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最近陈光标先生的新闻似乎少了些,不过以我之拙见,倘若他真的又出现了,难免被以理性自居的网民们致以种种歹毒的“敬意”。
②近日,一轰轰烈烈的“善举”出现。北京什刹海前海水面上突然浮起大量翻了肚子的鲶鱼,其场面之惨烈,足以令出家人念上百十声佛号。然而调查结果却有些叫人啼笑皆非——这些鲶鱼不过是前天上午“放生”的,数量有上千斤之多。这些鲶鱼本系人工饲养,不适应野外环境,于是本为娇生惯养的宠儿立刻面临灭顶之灾,被自然法则无情地淘汰了。不过也有人说,亏得这些鱼已死,否则这么多的食肉鱼类 “移民”此处,“土著”们大有被赶尽杀绝之忧。
③不管怎么说,这“放生”最终却是成了“放死”。不知那些“放生”的人们,是否会就此为这些无辜惨死的鱼儿们开个盛大的水陆法会。记得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中记载:清末天津卫所谓的“放生”,乃是请人把野外的鱼钓来,绑上红绳,择个吉利日子,选个热闹地方,众目睽睽之下,把鱼儿扔进某个池塘,好叫世人知道有他这号大善人;来年同一时候,原样重来一遍。据说,个别运气特别好的鱼,甚至能做好几次这样的“免费移民”!说白了,不过是人类利用鱼类,给自己的形象做了广告,于鱼舒服何干?
④作为万物灵长,人类最擅长的便是借天地万物以为己用。不仅用来吃,也用来装点门面,自命清高。但时间一长不免腻味,终于想起了一件事,还有自己的同胞可以利用!于是发起募捐,宣告自己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以及多么富有,也号召一些人为太子陪读,零星加上一些,更反衬出自己的善良与富有。
⑤除此以外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大搞基础建设,特搞工程项目,于是得了勋章升了官,留下一堆“未竟的事业”给下任;二是平时歌舞升平,不修水利,等洪水来了又亲临一线,成了英雄。此等利用他人为自己沽名钓誉、谋求便利,与彼等“放死”并无二致。孟子说过这样的故事:某年某地饥荒,某富户在路边趾高气扬地分发米粥:“嗟!来食!”孟子说有人终于为不吃这嗟来之食饿死。
⑥但我所知的是大多数人如同鲶鱼般沉默着,听那人喊道:“嗟!来食!”
简 评
第1段:开头偏离主题;陈光标的材料出现在第一段不合适。
第2段:语言表现力好,但是感觉有些拖沓;“也有人说”句,把内容往深处挖掘。
第3段:冯骥才的故事很精彩,表现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批评的点也选择得好。
第4段:原本确实很具讽刺性,但因为说的内容既遥远又玄乎,显得有些云遮山雾罩。
第5段:这第二个批评,和“放生”之举显得不搭界,联系现实,应该把这种心理的广泛性揭示得更充分才好,而批评不修水利,批评对象显得过于狭窄。
第6段:颇有杂文之风,可惜指向模糊,宝剑虽然锋利,如果随意挥舞,毕竟还是缺乏杀伤力。
打分理由
可考虑修改标题,例如“如此作秀,可以休矣”。删去第1段;修改第4段和第5段,指出现实生活中的作秀或者“暴力慈善”;改写结尾,使其呼应开头。
①最近陈光标先生的新闻似乎少了些,不过以我之拙见,倘若他真的又出现了,难免被以理性自居的网民们致以种种歹毒的“敬意”。
②近日,一轰轰烈烈的“善举”出现。北京什刹海前海水面上突然浮起大量翻了肚子的鲶鱼,其场面之惨烈,足以令出家人念上百十声佛号。然而调查结果却有些叫人啼笑皆非——这些鲶鱼不过是前天上午“放生”的,数量有上千斤之多。这些鲶鱼本系人工饲养,不适应野外环境,于是本为娇生惯养的宠儿立刻面临灭顶之灾,被自然法则无情地淘汰了。不过也有人说,亏得这些鱼已死,否则这么多的食肉鱼类 “移民”此处,“土著”们大有被赶尽杀绝之忧。
③不管怎么说,这“放生”最终却是成了“放死”。不知那些“放生”的人们,是否会就此为这些无辜惨死的鱼儿们开个盛大的水陆法会。记得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中记载:清末天津卫所谓的“放生”,乃是请人把野外的鱼钓来,绑上红绳,择个吉利日子,选个热闹地方,众目睽睽之下,把鱼儿扔进某个池塘,好叫世人知道有他这号大善人;来年同一时候,原样重来一遍。据说,个别运气特别好的鱼,甚至能做好几次这样的“免费移民”!说白了,不过是人类利用鱼类,给自己的形象做了广告,于鱼舒服何干?
④作为万物灵长,人类最擅长的便是借天地万物以为己用。不仅用来吃,也用来装点门面,自命清高。但时间一长不免腻味,终于想起了一件事,还有自己的同胞可以利用!于是发起募捐,宣告自己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以及多么富有,也号召一些人为太子陪读,零星加上一些,更反衬出自己的善良与富有。
⑤除此以外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大搞基础建设,特搞工程项目,于是得了勋章升了官,留下一堆“未竟的事业”给下任;二是平时歌舞升平,不修水利,等洪水来了又亲临一线,成了英雄。此等利用他人为自己沽名钓誉、谋求便利,与彼等“放死”并无二致。孟子说过这样的故事:某年某地饥荒,某富户在路边趾高气扬地分发米粥:“嗟!来食!”孟子说有人终于为不吃这嗟来之食饿死。
⑥但我所知的是大多数人如同鲶鱼般沉默着,听那人喊道:“嗟!来食!”
简 评
第1段:开头偏离主题;陈光标的材料出现在第一段不合适。
第2段:语言表现力好,但是感觉有些拖沓;“也有人说”句,把内容往深处挖掘。
第3段:冯骥才的故事很精彩,表现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批评的点也选择得好。
第4段:原本确实很具讽刺性,但因为说的内容既遥远又玄乎,显得有些云遮山雾罩。
第5段:这第二个批评,和“放生”之举显得不搭界,联系现实,应该把这种心理的广泛性揭示得更充分才好,而批评不修水利,批评对象显得过于狭窄。
第6段:颇有杂文之风,可惜指向模糊,宝剑虽然锋利,如果随意挥舞,毕竟还是缺乏杀伤力。
打分理由
可考虑修改标题,例如“如此作秀,可以休矣”。删去第1段;修改第4段和第5段,指出现实生活中的作秀或者“暴力慈善”;改写结尾,使其呼应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