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李益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作品别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盐州过五原至饮马泉》

【创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李益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作品注释

⑴饮马泉:指鹈泉。诗原注:鹈泉在丰州城北,胡人饮马于此。 ⑵笳:即胡笳。古代军中号角。

⑶汉使:指作者的幕主。

⑷莫遣:莫使。

作品鉴赏

此诗为七言律诗,诗题一作《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又作《盐州过五原至饮马泉》。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这首诗是李益的代表作。

李益“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自建中初府司空巡行朔野,迨贞元初又忝令尚书之命,从此出上郡、五原四五年”(《从军诗序》)。这段自述对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时间具有参考价值。“府司空”即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是一位“清勤严猛”颇负盛名的守边将领。李益当时以幕僚的身分跟随他出走五原。当时,五原这片水草丰盛的地方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之地,且离诗人的家乡陇西较近。所以诗人经过长途跋涉,重到这块被收复的失地后,国难、乡愁以及对个人前途、命运等感慨思虑都一齐涌向心头。在一种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的支配下,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头两句先写收复后的饮马泉的明媚春色。春天里的饮马泉,杨柳轻拂,绿草无边,呈现出一片静谧、迷人的景色。然而曾几何时,这片肥

沃的土地,曾沦陷于胡人的铁蹄之下,任其践踏,根本没有这种冬去春来,劫后复苏的情景。“旧是”二字,含蓄婉转,既包含对今日收复的喜悦,也透露出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

三、四句写夜宿五原的见闻。五原之夜,明月皎皎,笳鸣声声,这一静一动,更有力地烘托出塞外之地空旷、辽阔的意境。笳鸣,是古时的军号声,其悲壮苍凉的音调,最能拨动久于旅生活的爱国诗人的心弦,使他们心中刹时涌现出驰骋疆场的豪情,所以下句“何人倚剑白云天”的联想就显得极为脱落自然。

“何人”是不定指的反问,既是边塞鸣笳之地,将士们冲锋陷阵、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理想中所希冀的能多有一些倚剑天外的英雄来保卫边疆的恳切愿望。这种感情是复杂的,既含有喜悦的赞叹,又蕴藏着担忧的感伤。它透露出五原这一带虽然眼下已被收复,但形势尚很紧张,边防能否巩固尚令人担心。

五、六句写饮马泉由冬到春的变化,暗喻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今昔不同。“从来”是指过去,说明作者随同节度使来到饮马泉已不是走了一天两天,而是在漫长的道路上几乎走过了一冬天。那时关塞道路,冰冻一片,坎坷难行;而今的饮马泉已是春天,寒冰解冻,绿水分流。严冬与阳春之景,艰难与欢畅之情,恰形成鲜明的对照。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有收束全篇的作用。五原饮马泉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诗人从饮马泉眼前的景色,回想到饮马泉的历经变迁,从饮马泉的历经变迁联想到自己多年从军的坎坷生涯。国势的衰颓,战乱的频繁,个人的失意,使忧国思乡的诗人在军旅中度过了大半生,消耗了美好的青春,而今面容憔悴,年华消逝。“恐惊”二字,写出了诗人怕回首往事功业未成的沉痛心情。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局势、边防的安危紧密结合,似水到渠成般地把全诗的思想感情收结起来。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这首诗通过对饮马泉春色的描写,慨叹美好的五原几经沦陷,边塞无长剑倚天的英雄来镇守,并抒发了诗人容颜渐老而壮志难酬的情怀。

摄取典型形象,运用多种手法,寄情于景,是此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全诗八句,几乎一句一个景象,象电影镜头一样连续放映出八个画面:春光明媚的大草原;碧波荡漾的饮马泉;笳声悲壮的空旷月夜;倚剑天外的守边将士;冰雪封冻的关塞之路;汉使面前的流水淙淙;以及怕临泉照影的憔悴老人和回忆中的当年之英武青年。这些画面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画面中有景色,有人物;有眼前的,也有过去的;有近处的,也有远处的;有看到的,也有听到和想到的。

这一系列的画面,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都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融汇在诗人对边塞形势的感慨中,从而生动和谐地组成了一幅“过五

原”的大画卷。面对这幅色彩绚丽,含蓄深沉的画卷,不由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回味。

作者简介

李益像

李益

(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作品别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盐州过五原至饮马泉》

【创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李益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作品注释

⑴饮马泉:指鹈泉。诗原注:鹈泉在丰州城北,胡人饮马于此。 ⑵笳:即胡笳。古代军中号角。

⑶汉使:指作者的幕主。

⑷莫遣:莫使。

作品鉴赏

此诗为七言律诗,诗题一作《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又作《盐州过五原至饮马泉》。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这首诗是李益的代表作。

李益“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自建中初府司空巡行朔野,迨贞元初又忝令尚书之命,从此出上郡、五原四五年”(《从军诗序》)。这段自述对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时间具有参考价值。“府司空”即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是一位“清勤严猛”颇负盛名的守边将领。李益当时以幕僚的身分跟随他出走五原。当时,五原这片水草丰盛的地方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之地,且离诗人的家乡陇西较近。所以诗人经过长途跋涉,重到这块被收复的失地后,国难、乡愁以及对个人前途、命运等感慨思虑都一齐涌向心头。在一种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的支配下,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头两句先写收复后的饮马泉的明媚春色。春天里的饮马泉,杨柳轻拂,绿草无边,呈现出一片静谧、迷人的景色。然而曾几何时,这片肥

沃的土地,曾沦陷于胡人的铁蹄之下,任其践踏,根本没有这种冬去春来,劫后复苏的情景。“旧是”二字,含蓄婉转,既包含对今日收复的喜悦,也透露出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

三、四句写夜宿五原的见闻。五原之夜,明月皎皎,笳鸣声声,这一静一动,更有力地烘托出塞外之地空旷、辽阔的意境。笳鸣,是古时的军号声,其悲壮苍凉的音调,最能拨动久于旅生活的爱国诗人的心弦,使他们心中刹时涌现出驰骋疆场的豪情,所以下句“何人倚剑白云天”的联想就显得极为脱落自然。

“何人”是不定指的反问,既是边塞鸣笳之地,将士们冲锋陷阵、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理想中所希冀的能多有一些倚剑天外的英雄来保卫边疆的恳切愿望。这种感情是复杂的,既含有喜悦的赞叹,又蕴藏着担忧的感伤。它透露出五原这一带虽然眼下已被收复,但形势尚很紧张,边防能否巩固尚令人担心。

五、六句写饮马泉由冬到春的变化,暗喻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今昔不同。“从来”是指过去,说明作者随同节度使来到饮马泉已不是走了一天两天,而是在漫长的道路上几乎走过了一冬天。那时关塞道路,冰冻一片,坎坷难行;而今的饮马泉已是春天,寒冰解冻,绿水分流。严冬与阳春之景,艰难与欢畅之情,恰形成鲜明的对照。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有收束全篇的作用。五原饮马泉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诗人从饮马泉眼前的景色,回想到饮马泉的历经变迁,从饮马泉的历经变迁联想到自己多年从军的坎坷生涯。国势的衰颓,战乱的频繁,个人的失意,使忧国思乡的诗人在军旅中度过了大半生,消耗了美好的青春,而今面容憔悴,年华消逝。“恐惊”二字,写出了诗人怕回首往事功业未成的沉痛心情。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局势、边防的安危紧密结合,似水到渠成般地把全诗的思想感情收结起来。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这首诗通过对饮马泉春色的描写,慨叹美好的五原几经沦陷,边塞无长剑倚天的英雄来镇守,并抒发了诗人容颜渐老而壮志难酬的情怀。

摄取典型形象,运用多种手法,寄情于景,是此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全诗八句,几乎一句一个景象,象电影镜头一样连续放映出八个画面:春光明媚的大草原;碧波荡漾的饮马泉;笳声悲壮的空旷月夜;倚剑天外的守边将士;冰雪封冻的关塞之路;汉使面前的流水淙淙;以及怕临泉照影的憔悴老人和回忆中的当年之英武青年。这些画面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画面中有景色,有人物;有眼前的,也有过去的;有近处的,也有远处的;有看到的,也有听到和想到的。

这一系列的画面,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都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融汇在诗人对边塞形势的感慨中,从而生动和谐地组成了一幅“过五

原”的大画卷。面对这幅色彩绚丽,含蓄深沉的画卷,不由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回味。

作者简介

李益像

李益

(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相关文章

  • 关于元旦的诗句 1
  • 关于元旦的诗句 1.<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2.<丁卯元日> 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 ...查看


  • 关于元旦的诗:元旦诗句精选
  •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 ...查看


  • 迎新年手抄报:迎新年诗词手抄报资料
  •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 ...查看


  • 唐诗思乡曲中的"反常"手法赏析
  • 唐诗思乡曲中的"反常"手法赏析 战火离乱年代,科考为官时期,我国古代不少诗人.官员远离故土家园,暂别骨肉亲人,此现象必定促成思乡诗词的"诞生".按照常态,思念家乡越急切,巴望早日回乡的心态就越正常,这 ...查看


  • 兴平市西郊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兴平市西郊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卷)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查看


  • 唐人边塞诗精选(雄浑悲壮沉稳)
  •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 ...查看


  • 论李益边塞诗的音乐美_张岗
  • 2011年1月 陇东学院学报 第22卷 第1期 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Jan.2011 Vo.l22 No.1 论李益边塞诗的音乐美 张 岗 (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 要:凉州籍诗人李益, ...查看


  • 边词阅读答案_作者张敬忠
  •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敬忠.其古诗全文如下: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译文] 五原这地方的春天从来都到得很迟,每年到了二月,光秃秃的垂杨还没有吐叶挂丝.边词阅读答案_作者张敬忠.到如今河冰刚刚解冻, ...查看


  •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巩固训练(一)之语言
  •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巩固训练(一)之语言 1.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①不值:不遇,见不上园主人. ②屐齿:木头鞋,下有两齿,可在泥地行走.怜,这里有遗憾意. 问题: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