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学五大职能之创新职能
摘要: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对管理创新进行清晰地界定,全面分析管理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深入探索实践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新职能、企业、社会
一、管理的创新职能
①创新的界定:
a.什么是创新:
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他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b.创新的类别和特征:
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的话,可以将其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两种。局部创新指的是在组织的目标与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组织内部的某些内容、某些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某些技术进行的创新或改造而整体创新则往往改变系统的目标和使命,涉及系统的目标和运行方式,影响系统的社会贡献的性质
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防御型创新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的存在和运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威胁,为了避免威胁或由此造成的系统损失扩大,系统在内部展开的局部或全局性调整。
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可以将其分为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系统的组建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项创新活动。系统的创建者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系统的目标、结构、运行规划等蓝图,这本身就是要求要有创新的思想和意识。
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可分为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自发创新是指单个组织针对自身组织的现状而进行的自发调整活动,其特征是单一的活动。自发创新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组织自发地应对组织所处的环境,并对环境的变化作出自发的反应,因而进行的创新;另一方面是指组织内部的团体或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的创新,主要是指没有受到组织的指令而进行的创新。从自发创新的这两种情况来看,这些创新最终仍需要得到组织的认可,否则就不可能进行下去。而与自发创新相对应的是有组织的创新。有组织创新是指组织内部管理人员通过创新活动的制度化、组织化,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创新活动。有效的管
理要求有组织的创新,有组织的创新能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习惯。使创新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避免了创新的盲目化,容易取得创新的成功。
②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a.目标创新:在市场经济背景中,企业经营的一般目标是“通过满足市场所反映的社会需要来获取利润”。至于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的经营目标,则需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加以调整,每一次调整都是一种创新。
b.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c.制度创新: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
d.组织机构和机构创新:组织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合理地组织管理人员的努力,提高管理的效率。
f.环境创新:强调产业区内的创新主体和集体效率以及创新行为所产生的协同作用。
③创新的过程:
a:创新的过程: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对新事物的探索,是对原有秩序的破坏所以第一步即为寻找机会。在敏锐地观察到了不协调现象的产生后,还要透过现象究其原因,并根据此来分析预测不协调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带来的后果,这便是第二步提出构想,第三步为迅速行动,这是创新成功的主要秘密。第四步要做到坚持不懈,构想在经过不断的尝试才能成熟。
二、企业技术和组织创新
①技术创新的内涵:
a.技术创新分为要素创新和产品创新和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其中要素创新即从生产的物质条件这个角度来考察,要素创新主要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产品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改造。
②技术创新的选择
a.创新基础的选择:创新基础的选择需要解决在各种层次组织创新的问题如利用现有知识,对目前的生产工艺、作业方法、产品结构进行创新,或者进行基础研究,开发新的知识,为具有新功能的新产品开发提供基础。前者涉及应用性研究,后者常被称为基础研究。关于应用性研究,日本学者森谷正规认为,“1960年代以来,很难找到一种以完全新的原理为基础的技术”以电子学为例,晶体管的生产是一种以全新理论为基础的创新,这种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之为基本部件的产品的生产过程。
b.创新对象的选择:技术创新主要涉及材料、产品、工艺、手段等不同的方面。由于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从外部获取的,因此材料创新主要是在外部进行的,所以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
c.创新水平的选择:采取一种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先发制人”的战略或实行“追随他人之后”、但目的仍是“超过他人”的“后发制人”的战略。“先发制人”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先发制人”同时也会带来要求企业付出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需要也具有不确定性,以及技术的不确定性。
d.创新方式的选择:独自开发和联合开发要求企业具备不同的条件,需要企业投入不同程度的努力,也会使企业不同程度的受益。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法国斯奈克马公司合作开发一种新型飞机引擎,其费用约需10亿到20亿美元,时间需十年左右。显然这个费用和风险是其中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愿且难以承担的。又如,美国商用机器公司与苹果计算机公司长期以来在电脑行业相互竞争,但是为了发展一套完整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两家公司决定共同投入10亿美元合资研究和生产新一代个人电脑的硬件、软件和网络。正如APPLE公司总裁约翰·斯柯利在《商务周刊》中所指的,“如果没有90年代的战略联盟,这种高科技的公司想要发展和生存是不可想象的。”
③组织创新的的界定
a.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企业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利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着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从而影响着这些参与者在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决定经营成果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影响着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成果中形成的行为特点。
b.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人在企业中的活动可分为人作用于物的活动即指劳动者利用一定劳动工具借助一定方法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转换,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某种产品的劳动或者一些人作用于另一些人的劳动即指管理人员对作用于物的劳动者的工作安排以及工作中的指挥与协调。
c.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在利用制度结构规范参与者类群间权力与利益关系的同时,工业经济中的企业试图通过层级结构来规范作为单个成员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的关系和行为。主要形式为一、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二、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三、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d.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它在构成上是“由各工作单位组成的联盟,而非严格的等级排列”。企业成员在网络组织中的角色是不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企业成员在网络结构中的权力地位不是取决于其职位,而是来自他们拥有的不同的知识。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应该是三个相互对立的特点的统一:集权和分权的统一、稳定与变化的统一、一元性和多元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①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 《经济发展概论》
②APPLE公司总裁约翰·斯柯利 《商务周刊》
③达尔·尼夫 《知识经济》
④保罗·迈耶斯 《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
⑤J·P·科特 《变革的力量》
⑥T·彼德斯 《志在成功》
⑦P·F·德鲁克 《革新与企业家精神》 ⑧P·F·德鲁克《革新与企业家精神》
⑨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 《管理学》 ⑩陈传明 《比较企业制度》
论管理学五大职能之创新职能
摘要: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对管理创新进行清晰地界定,全面分析管理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深入探索实践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新职能、企业、社会
一、管理的创新职能
①创新的界定:
a.什么是创新:
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他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b.创新的类别和特征:
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的话,可以将其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两种。局部创新指的是在组织的目标与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组织内部的某些内容、某些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某些技术进行的创新或改造而整体创新则往往改变系统的目标和使命,涉及系统的目标和运行方式,影响系统的社会贡献的性质
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防御型创新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的存在和运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威胁,为了避免威胁或由此造成的系统损失扩大,系统在内部展开的局部或全局性调整。
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可以将其分为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系统的组建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项创新活动。系统的创建者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系统的目标、结构、运行规划等蓝图,这本身就是要求要有创新的思想和意识。
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可分为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自发创新是指单个组织针对自身组织的现状而进行的自发调整活动,其特征是单一的活动。自发创新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组织自发地应对组织所处的环境,并对环境的变化作出自发的反应,因而进行的创新;另一方面是指组织内部的团体或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的创新,主要是指没有受到组织的指令而进行的创新。从自发创新的这两种情况来看,这些创新最终仍需要得到组织的认可,否则就不可能进行下去。而与自发创新相对应的是有组织的创新。有组织创新是指组织内部管理人员通过创新活动的制度化、组织化,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创新活动。有效的管
理要求有组织的创新,有组织的创新能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习惯。使创新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避免了创新的盲目化,容易取得创新的成功。
②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a.目标创新:在市场经济背景中,企业经营的一般目标是“通过满足市场所反映的社会需要来获取利润”。至于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的经营目标,则需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加以调整,每一次调整都是一种创新。
b.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c.制度创新: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
d.组织机构和机构创新:组织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合理地组织管理人员的努力,提高管理的效率。
f.环境创新:强调产业区内的创新主体和集体效率以及创新行为所产生的协同作用。
③创新的过程:
a:创新的过程: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对新事物的探索,是对原有秩序的破坏所以第一步即为寻找机会。在敏锐地观察到了不协调现象的产生后,还要透过现象究其原因,并根据此来分析预测不协调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带来的后果,这便是第二步提出构想,第三步为迅速行动,这是创新成功的主要秘密。第四步要做到坚持不懈,构想在经过不断的尝试才能成熟。
二、企业技术和组织创新
①技术创新的内涵:
a.技术创新分为要素创新和产品创新和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其中要素创新即从生产的物质条件这个角度来考察,要素创新主要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产品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改造。
②技术创新的选择
a.创新基础的选择:创新基础的选择需要解决在各种层次组织创新的问题如利用现有知识,对目前的生产工艺、作业方法、产品结构进行创新,或者进行基础研究,开发新的知识,为具有新功能的新产品开发提供基础。前者涉及应用性研究,后者常被称为基础研究。关于应用性研究,日本学者森谷正规认为,“1960年代以来,很难找到一种以完全新的原理为基础的技术”以电子学为例,晶体管的生产是一种以全新理论为基础的创新,这种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之为基本部件的产品的生产过程。
b.创新对象的选择:技术创新主要涉及材料、产品、工艺、手段等不同的方面。由于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从外部获取的,因此材料创新主要是在外部进行的,所以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
c.创新水平的选择:采取一种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先发制人”的战略或实行“追随他人之后”、但目的仍是“超过他人”的“后发制人”的战略。“先发制人”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先发制人”同时也会带来要求企业付出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需要也具有不确定性,以及技术的不确定性。
d.创新方式的选择:独自开发和联合开发要求企业具备不同的条件,需要企业投入不同程度的努力,也会使企业不同程度的受益。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法国斯奈克马公司合作开发一种新型飞机引擎,其费用约需10亿到20亿美元,时间需十年左右。显然这个费用和风险是其中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愿且难以承担的。又如,美国商用机器公司与苹果计算机公司长期以来在电脑行业相互竞争,但是为了发展一套完整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两家公司决定共同投入10亿美元合资研究和生产新一代个人电脑的硬件、软件和网络。正如APPLE公司总裁约翰·斯柯利在《商务周刊》中所指的,“如果没有90年代的战略联盟,这种高科技的公司想要发展和生存是不可想象的。”
③组织创新的的界定
a.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企业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利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着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从而影响着这些参与者在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决定经营成果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影响着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成果中形成的行为特点。
b.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人在企业中的活动可分为人作用于物的活动即指劳动者利用一定劳动工具借助一定方法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转换,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某种产品的劳动或者一些人作用于另一些人的劳动即指管理人员对作用于物的劳动者的工作安排以及工作中的指挥与协调。
c.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在利用制度结构规范参与者类群间权力与利益关系的同时,工业经济中的企业试图通过层级结构来规范作为单个成员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的关系和行为。主要形式为一、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二、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三、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d.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它在构成上是“由各工作单位组成的联盟,而非严格的等级排列”。企业成员在网络组织中的角色是不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企业成员在网络结构中的权力地位不是取决于其职位,而是来自他们拥有的不同的知识。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应该是三个相互对立的特点的统一:集权和分权的统一、稳定与变化的统一、一元性和多元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①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 《经济发展概论》
②APPLE公司总裁约翰·斯柯利 《商务周刊》
③达尔·尼夫 《知识经济》
④保罗·迈耶斯 《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
⑤J·P·科特 《变革的力量》
⑥T·彼德斯 《志在成功》
⑦P·F·德鲁克 《革新与企业家精神》 ⑧P·F·德鲁克《革新与企业家精神》
⑨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 《管理学》 ⑩陈传明 《比较企业制度》