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迁移理论

纵观全国范围内的教师招聘考试,迁移理论的考察一直就是重中之重,然而今年在山东、辽宁等地的考试真题中,迁移理论的考点频繁活跃在全国各地区的考题当中,那么有考生反馈这些理论总是记不住又分不清,很难把控复习的范围,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揭开常考的早期迁移理论的神秘面纱。

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注意到了迁移现象。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教学思想,他还要求学生“由此及彼”。但直到二百多年前才有人提出一个系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的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相对独立,各司其责。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能力。而且,一种官能改进了,其他所有官能也会在无形中得以加强。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各种官能分别训练来实现的。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 James)开始了最早的迁移研究。他和他的四个助手以自己为被试,用两份难易度和份量相仿的材料来考察前一种学习是否影响后一种材料的学习。虽然他们的研究结果因被试人数太少而带有偶然性,但此实验开启了迁移研究的先河。

1903年,桑代克(Thorndike)对注意、记忆和知觉辨别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提出了“相同元素说”。其主要思想为:迁移就是将先前学习任务中获得的特定行为应用于新的任务中。两项学习任务间之所以有迁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元素,也就是有共同的刺激——反应联结。迁移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练习使这些联结得以加强。迁移也即相同联结的转移。相同元素说后来被吴伟士修改为共同要素说,意即只有两种学习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因素才能影响另一种因素。这一学说是一种机械的迁移观,只能解释机械的具体的特殊迁移,难以揭示人类复杂的学习迁移的实质。

贾德在1908年设计了水下击靶实验研究迁移,结果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原理和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他强调前后两种学习包含的共同原理原则及学习者对这种原理原则的概括是迁移产生的两个条件,因此,学习者对原理掌握得越好,越有可能在新的情境中产生迁移。贾德的概括化理论突破了桑代克相同要素的局限,第一个将相同要素的范围上升到更抽象的原理原则,同时把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共同原理原则的概括作为迁移的基本条件,从而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

格式塔心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概括化理论,苛勒根据“小鸡觅食”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关系转换说。他认为学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其实质就是指两种学习情景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景的共同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

我们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层剖析几位学者观点的异同:首先,在学习情境因素方面。早期迁移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强调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是迁移产生的条件。桑代克强调两种材料外显的、具体的、元素的相似。苛勒和贾德则强调两种材料内隐的、深层的、整体的相似,即原理、原则和关系的相似。形式训练说强调前后两种学习所要求参与的心理机能的相似性是迁移产生的关键。因此,相似性可指两种学习情境中具体内容或元素的相似,也可指一般关系和原理的相似。近期的迁移研究在材料的设计上扩展了相似性的内涵,但没有超越相似性这一原则。

其次,学习主体因素方面。形式训练说和共同要素说都没有提及主体因素在迁移中的作用,他们认为迁移是自动发生的。贾德的概括化理论不仅认为前后两种学习中包含的原理、原则的相似是迁移的条件,也强调学习者对原理、原则的概括和类比是迁移产生的关键。可以说贾德的理论更全面反映了迁移的实质。苛勒的关系转换说则强调个体对学习材料中所包含的共同关系的顿悟是迁移产生的根本条件。虽然早期理论对主体因素的研究还笼统的,肤浅的,但是为认知迁移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学说虽然强调的是迁移的各个侧面,但都离不开概括迁移在学习中的作用。早期的迁移理论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迁移的某些规律,对今天的迁移研究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老师的介绍,相信同学们对早期迁移理论有了深刻的理解,在日后的文章中老师仍然会帮助同学们总结其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思想,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笔试备考中,充分利用手中的有效资源,通读讲义教材,并贯彻落实到实际的习题练习中,才能真正从理论的高度上拿到满意的分数。

中公讲师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QQ公众号教育杂谈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学科知识”即可查看13大学科知识点解读

回复“我要过面试”即可下载试讲(含音频)+结构化+答辩+说课稿资料

回复“我要考证”即可下载教师资格考试新手备考手册

关注QQ公众号:教育杂谈,获取考试资讯!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纵观全国范围内的教师招聘考试,迁移理论的考察一直就是重中之重,然而今年在山东、辽宁等地的考试真题中,迁移理论的考点频繁活跃在全国各地区的考题当中,那么有考生反馈这些理论总是记不住又分不清,很难把控复习的范围,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揭开常考的早期迁移理论的神秘面纱。

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注意到了迁移现象。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教学思想,他还要求学生“由此及彼”。但直到二百多年前才有人提出一个系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的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相对独立,各司其责。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能力。而且,一种官能改进了,其他所有官能也会在无形中得以加强。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各种官能分别训练来实现的。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 James)开始了最早的迁移研究。他和他的四个助手以自己为被试,用两份难易度和份量相仿的材料来考察前一种学习是否影响后一种材料的学习。虽然他们的研究结果因被试人数太少而带有偶然性,但此实验开启了迁移研究的先河。

1903年,桑代克(Thorndike)对注意、记忆和知觉辨别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提出了“相同元素说”。其主要思想为:迁移就是将先前学习任务中获得的特定行为应用于新的任务中。两项学习任务间之所以有迁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元素,也就是有共同的刺激——反应联结。迁移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练习使这些联结得以加强。迁移也即相同联结的转移。相同元素说后来被吴伟士修改为共同要素说,意即只有两种学习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因素才能影响另一种因素。这一学说是一种机械的迁移观,只能解释机械的具体的特殊迁移,难以揭示人类复杂的学习迁移的实质。

贾德在1908年设计了水下击靶实验研究迁移,结果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原理和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他强调前后两种学习包含的共同原理原则及学习者对这种原理原则的概括是迁移产生的两个条件,因此,学习者对原理掌握得越好,越有可能在新的情境中产生迁移。贾德的概括化理论突破了桑代克相同要素的局限,第一个将相同要素的范围上升到更抽象的原理原则,同时把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共同原理原则的概括作为迁移的基本条件,从而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

格式塔心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概括化理论,苛勒根据“小鸡觅食”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关系转换说。他认为学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其实质就是指两种学习情景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景的共同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

我们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层剖析几位学者观点的异同:首先,在学习情境因素方面。早期迁移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强调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是迁移产生的条件。桑代克强调两种材料外显的、具体的、元素的相似。苛勒和贾德则强调两种材料内隐的、深层的、整体的相似,即原理、原则和关系的相似。形式训练说强调前后两种学习所要求参与的心理机能的相似性是迁移产生的关键。因此,相似性可指两种学习情境中具体内容或元素的相似,也可指一般关系和原理的相似。近期的迁移研究在材料的设计上扩展了相似性的内涵,但没有超越相似性这一原则。

其次,学习主体因素方面。形式训练说和共同要素说都没有提及主体因素在迁移中的作用,他们认为迁移是自动发生的。贾德的概括化理论不仅认为前后两种学习中包含的原理、原则的相似是迁移的条件,也强调学习者对原理、原则的概括和类比是迁移产生的关键。可以说贾德的理论更全面反映了迁移的实质。苛勒的关系转换说则强调个体对学习材料中所包含的共同关系的顿悟是迁移产生的根本条件。虽然早期理论对主体因素的研究还笼统的,肤浅的,但是为认知迁移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学说虽然强调的是迁移的各个侧面,但都离不开概括迁移在学习中的作用。早期的迁移理论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迁移的某些规律,对今天的迁移研究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老师的介绍,相信同学们对早期迁移理论有了深刻的理解,在日后的文章中老师仍然会帮助同学们总结其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思想,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笔试备考中,充分利用手中的有效资源,通读讲义教材,并贯彻落实到实际的习题练习中,才能真正从理论的高度上拿到满意的分数。

中公讲师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QQ公众号教育杂谈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学科知识”即可查看13大学科知识点解读

回复“我要过面试”即可下载试讲(含音频)+结构化+答辩+说课稿资料

回复“我要考证”即可下载教师资格考试新手备考手册

关注QQ公众号:教育杂谈,获取考试资讯!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

  • 人口转变理论
  • 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有原始传统型人口再生产模式向现代型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的过程,即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期间经历了一个由高死亡率.高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经过低死亡率.高生育 ...查看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桑代克观点
  • 学习理论的流派 1879: 心理学的诞生 行为主义 信息加工理论 格式塔理论, 早期的认知理论 20世纪前半叶 认知结构理论 人本主义 50年代 建构主义 80年代 图1 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在过去的20世纪,人们对学习的看法发生了 几次重 ...查看


  • 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
  • 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 作者:黄伟 来源:<江苏教育>2013年第23期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特有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我们对这一方法的理论认识并未到位,以致影响到实践操作与成效.为 ...查看


  • 教育心理学内容
  •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这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从学科内容结构角度表述①学 ...查看


  • 儿童心理学知识
  •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分歧 一.儿童言语的发展 通过观察学前儿童的日常活动,你就会发现他们在游戏或探索周围事物的时候,经常会大声地自言自语.如:一 天,一个五 ...查看


  •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考试)
  •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反教育 ...查看


  •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
  •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旨在探讨学 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学 习.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生.教师.教学 ...查看


  • 如何提高幼儿阅读能力
  • [摘要]教育实践证明,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言语交际和言语调节能力等均处于"整蓄待发"的阶段,只需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幼儿语言及阅读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 阅读能力 ...查看


  • 教育_教育心理学部分全部知识点
  •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学习过程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