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
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
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
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
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
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
句子是
(2分)
05乌鲁木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
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
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
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课外相关文段
05资阳(四)(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
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
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
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
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
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
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
05济南(课)(二)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
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
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05临沂(课)
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
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
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
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
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卒之为众人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 ..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
解,谈谈
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2007年大连市
(二)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
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
答案:
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22.援笔辄就如素构
05乌鲁木齐
(三)(共15分,每题3分)
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05资阳(四)(10分)
24.(1)啊,表感叹语气 (2)以宾客之礼相待(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26.(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该题5分,其中(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2)题3分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重点落实“刮目相待”、“见事”、“利其然”、“日”、“环”、“谒”等词语)
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05济南(课)(二)
6、余/闻之也久
7,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8、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05临沂(课)
二、6.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3分答对甲文所强调的重点得1分,答对乙文所强调重点的两个方面即可得2分]
9.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4分,各2分)
2007年大连市(二)
10.答案: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评分:观点2分,根据理由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伤仲永》中考阅读汇编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
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
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
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
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
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
句子是
(2分)
05乌鲁木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
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
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
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课外相关文段
05资阳(四)(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
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
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
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
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
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
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
05济南(课)(二)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
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
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05临沂(课)
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
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
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
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
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卒之为众人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 ..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
解,谈谈
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2007年大连市
(二)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
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
答案:
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22.援笔辄就如素构
05乌鲁木齐
(三)(共15分,每题3分)
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05资阳(四)(10分)
24.(1)啊,表感叹语气 (2)以宾客之礼相待(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26.(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该题5分,其中(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2)题3分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重点落实“刮目相待”、“见事”、“利其然”、“日”、“环”、“谒”等词语)
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05济南(课)(二)
6、余/闻之也久
7,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8、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05临沂(课)
二、6.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3分答对甲文所强调的重点得1分,答对乙文所强调重点的两个方面即可得2分]
9.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4分,各2分)
2007年大连市(二)
10.答案: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评分:观点2分,根据理由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