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元墩镇九年制学校 蒋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⑵ 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
⑴ 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⑵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⑶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3、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延伸拓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二、资料助读
胡适简介(投影)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⑴ 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⑵ 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
“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教师点拨)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⑵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⑶ 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明确)
2、品味关键语词,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教师导学: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本文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而这正是胡适的品性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五、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推介阅读《胡适自传》中的《先母行述》或《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拓展视野,丰富情感和文化素养。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该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们爱你永远,以此来告白神圣无私的母爱。
八、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元墩镇九年制学校 蒋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⑵ 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
⑴ 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⑵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⑶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3、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延伸拓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二、资料助读
胡适简介(投影)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⑴ 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⑵ 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
“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教师点拨)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⑵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⑶ 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明确)
2、品味关键语词,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教师导学: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本文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而这正是胡适的品性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五、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推介阅读《胡适自传》中的《先母行述》或《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拓展视野,丰富情感和文化素养。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该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们爱你永远,以此来告白神圣无私的母爱。
八、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