习设计

当堂训练:

1、请根据解释,说出相应的词语:(投影仪打出)

2趁着空虚进入。(乘虚而入)

3、事情的结果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不堪设想)

4、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别人也在算计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一点也不介意。(毫不介意)

6、一下子就明白了。(恍然大悟)

2、用上“恍然大悟”写出你的一个亲身体验。

3、用拟人手法改写下列句子,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蝉叫着。

阅读课文!1——12节,完成练习。

(1)从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 。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感受人物 体悟道理

教学过程

一、观看“螳螂捕蝉”的动画。

二、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将了什么内容?(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2、我们以前已学习过一些“八字成语”,现在老师念出前半句,同学们来回答后半句,好吗?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千年之行 始于足下

3、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4、还有些字,有些音念起来比较困难,谁会念?

处 死 弹 弓 禀报大王

打着鸟 转来转去 举起前爪

二、抓关键词 复述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想,事怎么一件事。听过了要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2、听写四组词语。

蝉 悠闲 自由自在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起弹弓瞄准

3、出示这四组词语,自己对照批改订正,统计易错字。

4、那位同学来用上面四组词句来把“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

5、生阅读故事,指名讲(可参照出示的四组词语) 师生评议。

6、小结,引出成语: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板书)

7、少年通过这件有意思的事,想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

三、自主阅读 体悟道理

1、课件出示: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

2、小组交流

(1)出示:“蝉、 螳螂 、黄雀,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呢!”

(2)指名读、评议、再读。你读懂了什么?它们三个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3)填表格,汇报学习成果。

(4)蝉、螳螂、黄雀,它们都身处险境,你要对它们说些什么呢?„„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3、吴王明白少年的心思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2)用成语替换“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

(3)吴王恍然大悟到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将吴王的话补充完整。 吴王对少年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

(4)少年讲的道理和大臣们的不一样吗?出示两段劝告的话对比阅读,理解熟为蝉、螳螂、黄雀?思考他们劝告的效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三、结合质疑 体会少年的品质

1、重点讨论: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

2、小结:如果说大臣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么,少年的劝是智劝、巧劝。可见,做事要选择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些?

3、讲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读。

(2)精读,品词语,揣摩人物特点。(少年“转来转去”想引起吴王的注意。 “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一定要见到吴王的决心已定„„)

(3)由于种种原因,少年劝告失败,引来杀身之祸,

有这样的可能吗?少年明白他万一劝谏不成的严重后果吗?那他为什么还要冒死劝谏呢?

4、小结少年其人。

四、拓展

1、少年侍卫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

2、他不会直接告诉吴王攻打楚国的危险吗?

3、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谁来做一做楚王读好这一句话。(指名读,评价。)

5、那少年究竟怎样劝说吴王的呢?请同学们边听课文3——11节录音边思考这个问题。

6、我们知道寓言都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的,你们现在知道这则寓言的道理了吗?文中有没有这样的语句,在哪儿?你们真了不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明白了少年侍卫所讲故事的道理,那么,吴王明白吗?从什么地方看出的?

7、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突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由此,你认为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 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

四、人物对比、欣赏少年

1、 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的后果,大臣们和少年都看出来了,也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这是为什么呢?

2、 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五、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可以同座合作,也可以下位找自己最要好的同学合作,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总结全文

板书:

螳螂—— 蝉 (黄雀在后)

吴国—— 楚国 (其它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五、练习设计

当堂训练:

1、请根据解释,说出相应的词语:(投影仪打出)

2趁着空虚进入。(乘虚而入)

3、事情的结果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不堪设想)

4、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别人也在算计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一点也不介意。(毫不介意)

6、一下子就明白了。(恍然大悟)

2、用上“恍然大悟”写出你的一个亲身体验。

3、用拟人手法改写下列句子,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蝉叫着。

阅读课文!1——12节,完成练习。

(1)从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 。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相关文章

  •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考虑周全,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的寓意,展开想象创造 ...查看


  • [精品][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 篇一: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查看


  •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 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 ...查看


  • 螳螂捕蝉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龙庄小学 李佳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说服吴王打消攻打出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 ...查看


  •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之一 泗港小学 赵建华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q ...查看


  •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1
  • 螳螂捕蝉 宁海小学 乔玲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一.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主阵地,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对文本钻研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查看


  • 10[螳螂捕蝉]
  • 课题 10<螳螂捕蝉> 1.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预习导航 理. 2.能够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3.读懂少年这个人物形象. 明白螳螂捕蝉黄雀 ...查看


  • 螳螂捕蝉评课稿
  • <螳螂捕蝉>评课稿 工农中学小学部:谢静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 ...查看


  • 10.螳螂捕蝉的教后反思
  •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诫吴王大笑了工打出国的念头的故事.全文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全文结构紧凑.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