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召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 单元导学案
学习内容 课 型
口语交际 习作一
新授 主备教师 王治国
使 用 时 间 审阅人及时间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用具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导
学
过
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导 入
1.播放歌曲《大中国》 。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自 主 学 习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 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 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合 作 探 究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 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 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 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 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
合 作 探 究
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 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 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 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
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 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 吗? 出示联系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六年级黎明( 《小艺术家》 ) 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初一(3)班王加佳( 《创新作文》初中版)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五(2)班刘易(我的好友的女儿) 深圳市南头小学四二班何晔(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校园网页)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师范学校附小六一班(电视栏目报道)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 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 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第二课时习作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略) 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 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学生个体的进步。 (5)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 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 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 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
作 业 与 练 习 板 书 设 计
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
总 结 与 反 思
北召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 单元导学案
学习内容 课 型 新授 主备教师 使 用 时 间 审阅人及时间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
在交流 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学习目标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4.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 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用具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导
学
过
程
(一)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导 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本组四篇课文内容,并配以旁白:在近两个周的时间里, 我们与蒙古族同胞共话夕阳,我们走进了古老苍凉的雪域高原,观赏了风沙漫卷 的茫茫戈壁上顽强生存的白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在 目,西部建设者可歌可泣的故事还萦绕在我们脑际。
自 主 学 习
西部的建设与发展 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西部的旅游与开发 西部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 西部的教育,西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合 作 探 究
(二)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 ,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 点。 2.小组交流: (1)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 家,并说说原因。
(2)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 (如: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的描写 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 景色描写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3.全班交流、点评。 (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1.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合 作 探 究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 在学习上的收获。 3.总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们、你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下, 西部必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激励和启发。 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4.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上。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么地方?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 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 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名篇。
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唱。
四、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在精彩的名篇佳作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 着它们传递出来的情感,我们不禁流连往返。 西部,这片沃土,我们将会用更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
作 业 与 练 习 板 书 设 计
总 结 与 反 思
北召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 单元导学案
学习内容 课 型
古诗词三首
新授 主备教师
使 用 时 间 审阅人及时间
1.识记本课 7 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词。
学习目标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用具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导
学
过
程
一、回顾激趣
导 入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 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 “蓑”读 suō, “遮”读 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自 主 学 习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 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合 作 探 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2)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然后朗读。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 出来的? 一个“弄” ,一个“卧” 。 (可爱、调皮、疲倦) 2.学习第二首诗。 (1)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合 作 探 究
(2)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 什么?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作 业 与 练 习 板 书 设 计
默写《牧童》 。
总 结 与 反 思
北召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 单元导学案
学习内容 课 型
古诗三首
使 用 时 间 主备教师 王治国 审阅人及时间
新授
1.识记本课 7 个生字并
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学习目标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 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用具 导 学 过 程
一、揭题,初知“美”
导 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自 主 学 习
二、初读,走近“美” 1. 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合 作 探 究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 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 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 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2)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 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 天说话。 )
合 作 探 究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 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 ,但是周 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 ,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 ,大 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多幸福的 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 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
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 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 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 “醉” 字。 )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 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作 业 与 练 习 板 书 设 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总 结 与 反 思
北召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 单元导学案
学习内容 课 型
口语交际 习作一
新授 主备教师 王治国
使 用 时 间 审阅人及时间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用具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导
学
过
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导 入
1.播放歌曲《大中国》 。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自 主 学 习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 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 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合 作 探 究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 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 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 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 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
合 作 探 究
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 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 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 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
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 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 吗? 出示联系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六年级黎明( 《小艺术家》 ) 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初一(3)班王加佳( 《创新作文》初中版)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五(2)班刘易(我的好友的女儿) 深圳市南头小学四二班何晔(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校园网页)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师范学校附小六一班(电视栏目报道)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 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 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第二课时习作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略) 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 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学生个体的进步。 (5)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 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 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 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
作 业 与 练 习 板 书 设 计
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
总 结 与 反 思
北召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 单元导学案
学习内容 课 型 新授 主备教师 使 用 时 间 审阅人及时间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
在交流 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学习目标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4.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 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用具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导
学
过
程
(一)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导 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本组四篇课文内容,并配以旁白:在近两个周的时间里, 我们与蒙古族同胞共话夕阳,我们走进了古老苍凉的雪域高原,观赏了风沙漫卷 的茫茫戈壁上顽强生存的白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在 目,西部建设者可歌可泣的故事还萦绕在我们脑际。
自 主 学 习
西部的建设与发展 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西部的旅游与开发 西部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 西部的教育,西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合 作 探 究
(二)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 ,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 点。 2.小组交流: (1)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 家,并说说原因。
(2)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 (如: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的描写 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 景色描写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3.全班交流、点评。 (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1.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合 作 探 究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 在学习上的收获。 3.总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们、你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下, 西部必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激励和启发。 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4.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上。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么地方?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 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 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名篇。
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唱。
四、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在精彩的名篇佳作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 着它们传递出来的情感,我们不禁流连往返。 西部,这片沃土,我们将会用更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
作 业 与 练 习 板 书 设 计
总 结 与 反 思
北召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 单元导学案
学习内容 课 型
古诗词三首
新授 主备教师
使 用 时 间 审阅人及时间
1.识记本课 7 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词。
学习目标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用具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导
学
过
程
一、回顾激趣
导 入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 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 “蓑”读 suō, “遮”读 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自 主 学 习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 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合 作 探 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2)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然后朗读。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 出来的? 一个“弄” ,一个“卧” 。 (可爱、调皮、疲倦) 2.学习第二首诗。 (1)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合 作 探 究
(2)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 什么?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作 业 与 练 习 板 书 设 计
默写《牧童》 。
总 结 与 反 思
北召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 单元导学案
学习内容 课 型
古诗三首
使 用 时 间 主备教师 王治国 审阅人及时间
新授
1.识记本课 7 个生字并
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学习目标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 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用具 导 学 过 程
一、揭题,初知“美”
导 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自 主 学 习
二、初读,走近“美” 1. 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合 作 探 究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 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 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 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2)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 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 天说话。 )
合 作 探 究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 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 ,但是周 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 ,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 ,大 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多幸福的 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 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
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 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 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 “醉” 字。 )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 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作 业 与 练 习 板 书 设 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总 结 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