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死"与"嗟来之食"

  ①最近陈光标先生的新闻似乎少了些,不过以我之拙见,倘若他真的又出现了,难免被以理性自居的网民们致以种种歹毒的“敬意”。

  ②近日,一轰轰烈烈的“善举”出现。北京什刹海前海水面上突然浮起大量翻了肚子的鲶鱼,其场面之惨烈,足以令出家人念上百十声佛号。然而调查结果却有些叫人啼笑皆非——这些鲶鱼不过是前天上午“放生”的,数量有上千斤之多。这些鲶鱼本系人工饲养,不适应野外环境,于是本为娇生惯养的宠儿立刻面临灭顶之灾,被自然法则无情地淘汰了。不过也有人说,亏得这些鱼已死,否则这么多的食肉鱼类 “移民”此处,“土著”们大有被赶尽杀绝之忧。

  ③不管怎么说,这“放生”最终却是成了“放死”。不知那些“放生”的人们,是否会就此为这些无辜惨死的鱼儿们开个盛大的水陆法会。记得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中记载:清末天津卫所谓的“放生”,乃是请人把野外的鱼钓来,绑上红绳,择个吉利日子,选个热闹地方,众目睽睽之下,把鱼儿扔进某个池塘,好叫世人知道有他这号大善人;来年同一时候,原样重来一遍。据说,个别运气特别好的鱼,甚至能做好几次这样的“免费移民”!说白了,不过是人类利用鱼类,给自己的形象做了广告,于鱼舒服何干?

  ④作为万物灵长,人类最擅长的便是借天地万物以为己用。不仅用来吃,也用来装点门面,自命清高。但时间一长不免腻味,终于想起了一件事,还有自己的同胞可以利用!于是发起募捐,宣告自己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以及多么富有,也号召一些人为太子陪读,零星加上一些,更反衬出自己的善良与富有。

  ⑤除此以外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大搞基础建设,特搞工程项目,于是得了勋章升了官,留下一堆“未竟的事业”给下任;二是平时歌舞升平,不修水利,等洪水来了又亲临一线,成了英雄。此等利用他人为自己沽名钓誉、谋求便利,与彼等“放死”并无二致。孟子说过这样的故事:某年某地饥荒,某富户在路边趾高气扬地分发米粥:“嗟!来食!”孟子说有人终于为不吃这嗟来之食饿死。

  ⑥但我所知的是大多数人如同鲶鱼般沉默着,听那人喊道:“嗟!来食!”

  简 评

  第1段:开头偏离主题;陈光标的材料出现在第一段不合适。

  第2段:语言表现力好,但是感觉有些拖沓;“也有人说”句,把内容往深处挖掘。

  第3段:冯骥才的故事很精彩,表现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批评的点也选择得好。

  第4段:原本确实很具讽刺性,但因为说的内容既遥远又玄乎,显得有些云遮山雾罩。

  第5段:这第二个批评,和“放生”之举显得不搭界,联系现实,应该把这种心理的广泛性揭示得更充分才好,而批评不修水利,批评对象显得过于狭窄。

  第6段:颇有杂文之风,可惜指向模糊,宝剑虽然锋利,如果随意挥舞,毕竟还是缺乏杀伤力。

  打分理由

  可考虑修改标题,例如“如此作秀,可以休矣”。删去第1段;修改第4段和第5段,指出现实生活中的作秀或者“暴力慈善”;改写结尾,使其呼应开头。

  ①最近陈光标先生的新闻似乎少了些,不过以我之拙见,倘若他真的又出现了,难免被以理性自居的网民们致以种种歹毒的“敬意”。

  ②近日,一轰轰烈烈的“善举”出现。北京什刹海前海水面上突然浮起大量翻了肚子的鲶鱼,其场面之惨烈,足以令出家人念上百十声佛号。然而调查结果却有些叫人啼笑皆非——这些鲶鱼不过是前天上午“放生”的,数量有上千斤之多。这些鲶鱼本系人工饲养,不适应野外环境,于是本为娇生惯养的宠儿立刻面临灭顶之灾,被自然法则无情地淘汰了。不过也有人说,亏得这些鱼已死,否则这么多的食肉鱼类 “移民”此处,“土著”们大有被赶尽杀绝之忧。

  ③不管怎么说,这“放生”最终却是成了“放死”。不知那些“放生”的人们,是否会就此为这些无辜惨死的鱼儿们开个盛大的水陆法会。记得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中记载:清末天津卫所谓的“放生”,乃是请人把野外的鱼钓来,绑上红绳,择个吉利日子,选个热闹地方,众目睽睽之下,把鱼儿扔进某个池塘,好叫世人知道有他这号大善人;来年同一时候,原样重来一遍。据说,个别运气特别好的鱼,甚至能做好几次这样的“免费移民”!说白了,不过是人类利用鱼类,给自己的形象做了广告,于鱼舒服何干?

  ④作为万物灵长,人类最擅长的便是借天地万物以为己用。不仅用来吃,也用来装点门面,自命清高。但时间一长不免腻味,终于想起了一件事,还有自己的同胞可以利用!于是发起募捐,宣告自己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以及多么富有,也号召一些人为太子陪读,零星加上一些,更反衬出自己的善良与富有。

  ⑤除此以外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大搞基础建设,特搞工程项目,于是得了勋章升了官,留下一堆“未竟的事业”给下任;二是平时歌舞升平,不修水利,等洪水来了又亲临一线,成了英雄。此等利用他人为自己沽名钓誉、谋求便利,与彼等“放死”并无二致。孟子说过这样的故事:某年某地饥荒,某富户在路边趾高气扬地分发米粥:“嗟!来食!”孟子说有人终于为不吃这嗟来之食饿死。

  ⑥但我所知的是大多数人如同鲶鱼般沉默着,听那人喊道:“嗟!来食!”

  简 评

  第1段:开头偏离主题;陈光标的材料出现在第一段不合适。

  第2段:语言表现力好,但是感觉有些拖沓;“也有人说”句,把内容往深处挖掘。

  第3段:冯骥才的故事很精彩,表现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批评的点也选择得好。

  第4段:原本确实很具讽刺性,但因为说的内容既遥远又玄乎,显得有些云遮山雾罩。

  第5段:这第二个批评,和“放生”之举显得不搭界,联系现实,应该把这种心理的广泛性揭示得更充分才好,而批评不修水利,批评对象显得过于狭窄。

  第6段:颇有杂文之风,可惜指向模糊,宝剑虽然锋利,如果随意挥舞,毕竟还是缺乏杀伤力。

  打分理由

  可考虑修改标题,例如“如此作秀,可以休矣”。删去第1段;修改第4段和第5段,指出现实生活中的作秀或者“暴力慈善”;改写结尾,使其呼应开头。


相关文章

  • 嗟来之食2
  • 语 文 导 学 案 班级:五年级 课题: <嗟来之食> 姓名: 课时:1 时间: 学习目标:重点:1.通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饿者"不吃"嗟 来之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查看


  • 寓言故事的成语:嗟来之食的故事
  • 嗟来之食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嗟来之 ...查看


  • 寓言故事的成语:嗟来之食
  • [典故]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礼记·檀弓下>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带有侮辱性的 [相近词]盗泉之水.残羹冷炙 [押韵词]詈夷为跖.砥平绳直.溢美之辞.情见乎词.设官分职.蚌鹬相 ...查看


  • 英语专八翻译题.嗟来之食
  • 嗟来之食 • 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 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 饥饿的人说, 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 (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查看


  • "嗟来之食"果真不能食吗
  • <礼记>中有这么一则故事,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将要饿死的人不屑接受带侮辱的施舍,终于饿死了. 这就是"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廉者"那铮铮骨气历来为世人所传颂.现代文学家朱自清在重 ...查看


  • 寓言故事:不受嗟来之食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 ...查看


  • 初中文言文整理5
  • 服 公输般服 屈服 九上<公输> 则如服焉 (对敌人)屈服 九下<子鱼论战> 朝服衣冠 穿戴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佩服 九下<李将军列传> 发 度不中不发 射箭 九下&l ...查看


  • 谈骨气吴晗
  •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 ...查看


  • 尊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 鸿州小学 张小彦 2017.2.22 <尊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重点 1.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尊严. 2.学习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