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要点复习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要点复习

《陈涉世家》

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7.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

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

8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 ②

(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9.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

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 “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10、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

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鸿鹊之志”变成了现实。

《唐雎不辱使命》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

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 “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7.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同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8.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9.作者塑造了唐雎是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10.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隆中对》

5.从隆中对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原文回答)

7.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原文回答)

答案:简答题5从他隆中对中对天下形势的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有真知灼见,而且眼光长远的人。一个极有才能,富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或有真知灼见,而且眼光长远的人。一个极有才能,富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6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7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出师表》要点

(1)作者在本篇所表达的思想可用“报先帝”、“忠陛下”六个字来概括。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3)表中着重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表达了诸葛亮的“北定中原”坚强意志和受恩感激(感恩图报)之情。

(4)作者写这篇表的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5) 表中13次提到先帝,作用是:勉励后主“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大业。

(6)(1)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7)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

10、分析形势的原因: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11、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2)

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要点复习

《陈涉世家》

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7.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

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

8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 ②

(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9.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

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 “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10、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

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鸿鹊之志”变成了现实。

《唐雎不辱使命》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

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 “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7.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同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8.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9.作者塑造了唐雎是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10.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隆中对》

5.从隆中对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原文回答)

7.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原文回答)

答案:简答题5从他隆中对中对天下形势的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有真知灼见,而且眼光长远的人。一个极有才能,富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或有真知灼见,而且眼光长远的人。一个极有才能,富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6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7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出师表》要点

(1)作者在本篇所表达的思想可用“报先帝”、“忠陛下”六个字来概括。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3)表中着重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表达了诸葛亮的“北定中原”坚强意志和受恩感激(感恩图报)之情。

(4)作者写这篇表的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5) 表中13次提到先帝,作用是:勉励后主“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大业。

(6)(1)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7)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

10、分析形势的原因: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11、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2)

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相关文章

  • 九年级下教学计划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可分为新授和复习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新授阶段(时间:2月16日--3月20日) 第二阶段 每10课时为一单元(即一周,包括晚课和补课),每课时前15分钟用于基础知识复习,后30分钟用于阅读.写作训练. 分类复习( ...查看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所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课<新闻两则>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要点: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培养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把握新闻"用事实说话" ...查看


  •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课堂设计 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活动单 复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句的解释及重要的文言现象. 2.掌握文学常识.课文内容.中心主题.写作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培优生在快速达成复习目标的基础上完成培优作业 ...查看


  •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计划
  •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计划 陆奕武 一. 指导思想 以<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语文课程目标"以及我市制订的<语文考试标准>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 ...查看


  •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鲁教版
  •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 初二语文备课组 一.复习总设想 (1).整理归类:以"课标"为依据,帮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所牵涉到的知识加以分类整理,以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 (2).训 ...查看


  •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表格式复习
  •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表格式复习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表格式复习红尘的缘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表格式复习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 一. 词语解释 缘溪行 沿着 落英缤纷 落花 甚异之 诧异 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 俨然 整齐的样子 阡陌 ...查看


  • 语文复习计划(七年级上册)
  • 一.复习总设想 (1).整理归类:以"课标"为依据,帮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所牵涉到的知识加以分类整理,以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 (2).训练能力:通过复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查看


  • 九年级上册文言实词复习资料
  • 九年级上册文言实词复习 (一)通假字辨析: 汉字在古文的实际运用中, 常拘于汉字的词汇量有限, 而令使用者陷入尴尬的境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使用者便借用其它的音近字或形近字代替应急之用, 后人便称之为"通假字.请看下面的句子: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