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

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

两极:(知识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罗斯福(美)·斯大林(苏)·丘吉尔(英)在苏联聚会,并签订了《雅尔塔协定》,这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北约形成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空膨胀,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开始反苏。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1949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以美国为首的反苏军事集团。

华约形成的原因:

为了抗衡北约1955年5日4日苏联等八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订华沙条约,其目的是与北约抗衡,又进一步控制东欧。

华约和北约的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含义: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以外的手段敌对行动,遏制共产主义。这种冷战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冷战的序幕:铁幕演说------冷战的重要标志; 杜鲁门主义

冷战的具体表现:柏林墙的出现·古巴导弹危机。

冷战的特点:

1主要表现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安宁的主要来源。

3两方军事能力旗鼓相当,谁也不敢轻易动武。

4都有储存大量的核弹头。

5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

亚·非独立浪潮

非洲独立年----1960年。 1991年的纳米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结束

亚非拉的呼声: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重要内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五项原则:国家之间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标志: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的发表

目标: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也是影响战后世界格局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2新中国成立三大事件:抗美援朝取得胜利·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巩固人民政权。完成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时间-1952年底

意义: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

4、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社会主义改造表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5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的重要事件:1957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公用的

武汉长江大桥建立 1956中国第一批喷气式飞机成功试制。

失误与挫折: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出现的原因: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有急于求成。

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1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过的国民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危害:中国的民法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身受其害。

第三课 改革开放的年代

1、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看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因为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个农户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作用: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是中国很快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变化: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的厦门

第二单元 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重点内容)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一、一道难解的题

1、什么是PRED 问题?人口(Population )、资源(Resources )、环境(Environmen )、与发展(Development )问题,简称PRED 问题。

2、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

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只有往前发展人类才能进步。

二、行进中的人口列车

1、世界人口现状:

①1800年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此后,人口增长迅速;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60亿。 ②世界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则增长过慢,甚至出现0增长或负增长。

2、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什么问题?人口应如何发展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

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人民生活贫困等; ----对策:推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人口自然增长率过低,会使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社会保障制度负担沉重。 ----对策: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一个国家的人口应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既不能太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资源出现短缺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地位、分类:

概念:自然资源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地位: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

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那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那些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2、造成自然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类对资源无节制的需求,人类对自然资源获取速度远远超过自然环境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造成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

四、失去平衡的环境

1、环境的含义、地位:

概念: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地位: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工业社会时遇到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破坏,以及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形成的“三废”污染。

3、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气候变暖、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酸雨曼延、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一、中国的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在古代,人口增长缓慢;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高速增长。

2、我国人口现状特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特点:①人口数量大新增人口多;②人口素质不高;③人口老龄化速度快;④人口分布不平衡。

3、我国人口现状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①人口过多,降低资源与产品的人均占有量,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②加重了国民经济的负担,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③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力减少。

4、人口政策:我国人口问题的核心是人口数量与质量,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①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②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

提高人口素质,既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③实行计划生育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口出生率下降;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节约了大量资源和资金;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概括:我国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中国的资源问题和保护资源基本国策

1)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是:资源短缺。

原因、特点:

①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资源基本现状)

②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利用率较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

③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平衡

2)基本国策:保护资源基本国策

3)解决自然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有哪些?

①开源和节流:

开源: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资源开发的范围。

节流:要建立以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 ②大力发展科技

利用科学技术,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努力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

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废弃物资源化”,扩大资源二次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循环经济。 ③跨区域调配资源: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输、西气东输等工程,解决资源区域性短缺问题。

④立法:制定《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把对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4)我国如何应对水资源危机?

①跨区域调配,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②农业生产采用节水灌溉:喷灌、滴灌等,解决灌溉中水的蒸发、渗漏问题,节约用水。 ③在生活中提倡节约用水,循环用水。

④保护并治理水资源,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

三、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国策:

1)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

2)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指什么?

①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②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结论(危害):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基本国策: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 具体措施:

①加大生态建设:建设“三北”防护林;防治荒漠化;

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退耕还牧工程。

②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重点治理大江大湖的水体污染;治理重工业地区和城市的大气污染等。

第三课 可持续发展

1、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要求:

1)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2)要求人们必须以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3、核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协调哪几个方面问题?)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相互协调。

4、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5、中国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事例:

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禽—沼—果—鱼’的良性循环立体的生态模式农业,“桑基鱼塘”、“垄稻沟鱼” 、“垄稻沟虾”等生态模式农业。

6、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3)加强立法,把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通过法律保护和促进。

4)作为公民,要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要以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7、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也称生态经济,绿色经济。

2)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体现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②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③应对加入世贸挑战,促进经济循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单元 走上新世纪的政治文明

第一课《人权的历程》

人权的足迹

1、人权的发展历程:

(1)、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2)、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一次把“天赋人权”写入了国家宪法。

(3)、1948年,联合国在《世界人权宣言》中,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内提出人权的具体内容。

2、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人权的实现,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3、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马丁 路德 金是美国著名的民权领袖,发表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说明实现人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充分的人权,还任重道远。

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

1、 20世纪初的中国,人们连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证。

2、 20世纪后,中国的人权经历了哪三次巨变?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新中国成立,获得了民族独立;

(3)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权得以根本改变。

3、 20世纪下半叶,是中国的人权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新中国成立,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大大加强;国际威望得到提高。

4、中国百年争取人权曲折历程得出的结论是:人权的发展系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5、中国的人权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人权要主权来保护,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第二课《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主人

1、人类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也是国家从专制走上民主的历程。

2、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是什么?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

3、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据宪法和法律,选举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它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监督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

4、各级行政、审判、检察机关,都由各级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它们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5、人民代表具有以下的职责:①听取收集群众意见,向政府机关反映情况②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③参与领导人的选举任免④参与对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⑤参与对重大事项的决定等。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也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7、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或问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广大人民通过自己选举的代表,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国家的决策、管理以及对政府的监督。所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人民的公仆

1、人民的好公仆一般是指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官员

2、广义上国家机关的总和称为政府。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以政府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即为民执政。

3、政府的职能:政府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具体表现在:

(1)通过立法和执法活动,建立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

(2)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

(3)加速经济的发展,举办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使社会日趋繁荣。

4、政府如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建立和完善各项民主决策机制( 如: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会等)政府的权力要受到制约和监督

5、政府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政府工作人员滥用权力。

三、守望公共家园

1、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主要有哪些?

①平等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政治权利(民主权利):

选举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

监督权(申诉权、控告权、批评建议权、检举权)

③人身权:

生命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不得非法拘禁、逮捕和搜身;住宅不受侵犯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 人格尊严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④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最低生活保障、失业救济、退休金、取得国家赔偿权、补偿权等)。

⑤文化教育权:受教育权;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权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2、 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是参与国家管理的最重要的民主权利.

(注:以上权利一般以选择题或材料题的形式出现,所以一定要理解)

3、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和形式有哪些?

(1)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

( 2)通过新闻媒体

(3)向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拨打电话或 发电子邮件反映情况

(4)向有关公职人员当面反映情况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有什么意义?

公民主动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有利于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第三课《在法治的国家中》

以法律为准绳

1、法治社会里最主要的特征有哪些?

法律是最大的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政府机关、团体、个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办事,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也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3、为什么要依法治国(意义)?

(1)民主制度中最大的权威是法律。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法律是办事的准绳。

(2)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

(3)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5、宪法的地位:在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制定其它法律的基础, 所有的法律都必须依照宪法制定,不得违背宪法。

6、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其中有法必依是法制建设的中心环节)

7、人治与法治的最大区别:权大于法还是法大于权

8、人治社会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谁的地位高权力大,谁就说了算。

二、我是中国公民

1、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是我国公民。

2、现代社会的公民之所以与“臣民”“子民”的不同,就在于我们公民依法享有的任何一项权利都伴随着保证其实现的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所以公民最重要的特征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

3、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做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的好公民?

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依法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尊严

1、我国公民,在享有自由和权利的同时,应该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法律的基本法律制度,也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含三层意思:①所有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②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③所有公民,都不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都不得强迫其他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

4、法律对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到保护,体现了法律对公民平等权利的维护。

5、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保护,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

6、针对弱势群体专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有哪些?

《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7、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弱势群体?①我们要尊重他们权利;②我们要关注他们的人格尊严,不忽视、歧视他们。

第四单元《与经济成长、科技进步同行》自学复习提纲

“看不见的手”

1、人类经济的发展, 根据生产的目的可以划分为哪三类? 请加以解释。

自然经济:人们生产所有的生活用品,主要用于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

商品经济:人们生产所有的生活用品,除满足自己的需求外,主要用于交换。

市场经济:全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谁来生产、在哪里生产,主要由市场来调节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平等性、法制性、开放性、竞争性。

3、什么是“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其实就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表现出来的。人们在市场上可以“看到”的是由价值规律操纵的价格上下波动的曲线。当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时,会吸引商品生产者增加该种商品的生产,从而改变供求关系,导致价格下降;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时,会使商品生产者减少或停止该种商品的生产,从而改变供求关系,导致价格上涨。

4、“看不见的手”是怎样调节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的?

市场通过价格传递的信号,就像“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适时地改变

他们的计划,自发地调节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社会上范围内的分配。

5、为什么市场机制能够自动组织、协调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可利用? 通过价格传递——发现“看不见的手”。

获取信息的手段:报纸、电视、网络——关注“看不见的手”。

市场经济的好处:(具体见P112)——受惠于“看不见的手”

6、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结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有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自觉地利用“看不见的手”,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地发展。

“看得见的手”

市场经济为什么要有“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首先,市场对有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有些经济行为则不能让市场对其发挥调节作用。如毒品。一切活动都靠市场调节,必然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其次,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即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所以,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而且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宏观调控。

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是什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宏观调控的原则是什么?----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

5、针对市场调节存在的问题, 你认为政府可以运用什么方式, 发挥政府的作用?

方式:1)制定计划,指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经济手段)

2)制定法规,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法律手段);

3)可以采取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调整管理经济活动.(行政手段)

作用:政府可以发挥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但行政手段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

结论: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必须将“看不见的手”--------市场、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和“看得见的手”------政府,这两只手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经济健康发展。

因地制宜 优势互补

1、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导致贸易范围扩大。

2、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要考虑的条件,(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发展的条件、主导因素和优势产品。

3、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因地制宜 优势互补

区域分工与合作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优中选优,劣中选优”,即遵循“优势互补”。

5、国家为了促进资源的优势互补,我国还有哪些重大的资源调配政策?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南水北调

6、遵循“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意义。

即必要性(课本P116最后自然段)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开展贸易活动,可以使人们充分生产各自的优势产品,从而提高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总产量,使各地都能享受更多、更丰富的产品。

7、最古老的贸易内容:进口本地不能生产的货物

局限性:局限于有无贸易,即不同的地区相互交换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

角色与选择

1、生活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

2、《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有哪些?

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权;知悉权;公平交易权。

3、消费者走上“维权之路”的程序是怎样的?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提请仲裁部门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者最基本的义务是什么?

敬业。做到“干一行、像一行;干一行,爱一行”。

5、消费者维权有什么重要意义?

维权意识的强弱与一个国家的法制是否健全、文明程度是否发达密切相关,在一个人人都注意维权的国度,有意侵权的行为不会大行其道。

6、下岗工人怎样才能实现再就业?

要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再培训学习新的技术,重新竞争上岗;或从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实现再就业。

科学技术的力量

1、科学技术源于生产实践并显示强大的力量;科技发展每次的重大突破,又都会引起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为科学技术引起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使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发展。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怎样?

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科学产生技术,技术也产生科学。

4、列举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时间和标志?

18世纪中后期以蒸汽机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19世纪末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20世纪中叶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5、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意义?(课本P125)

①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是人类智力解放道路上的里程碑;

②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加快了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链接,缩短了技术发明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③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 是人类认识和开发能源史上的里程碑;

④使人类越来越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及人类本身;

⑤新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蒸汽时代和电力革命。还有,科技发展的速度加快、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加剧、科技发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越来越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人类本身。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1知识经济时代产生于什么时候?-----20世纪90年代

2、人类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三阶段?

农业经济时代——传统农业是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

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时代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以及各种具体生产要素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

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

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有哪些?------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使用和消费基础之上的经济,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杠杆。

基本特点:

1)知识和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2)信息技术等智力资源起决定作用

3)谁拥有新知识谁就能占领发展制高点。

4)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管理人才成为劳动力的主体。

3、知识经济的优点:可以重复使用;多人共享,不受时空限制;便于传播和处理。

4、知识经济的地位作用:决定国家或民族的强弱。可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掌握最先进的科技知识,将决定其综合国力的强弱和文明程度的高低。

学习型社会

1、学习的必要性是什么?----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积累增多,更新速度加快,学习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

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机构有哪些?----学校、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远程教育等。

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方式有哪些?-----选择性地学习、探究式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习型社会里应树立怎样的学习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条件有哪些?-----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创造了新的条件。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其创造了新的条件。

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特征(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谁停止学习,谁就难以生存;人人必须学习,事事都要学习,处处皆可学习,时时都能学习。

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1、市场经济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即市场经济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一是伴随商品等价交换而产生的平等精神;

二是伴随市场竞争而产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三是伴随尊重市场运行机制和规范而产生的法治精神。

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怎样的?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市场交易的原则是什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4、你认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良好的专业素养、创新、冒险精神。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哪些?(见课本表。)-----公平买卖权、自由购物权、知情权、求偿权…….

简述市场交易原则与法制精神的内在联系. ?

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从不同方面渗透了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真正保障市场交易原则的条件。

7、商品之间的交换奉行平等的原则;市场活动的竞争遵循优胜劣汰;市场的管理要各种规则的规范和保障。这就要求所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用法,增强法治观念。

伴随科技进步

1、科学技术推动着物质文明,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2、19世纪三大科学成就是什么?

细胞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科技进步对人们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们交往、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对“知识就是财富”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它对传统分配方式提出了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是个人财富的重要影响因素。谁掌握了知识,创造了知识,谁就赢得了财富。

如何理解“足不出户知天下”“一网打尽全世界”?

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透明,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个性化。

6、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缩小了时空的差异,“把地球变小了”“把时间变短了”,为我们个人发展搭建了平台,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也为我们国家吸收国际上的先进思想文化提供了良好条件。或者是课本P134页最后一句。

“君子以厚德载物”

1、例举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为追求一己之利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采用不正当手段(如欺诈、舞弊等)开展经营和竞争;对外界产生消极影响,如,破坏生态环境,忽视社会效益等;不利于公用事业发展。公用事业一般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收益慢、为社会公众享用等特点,例如基础设施、科学研究、环保项目等,企业一般对此不感兴趣;容易引起收入差距拉大和分配的不公平,从而引发社会矛盾。

2、例举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

(1)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有可能膨胀人们的物质享乐心理,使人不择手段、不顾后果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从而导致道德滑坡。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个人、企业,甚至国家、民族,明知研究、使用某些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某些生产有可能污染环境,或损害他人他国利益,但在这些科学技术能给自身带来巨大利益的驱动下,依然我行我素。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提供新的犯罪手段、犯罪方式,诱使人走向犯罪。如,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就可以通过修改计算机程序获取不义之财。这种新的犯罪手段、方式比传统的偷窃、抢劫更隐蔽,更难以破获,也就会更加激活不法之徒的犯罪动机。

(3)市场与科技带来道德危机:带来的一些新伦理问题,可能会引起道德混乱,破坏社会伦理秩序,导致社会失范,如克隆人的问题。

3、科学技术为什么会产生上述负面效应?

(1)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人类应用它却存在着既可善用亦可恶用的伦理选择。这种科学技术的负效应的发生以科学技术为载体,如核能、生化武器、网络犯罪等;它们与科学技术本身并无必然的联系,需要用伦理道德、法律加以规范和限制。

(2)科学技术实施中存在负效应。如使用会产生辐射的手机,许多无法用传统技术进行处置的高科技产品垃圾等。这种负效应需要通过科学技术进一步的人性化发展来降低。

(3)由于“名”与“利”的引诱,使得有些丧失了良知的技术专家“走火入魔”,去研究和实施一些严重危害和有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技术。

如何应对市场经济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一挑战?

一方面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应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即:“君子以厚德载物”。

4、我们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坚持以德治国。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使人们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5、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道德由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法律规范对人们行为的指引一般通过外在的国家强制力来实现。法律的特点是强调强制和他律,道德的特点是强调自觉和自律。两者调整的范围也是不同的,道德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对法律而言,道德起着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在这种“精神上的法律”“道德法庭”面前,人们的行为都会受到衡量和评价,这是法律所不能及的。所以说,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它既需要强制性的法律规范,需要健全的法制作保障,

也需要强有力的道德支撑,需要全民族的远大理想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第五单元 生活在国际社会

第一课经济全球化

1、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当代社会生活。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不断出现,大大缩短人们往来时间和空间距离。20世纪末的信息技术,使世界就像一个“地球村”

2.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

(1)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世界市场迅速扩展,使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资本、生产、和贸易都实现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基本特征之一。

(2)跨国公司的投资的贸易网络将世界经济纺织成一个整体,有力地促进着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

(3)跨国公司的活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在经济上扩大了世界市场,要求打破了国界和地域限制。

3.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网络销售全球化、生产经营全球化、消费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化、投资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的典型表现(或经济全球化的有力载体):跨国公司

5、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①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③有利于世界经济和人类的发展(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①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往往将发展中国家置于不利地位,进一步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中会产生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包括跨国犯罪、武器扩散、毒品走私、非法移民、环境污染、疾病蔓延、网络安全等

注意: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1)发达国家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2)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历史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①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努力克服负面效应,②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以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公平的国际社会。

7.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理解

(机遇)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不同,造成了国际分工的不平等。这种全球范围的不平等往往将发展中国家置于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

第二课 多极世界有规则

1、当今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文化多元化。

2、国际组织:欧盟(EU )、联合国(UN )、世贸组织(WTO )。

3、“一超多强”格局的出现?(或多极化的表现?)

美国(唯一超级大国);俄罗斯(军事强国---;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欧盟一体化;日本:经济强国。

4、世界多极化的作用: (世界多极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

1) 是时代进步要求, 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2) 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

3) 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抑制单边主义;

4) 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 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的追求。

5、中国如何应对多极化?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各国发展友好外交;

积极参与国际事物,提高国际地位;

3)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

增强国防和军事力量;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 ):

(1)概况:前身是1967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1993年成立欧盟;全称:欧洲联盟。

(2)功能转变:从单纯的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发展。

(3)欧盟一体化的表现:

A 、经济上:扩充和完善共同市场,发行欧元,建立货币联盟;

B 、外交上:推行共同外交政策和防御计划;

C 、政治上:签署欧洲宪法,不断扩大规模。

(4)性质:欧盟是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组织。

(5)作用:在国际舞台上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影响越来越大。

(6)欧盟东扩的影响(理解):

1)政治上:将平衡多极世界格局和抑制单边主义,提高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2)经济上:巩固其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的地位,在货币上将巩固欧元与美元抗衡的重要货币地位,改变欧美经济实力的对比,经济与美国并驾齐驱。

联合国 和《联合国宪章》

1、联合国(UN ):

(1)总部在纽约;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韩国人)。(了解)

(2)性质:制定世界规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

(3)成立概况:背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成立标志: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成立;在《雅尔塔协定》中,成立联合国是其重要内容。

(4)联合国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5)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①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③集体协作,确保非成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6)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了解)。

(7)联合国的作用:①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②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

2、联合国发展的曲折历程及其作用:

1)成立初期,联合国未能较好发挥其积极作用;

联合国发展的曲折历程有哪些表现?①美国操纵联合国,发动朝鲜战争;长期剥夺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②美苏争霸,长期轮番使用否决权,联合国在霸权主义面前软弱无力。

2)后来,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联合国的壮大: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3、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或为什么我国能在联合国发挥重大作用?)

中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为联合国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贸易的“游戏规则”

1、世界贸易组织(WTO )----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制定世界经济规则,是目前世界市场上应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规则。 联 合 国——制定国际关系规则,最具广泛性、权威性。

2、世贸组织概况:

(1)时间:1995年1月1日成立(WTO )。

(2)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性质: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4)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职能:①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②组织多边贸易谈判,③解决成员间贸易争端。

(5)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①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②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

(6)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相互给予对等的贸易条件)

1) 非歧视贸易原则;2) 自由贸易原则;3) 公平贸易原则;4) 透明度原则。

(7)中国与WTO :

①加入时间:2001年12月11日。

②影响: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给中国政府和人民带来重大的责任和挑战。(P158) ③加入WTO 的利与弊:(P160)

④加入WTO ,中国如何趋利避害?

①遵守规则,利用规则保护自己;②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④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水平。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英语知识;了解并宣传WTO 的有关知识。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三个组织的性质区别

联合国(UN ):------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上最大国际经济组织。

欧盟(EU )--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组织。

历社考试注意事项:

背熟:课本P205 中国和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第六单元 面向未来 扬帆远航

第一课 在现代化的航程中

1. 社会变化太快的原因: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改革开放。

2. 社会变化太快体现在哪些方面:

A 按劳分配的原则导致了单位在人事、住房、医疗等制度上的一系列急剧变革

B 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C 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 人们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会产生什么社会问题:

A 人们既有多样选择的自由,又产生了难以选择和必须承担更多风险的焦虑。

B 在农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农民变成了市民,他们必须逐渐适应城市的生活;生活在城市中的许多人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失去了工作,必须重新择业。

C 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有些人会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感到生活迷茫、没有目标。在这种时候,人的精神会变得非常空虚和脆弱。

4. 现代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做好心理准备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

5. 多样化的价值选择,是现代社会的特有现象。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6. 多样的价值标准,又造成了频繁的价值冲突。

7. 如何面对多种多样的价值选择,校正生活的航标?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8. 成功与挫折的关系,成功与机遇挑战的关系。

第二课 感受竞争 追求创新

1. 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存在于自然界中,经济活动中,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2. 竞争的结果:优胜劣汰

3. 竞争的利:对于个人,可以促使竞争双方都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可以在竞争中调动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推动生产生活不断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总之,竞争有助于个人成长,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

4. 竞争的弊:增加竞争压力、增加就业压力;一些企业只顾经济利益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公众利益、破坏自然环境;竞争会加大贫富差距。需要国家、社会、个人一起来解决。

5.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竞争,参加竞争,学会竞争,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6. 遵循规则的原因:保证公平公正,真正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7. 竞争的主要规则:法律,道德,行业规则,风俗习惯等

8. 注重合作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

9. 注重合作的作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分享胜利的欢乐,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大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0. 双赢:参与竞争的各方,共同制定并遵循合作的规则,在一种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竞争机制引导下,谋求共同发展。

11. 竞争,规则与合作的关系:哪里存在竞争,哪里就有规则;竞争越是激烈,越要提倡合作。生活在现代社会,没有竞争的勇气不行,没有规则的意识不行,没有合作的精神也不行。

12. 什么是创新:„.. 创造新事物、„„推陈出新、„„产生新事物。

13. 如何去创新:(1)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2)善于创新:(3)要有自信心,坚强意志,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

14. 创新的意义:赢得竞争的关键

个人,不断进步、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

民族,进步的灵魂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5. 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1)使中华文明连绵不断(2)使中华民族历久弥坚

(3)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16. 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17. 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传承:(1)既保持中华文明的特色,又要借鉴人类文明共同成果

(2)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第三课 回顾历史 关注社会 走向未来

1.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受制于自然走向利用、支配自然,能动改造自然。只有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的依托,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更加自觉的认识和尊重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相处。

2. 人与历史的关系:只有不断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人类文明才能向前发展。3.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社会发展历程是不同的,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曲折前进的。

4. 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与社会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5.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创造又为社会前进增加动力。

6. 社会的重要性及其给个人提供的各种条件和机会。

7. 正确面对各种社会冲突,调整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

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

两极:(知识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罗斯福(美)·斯大林(苏)·丘吉尔(英)在苏联聚会,并签订了《雅尔塔协定》,这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北约形成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空膨胀,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开始反苏。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1949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以美国为首的反苏军事集团。

华约形成的原因:

为了抗衡北约1955年5日4日苏联等八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订华沙条约,其目的是与北约抗衡,又进一步控制东欧。

华约和北约的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含义: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以外的手段敌对行动,遏制共产主义。这种冷战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冷战的序幕:铁幕演说------冷战的重要标志; 杜鲁门主义

冷战的具体表现:柏林墙的出现·古巴导弹危机。

冷战的特点:

1主要表现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安宁的主要来源。

3两方军事能力旗鼓相当,谁也不敢轻易动武。

4都有储存大量的核弹头。

5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

亚·非独立浪潮

非洲独立年----1960年。 1991年的纳米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结束

亚非拉的呼声: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重要内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五项原则:国家之间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标志: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的发表

目标: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也是影响战后世界格局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2新中国成立三大事件:抗美援朝取得胜利·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巩固人民政权。完成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时间-1952年底

意义: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

4、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社会主义改造表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5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的重要事件:1957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公用的

武汉长江大桥建立 1956中国第一批喷气式飞机成功试制。

失误与挫折: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出现的原因: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有急于求成。

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1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过的国民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危害:中国的民法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身受其害。

第三课 改革开放的年代

1、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看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因为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个农户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作用: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是中国很快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变化: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的厦门

第二单元 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重点内容)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一、一道难解的题

1、什么是PRED 问题?人口(Population )、资源(Resources )、环境(Environmen )、与发展(Development )问题,简称PRED 问题。

2、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

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只有往前发展人类才能进步。

二、行进中的人口列车

1、世界人口现状:

①1800年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此后,人口增长迅速;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60亿。 ②世界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则增长过慢,甚至出现0增长或负增长。

2、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什么问题?人口应如何发展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

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人民生活贫困等; ----对策:推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人口自然增长率过低,会使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社会保障制度负担沉重。 ----对策: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一个国家的人口应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既不能太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资源出现短缺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地位、分类:

概念:自然资源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地位: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

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那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那些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2、造成自然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类对资源无节制的需求,人类对自然资源获取速度远远超过自然环境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造成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

四、失去平衡的环境

1、环境的含义、地位:

概念: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地位: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工业社会时遇到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破坏,以及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形成的“三废”污染。

3、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气候变暖、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酸雨曼延、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一、中国的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在古代,人口增长缓慢;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高速增长。

2、我国人口现状特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特点:①人口数量大新增人口多;②人口素质不高;③人口老龄化速度快;④人口分布不平衡。

3、我国人口现状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①人口过多,降低资源与产品的人均占有量,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②加重了国民经济的负担,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③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力减少。

4、人口政策:我国人口问题的核心是人口数量与质量,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①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②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

提高人口素质,既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③实行计划生育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口出生率下降;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节约了大量资源和资金;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概括:我国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中国的资源问题和保护资源基本国策

1)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是:资源短缺。

原因、特点:

①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资源基本现状)

②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利用率较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

③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平衡

2)基本国策:保护资源基本国策

3)解决自然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有哪些?

①开源和节流:

开源: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资源开发的范围。

节流:要建立以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 ②大力发展科技

利用科学技术,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努力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

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废弃物资源化”,扩大资源二次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循环经济。 ③跨区域调配资源: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输、西气东输等工程,解决资源区域性短缺问题。

④立法:制定《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把对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4)我国如何应对水资源危机?

①跨区域调配,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②农业生产采用节水灌溉:喷灌、滴灌等,解决灌溉中水的蒸发、渗漏问题,节约用水。 ③在生活中提倡节约用水,循环用水。

④保护并治理水资源,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

三、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国策:

1)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

2)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指什么?

①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②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结论(危害):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基本国策: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 具体措施:

①加大生态建设:建设“三北”防护林;防治荒漠化;

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退耕还牧工程。

②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重点治理大江大湖的水体污染;治理重工业地区和城市的大气污染等。

第三课 可持续发展

1、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要求:

1)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2)要求人们必须以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3、核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协调哪几个方面问题?)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相互协调。

4、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5、中国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事例:

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禽—沼—果—鱼’的良性循环立体的生态模式农业,“桑基鱼塘”、“垄稻沟鱼” 、“垄稻沟虾”等生态模式农业。

6、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3)加强立法,把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通过法律保护和促进。

4)作为公民,要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要以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7、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也称生态经济,绿色经济。

2)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体现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②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③应对加入世贸挑战,促进经济循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单元 走上新世纪的政治文明

第一课《人权的历程》

人权的足迹

1、人权的发展历程:

(1)、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2)、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一次把“天赋人权”写入了国家宪法。

(3)、1948年,联合国在《世界人权宣言》中,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内提出人权的具体内容。

2、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人权的实现,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3、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马丁 路德 金是美国著名的民权领袖,发表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说明实现人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充分的人权,还任重道远。

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

1、 20世纪初的中国,人们连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证。

2、 20世纪后,中国的人权经历了哪三次巨变?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新中国成立,获得了民族独立;

(3)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权得以根本改变。

3、 20世纪下半叶,是中国的人权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新中国成立,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大大加强;国际威望得到提高。

4、中国百年争取人权曲折历程得出的结论是:人权的发展系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5、中国的人权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人权要主权来保护,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第二课《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主人

1、人类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也是国家从专制走上民主的历程。

2、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是什么?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

3、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据宪法和法律,选举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它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监督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

4、各级行政、审判、检察机关,都由各级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它们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5、人民代表具有以下的职责:①听取收集群众意见,向政府机关反映情况②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③参与领导人的选举任免④参与对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⑤参与对重大事项的决定等。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也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7、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或问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广大人民通过自己选举的代表,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国家的决策、管理以及对政府的监督。所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人民的公仆

1、人民的好公仆一般是指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官员

2、广义上国家机关的总和称为政府。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以政府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即为民执政。

3、政府的职能:政府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具体表现在:

(1)通过立法和执法活动,建立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

(2)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

(3)加速经济的发展,举办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使社会日趋繁荣。

4、政府如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建立和完善各项民主决策机制( 如: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会等)政府的权力要受到制约和监督

5、政府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政府工作人员滥用权力。

三、守望公共家园

1、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主要有哪些?

①平等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政治权利(民主权利):

选举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

监督权(申诉权、控告权、批评建议权、检举权)

③人身权:

生命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不得非法拘禁、逮捕和搜身;住宅不受侵犯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 人格尊严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④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最低生活保障、失业救济、退休金、取得国家赔偿权、补偿权等)。

⑤文化教育权:受教育权;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权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2、 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是参与国家管理的最重要的民主权利.

(注:以上权利一般以选择题或材料题的形式出现,所以一定要理解)

3、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和形式有哪些?

(1)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

( 2)通过新闻媒体

(3)向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拨打电话或 发电子邮件反映情况

(4)向有关公职人员当面反映情况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有什么意义?

公民主动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有利于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第三课《在法治的国家中》

以法律为准绳

1、法治社会里最主要的特征有哪些?

法律是最大的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政府机关、团体、个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办事,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也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3、为什么要依法治国(意义)?

(1)民主制度中最大的权威是法律。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法律是办事的准绳。

(2)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

(3)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5、宪法的地位:在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制定其它法律的基础, 所有的法律都必须依照宪法制定,不得违背宪法。

6、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其中有法必依是法制建设的中心环节)

7、人治与法治的最大区别:权大于法还是法大于权

8、人治社会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谁的地位高权力大,谁就说了算。

二、我是中国公民

1、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是我国公民。

2、现代社会的公民之所以与“臣民”“子民”的不同,就在于我们公民依法享有的任何一项权利都伴随着保证其实现的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所以公民最重要的特征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

3、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做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的好公民?

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依法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尊严

1、我国公民,在享有自由和权利的同时,应该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法律的基本法律制度,也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含三层意思:①所有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②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③所有公民,都不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都不得强迫其他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

4、法律对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到保护,体现了法律对公民平等权利的维护。

5、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保护,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

6、针对弱势群体专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有哪些?

《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7、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弱势群体?①我们要尊重他们权利;②我们要关注他们的人格尊严,不忽视、歧视他们。

第四单元《与经济成长、科技进步同行》自学复习提纲

“看不见的手”

1、人类经济的发展, 根据生产的目的可以划分为哪三类? 请加以解释。

自然经济:人们生产所有的生活用品,主要用于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

商品经济:人们生产所有的生活用品,除满足自己的需求外,主要用于交换。

市场经济:全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谁来生产、在哪里生产,主要由市场来调节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平等性、法制性、开放性、竞争性。

3、什么是“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其实就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表现出来的。人们在市场上可以“看到”的是由价值规律操纵的价格上下波动的曲线。当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时,会吸引商品生产者增加该种商品的生产,从而改变供求关系,导致价格下降;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时,会使商品生产者减少或停止该种商品的生产,从而改变供求关系,导致价格上涨。

4、“看不见的手”是怎样调节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的?

市场通过价格传递的信号,就像“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适时地改变

他们的计划,自发地调节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社会上范围内的分配。

5、为什么市场机制能够自动组织、协调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可利用? 通过价格传递——发现“看不见的手”。

获取信息的手段:报纸、电视、网络——关注“看不见的手”。

市场经济的好处:(具体见P112)——受惠于“看不见的手”

6、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结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有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自觉地利用“看不见的手”,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地发展。

“看得见的手”

市场经济为什么要有“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首先,市场对有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有些经济行为则不能让市场对其发挥调节作用。如毒品。一切活动都靠市场调节,必然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其次,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即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所以,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而且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宏观调控。

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是什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宏观调控的原则是什么?----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

5、针对市场调节存在的问题, 你认为政府可以运用什么方式, 发挥政府的作用?

方式:1)制定计划,指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经济手段)

2)制定法规,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法律手段);

3)可以采取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调整管理经济活动.(行政手段)

作用:政府可以发挥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但行政手段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

结论: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必须将“看不见的手”--------市场、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和“看得见的手”------政府,这两只手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经济健康发展。

因地制宜 优势互补

1、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导致贸易范围扩大。

2、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要考虑的条件,(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发展的条件、主导因素和优势产品。

3、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因地制宜 优势互补

区域分工与合作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优中选优,劣中选优”,即遵循“优势互补”。

5、国家为了促进资源的优势互补,我国还有哪些重大的资源调配政策?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南水北调

6、遵循“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意义。

即必要性(课本P116最后自然段)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开展贸易活动,可以使人们充分生产各自的优势产品,从而提高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总产量,使各地都能享受更多、更丰富的产品。

7、最古老的贸易内容:进口本地不能生产的货物

局限性:局限于有无贸易,即不同的地区相互交换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

角色与选择

1、生活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

2、《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有哪些?

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权;知悉权;公平交易权。

3、消费者走上“维权之路”的程序是怎样的?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提请仲裁部门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者最基本的义务是什么?

敬业。做到“干一行、像一行;干一行,爱一行”。

5、消费者维权有什么重要意义?

维权意识的强弱与一个国家的法制是否健全、文明程度是否发达密切相关,在一个人人都注意维权的国度,有意侵权的行为不会大行其道。

6、下岗工人怎样才能实现再就业?

要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再培训学习新的技术,重新竞争上岗;或从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实现再就业。

科学技术的力量

1、科学技术源于生产实践并显示强大的力量;科技发展每次的重大突破,又都会引起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为科学技术引起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使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发展。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怎样?

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科学产生技术,技术也产生科学。

4、列举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时间和标志?

18世纪中后期以蒸汽机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19世纪末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20世纪中叶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5、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意义?(课本P125)

①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是人类智力解放道路上的里程碑;

②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加快了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链接,缩短了技术发明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③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 是人类认识和开发能源史上的里程碑;

④使人类越来越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及人类本身;

⑤新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蒸汽时代和电力革命。还有,科技发展的速度加快、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加剧、科技发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越来越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人类本身。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1知识经济时代产生于什么时候?-----20世纪90年代

2、人类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三阶段?

农业经济时代——传统农业是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

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时代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以及各种具体生产要素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

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

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有哪些?------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使用和消费基础之上的经济,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杠杆。

基本特点:

1)知识和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2)信息技术等智力资源起决定作用

3)谁拥有新知识谁就能占领发展制高点。

4)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管理人才成为劳动力的主体。

3、知识经济的优点:可以重复使用;多人共享,不受时空限制;便于传播和处理。

4、知识经济的地位作用:决定国家或民族的强弱。可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掌握最先进的科技知识,将决定其综合国力的强弱和文明程度的高低。

学习型社会

1、学习的必要性是什么?----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积累增多,更新速度加快,学习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

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机构有哪些?----学校、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远程教育等。

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方式有哪些?-----选择性地学习、探究式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习型社会里应树立怎样的学习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条件有哪些?-----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创造了新的条件。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其创造了新的条件。

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特征(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谁停止学习,谁就难以生存;人人必须学习,事事都要学习,处处皆可学习,时时都能学习。

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1、市场经济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即市场经济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一是伴随商品等价交换而产生的平等精神;

二是伴随市场竞争而产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三是伴随尊重市场运行机制和规范而产生的法治精神。

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怎样的?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市场交易的原则是什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4、你认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良好的专业素养、创新、冒险精神。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哪些?(见课本表。)-----公平买卖权、自由购物权、知情权、求偿权…….

简述市场交易原则与法制精神的内在联系. ?

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从不同方面渗透了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真正保障市场交易原则的条件。

7、商品之间的交换奉行平等的原则;市场活动的竞争遵循优胜劣汰;市场的管理要各种规则的规范和保障。这就要求所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用法,增强法治观念。

伴随科技进步

1、科学技术推动着物质文明,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2、19世纪三大科学成就是什么?

细胞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科技进步对人们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们交往、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对“知识就是财富”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它对传统分配方式提出了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是个人财富的重要影响因素。谁掌握了知识,创造了知识,谁就赢得了财富。

如何理解“足不出户知天下”“一网打尽全世界”?

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透明,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个性化。

6、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缩小了时空的差异,“把地球变小了”“把时间变短了”,为我们个人发展搭建了平台,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也为我们国家吸收国际上的先进思想文化提供了良好条件。或者是课本P134页最后一句。

“君子以厚德载物”

1、例举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为追求一己之利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采用不正当手段(如欺诈、舞弊等)开展经营和竞争;对外界产生消极影响,如,破坏生态环境,忽视社会效益等;不利于公用事业发展。公用事业一般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收益慢、为社会公众享用等特点,例如基础设施、科学研究、环保项目等,企业一般对此不感兴趣;容易引起收入差距拉大和分配的不公平,从而引发社会矛盾。

2、例举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

(1)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有可能膨胀人们的物质享乐心理,使人不择手段、不顾后果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从而导致道德滑坡。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个人、企业,甚至国家、民族,明知研究、使用某些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某些生产有可能污染环境,或损害他人他国利益,但在这些科学技术能给自身带来巨大利益的驱动下,依然我行我素。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提供新的犯罪手段、犯罪方式,诱使人走向犯罪。如,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就可以通过修改计算机程序获取不义之财。这种新的犯罪手段、方式比传统的偷窃、抢劫更隐蔽,更难以破获,也就会更加激活不法之徒的犯罪动机。

(3)市场与科技带来道德危机:带来的一些新伦理问题,可能会引起道德混乱,破坏社会伦理秩序,导致社会失范,如克隆人的问题。

3、科学技术为什么会产生上述负面效应?

(1)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人类应用它却存在着既可善用亦可恶用的伦理选择。这种科学技术的负效应的发生以科学技术为载体,如核能、生化武器、网络犯罪等;它们与科学技术本身并无必然的联系,需要用伦理道德、法律加以规范和限制。

(2)科学技术实施中存在负效应。如使用会产生辐射的手机,许多无法用传统技术进行处置的高科技产品垃圾等。这种负效应需要通过科学技术进一步的人性化发展来降低。

(3)由于“名”与“利”的引诱,使得有些丧失了良知的技术专家“走火入魔”,去研究和实施一些严重危害和有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技术。

如何应对市场经济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一挑战?

一方面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应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即:“君子以厚德载物”。

4、我们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坚持以德治国。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使人们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5、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道德由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法律规范对人们行为的指引一般通过外在的国家强制力来实现。法律的特点是强调强制和他律,道德的特点是强调自觉和自律。两者调整的范围也是不同的,道德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对法律而言,道德起着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在这种“精神上的法律”“道德法庭”面前,人们的行为都会受到衡量和评价,这是法律所不能及的。所以说,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它既需要强制性的法律规范,需要健全的法制作保障,

也需要强有力的道德支撑,需要全民族的远大理想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第五单元 生活在国际社会

第一课经济全球化

1、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当代社会生活。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不断出现,大大缩短人们往来时间和空间距离。20世纪末的信息技术,使世界就像一个“地球村”

2.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

(1)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世界市场迅速扩展,使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资本、生产、和贸易都实现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基本特征之一。

(2)跨国公司的投资的贸易网络将世界经济纺织成一个整体,有力地促进着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

(3)跨国公司的活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在经济上扩大了世界市场,要求打破了国界和地域限制。

3.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网络销售全球化、生产经营全球化、消费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化、投资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的典型表现(或经济全球化的有力载体):跨国公司

5、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①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③有利于世界经济和人类的发展(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①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往往将发展中国家置于不利地位,进一步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中会产生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包括跨国犯罪、武器扩散、毒品走私、非法移民、环境污染、疾病蔓延、网络安全等

注意: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1)发达国家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2)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历史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①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努力克服负面效应,②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以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公平的国际社会。

7.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理解

(机遇)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不同,造成了国际分工的不平等。这种全球范围的不平等往往将发展中国家置于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

第二课 多极世界有规则

1、当今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文化多元化。

2、国际组织:欧盟(EU )、联合国(UN )、世贸组织(WTO )。

3、“一超多强”格局的出现?(或多极化的表现?)

美国(唯一超级大国);俄罗斯(军事强国---;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欧盟一体化;日本:经济强国。

4、世界多极化的作用: (世界多极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

1) 是时代进步要求, 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2) 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

3) 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抑制单边主义;

4) 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 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的追求。

5、中国如何应对多极化?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各国发展友好外交;

积极参与国际事物,提高国际地位;

3)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

增强国防和军事力量;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 ):

(1)概况:前身是1967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1993年成立欧盟;全称:欧洲联盟。

(2)功能转变:从单纯的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发展。

(3)欧盟一体化的表现:

A 、经济上:扩充和完善共同市场,发行欧元,建立货币联盟;

B 、外交上:推行共同外交政策和防御计划;

C 、政治上:签署欧洲宪法,不断扩大规模。

(4)性质:欧盟是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组织。

(5)作用:在国际舞台上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影响越来越大。

(6)欧盟东扩的影响(理解):

1)政治上:将平衡多极世界格局和抑制单边主义,提高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2)经济上:巩固其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的地位,在货币上将巩固欧元与美元抗衡的重要货币地位,改变欧美经济实力的对比,经济与美国并驾齐驱。

联合国 和《联合国宪章》

1、联合国(UN ):

(1)总部在纽约;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韩国人)。(了解)

(2)性质:制定世界规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

(3)成立概况:背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成立标志: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成立;在《雅尔塔协定》中,成立联合国是其重要内容。

(4)联合国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5)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①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③集体协作,确保非成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6)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了解)。

(7)联合国的作用:①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②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

2、联合国发展的曲折历程及其作用:

1)成立初期,联合国未能较好发挥其积极作用;

联合国发展的曲折历程有哪些表现?①美国操纵联合国,发动朝鲜战争;长期剥夺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②美苏争霸,长期轮番使用否决权,联合国在霸权主义面前软弱无力。

2)后来,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联合国的壮大: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3、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或为什么我国能在联合国发挥重大作用?)

中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为联合国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贸易的“游戏规则”

1、世界贸易组织(WTO )----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制定世界经济规则,是目前世界市场上应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规则。 联 合 国——制定国际关系规则,最具广泛性、权威性。

2、世贸组织概况:

(1)时间:1995年1月1日成立(WTO )。

(2)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性质: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4)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职能:①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②组织多边贸易谈判,③解决成员间贸易争端。

(5)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①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②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

(6)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相互给予对等的贸易条件)

1) 非歧视贸易原则;2) 自由贸易原则;3) 公平贸易原则;4) 透明度原则。

(7)中国与WTO :

①加入时间:2001年12月11日。

②影响: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给中国政府和人民带来重大的责任和挑战。(P158) ③加入WTO 的利与弊:(P160)

④加入WTO ,中国如何趋利避害?

①遵守规则,利用规则保护自己;②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④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水平。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英语知识;了解并宣传WTO 的有关知识。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三个组织的性质区别

联合国(UN ):------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上最大国际经济组织。

欧盟(EU )--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组织。

历社考试注意事项:

背熟:课本P205 中国和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第六单元 面向未来 扬帆远航

第一课 在现代化的航程中

1. 社会变化太快的原因: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改革开放。

2. 社会变化太快体现在哪些方面:

A 按劳分配的原则导致了单位在人事、住房、医疗等制度上的一系列急剧变革

B 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C 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 人们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会产生什么社会问题:

A 人们既有多样选择的自由,又产生了难以选择和必须承担更多风险的焦虑。

B 在农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农民变成了市民,他们必须逐渐适应城市的生活;生活在城市中的许多人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失去了工作,必须重新择业。

C 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有些人会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感到生活迷茫、没有目标。在这种时候,人的精神会变得非常空虚和脆弱。

4. 现代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做好心理准备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

5. 多样化的价值选择,是现代社会的特有现象。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6. 多样的价值标准,又造成了频繁的价值冲突。

7. 如何面对多种多样的价值选择,校正生活的航标?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8. 成功与挫折的关系,成功与机遇挑战的关系。

第二课 感受竞争 追求创新

1. 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存在于自然界中,经济活动中,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2. 竞争的结果:优胜劣汰

3. 竞争的利:对于个人,可以促使竞争双方都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可以在竞争中调动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推动生产生活不断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总之,竞争有助于个人成长,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

4. 竞争的弊:增加竞争压力、增加就业压力;一些企业只顾经济利益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公众利益、破坏自然环境;竞争会加大贫富差距。需要国家、社会、个人一起来解决。

5.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竞争,参加竞争,学会竞争,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6. 遵循规则的原因:保证公平公正,真正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7. 竞争的主要规则:法律,道德,行业规则,风俗习惯等

8. 注重合作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

9. 注重合作的作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分享胜利的欢乐,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大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0. 双赢:参与竞争的各方,共同制定并遵循合作的规则,在一种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竞争机制引导下,谋求共同发展。

11. 竞争,规则与合作的关系:哪里存在竞争,哪里就有规则;竞争越是激烈,越要提倡合作。生活在现代社会,没有竞争的勇气不行,没有规则的意识不行,没有合作的精神也不行。

12. 什么是创新:„.. 创造新事物、„„推陈出新、„„产生新事物。

13. 如何去创新:(1)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2)善于创新:(3)要有自信心,坚强意志,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

14. 创新的意义:赢得竞争的关键

个人,不断进步、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

民族,进步的灵魂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5. 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1)使中华文明连绵不断(2)使中华民族历久弥坚

(3)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16. 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17. 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传承:(1)既保持中华文明的特色,又要借鉴人类文明共同成果

(2)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第三课 回顾历史 关注社会 走向未来

1.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受制于自然走向利用、支配自然,能动改造自然。只有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的依托,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更加自觉的认识和尊重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相处。

2. 人与历史的关系:只有不断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人类文明才能向前发展。3.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社会发展历程是不同的,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曲折前进的。

4. 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与社会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5.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创造又为社会前进增加动力。

6. 社会的重要性及其给个人提供的各种条件和机会。

7. 正确面对各种社会冲突,调整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


相关文章

  • 谈初三世界历史教学
  • 摘 要:世界历史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事件多,头绪杂,要记牢有一定的困难.其实,学好世界历史一点都不难,只要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没有问题的.学习效率的高低,除了勤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习方法.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获得 ...查看


  • ljb初三历史期中考试反思
  • 初三历史期中考试反思 一年一度的期中考试又结束了,在本次考试中我所任教的四个班级的成绩很不理想,原因很多,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 ...查看


  • 法国大革命·岳麓版历史初三复习提纲 1
  • 法国大革命 1.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3. 领导人:罗伯斯庇尔 4. 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 5. 经过 (1) 开始标志: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2) < ...查看


  • 历史手抄报资料:宋初三帝爱读书
  • 行伍出身的赵匡胤有个难得的雅好--读书,而且手不释卷,这不是装点门面的附庸风雅,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盼. 还在做周世宗的中央军司令时,赵匡胤曾率大军南下平江淮,刚打了胜仗,就有好事之人跑到世宗面前打他的小报告:"赵某自己做主打 ...查看


  • 2015初三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 2015初三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第1篇:初三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把初三的复习计划分为三大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学习方法. 第一阶段,是整个初三第一学期时间.这个阶段时间大约五个月,约占整个初三复习的一半时间左右.这初三文 ...查看


  •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
  •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开卷考试的命题特点 一.开卷考试命题要求 加强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所学知识 与社会现实.生活实际联系的能力. 二.开卷考试的命题特点 ①以素质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测试理论 ...查看


  • 初三历史总复习计划
  • 初三历史总复习计划 总复习一共分为两轮 第一轮复习:整合基础知识点,帮助学生构筑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坚持"全.准.深.新" ...查看


  • 2015年重庆初三历史中考总复习资料
  • 2015年重庆初三历史中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世界近代历史 1.(考纲要求)简述萨拉热窝事件的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A过程: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视察军事演习,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开枪刺死.萨拉热窝事件发生 ...查看


  • 北师大版初三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 1. 北师大版初三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部分) 1.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1)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是我 ...查看


  • 如何进行初三历史总复习
  • 如何进行初三历史总复习 高兴初中 蒋永煜 教书多年,也教了多届毕业班,如何进行初三历史总复习,也有一些经验,为抛砖引玉,现总结如下: 一.拟定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应根据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试要求,当时的进度,学生的知识情况等予以综合考量下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