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版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预测卷4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预测卷

(四)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N —14 C —12 O —16 Cl —35.5 Fe —56 Cu —64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Cl 2

C .稀硫酸 B .固体碳酸钙 D .CO 2

D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属于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 错误;固体碳酸钙是盐,属于电解质,B 错误;稀硫酸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 错误;CO 2是非电解质,非电解质包括除了酸、碱、盐和金属氧化物外的大部分化合物,D 正确。]

2.下列溶液一定呈酸性的是( )

A .c (H+) =1×10-7 mol·L -1

C .pH <7 B .含有H + D .c (H+) >c (OH-)

D [溶液呈酸性一定是c (H+) >c (OH-) ,D 正确;c (H+) =1×10-7 mol·L -1和pH <7这两种判断只有在常温下,即K W =10-14才适用,A 、C 错误;任何水溶液都含有H +,B 错误。]

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由于水解而呈酸性的是( )

A .NaHSO 4

C .SO 2 B .(NH4) 2SO 4 D .NaHCO 3

B [NaHSO4属于强酸酸式盐,溶液呈酸性是因为HSO -A 错误,4完全电离,(NH4) 2SO 4属于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是因为NH +4发生水解,B 正确;SO 2属于酸性氧化物,溶于水会反应生成亚硫酸而显酸性,C 错误;NaHCO 3属于强碱

弱酸盐,HCO -3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从而溶液呈碱性,D 错误。]

4. 下列化学仪器属于蒸馏烧瓶的是(

)

B [A是圆底烧瓶,B 是蒸馏烧瓶,C 是容量瓶,D 是锥形瓶。]

5.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

6.下列四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

A .O 2和O 3

C .12C 和14C 18B .H 162O 和H 2O D .正丁烷和异丁烷

18C [本题考查物质的结构。O 2和O 3为同素异形体,A 错误;H 162O 和H 2O

都是水分子,B 错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原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C 正确;正丁烷和异丁烷为同分异构体,D 错误。]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氯水能漂白有色布条是因为Cl 2具有漂白性

B .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出氯气

C .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Ca(ClO)2和CaCl 2

D .Fe 在少量Cl 2中燃烧,产物为FeCl 2

C [氯水能漂白有色布条是因为含有HClO ,A 错误;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出氧气,B 错误;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Ca(ClO)2和CaCl 2,其中有效成分是Ca(ClO)2,C 正确;Cl 2具有强氧化性,能将金属氧化成最高价,Fe 在少量Cl 2中燃烧,生成的产物为FeCl 3,D 错误。]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石英、玻璃和陶瓷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

B .单质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

C .玻璃中含有SiO 2,所以不能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盛装氢氧化钠溶液

D .SiO 2不能与水反应,所以不是酸性氧化物

C [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 2,A 错误;SiO 2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B 错误;玻璃中都含有SiO 2,所以不能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盛装氢氧化钠溶液,C 正确;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或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SiO 2不能与水反应,但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SiO 2是酸性氧化物,D 错误。]

9.下列关于含硫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能使蔗糖炭化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 .检验SO 2中是否混有CO 2,可采用的方法是先通过酸性KMnO 4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C .Cu +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 反应中,硫酸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D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A [浓硫酸能使蔗糖炭化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A 错误。]

10.由N 2O 和NO 反应生成N 2和NO 2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81640459】

A .过渡态的能量比反应物和产物都高

B .加入合适催化剂,反应热ΔH 减小

C .反应生成1 mol N2时,吸收139 kJ热量

D .反应产物中N 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A [由图可知,过渡态的能量比反应物和产物都高,A 正确;加入合适催化剂,反应的活化能减小,但反应热ΔH 不变,B 错误;生成物总能量比反应物总能量要小,所以反应生成1 mol N 2时,释放139 kJ 热量,C 错误;N 2O 中的氮

元素从+1价变为0价,被还原,所以反应产物中N 2是还原产物,NO 中的氮元素从+2价变为+4价,被氧化,NO 2是氧化产物,D 错误。]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酸氢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NaHCO 3===Na++H ++CO 23

B .100 mL 0.05 mol·L -1硫酸溶液,常温下其pH =2

C .用食盐腌制食物,是盐类水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D .在配制FeCl 3溶液时常将氯化铁先溶于盐酸,然后加水稀释,是因为通过增加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或抑制铁离子的水解

D [碳酸氢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 3===Na+HCO 3,HCO 3 H +-+CO 2L -1硫酸溶液,c (H+) =0.1 mol·L -1,常温下其pH =3,A 错误;0.05 mol·+-

1,B 错误;用食盐腌制食物,原因是细菌在高浓度盐溶液中由于外部的浓度远远大于内部的渗透压,致使内部的水分向细胞外渗透,最终细菌脱水死亡,食物没有细菌的侵蚀,C 错误;氯化铁溶于盐酸主要是抑制Fe 3+的水解,D 正确。]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B .所有的化合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C .燃料燃烧过程中放出热量的大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 .氢能热值极高,目前应用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是淡水资源比较缺乏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和光能,A 错误;大部分化合反应为放热反应,也有少数化合反应如:CO 2+C===2CO为吸热反应,B 错误;氢能源的利用目前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是储氢问题,D 错误。]

13.下列实验方法、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A .用pH 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 时,需预先用蒸馏水润湿pH 试纸

B .运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C .皮肤上不慎沾上浓H 2SO 4溶液,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后再用水冲洗

D .因为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故可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B [pH试纸使用时不能用蒸馏水润湿,A 错误;运用蒸馏的方法来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B 正确;如果不慎将浓H 2SO 4沾到衣服或皮肤上,应

该先用干布擦掉,继而再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C 错误;不能用乙醇来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因为乙醇与水互溶,D 错误。]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B .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

C .强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能力强

D .气体的体积主要由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微粒的大小决定

A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 2O 7是酸性氧化物,对应的酸是KMnO 4,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不过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比如Mn 2O 7和Al 2O 3等,A 正确;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鉴别胶体与溶液可以用丁达尔效应,B 错误;水溶液导电能力主要取决于溶液中的电荷浓度,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浓度大,C 错误;气体的体积主要由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微粒之间的距离大小来决定,D 错误。]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28 g CO与N 2的混合气体,所含气体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

B .1 mol CH4中共用电子对的物质的量为5 mol

C .100 mL 0.5 mol·L -1的(NH4) 2SO 4溶液,其NH +L -1 4浓度为1.0 mol·

D .标准状况下,6.02×1023个水分子所占的体积约是22.4 L

A [质量与温度、压强没有关系,28 g CO与N 2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 ,所含气体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A 正确;1个CH 4分子中有4个共用电子对,所以1 mol CH4中的共用电子对的物质的量为4 mol,B 错误;(NH4) 2SO 4是强酸弱碱盐,NH +H 2O ,所以溶液中的NH +4会发生水解生成NH 3·4浓度小于1.0 mol·L -1,C 错误;标准状况下,H 2O 是液态,1 mol水分子所占的体积不是22.4 L ,D 错误。]

16.实验室可用NaNO 2+NH 4Cl===NaCl+N 2↑+2H 2O 制备N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81640460】

A .NaNO 2发生氧化反应

B .NH 4Cl 中的氮元素被还原

C .N 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D .每生成1 mol N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 mol

C [反应中亚硝酸钠中的氮元素化合价从+3价降低至0价,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A 错误;氯化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从-3价升高至0价,被氧化,B 错误;反应中氮气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故C 正确;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过程中每转移3 mol电子,生成1 mol氮气,D 错误。]

1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足量的KI 溶液与FeCl 3溶液反应后,用苯萃取其中的I 2,在剩余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仍呈红色,说明该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B .在一定条件下,一份双氧水样品经过2 h ,H 2O 2的浓度从0.05 mol·L -1下降到0.03 mol·L -1,该双氧水在这2 h中分解的平均反应速率约为0.015 mol·L -1·h -1

C .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温度升高,对于吸热反应,反应速率加快,对于放热反应,反应速率减慢

D .一定条件下,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 2C(g),当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该反应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A [KI溶液与FeCl 3溶液的反应是可逆反应,A 正确;反应速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因此该双氧水分解的平均反应速率约为0.01 mol·L -1·h -1,B 错误;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温度升高无论是对于吸热反应还是对于放热反应,反应速率都要加快,C 错误;对于反应A(g)+B(g) 2C(g),只要容器的体积固定不变,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该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气体总质量和容器总体积不变) 都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D 错误。]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

B .钢铁在潮湿的环境中易腐蚀,是因为钢铁里的铁和少量的碳与表面的水膜形成了无数微小原电池,其中负极发生的反应为Fe -3e -===Fe3+

C .银锌纽扣电池的放电反应:Zn +Ag 2O +H 2O===Zn(OH)2+2Ag ,其中Ag 2O 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D .通过构成原电池,能将反应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C [一般来说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但是也可以

是相同的电极,比如氢氧燃料电池,A 错误;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时,负极发生的反应为Fe -2e -===Fe2+,B 错误;原电池能将反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但是当有电流产生后,就会有热量产生Q =I 2Rt ,D 错误。]

1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2-A .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 2++SO 4===BaSO4↓

B .氧化镁与稀硫酸反应:MgO +2H +===Mg2++H 2O

C .氯气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Cl 2+I -===Cl-+I 2

-+D .碳酸钙溶液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CO 23+2H ===CO2↑+H 2O

B [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还有水生成,A 错误;题中Cl 2+2I ===2Cl--+I 2的反应质量不守恒,C 错误;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拆分,D 错误。]

20.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1 mol Na与O 2完全反应生成Na 2O 和Na 2O 2的混合物,转移电子的总数为N A

B .室温下,31.0 g白磷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1.5N A

C .常温常压下,17 g甲基(—14CH 3) 所含电子数为9N A

D .常温下,1.0 L pH=13的NaOH 溶液中,由水电离的OH -数目为0.1N A

D [钠与氧气反应不论生成氧化钠还是过氧化钠,每个钠原子都失去1个电子,所以1 mol钠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总数为N A ,A 正确;31.0 g白磷的物质的量为0.25 mol ,每个白磷分子中含有6个P -P 键,所以室温下,31.0 g 白磷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1.5N A ,B 正确;17 g—14CH 3的物质的量为1 mol,每个—14CH 3中含有9个电子,所以17 g甲基—14CH 3所含的电子数为9N A ,C 正确;常温下,pH =13的NaOH 溶液中c (OH-) =0.1 mol·L -1,所以溶液中的c (H+) =K -13 mol·L -1,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等于水电离出的c (OH-) ,而水-10c (OH )

电离出的c (H+) 等于溶液中的c (H+) ,所以水电离出的c (OH-) =10-13 mol·L -1,即由水电离的OH -数目为10-13N A ,D 错误。]

21.关于反应2KMnO 4+16HCl(浓)===2KCl+2MnCl 2+5Cl 2↑+8H 2O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当有5 mol氯气产生时,有2 mol氧化剂被还原

B .氧化性:KMnO 4>Cl 2

C .每生成1 mol Cl2转移4 mol电子

D .该反应中HCl 表示出还原性和酸性

C [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KMnO 4,还原剂是浓盐酸,氧化产物是Cl 2,还原产物是MnCl 2, 2 mol KMnO4得到10 mol电子,16 mol HCl中有10 mol HCl作还原剂,表现还原性,失去10 mol电子,生成5 mol Cl2,有6 mol HCl表现酸性,生成盐MnCl 2和KCl 。因此每生成1 mol Cl2转移的电子数为2 mol,C 错误。]

22.X 、Y 、Z 、M 、W 为五种短周期元素。X 、Y 、Z 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 与Z 可形成XZ 2分子,Y 与M 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 g·L 1,W 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

半径最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W>Y>M

B .由X 、Y 、Z 、M 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C .W 和Z 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物质的量之比均为1∶2

D .由X 元素形成的单质晶体不一定是原子晶体

B [W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则W 是Na 元素,Y 与M 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 g·L -1,化合物摩尔质量为22.4 L·mol -1× 0.76 g·L -1≈17 g·mol -1,应为NH 3,由于X 、Y 、Z 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所以Y 是N 元素,M 是H 元素,X 、Y 、Z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 与Z 可形成XZ 2分子,则X 为C 元素,Z 是O 元素。同周期从左到右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半径逐渐增大,所以原子半径W>Y>M,A 正确;由X 、Y 、Z 、M 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为(NH4) 2CO 3或CO(NH2) 2,不一定含有离子键,B 错误;W 和Z 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为Na 2O 、Na 2O 2,阴、阳离子物质的量之比均为1∶2,C 正确;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晶体不一定是原子晶体,如石墨不是原子晶体,D 正确。]

23.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油脂、淀粉、蛋白质均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生水解反应

B .除去乙酸乙酯中残留的乙酸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C .乙醛既能被氧化成乙酸,也能被还原成乙醇

D .将葡萄糖加到新制Cu(OH)2悬浊液中并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是因为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CHO ”

A [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A 错误。]

24.实验室中采用图示装置用乙醇、乙酸、浓硫酸混合加热制备乙酸乙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81640461】

A .a 试管中试剂的混合顺序: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冷却后再加乙酸

B .浓硫酸在该实验中起催化剂和吸水剂作用

C .生成乙酸乙酯反应的方程式可表示为

浓硫酸

CH 3CO 18OH +CH 3CH 2OH CH 3CO 18OCH 2CH 3+H 2O

D .b 中导管未伸入液面是为了防止发生倒吸现象

C [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生成乙酸乙酯的原理是乙酸脱羟基,乙醇去氢,因此乙酸中羧基含有的18O 应该在产物水中,而不是在乙酸乙酯中,C 错误。]

+-2+3+2-2-25.某溶液可能含有NH +4、K 、Ba 、Fe 、I 、SO 3、SO 4中的几种,

现取100 mL溶液先加入足量氯水,然后滴加足量BaCl 2溶液,得到沉淀4.66 g,在滤液中加足量NaOH 溶液并加热,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12 L。

--+-2-3+2+已知:SO 23+Cl 2+H 2O===SO4+2Cl +2H ;2Fe +2I ===2Fe+I 2。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 .原溶液一定存在NH +4、I

B .原溶液一定不含Ba 2+、Fe 3+、I -

-C .原溶液可能存在K +、Fe 3+、SO 24

D .另取试液滴加足量盐酸、BaCl 2溶液,即可确定溶液所有的离子组成

A [溶液中加入足量氯水和氯化钡,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沉淀,即n (BaSO4)

4.66 g-2-=说明溶液中至少含有SO 2-=0.02 mol,3、SO 4中的一种,物质的量233 g·mol

为0.02 mol ,且不含Ba 2+;滤液中加足量NaOH 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为氨气,n (NH3) =1.12 L+

-=0.05 mol,即原溶液中含有n (NH4) =0.05 mol;根据22.4 L·mol

溶液呈电中性可知,溶液中还至少含有0.01 mol 的阴离子,即一定含有I -,I -与Fe 3+不能共存,所以溶液中不含Fe 3+;溶液中可能含有K +,A 正确,B 、C 错误;另取试液加入足量盐酸和氯化钡溶液,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K +,D 错误。]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50分)

26.(4分) 高分子A 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中的主要成分,在催化剂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最终得到B ,B 在酶作用下分解得到C 和一种气体,C 在灼热铜丝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得到D ,B 、D 均能发生银镜反应。请回答:

【导学号:81640462】

(1)A的分子式:________。

(2)D分子中含有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

(3)B转化为C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小麦、玉米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则A 的分子式为(C6H 10O 5) n 。(2)淀粉最终水解产物为葡萄糖,B 为葡萄糖,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得到乙醇和CO 2,C 为乙醇,乙醇催化氧化得到乙醛,葡萄糖和乙醛都含有醛基,能发

生银镜反应,D 为乙醛。(3)葡萄糖与乙醇的转化方程式为C 6H 12O 6――→2C 2H 5OH +2CO 2↑。

答案:(1)(C6H 10O 5) n (1分) (2)醛基(1分)

(3)C6H 12O 6――→2C 2H 5OH +2CO 2↑(2分)

27.(6分) 已知X 、Y 、Z 、W 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略去) ,X 、Y 、Z 的焰色反应均呈黄色且水溶液均显碱性,常温下0.1 mol·L -1的X 溶液的pH =13,W 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效应气体。

(1)①Z 的化学式:________;②W 的电子式:________。

(2)X与过量的W 生成Y 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解析:X 、Y 、Z 的焰色反应均呈黄色说明都含有钠元素,常温下0.1 mol·L -1的X 溶液pH =13,可以计算出c (OH-) =0.1 mol·L -1,说明X 完全电离,则X 为强碱NaOH ,W 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效应气体,则W 为CO 2,NaOH 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 2生成NaHCO 3,则Y 为NaHCO 3,Z 为Na 2CO 3。NaOH 溶液中通过量的CO 2生成NaHCO 3的离子方程式为CO 2+OH -===HCO-3。

答案:(每空2分

)

(1)步骤①中先加入热的Na 2CO 3溶液除油污,操作甲的名称为________。

(2)溶液D 中可能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有________。

(3)可以验证溶液B 中是否含有Fe 2+的一种试剂是________(填字母) 。

A .稀硫酸

C .硫氰化钾 B .氢氧化钠 D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解析:(1)油污的主要成分为油脂,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水解后变成易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钠和丙三醇,而铁屑及其氧化物与碳酸钠都不反应,也不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2)固体A 中的铁屑及其氧化物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 2,溶液B 中的FeCl 2被氯气氧化为FeCl 3。印刷电路板是由高分子材料和铜箔复合而成,FeCl 3具有氧化性,和Cu 反应生成CuCl 2和FeCl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2FeCl 3===CuCl2+2FeCl 2,故溶液D 中可能含有Fe 3+、Cu 2+、Fe 2+。

(3)检验溶液B 中是否含有Fe 2+,利用Fe 2+的还原性,稀硫酸与Fe 2+不反应,氢氧化钠与Fe 2+反应,但生成的白色沉淀被Fe 3+与氢氧化钠生成的红褐色沉淀掩盖,所以不可用氢氧化钠鉴别,硫氰化钾与Fe 2+不反应,酸性高锰酸钾与Fe 3

+不反应,与Fe 2+反应溶液褪色,故D 正确。

答案:(1)过滤(2分) (2)Fe3+、Cu 2+、Fe 2+(2分) (3)D(2分)

29.(4分) 工业废电路板的铜常用FeCl 3溶液来溶解处理回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块电路板浸泡在100 mL 2.5 mol·L -1的FeCl 3溶液中使铜全部溶解(电路板上其他物质均不发生反应) ,测得电路板质量减少了6.4 g,在浸泡液中加足量的Fe 粉并使之充分反应,试求:

(1)理论上能溶解的铁粉的质量________ g。

(2)假设溶液的体积不变,最后所得溶液中c (Fe2+) =________ mol·L -1。

解析:(1)电路板质量减少了6.4 g,说明有6.4 g铜参加反应,则参加反应的n (Cu)=6.4 g=0.1 mol,根据反应2FeCl 3+Cu===2FeCl2+CuCl 2知,生成了64 g·mol -0.1 mol CuCl2, 0.2 mol FeCl3参加了反应,生成了0.2 mol FeCl2。原溶液中一共有0.25 mol FeCl3,反应后剩余0.05 mol FeCl3。再根据反应2FeCl 3+Fe===3FeCl2和Fe +CuCl 2===FeCl2+Cu ,可计算出0.05 mol FeCl3能溶解0.025 mol铁粉,生成0.075 mol FeCl2, 0.1 mol CuCl2能溶解0.1 mol铁粉,生成0.1 mol FeCl2。最后一共溶解铁粉的物质的量=0.025 mol+0.1 mol=0.125 mol,溶解铁粉的质量=0.125 mol×56 g·mol 1=7.0 g。(2)最后生成的FeCl 2物质的量=0.2 mol+0.075 -

0.375 molmol +0.1 mol=0.375 mol,c (Fe2+) =0.1 L=3.75 mol·L -1。

答案:(1)7.0(2分) (2)3.75(2分)

30.【加试题】(10分)NaHSO 3被用于棉织物和有机物的漂白以及在染料、造纸、制革等工业中用作还原剂。

【导学号:81640463】

(1)NaHSO3可由NaOH 溶液吸收SO 2制得。

2NaOH(aq)+SO 2(g)===Na2SO 3(aq)+H 2O(l) ΔH 1

2NaHSO 3(aq)===Na2SO 3(aq)+SO 2(g)+H 2O(l) ΔH 2

则反应SO 2(g)+NaOH(aq)===NaHSO3(aq)的ΔH 3=________(用含ΔH 1、ΔH 2的代数式表示) 。

(2)NaHSO3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KIO 3氧化,当NaHSO 3完全消耗即有I 2析出,根据I 2析出所需时间可以求得NaHSO 3的反应速率。将浓度均为0.020 mol·L -1 NaHSO3(含少量淀粉)10.0 mL、KIO 3(过量) 酸性溶液40.0 mL混合,记录10~

55 ℃间溶液变蓝时间,55 ℃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如图。

①a 点时,v (NaHSO3) =________ mol·L -1·s -1。

②10~40 ℃区间内,显色时间越来越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t ℃时H 2SO 3的K a 1=1.5×10-2,K a 2=1.0×10-7;NaHSO 3溶液pH <7。在t ℃时,往NaOH 溶液中通入SO 2。

①在NaHSO 3溶液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后,

________(填字母) ;

A .H 2O B .稀H 2SO 4 c (H 2SO 3)的值增大的是c (HSO -3)

C .H 2O 2溶液 D .NaOH 溶液

n (HSO -3)②某时刻,测得溶液的pH =6,则此时,=________; -n (SO 3)

--③请画出从开始通入SO 2直至过量时,溶液中n (SO23) ∶n (HSO3) 随pH 的变

化趋势图。

解析:(1)由盖斯定律知,反应SO 2(g)+NaOH(aq)===NaHSO3(aq)的ΔH 3=ΔH 1-ΔH 2。 2

0.020 mol·L -1×0.01 mL-1(2)①混合后NaHSO 3的浓度=0.004 mol·L ,反0.05 mL

0.004 mol·L -1-5-1-1应时间为80 s,则v (NaHSO3) ==5.0×10 mol·L ·s 。②升温反80 s

应速率加快,所以变色时间减短,即10~40 ℃时,温度升高,NaHSO 3和KIO 3

反应的速率加快,显色时间减短。(3)①NaHSO 3中存在水解平衡HSO -3+

c (H 2SO 3)·c (OH -)c (H 2SO 3)K H 2O H 2SO 3+OH ,平衡常数K =--c (HSO 3)c (HSO 3)c (OH -)-

度不变,K 为常数,保持不变,加H 2O 后pH 增大,则c (OH-) 增大,故

的值减小,A 错误;加稀硫酸溶液的pH 减小,则c (OH-) 减小,故c (H SO )c (HSO -3)c (H 2SO 3)的值c (HSO -)3增大,B 正确;H 2O 2溶液与HSO -溶液的酸性增强,则c (OH3的反应生成NaHSO 4,

-c (H SO )) 减小,故C 正确;加NaOH 溶液,溶液的pH 增大,则c (OHc (HSO -3)

c (H SO )-) 增大,所以-的值减小,D 错误。②NaHSO 3中存在电离平衡HSO 3c (HSO 3)

-c (SO 2c (H +)n (HSO -3)·3)-7K a21.0×10,则-=c (HSO -)n (SO 33)--+ SO 23+H ,亚硫酸的

c (HSO -V c (H +)1.0×10-63)·K ③往NaOH 溶液中通入SO 2至过量,溶液中--10。c (SO )·V 1.0×10a23

发生的反应为2NaOH +SO 2===Na2SO 3+H 2O ,Na 2SO 3+H 2O +SO 2===2NaHSO3,

--2-溶液中碱性越强,则SO 23的浓度越大,所以n (SO3) ∶n (HSO3) 随pH 的增大而

-2-n (SO 2c (SO 3)·V K a23)=+,温度不变,K a2-=-n (HSO 3)c (HSO 3)·V c (H )

--就不变,pH 越大,c (H+) 越小,n (SO23) ∶n (HSO3) 越大。

答案:(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

(1)ΔH 1-ΔH 2 2

(2)①5.0×10-5 mol·L -1·s -1(1分) ②升温反应速率加快,所以变色时间减短(1分)

(3)①BC ②10 ③如图

31.【加试题】(10分) 某科研小组以难溶性钾长石(K2O·Al 2O 3·6SiO 2) 为原料,提取Al 2O 3、K 2CO 3等物质,工艺流程如下:

(1)煅烧过程中有如下反应发生:

①钾长石中的硅元素在CaCO 3作用下转化为CaSiO 3,写出SiO 2转化为CaSiO 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钾长石中的钾元素和铝元素在Na 2CO 3作用下转化为可溶性的NaAlO 2和KAlO 2,写出Al 2O 3转化为NaAlO 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NaAlO 2和KAlO 2易发生如下水解反应:AlO -2+2H 2O Al(OH)3+OH -。“浸取”时应保持溶液呈________性(填“酸”或“碱”) ,“浸取”时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转化”时加入NaOH 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4)上述工艺中可以循环利用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和水。 解析:(1)①CaCO 3与SiO 2高温下转化为CaSiO 3,化学方程式为CaCO 3+高温

SiO 2=====CaSiO 3+CO 2↑。②Al 2O 3与Na 2CO 3高温下转化为NaAlO 2,化学方程

高温

式为Al 2O 3+Na 2CO 3=====2NaAlO 2+CO 2↑。

3+(2)AlO-2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反应生成Al 或氢氧化铝沉淀,在中性条件下

会发生水解,所以“浸取”时应保持溶液呈碱性,“浸取”时不断搅拌可以提高浸取速率。

(3)由流程图可知,通入过量的CO 2,滤液中主要含有NaHCO 3和KHCO 3,加入NaOH 的主要作用是将NaHCO 3和KHCO 3转化为Na 2CO 3和K 2CO 3,发生

-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 -3+OH ===CO3+H 2O 。(4)CaCO3与SiO 2、Al 2O 3与

Na 2CO 3高温下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可以循环利用的主要物质是Na 2CO 3、CO 2。

答案:(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

高温

(1)①CaCO 3+SiO 2=====CaSiO 3+CO 2↑(2分)

高温

②Al 2O 3+Na 2CO 3=====2NaAlO 2+CO 2↑(2分)

-2-(2)碱 提高浸取速率 (3)HCO-3+OH ===CO3+H 2O(2分) (4)Na2CO 3

CO 2

32. 【加试题】(10分) 贝诺酯又名扑炎痛、苯诺来、解热安,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及术后疼痛等。某课题组提出了如图合成路线:

【导学号:81640464】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化合物C 、G 的结构简式:C________,G________。

(2)写出I(贝诺酯) 在氢氧化钠热溶液中完全水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F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任写2种) :________。 ①不能与FeCl 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②能发生银镜反应和水解反应; ③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 2; ④苯环上的一氯取代产物只有两种结构。

(4)根据题给信息,设计从A 和乙酸出发合成H 2NOOCCH 3的合理线路(其他试剂任选,用流程图表示,写出反应物、产物及主要反应条件) 。

Cl 2NaOH 溶液

示例:CH 4――→CH 3Cl ――→CH 3OH

光照△

答案:(每空2分

)

(4)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预测卷

(四)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N —14 C —12 O —16 Cl —35.5 Fe —56 Cu —64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Cl 2

C .稀硫酸 B .固体碳酸钙 D .CO 2

D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属于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 错误;固体碳酸钙是盐,属于电解质,B 错误;稀硫酸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 错误;CO 2是非电解质,非电解质包括除了酸、碱、盐和金属氧化物外的大部分化合物,D 正确。]

2.下列溶液一定呈酸性的是( )

A .c (H+) =1×10-7 mol·L -1

C .pH <7 B .含有H + D .c (H+) >c (OH-)

D [溶液呈酸性一定是c (H+) >c (OH-) ,D 正确;c (H+) =1×10-7 mol·L -1和pH <7这两种判断只有在常温下,即K W =10-14才适用,A 、C 错误;任何水溶液都含有H +,B 错误。]

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由于水解而呈酸性的是( )

A .NaHSO 4

C .SO 2 B .(NH4) 2SO 4 D .NaHCO 3

B [NaHSO4属于强酸酸式盐,溶液呈酸性是因为HSO -A 错误,4完全电离,(NH4) 2SO 4属于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是因为NH +4发生水解,B 正确;SO 2属于酸性氧化物,溶于水会反应生成亚硫酸而显酸性,C 错误;NaHCO 3属于强碱

弱酸盐,HCO -3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从而溶液呈碱性,D 错误。]

4. 下列化学仪器属于蒸馏烧瓶的是(

)

B [A是圆底烧瓶,B 是蒸馏烧瓶,C 是容量瓶,D 是锥形瓶。]

5.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

6.下列四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

A .O 2和O 3

C .12C 和14C 18B .H 162O 和H 2O D .正丁烷和异丁烷

18C [本题考查物质的结构。O 2和O 3为同素异形体,A 错误;H 162O 和H 2O

都是水分子,B 错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原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C 正确;正丁烷和异丁烷为同分异构体,D 错误。]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氯水能漂白有色布条是因为Cl 2具有漂白性

B .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出氯气

C .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Ca(ClO)2和CaCl 2

D .Fe 在少量Cl 2中燃烧,产物为FeCl 2

C [氯水能漂白有色布条是因为含有HClO ,A 错误;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出氧气,B 错误;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Ca(ClO)2和CaCl 2,其中有效成分是Ca(ClO)2,C 正确;Cl 2具有强氧化性,能将金属氧化成最高价,Fe 在少量Cl 2中燃烧,生成的产物为FeCl 3,D 错误。]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石英、玻璃和陶瓷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

B .单质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

C .玻璃中含有SiO 2,所以不能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盛装氢氧化钠溶液

D .SiO 2不能与水反应,所以不是酸性氧化物

C [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 2,A 错误;SiO 2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B 错误;玻璃中都含有SiO 2,所以不能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盛装氢氧化钠溶液,C 正确;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或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SiO 2不能与水反应,但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SiO 2是酸性氧化物,D 错误。]

9.下列关于含硫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能使蔗糖炭化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 .检验SO 2中是否混有CO 2,可采用的方法是先通过酸性KMnO 4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C .Cu +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 反应中,硫酸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D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A [浓硫酸能使蔗糖炭化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A 错误。]

10.由N 2O 和NO 反应生成N 2和NO 2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81640459】

A .过渡态的能量比反应物和产物都高

B .加入合适催化剂,反应热ΔH 减小

C .反应生成1 mol N2时,吸收139 kJ热量

D .反应产物中N 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A [由图可知,过渡态的能量比反应物和产物都高,A 正确;加入合适催化剂,反应的活化能减小,但反应热ΔH 不变,B 错误;生成物总能量比反应物总能量要小,所以反应生成1 mol N 2时,释放139 kJ 热量,C 错误;N 2O 中的氮

元素从+1价变为0价,被还原,所以反应产物中N 2是还原产物,NO 中的氮元素从+2价变为+4价,被氧化,NO 2是氧化产物,D 错误。]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酸氢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NaHCO 3===Na++H ++CO 23

B .100 mL 0.05 mol·L -1硫酸溶液,常温下其pH =2

C .用食盐腌制食物,是盐类水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D .在配制FeCl 3溶液时常将氯化铁先溶于盐酸,然后加水稀释,是因为通过增加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或抑制铁离子的水解

D [碳酸氢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 3===Na+HCO 3,HCO 3 H +-+CO 2L -1硫酸溶液,c (H+) =0.1 mol·L -1,常温下其pH =3,A 错误;0.05 mol·+-

1,B 错误;用食盐腌制食物,原因是细菌在高浓度盐溶液中由于外部的浓度远远大于内部的渗透压,致使内部的水分向细胞外渗透,最终细菌脱水死亡,食物没有细菌的侵蚀,C 错误;氯化铁溶于盐酸主要是抑制Fe 3+的水解,D 正确。]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B .所有的化合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C .燃料燃烧过程中放出热量的大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 .氢能热值极高,目前应用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是淡水资源比较缺乏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和光能,A 错误;大部分化合反应为放热反应,也有少数化合反应如:CO 2+C===2CO为吸热反应,B 错误;氢能源的利用目前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是储氢问题,D 错误。]

13.下列实验方法、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A .用pH 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 时,需预先用蒸馏水润湿pH 试纸

B .运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C .皮肤上不慎沾上浓H 2SO 4溶液,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后再用水冲洗

D .因为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故可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B [pH试纸使用时不能用蒸馏水润湿,A 错误;运用蒸馏的方法来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B 正确;如果不慎将浓H 2SO 4沾到衣服或皮肤上,应

该先用干布擦掉,继而再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C 错误;不能用乙醇来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因为乙醇与水互溶,D 错误。]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B .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

C .强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能力强

D .气体的体积主要由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微粒的大小决定

A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 2O 7是酸性氧化物,对应的酸是KMnO 4,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不过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比如Mn 2O 7和Al 2O 3等,A 正确;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鉴别胶体与溶液可以用丁达尔效应,B 错误;水溶液导电能力主要取决于溶液中的电荷浓度,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浓度大,C 错误;气体的体积主要由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微粒之间的距离大小来决定,D 错误。]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28 g CO与N 2的混合气体,所含气体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

B .1 mol CH4中共用电子对的物质的量为5 mol

C .100 mL 0.5 mol·L -1的(NH4) 2SO 4溶液,其NH +L -1 4浓度为1.0 mol·

D .标准状况下,6.02×1023个水分子所占的体积约是22.4 L

A [质量与温度、压强没有关系,28 g CO与N 2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 ,所含气体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A 正确;1个CH 4分子中有4个共用电子对,所以1 mol CH4中的共用电子对的物质的量为4 mol,B 错误;(NH4) 2SO 4是强酸弱碱盐,NH +H 2O ,所以溶液中的NH +4会发生水解生成NH 3·4浓度小于1.0 mol·L -1,C 错误;标准状况下,H 2O 是液态,1 mol水分子所占的体积不是22.4 L ,D 错误。]

16.实验室可用NaNO 2+NH 4Cl===NaCl+N 2↑+2H 2O 制备N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81640460】

A .NaNO 2发生氧化反应

B .NH 4Cl 中的氮元素被还原

C .N 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D .每生成1 mol N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 mol

C [反应中亚硝酸钠中的氮元素化合价从+3价降低至0价,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A 错误;氯化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从-3价升高至0价,被氧化,B 错误;反应中氮气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故C 正确;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过程中每转移3 mol电子,生成1 mol氮气,D 错误。]

1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足量的KI 溶液与FeCl 3溶液反应后,用苯萃取其中的I 2,在剩余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仍呈红色,说明该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B .在一定条件下,一份双氧水样品经过2 h ,H 2O 2的浓度从0.05 mol·L -1下降到0.03 mol·L -1,该双氧水在这2 h中分解的平均反应速率约为0.015 mol·L -1·h -1

C .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温度升高,对于吸热反应,反应速率加快,对于放热反应,反应速率减慢

D .一定条件下,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 2C(g),当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该反应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A [KI溶液与FeCl 3溶液的反应是可逆反应,A 正确;反应速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因此该双氧水分解的平均反应速率约为0.01 mol·L -1·h -1,B 错误;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温度升高无论是对于吸热反应还是对于放热反应,反应速率都要加快,C 错误;对于反应A(g)+B(g) 2C(g),只要容器的体积固定不变,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该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气体总质量和容器总体积不变) 都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D 错误。]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

B .钢铁在潮湿的环境中易腐蚀,是因为钢铁里的铁和少量的碳与表面的水膜形成了无数微小原电池,其中负极发生的反应为Fe -3e -===Fe3+

C .银锌纽扣电池的放电反应:Zn +Ag 2O +H 2O===Zn(OH)2+2Ag ,其中Ag 2O 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D .通过构成原电池,能将反应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C [一般来说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但是也可以

是相同的电极,比如氢氧燃料电池,A 错误;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时,负极发生的反应为Fe -2e -===Fe2+,B 错误;原电池能将反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但是当有电流产生后,就会有热量产生Q =I 2Rt ,D 错误。]

1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2-A .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 2++SO 4===BaSO4↓

B .氧化镁与稀硫酸反应:MgO +2H +===Mg2++H 2O

C .氯气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Cl 2+I -===Cl-+I 2

-+D .碳酸钙溶液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CO 23+2H ===CO2↑+H 2O

B [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还有水生成,A 错误;题中Cl 2+2I ===2Cl--+I 2的反应质量不守恒,C 错误;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拆分,D 错误。]

20.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1 mol Na与O 2完全反应生成Na 2O 和Na 2O 2的混合物,转移电子的总数为N A

B .室温下,31.0 g白磷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1.5N A

C .常温常压下,17 g甲基(—14CH 3) 所含电子数为9N A

D .常温下,1.0 L pH=13的NaOH 溶液中,由水电离的OH -数目为0.1N A

D [钠与氧气反应不论生成氧化钠还是过氧化钠,每个钠原子都失去1个电子,所以1 mol钠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总数为N A ,A 正确;31.0 g白磷的物质的量为0.25 mol ,每个白磷分子中含有6个P -P 键,所以室温下,31.0 g 白磷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1.5N A ,B 正确;17 g—14CH 3的物质的量为1 mol,每个—14CH 3中含有9个电子,所以17 g甲基—14CH 3所含的电子数为9N A ,C 正确;常温下,pH =13的NaOH 溶液中c (OH-) =0.1 mol·L -1,所以溶液中的c (H+) =K -13 mol·L -1,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等于水电离出的c (OH-) ,而水-10c (OH )

电离出的c (H+) 等于溶液中的c (H+) ,所以水电离出的c (OH-) =10-13 mol·L -1,即由水电离的OH -数目为10-13N A ,D 错误。]

21.关于反应2KMnO 4+16HCl(浓)===2KCl+2MnCl 2+5Cl 2↑+8H 2O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当有5 mol氯气产生时,有2 mol氧化剂被还原

B .氧化性:KMnO 4>Cl 2

C .每生成1 mol Cl2转移4 mol电子

D .该反应中HCl 表示出还原性和酸性

C [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KMnO 4,还原剂是浓盐酸,氧化产物是Cl 2,还原产物是MnCl 2, 2 mol KMnO4得到10 mol电子,16 mol HCl中有10 mol HCl作还原剂,表现还原性,失去10 mol电子,生成5 mol Cl2,有6 mol HCl表现酸性,生成盐MnCl 2和KCl 。因此每生成1 mol Cl2转移的电子数为2 mol,C 错误。]

22.X 、Y 、Z 、M 、W 为五种短周期元素。X 、Y 、Z 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 与Z 可形成XZ 2分子,Y 与M 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 g·L 1,W 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

半径最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W>Y>M

B .由X 、Y 、Z 、M 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C .W 和Z 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物质的量之比均为1∶2

D .由X 元素形成的单质晶体不一定是原子晶体

B [W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则W 是Na 元素,Y 与M 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 g·L -1,化合物摩尔质量为22.4 L·mol -1× 0.76 g·L -1≈17 g·mol -1,应为NH 3,由于X 、Y 、Z 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所以Y 是N 元素,M 是H 元素,X 、Y 、Z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 与Z 可形成XZ 2分子,则X 为C 元素,Z 是O 元素。同周期从左到右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半径逐渐增大,所以原子半径W>Y>M,A 正确;由X 、Y 、Z 、M 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为(NH4) 2CO 3或CO(NH2) 2,不一定含有离子键,B 错误;W 和Z 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为Na 2O 、Na 2O 2,阴、阳离子物质的量之比均为1∶2,C 正确;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晶体不一定是原子晶体,如石墨不是原子晶体,D 正确。]

23.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油脂、淀粉、蛋白质均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生水解反应

B .除去乙酸乙酯中残留的乙酸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C .乙醛既能被氧化成乙酸,也能被还原成乙醇

D .将葡萄糖加到新制Cu(OH)2悬浊液中并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是因为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CHO ”

A [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A 错误。]

24.实验室中采用图示装置用乙醇、乙酸、浓硫酸混合加热制备乙酸乙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81640461】

A .a 试管中试剂的混合顺序: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冷却后再加乙酸

B .浓硫酸在该实验中起催化剂和吸水剂作用

C .生成乙酸乙酯反应的方程式可表示为

浓硫酸

CH 3CO 18OH +CH 3CH 2OH CH 3CO 18OCH 2CH 3+H 2O

D .b 中导管未伸入液面是为了防止发生倒吸现象

C [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生成乙酸乙酯的原理是乙酸脱羟基,乙醇去氢,因此乙酸中羧基含有的18O 应该在产物水中,而不是在乙酸乙酯中,C 错误。]

+-2+3+2-2-25.某溶液可能含有NH +4、K 、Ba 、Fe 、I 、SO 3、SO 4中的几种,

现取100 mL溶液先加入足量氯水,然后滴加足量BaCl 2溶液,得到沉淀4.66 g,在滤液中加足量NaOH 溶液并加热,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12 L。

--+-2-3+2+已知:SO 23+Cl 2+H 2O===SO4+2Cl +2H ;2Fe +2I ===2Fe+I 2。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 .原溶液一定存在NH +4、I

B .原溶液一定不含Ba 2+、Fe 3+、I -

-C .原溶液可能存在K +、Fe 3+、SO 24

D .另取试液滴加足量盐酸、BaCl 2溶液,即可确定溶液所有的离子组成

A [溶液中加入足量氯水和氯化钡,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沉淀,即n (BaSO4)

4.66 g-2-=说明溶液中至少含有SO 2-=0.02 mol,3、SO 4中的一种,物质的量233 g·mol

为0.02 mol ,且不含Ba 2+;滤液中加足量NaOH 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为氨气,n (NH3) =1.12 L+

-=0.05 mol,即原溶液中含有n (NH4) =0.05 mol;根据22.4 L·mol

溶液呈电中性可知,溶液中还至少含有0.01 mol 的阴离子,即一定含有I -,I -与Fe 3+不能共存,所以溶液中不含Fe 3+;溶液中可能含有K +,A 正确,B 、C 错误;另取试液加入足量盐酸和氯化钡溶液,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K +,D 错误。]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50分)

26.(4分) 高分子A 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中的主要成分,在催化剂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最终得到B ,B 在酶作用下分解得到C 和一种气体,C 在灼热铜丝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得到D ,B 、D 均能发生银镜反应。请回答:

【导学号:81640462】

(1)A的分子式:________。

(2)D分子中含有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

(3)B转化为C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小麦、玉米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则A 的分子式为(C6H 10O 5) n 。(2)淀粉最终水解产物为葡萄糖,B 为葡萄糖,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得到乙醇和CO 2,C 为乙醇,乙醇催化氧化得到乙醛,葡萄糖和乙醛都含有醛基,能发

生银镜反应,D 为乙醛。(3)葡萄糖与乙醇的转化方程式为C 6H 12O 6――→2C 2H 5OH +2CO 2↑。

答案:(1)(C6H 10O 5) n (1分) (2)醛基(1分)

(3)C6H 12O 6――→2C 2H 5OH +2CO 2↑(2分)

27.(6分) 已知X 、Y 、Z 、W 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略去) ,X 、Y 、Z 的焰色反应均呈黄色且水溶液均显碱性,常温下0.1 mol·L -1的X 溶液的pH =13,W 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效应气体。

(1)①Z 的化学式:________;②W 的电子式:________。

(2)X与过量的W 生成Y 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解析:X 、Y 、Z 的焰色反应均呈黄色说明都含有钠元素,常温下0.1 mol·L -1的X 溶液pH =13,可以计算出c (OH-) =0.1 mol·L -1,说明X 完全电离,则X 为强碱NaOH ,W 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效应气体,则W 为CO 2,NaOH 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 2生成NaHCO 3,则Y 为NaHCO 3,Z 为Na 2CO 3。NaOH 溶液中通过量的CO 2生成NaHCO 3的离子方程式为CO 2+OH -===HCO-3。

答案:(每空2分

)

(1)步骤①中先加入热的Na 2CO 3溶液除油污,操作甲的名称为________。

(2)溶液D 中可能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有________。

(3)可以验证溶液B 中是否含有Fe 2+的一种试剂是________(填字母) 。

A .稀硫酸

C .硫氰化钾 B .氢氧化钠 D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解析:(1)油污的主要成分为油脂,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水解后变成易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钠和丙三醇,而铁屑及其氧化物与碳酸钠都不反应,也不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2)固体A 中的铁屑及其氧化物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 2,溶液B 中的FeCl 2被氯气氧化为FeCl 3。印刷电路板是由高分子材料和铜箔复合而成,FeCl 3具有氧化性,和Cu 反应生成CuCl 2和FeCl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2FeCl 3===CuCl2+2FeCl 2,故溶液D 中可能含有Fe 3+、Cu 2+、Fe 2+。

(3)检验溶液B 中是否含有Fe 2+,利用Fe 2+的还原性,稀硫酸与Fe 2+不反应,氢氧化钠与Fe 2+反应,但生成的白色沉淀被Fe 3+与氢氧化钠生成的红褐色沉淀掩盖,所以不可用氢氧化钠鉴别,硫氰化钾与Fe 2+不反应,酸性高锰酸钾与Fe 3

+不反应,与Fe 2+反应溶液褪色,故D 正确。

答案:(1)过滤(2分) (2)Fe3+、Cu 2+、Fe 2+(2分) (3)D(2分)

29.(4分) 工业废电路板的铜常用FeCl 3溶液来溶解处理回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块电路板浸泡在100 mL 2.5 mol·L -1的FeCl 3溶液中使铜全部溶解(电路板上其他物质均不发生反应) ,测得电路板质量减少了6.4 g,在浸泡液中加足量的Fe 粉并使之充分反应,试求:

(1)理论上能溶解的铁粉的质量________ g。

(2)假设溶液的体积不变,最后所得溶液中c (Fe2+) =________ mol·L -1。

解析:(1)电路板质量减少了6.4 g,说明有6.4 g铜参加反应,则参加反应的n (Cu)=6.4 g=0.1 mol,根据反应2FeCl 3+Cu===2FeCl2+CuCl 2知,生成了64 g·mol -0.1 mol CuCl2, 0.2 mol FeCl3参加了反应,生成了0.2 mol FeCl2。原溶液中一共有0.25 mol FeCl3,反应后剩余0.05 mol FeCl3。再根据反应2FeCl 3+Fe===3FeCl2和Fe +CuCl 2===FeCl2+Cu ,可计算出0.05 mol FeCl3能溶解0.025 mol铁粉,生成0.075 mol FeCl2, 0.1 mol CuCl2能溶解0.1 mol铁粉,生成0.1 mol FeCl2。最后一共溶解铁粉的物质的量=0.025 mol+0.1 mol=0.125 mol,溶解铁粉的质量=0.125 mol×56 g·mol 1=7.0 g。(2)最后生成的FeCl 2物质的量=0.2 mol+0.075 -

0.375 molmol +0.1 mol=0.375 mol,c (Fe2+) =0.1 L=3.75 mol·L -1。

答案:(1)7.0(2分) (2)3.75(2分)

30.【加试题】(10分)NaHSO 3被用于棉织物和有机物的漂白以及在染料、造纸、制革等工业中用作还原剂。

【导学号:81640463】

(1)NaHSO3可由NaOH 溶液吸收SO 2制得。

2NaOH(aq)+SO 2(g)===Na2SO 3(aq)+H 2O(l) ΔH 1

2NaHSO 3(aq)===Na2SO 3(aq)+SO 2(g)+H 2O(l) ΔH 2

则反应SO 2(g)+NaOH(aq)===NaHSO3(aq)的ΔH 3=________(用含ΔH 1、ΔH 2的代数式表示) 。

(2)NaHSO3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KIO 3氧化,当NaHSO 3完全消耗即有I 2析出,根据I 2析出所需时间可以求得NaHSO 3的反应速率。将浓度均为0.020 mol·L -1 NaHSO3(含少量淀粉)10.0 mL、KIO 3(过量) 酸性溶液40.0 mL混合,记录10~

55 ℃间溶液变蓝时间,55 ℃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如图。

①a 点时,v (NaHSO3) =________ mol·L -1·s -1。

②10~40 ℃区间内,显色时间越来越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t ℃时H 2SO 3的K a 1=1.5×10-2,K a 2=1.0×10-7;NaHSO 3溶液pH <7。在t ℃时,往NaOH 溶液中通入SO 2。

①在NaHSO 3溶液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后,

________(填字母) ;

A .H 2O B .稀H 2SO 4 c (H 2SO 3)的值增大的是c (HSO -3)

C .H 2O 2溶液 D .NaOH 溶液

n (HSO -3)②某时刻,测得溶液的pH =6,则此时,=________; -n (SO 3)

--③请画出从开始通入SO 2直至过量时,溶液中n (SO23) ∶n (HSO3) 随pH 的变

化趋势图。

解析:(1)由盖斯定律知,反应SO 2(g)+NaOH(aq)===NaHSO3(aq)的ΔH 3=ΔH 1-ΔH 2。 2

0.020 mol·L -1×0.01 mL-1(2)①混合后NaHSO 3的浓度=0.004 mol·L ,反0.05 mL

0.004 mol·L -1-5-1-1应时间为80 s,则v (NaHSO3) ==5.0×10 mol·L ·s 。②升温反80 s

应速率加快,所以变色时间减短,即10~40 ℃时,温度升高,NaHSO 3和KIO 3

反应的速率加快,显色时间减短。(3)①NaHSO 3中存在水解平衡HSO -3+

c (H 2SO 3)·c (OH -)c (H 2SO 3)K H 2O H 2SO 3+OH ,平衡常数K =--c (HSO 3)c (HSO 3)c (OH -)-

度不变,K 为常数,保持不变,加H 2O 后pH 增大,则c (OH-) 增大,故

的值减小,A 错误;加稀硫酸溶液的pH 减小,则c (OH-) 减小,故c (H SO )c (HSO -3)c (H 2SO 3)的值c (HSO -)3增大,B 正确;H 2O 2溶液与HSO -溶液的酸性增强,则c (OH3的反应生成NaHSO 4,

-c (H SO )) 减小,故C 正确;加NaOH 溶液,溶液的pH 增大,则c (OHc (HSO -3)

c (H SO )-) 增大,所以-的值减小,D 错误。②NaHSO 3中存在电离平衡HSO 3c (HSO 3)

-c (SO 2c (H +)n (HSO -3)·3)-7K a21.0×10,则-=c (HSO -)n (SO 33)--+ SO 23+H ,亚硫酸的

c (HSO -V c (H +)1.0×10-63)·K ③往NaOH 溶液中通入SO 2至过量,溶液中--10。c (SO )·V 1.0×10a23

发生的反应为2NaOH +SO 2===Na2SO 3+H 2O ,Na 2SO 3+H 2O +SO 2===2NaHSO3,

--2-溶液中碱性越强,则SO 23的浓度越大,所以n (SO3) ∶n (HSO3) 随pH 的增大而

-2-n (SO 2c (SO 3)·V K a23)=+,温度不变,K a2-=-n (HSO 3)c (HSO 3)·V c (H )

--就不变,pH 越大,c (H+) 越小,n (SO23) ∶n (HSO3) 越大。

答案:(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

(1)ΔH 1-ΔH 2 2

(2)①5.0×10-5 mol·L -1·s -1(1分) ②升温反应速率加快,所以变色时间减短(1分)

(3)①BC ②10 ③如图

31.【加试题】(10分) 某科研小组以难溶性钾长石(K2O·Al 2O 3·6SiO 2) 为原料,提取Al 2O 3、K 2CO 3等物质,工艺流程如下:

(1)煅烧过程中有如下反应发生:

①钾长石中的硅元素在CaCO 3作用下转化为CaSiO 3,写出SiO 2转化为CaSiO 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钾长石中的钾元素和铝元素在Na 2CO 3作用下转化为可溶性的NaAlO 2和KAlO 2,写出Al 2O 3转化为NaAlO 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NaAlO 2和KAlO 2易发生如下水解反应:AlO -2+2H 2O Al(OH)3+OH -。“浸取”时应保持溶液呈________性(填“酸”或“碱”) ,“浸取”时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转化”时加入NaOH 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4)上述工艺中可以循环利用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和水。 解析:(1)①CaCO 3与SiO 2高温下转化为CaSiO 3,化学方程式为CaCO 3+高温

SiO 2=====CaSiO 3+CO 2↑。②Al 2O 3与Na 2CO 3高温下转化为NaAlO 2,化学方程

高温

式为Al 2O 3+Na 2CO 3=====2NaAlO 2+CO 2↑。

3+(2)AlO-2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反应生成Al 或氢氧化铝沉淀,在中性条件下

会发生水解,所以“浸取”时应保持溶液呈碱性,“浸取”时不断搅拌可以提高浸取速率。

(3)由流程图可知,通入过量的CO 2,滤液中主要含有NaHCO 3和KHCO 3,加入NaOH 的主要作用是将NaHCO 3和KHCO 3转化为Na 2CO 3和K 2CO 3,发生

-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 -3+OH ===CO3+H 2O 。(4)CaCO3与SiO 2、Al 2O 3与

Na 2CO 3高温下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可以循环利用的主要物质是Na 2CO 3、CO 2。

答案:(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

高温

(1)①CaCO 3+SiO 2=====CaSiO 3+CO 2↑(2分)

高温

②Al 2O 3+Na 2CO 3=====2NaAlO 2+CO 2↑(2分)

-2-(2)碱 提高浸取速率 (3)HCO-3+OH ===CO3+H 2O(2分) (4)Na2CO 3

CO 2

32. 【加试题】(10分) 贝诺酯又名扑炎痛、苯诺来、解热安,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及术后疼痛等。某课题组提出了如图合成路线:

【导学号:81640464】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化合物C 、G 的结构简式:C________,G________。

(2)写出I(贝诺酯) 在氢氧化钠热溶液中完全水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F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任写2种) :________。 ①不能与FeCl 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②能发生银镜反应和水解反应; ③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 2; ④苯环上的一氯取代产物只有两种结构。

(4)根据题给信息,设计从A 和乙酸出发合成H 2NOOCCH 3的合理线路(其他试剂任选,用流程图表示,写出反应物、产物及主要反应条件) 。

Cl 2NaOH 溶液

示例:CH 4――→CH 3Cl ――→CH 3OH

光照△

答案:(每空2分

)

(4)


相关文章

  • 2015年浙江省衢州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
  • 2015年浙江省衢州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 2015年浙江省衢州公务员考试公告.报名注意事项.职位表等最新资讯及免费备考资料请点击 招考的范围.对象和条件 (一)招考的范围和对象 1.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报考省级机关或省属单位: (1)具有 ...查看


  • 2016河北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 2016关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2月29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 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正式公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那么为什么要调整高考政策呢 ...查看


  • 2016年各地高考考试科目及考试时间安排,精校版
  •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www.sanhao.com 2016年各地高考考试科目及考试时间安 排,精校版 Q 年各地高考考试科目及考试时间安排详情目前尚未公布,在我国各省市中高考每年仅举行一次(近年来部分省市每年举 ...查看


  • 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
  • 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结合我省新课改高考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选拔模式 1.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 二.招生计划 2. ...查看


  • 2011浙江高考科目
  • 类别 文科 理科 第一批分数线 571 550 第二批分数线 431 382 第三批分数线 275 271 第一批是重点大学(一本),第二批是一般本科院校(二本.三本),第三批是高职院校 2011年4月3号,浙江教育考试院发布<201 ...查看


  • 浙江高考改革细则
  • 浙新高考改革细则出台 选考科目1%学生能拿满分 杭州 新高一的家长或者学生 加群 "杭州新高考研究群"群号: 425061311 尤其部分家长或者学生还云里雾里的,我们有专人负责解答 群号:425061311 浙江新高考 ...查看


  • 浙江省三位一体招生简章--浙江工业大学2012-2016
  • 2016年浙江工业大学"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实施新课改高考方案,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我校在2016年继续实施并深化&qu ...查看


  • 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专科可以报考吗
  • 0451-58933777 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专科可以报考吗 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公告:http://hlj.huatu.com/zt/skbs/ 2014黑龙江省考备考QQ群:199404602 为满足我省各级机关和参照 ...查看


  • 三位一体会考
  • 浙教试院[2011]6号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同意浙江师范大学 等11所高校开展深化完善‚三位一体‛ 综合评价招生制度试点的批复 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财经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