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课程:徐霞客游记与中国区域文化
论文题目:对甘肃历史文化的分析
姓名:
学号:
对甘肃历史文化的分析
摘要:《徐霞客游记与中国区域文化》这门课程主要针对由著名历史学家徐霞客撰写的《徐霞客游记》进行展开,结合书中所述的内容对中国各个区域进行历史以及文化差异的分析与比较。《徐霞客游记》主要记录了作者游走东南西南地区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想所感,而对于西北地区的记录相对较少,然而甘肃这块中原通往地域的神圣土地在历史上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就自己课后对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省历史文化的探索进行总结,以便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关键字:甘肃 历史 文化
甘肃的地理情况
甘肃,古属雍州,位于祖国西部地区黄河上游,大部分分位于中国地势二级阶梯上,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1]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陇南山地、陇东、中黄土高原、董志塬、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2]
甘肃的历史
甘肃历史悠久,建省约有12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700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即六盘山)之西,故亦称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的特色文化
丝路文化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文化交流与多民族交往融合使甘肃成为丝绸之路沿线最重要的地区。丝绸之路甘肃段地处农业、牧业和绿洲文明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带,既有作为整个丝绸之路的一个区段与整体的不可分割性,由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体现出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性和地域性的显著特点。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重点遗产包括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和列入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备选点的11处遗产。[3]
敦煌文化
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魏书·释老志》说:“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敦煌莫高窟应运而生。[4]圣历元年(698)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仗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干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二僧。”[5]
黄河文化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建国以来,先后在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庆阳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
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已发现的有1000处,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齐家文化;还有晚于齐家文化,发现己有铜器,已经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的辛店、寺洼和卡窑文化。古代传说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也起于西北。[2]
伏羲文化
在天水市西郊,有一座庄重典雅,巍峨壮观的明代仿宫殿式建筑,院内古柏参天,殿前香雾缭绕,不时有人点香燃烛,跪拜叩首-----这就是华夏子孙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圣地-----天水伏羲庙。庙内正殿天花板上刻绘着伏羲八卦中的64卦爻,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据说二进制数学的创制就是受了这些八卦图形的启发,并进而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伏羲庙院内有很多的古柏树,这些古柏树它最早是64棵,就是取义64卦方位图来栽的,现在只剩下37棵了。天水地方有这样一个民风习俗,就是说相传伏羲的生日这一天,有规模非常大的庙会。而且就是这一天,伏羲就派喜神来为大家治病来了。当地百姓来了以后呢,就用红纸剪的纸人贴在树的身上,如果你的身体哪个部位有病,你就用艾草放在红纸人的身上。头痛,就放在头的部位,胃痛,就放在胃的部位,然后用香点着以后就烧,据说烧完以后你的病也就好了。伏羲文化节由此应用而生。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是2005年开始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二十届。[6]
藏传佛教文化
甘南藏区是历史上安多藏区的组成部分,达磨灭佛时,有些吐蕃僧侣来到安多,这里开始受藏传佛教的影响。13世纪蒙古势力占据河西,萨迦派曾到过武威一带。明清对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扶植喇嘛教的政策,黄教势力也进入甘肃藏区。康熙四十七年(1708),和硕特部蒙古固始汗的曾孙察汗丹津,派人赴藏物色高僧来甘南建寺;翌年,拉萨哲蚌寺的嘉木洋应请前来选定寺址;四十九年开始兴建,这就是著名的拉布楞寺。察汗丹津布施了大量资财,寺成后,他奉献三个部落的属民、土地作为寺院的“香火户”,其他蒙古贵族如额尔德尼台吉等,也有属民、土地等供奉。这样,拉布楞寺就拥有相当雄厚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康熙五十七年(1718),嘉木洋受清帝封号“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罕”,准着黄马褂;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木洋二世活佛受乾隆敕封前后,又建起许多属寺,同时,加强和完善拉布楞寺的组织机构,进一步扩大寺院集团政教合一的权力。此后,嘉木洋三、四、五世历受清王朝的封赐,势力日增,辖地更广,属寺多达108座,广布甘、青藏区。嘉木洋以下,有“四大法台”、“八大堪布”等一批大小活佛,常住僧侣2千余,多时达4千人。寺内有六大扎仓、十八昂欠(活佛大院)、辩经坛、藏经楼、印经院、金塔等许多大型建筑。[7]
参考文献:
[1]甘肃人民政府网
[2]《解读甘肃》陶明 人民出版社
[3]甘肃日报 93期
[4] 《魏书·释老志》
[5] 《莫高窟佛龛碑》
[6]陇上网
[7]中国民族宗教网
上海大学
课程:徐霞客游记与中国区域文化
论文题目:对甘肃历史文化的分析
姓名:
学号:
对甘肃历史文化的分析
摘要:《徐霞客游记与中国区域文化》这门课程主要针对由著名历史学家徐霞客撰写的《徐霞客游记》进行展开,结合书中所述的内容对中国各个区域进行历史以及文化差异的分析与比较。《徐霞客游记》主要记录了作者游走东南西南地区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想所感,而对于西北地区的记录相对较少,然而甘肃这块中原通往地域的神圣土地在历史上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就自己课后对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省历史文化的探索进行总结,以便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关键字:甘肃 历史 文化
甘肃的地理情况
甘肃,古属雍州,位于祖国西部地区黄河上游,大部分分位于中国地势二级阶梯上,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1]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陇南山地、陇东、中黄土高原、董志塬、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2]
甘肃的历史
甘肃历史悠久,建省约有12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700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即六盘山)之西,故亦称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的特色文化
丝路文化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文化交流与多民族交往融合使甘肃成为丝绸之路沿线最重要的地区。丝绸之路甘肃段地处农业、牧业和绿洲文明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带,既有作为整个丝绸之路的一个区段与整体的不可分割性,由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体现出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性和地域性的显著特点。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重点遗产包括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和列入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备选点的11处遗产。[3]
敦煌文化
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魏书·释老志》说:“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敦煌莫高窟应运而生。[4]圣历元年(698)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仗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干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二僧。”[5]
黄河文化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建国以来,先后在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庆阳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
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已发现的有1000处,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齐家文化;还有晚于齐家文化,发现己有铜器,已经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的辛店、寺洼和卡窑文化。古代传说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也起于西北。[2]
伏羲文化
在天水市西郊,有一座庄重典雅,巍峨壮观的明代仿宫殿式建筑,院内古柏参天,殿前香雾缭绕,不时有人点香燃烛,跪拜叩首-----这就是华夏子孙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圣地-----天水伏羲庙。庙内正殿天花板上刻绘着伏羲八卦中的64卦爻,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据说二进制数学的创制就是受了这些八卦图形的启发,并进而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伏羲庙院内有很多的古柏树,这些古柏树它最早是64棵,就是取义64卦方位图来栽的,现在只剩下37棵了。天水地方有这样一个民风习俗,就是说相传伏羲的生日这一天,有规模非常大的庙会。而且就是这一天,伏羲就派喜神来为大家治病来了。当地百姓来了以后呢,就用红纸剪的纸人贴在树的身上,如果你的身体哪个部位有病,你就用艾草放在红纸人的身上。头痛,就放在头的部位,胃痛,就放在胃的部位,然后用香点着以后就烧,据说烧完以后你的病也就好了。伏羲文化节由此应用而生。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是2005年开始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二十届。[6]
藏传佛教文化
甘南藏区是历史上安多藏区的组成部分,达磨灭佛时,有些吐蕃僧侣来到安多,这里开始受藏传佛教的影响。13世纪蒙古势力占据河西,萨迦派曾到过武威一带。明清对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扶植喇嘛教的政策,黄教势力也进入甘肃藏区。康熙四十七年(1708),和硕特部蒙古固始汗的曾孙察汗丹津,派人赴藏物色高僧来甘南建寺;翌年,拉萨哲蚌寺的嘉木洋应请前来选定寺址;四十九年开始兴建,这就是著名的拉布楞寺。察汗丹津布施了大量资财,寺成后,他奉献三个部落的属民、土地作为寺院的“香火户”,其他蒙古贵族如额尔德尼台吉等,也有属民、土地等供奉。这样,拉布楞寺就拥有相当雄厚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康熙五十七年(1718),嘉木洋受清帝封号“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罕”,准着黄马褂;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木洋二世活佛受乾隆敕封前后,又建起许多属寺,同时,加强和完善拉布楞寺的组织机构,进一步扩大寺院集团政教合一的权力。此后,嘉木洋三、四、五世历受清王朝的封赐,势力日增,辖地更广,属寺多达108座,广布甘、青藏区。嘉木洋以下,有“四大法台”、“八大堪布”等一批大小活佛,常住僧侣2千余,多时达4千人。寺内有六大扎仓、十八昂欠(活佛大院)、辩经坛、藏经楼、印经院、金塔等许多大型建筑。[7]
参考文献:
[1]甘肃人民政府网
[2]《解读甘肃》陶明 人民出版社
[3]甘肃日报 93期
[4] 《魏书·释老志》
[5] 《莫高窟佛龛碑》
[6]陇上网
[7]中国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